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红薯饼(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红薯饼(散文)


作者:米缸有米 童生,52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发表时间:2025-09-16 14:43:56

我有一个大娘是我父亲的一个远房亲戚,她就住在我们村的西头。先前我们很少来往,后来她男人死后,儿子还尚小,我的父母就经常接济她,来往频繁了,时不时会给一些钱,拿一些米面和油的。如今她也有七十多岁,瘦小,背微驼,脸上总带着温吞的笑。她家那三间瓦房,还是三十年前男人在世时盖的,如今墙皮斑驳,老旧的不成样子了。
   父母去世后,家里留了一套老房子,我家里也没啥人了,只有一个大姑在村里。每年过年我都会回村里过。大娘呢,都会准备一些年货打电话提前问我:“啥时候回家呀?平时我回乡,会买一些东西看望她,在她家住一些日子。我爱吃大娘烙的红薯饼,我媳妇和孩子也爱吃,每次去不光吃着,还会拿回家给我媳妇和孩子。
   上周我回乡去了她家,那天天刚亮,大娘就起床了。她轻手轻脚,生怕惊醒了我和她里屋还在熟睡的小孙子。我知道她一准是给我做我爱吃的红薯饼了。红薯是我去她家那天从地里帮她刨的,表皮还沾着干泥。品相不好,卖不上价,留着自己吃却是极好的。
   她舀水洗薯,洗好的红薯堆在盆里,然后架上蒸笼,我起床帮她烧火。水沸了,蒸汽呜呜地往上冒,带着红薯特有的甜香,弥漫了整个灶房。
   这香味于我而言是极熟悉的,少时家贫,家里有两块地,除了种的青菜就是红薯。我家那时主粮也是红薯。一日三餐桌上必有它。母亲手巧,她怕我们总单一吃蒸红薯吃腻了就时不时把红薯变着花样给我们做,红薯米饭,红薯稀粥,还有金黄的红薯饼。烙红薯饼需要油和面粉,只有父亲开回钱的日子买了油面母亲才会给我们做。
   那年大娘的男人也刚去世不久,母亲看她也无依无靠孤儿寡母的也是可怜就和父亲商量把她和她儿子接到了我家。她来后,家里也没啥好嚼谷,即使每顿桌上都是红薯母亲也会把红薯蒸好给她和他儿子单独烙几张红薯饼。虽然红薯饼比不上别人家的白面馍馍光彩,但比起别的粗粮也是好的食物。大娘住在我家,我们一家人都对她很好,可是她生孩子时得过产后抑郁症,虽然好了但男人死后她又会经常想不开,有时会抱着儿子跑到河边哭,几次还欲跳河寻短见。母亲为了她不出事,也不下地了,就每天跟在她身后看着她。每次她去河边,母亲都会跟在她身后,看她往河里走就急忙跑上去把她拉回来。母亲劝她:“咱家大哥走了,你还有我们呢!你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管你!”
   她听了母亲的话,感动了一把抱着母亲就哭。也是从那年起,大娘和母亲学会了烙红薯饼。为了帮她,母亲还给她出主意学会了烙红薯饼去集上卖。那年集上卖红薯的不少,但还真没有卖红薯饼的。母亲为了帮她打开生意,刚开始领着她一起去集上烙红薯饼卖,后来母亲帮她在家看孩子,让她自己独自去卖,慢慢的大娘的红薯饼生意越做越好,日子也好了起来。
   红薯蒸熟后,大娘将其去皮,放在陶盆里用擀面杖捣烂。再加入少许面粉——她舍不得多放,虽然我每次去都会给她买两袋,但她也舍不得用。我知道她是留一些等儿子回来,但她儿子自从把孙子放在家里后也很少回来。在她眼里,每次我回去临走前,她都会一早就给我包饺子,上车饺子下车面这个规矩是我们村里人家历来的习俗。
   “奶奶,做什么好吃的?”小孙子揉着眼睛站在灶房门口,睡眼惺忪。
   “红薯饼,快去洗脸,一会儿就能吃了。”大娘的声音总是那样温和,仿佛从未有过烦心事。
   面糊调好,她在铁锅里抹上一层薄薄的油。油也是我给她拿来的葵花籽油,她用得极省,瓶口总是擦得干干净净。勺起一勺面糊倒入锅中,“滋啦”一声,香气瞬间炸开,飘出院子,飘过矮墙。
   最先被吸引来的是东院的李婶,她端着个空碗,佯装来借盐,眼睛却直往锅里瞅。
   又做红薯饼了?真香啊!”
   坐下尝尝,刚出锅的才好吃。”李婶子也不客气,坐在饭桌前。举起手里的碗,大娘夹起一张刚烙好的饼子,放进李婶碗里。
   饼烙有几个了,西院的王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几棵自家种的小葱说是香葱不辣,她递给我我洗了放在饭桌上。记得我每次回去,大娘都会高兴得提前告诉村里人,她从来都把我回村里当成一件大喜事说给村里人。比她儿子回来招待的都隆重。下车进家让我盘腿上炕,然后她小孙子扑进我怀里叫我一声宝林哥哥,我从怀里掏出一袋棒棒糖,他笑嘻嘻接过来下地撒腿就跑:“我的宝林哥回来了!”然后分给左右的邻居孩子。大娘呢,待我坐稳,端上一大海碗的西红柿打卤面上面还会卧两个鸡蛋。她嘴里喊着:“打卤面来了!”然后一碟碟她腌的小咸菜端上桌,她则站在一旁爱抚地看着说:“到家了,赶热吃。”
   我回来前,大娘已经提前把前屋的炕烧得滚热。晚上睡在上面,暖乎乎的让我就觉得就是母亲烧的火炕……
   大娘的红薯饼烙了有一小盆的时候,村里的左右的邻居也都聚齐了小院。有拿青菜的,有拿几个鸡蛋的,还有拿自家腌的腊肉的,大娘的红薯饼一张张出锅,分给大家,院子里热热闹闹的,充满了说笑声。
   太阳升高了老人们各自回家忙活。大娘留下几张饼,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篮子里。“
   “我去看看你五奶奶。”她对小孙子说。
   大娘说的五奶奶是大娘男人的姑妈,就住在离大娘家不远的村东头。五奶奶今年八十有六,腿脚不便,常年卧床。大娘三天两头都会去她家一趟,送吃的,帮忙打扫,说说村里新鲜事。
   我随大娘同去,拎着我从城里买的奶和水果。五奶奶的家里地势低,显得阴暗潮湿,但房间里还算干净,这是大娘平时经常来收拾的结果。她见我和大娘来了,挣扎着要坐起来,被大娘轻轻按住了。
   “姑,今天做了红薯饼,软乎,您尝尝。”大娘扶起老人,在她身后垫上枕头,一小块一小块地掰了饼喂到她嘴里。
   “甜,真甜。”五奶奶嘴使劲吧唧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喂完饼,大娘打来热水为老人擦脸洗手,然后我俩才离开。
   回到大娘家,大娘并不闲着。她坐在院里槐树下,拿出针线筐,补着小孙子的衣裳。问她每天带着孩子累不?她说:“也累,但儿子也不容易,媳妇跟人跑了,留下个孩子,他也苦呀!我就帮他带带吧。”
   隔壁传来孩子的哭闹声——是李婶的孙子磕破了膝盖。大娘放下针线,从屋里找出半瓶紫药水,快步走了过去。不一会儿,哭声止了。
   夕阳西下时,大娘又开始准备晚饭。晚饭吃的是面条,大娘还给面里放了鸡蛋,她说城里饭馆都这么做,她儿子那年领她进城去饭店吃过说是鸡蛋面。除了面条,饭桌上依旧还有红薯饼,只是做法不同——她加入了些葱花和盐,做成咸口的。切了一碟咸菜,便是晚餐。
   小孙子吃得香,一连吃了两张饼。一小碗面条。大娘只吃了一张,喝了一碗稀面汤,把干的留给了我,她说营养都在汤里呢。
   “奶奶,你为什么总做红薯饼啊?”小孙子忽然问。
   大娘笑了,皱纹舒展开来:“红薯好啊,顶饱,甜滋滋的。我这个红薯饼还是宝林妈教会我的。没有他们一家人对我好,我或许早死了。哎,那年家家困难,全靠红薯度过荒年。那时一天三顿都是它,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做成饼吃……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可也不能忘本啊。”
   她望向院外,田野里新一季的红薯苗正绿油油地生长着。
   夜幕降临,大娘安顿孙子睡下后,独自坐在院中槐树下。月光洒在她身上,安静而祥和。村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多的是寂静——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这片土地。在这寂静中,我却感到一种坚韧的力量。
   第二天我要回去上班了,大娘天不亮就起床了,一早给我包了饺子煮好,我走时她给我装了吃剩下的饺子和一袋红薯饼,让我带给我的媳妇和孩子。
   车开出村子很远,我拿出还有些温热的红薯饼咬了一口,忽然品出了比昨日更丰富的滋味——那里面有大娘的天不亮起床劳作的辛苦,有她对左邻右舍的慷慨,有她对长辈的孝心,有她对孙子的慈爱,更有一种面对生活永不低头的韧劲。
   大娘的红薯饼,咽下去的是粗粮,升起来的是人间温暖。那些饼子金灿灿的,恰如她的人生,虽不耀眼,却自有一种难以湮灭的光芒,照亮着这个小小村庄里每一个需要光的角落。

共 31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红薯饼”为线,串起跨越两代人的温暖记忆。作者通过回乡探亲的日常场景,勾勒出一位七旬大娘的坚韧与善良。她以红薯饼感念昔日恩情,以慷慨分享维系乡土人情,更以默默劳作照亮孤寡长辈与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文中没有宏大叙事,却在一粥一饭、一针一线中流淌着中国乡村最本真的伦理:邻里相守、知恩图报、苦难中滋长的生命力。那些金灿灿的红薯饼,既是贫瘠年代的生存智慧,更是平凡人在岁月沉淀中炼出的精神黄金。文章语言平实却暗含力量,让人于烟火气中见天地,于微末处见光辉。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16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16 14:44:15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16 14:44:28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