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回报(小小说)
老李和老于同村,是光着腚一块长大的童年伙伴,是大队小学校同学。70年代,老于父亲在大队当副书记,老于18岁高中毕业,就被他父亲送到部队吃军粮。从部队转业到大队,老于父亲靠关系,把他安排到公社企业当个副厂长,90年代,公社企业倒闭,老于回到村里接他父亲的班坐上村长宝座。
一天,老李突然接到村长老于的电话,电话里,老于告诉老李,老同学,我明天上午乘火车去省城,你开车去火车站接我一下。放下电话,老李纳闷的是,村长老于不年不节的来省城干啥?村长老于电话里没说,老李也不好意思,再打电话问问村长老于。
第二天,老李为了不耽误接村长老于,老早就把车开到火车站出站口停车场,坐在车里等村长老于的电话。坐得时间一长,老李感觉有些困了,闭上眼睛想迷瞪一会。时针快指11点时,迷瞪正香的老李,突然电话铃响了,睁开眼一看,是村长老于打来的。老李告诉村长老于,一会儿出站口见。
人生中,有两个亲密朋友,一个是一起同过窗的同学,一个是一起扛过枪的部队战友。老于和老李不仅是童年一块长大的伙伴,也是一块读书的同学,又是老家的父母官,哪能慢待得起,关上车门,老李向出站口跑去。满脸堆着笑容,站在出站口等待远道而来的贵客。
来了,来了,老李老远就看见人群里,肩扛蛇皮袋村长老于,老李跑过去接过村长老于肩上装得鼓鼓囊囊的蛇皮袋。老李和村长老于开玩笑道,老同学,哪阵风,把你这个父母官吹到省城来了。村长老于一脸严肃地告诉老李,你当我愿意跑大老远来找你,是村民逼着我来省城,向你表示感谢的。
车出停车场,老李看看手表该到吃午饭时间了,老李直接把车开到一家酒店门口,和村长老于一块走进事先订好的包房。老李是个热情好客的家伙,知道村长老于平时喜欢斗两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村长老于,中午喝舒坦喝得劲,特的邀请几个酒量好的老乡陪村长老于。
村长老于,也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年轻时,老李的酒量根本不是村长老于的对手,直到把老李喝得举手投降才罢休。今天老李和村长老于两人,从父字辈升为爷字辈了,两人酒量都大不如年轻时代了。不一会儿,一桌人个个被灌得酩酊大醉。把村长老于喝得连路都走不了,靠酒店服务员搀扶到隔壁宾馆房间的。
第二天,早晨,老李终于醒酒了,赶忙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准备打给村长老于,问他昨晚住在什么地方。村长老于把电话打了过来,告诉老李,他在回家的火车上,蛇皮袋装的是老乡给老李的土特产,除了土特产外,报纸里卷有两万块,是老乡的一点心意,算作老李帮助家乡修路的回报。
接听完村长老于电话,老李马不停蹄的跑到酒店门口,打开汽车后备厢,提出村长老于带来的蛇皮袋,背到家里客厅打开一看,蛇皮袋里除各种山野菜外,真的有个外面捆了几道绳子的报纸包裹,里面有两捆崭新的百元大钞。老李后悔昨天喝的太多,当时没有打开蛇皮袋。
村长老于为啥千里迢迢来到省城,给老李送来土特产和两万块钱?这话还要从三年前说起,三年前,老李从省城回老家办事,村里老乡们知道后,打电话告诉了村长老于。村长老于得知老李在老家,便打电话给老李说,村里有个紧要事需要老李帮忙。让老李到村部等他,他一会儿就到。
老李听村长老于电话里说,村里有紧要事需要他帮忙,立即把转向村部。来到村长老于办公室,村长老于为老李泡上一杯,热腾腾的十八盘毛尖茶。村长老于开门见三说,老同学,你虽然搬出村40多年了,但你的根还在这里,老家有困难你还得帮忙,事情是这样的,村长老于打开办公桌抽屉拿出一只信封。
村长老于从信封里抽出一张,上面写满密密麻麻村民姓名,盖着鲜红手指印的信纸,边递给老李,边解释说,村里的公路烂得坑坑洼洼,年轻人都跑到打工去了,把孩子丢在家里老人带,村里学校倒闭了,孩子只能跑到街道上学。下雨天,老人送孩子去街道学校,一年就摔伤好几个。
真是寻先生不如遇先生。村民连名要求修路的信,在我抽屉里放大半年了,村民找过镇里和县里相关部门,领导都说现在没钱。村民就让我等你回老家了,把信件转交给你,说你在省城当记者,能为别的地方老百姓伸张正义,老家的事更应该操心。村长老于把修路的事,全推给了老李。
回到省城,老李拿出村长老于递给的烫手的山芋,村民要求修路材料,一边看,一边思索,修路至少得几百万元,一个手里无职无权,普普通通的记者,从哪里找来几百万元。转念一想,作为老家人,父老乡亲们既然相信自己,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回报老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应该为家乡做些事,来回报父老乡亲们。通过几天苦思冥想,考虑来,考虑去,老李把电话打给了县交通局,把老家村民要求修路的事,反映给在交通局当二把手的朋友,看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这位交通局二把手接听完老李电话,为难的告诉老李,县里财政困难的连工资都发不掉,上面不给修路项目投资,就是找县里领导也没用。
县交通局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没有一点希望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办任何事情,往住都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打开电脑,老李把乡亲们修路诉求写成文稿,送给在省日报社当记者的朋友,让朋友一块帮帮忙,看怎起引起省里领导关注,把老家村里公路修起来,解决老家孩子们,去街道上学行路难的问题。
日报社记者,看完老李的文稿后,给老李出了个好主意,把村民们要求修路的联名信和文稿,通过报纸“我为群众办实事.民情之窗”刊登后,再转到省里督办一下,看看效果怎样。日报刊登后,立即引起省里相关部门领导关注,并批示到市里县里交通公路部门。村里坑坑洼洼的烂泥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父母盼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村民们盼望村里出“能人”。公路开工这天,村长老于打电话给老李,并为老李送来喜报,感谢老李为村民修公路,感谢老李为村民办好事。是家乡那片黄土地养育了我,应该感谢政府,作为家乡走出来的人,算是我对家乡的回报。
村长老于回去了,两万块钱成了老李的“心病”,想尽千方百计办法,也要把两万块钱归还给乡亲。机会终于来了,春节过后,老李从超市买回一叠红包,把两万块钱装进红包,正月,乘从省城赶回老家,带着村长老于作为拜年礼物,发给村里年龄大的老人们。算作自己的心意,回报给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