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风光潋滟好,劝君卧西湖(随笔)

精品 【东篱】风光潋滟好,劝君卧西湖(随笔) ——解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40522.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1发表时间:2025-10-13 06:31:07
摘要:读书解惑。我相信这个说法。近日再读杨万里诗,稍有收获。这篇文章,不能算赏析,于是作为随笔以记,勉强归为文艺随笔吧。

共 4023 字 1 页 首页上一页1...4567
转到
【编者按】四十几年前,作者遇到一个学生问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既然是送别诗,怎么就变成了劝留诗?当时作者得意于未被学生问倒,后来越是回味,越觉得不对味。林子方,和杨万里是关系亲密的同僚,他的工作是在朝廷枢密院做“直阁秘书”一职,“阁”是皇帝读书、与群臣切磋学问、闲议政事的地方,是培养高级文官达士的重要机构。而杨万里做的是“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读,和林子方是上下级关系,是他的顶头上司。林子方这次是从皇帝身边的贴身秘书,变成一个类似被贬谪、远离京城的地方官,杨万里为他感到惋惜,于是便作诗以为临别赠言。林子方啊,你就是那“接天莲叶”,碧得发亮。这“天”一语双关,更指向天子。可以说,你当下的处境是得天独厚啊。如被皇帝赏识,那就是大好前程。一旦到了地方上,远离权力中心,哪有发展的机遇,想红,红得起来吗?杨万里的关切和惋惜之情,真可谓天地可表。不过,杨万里的诗句,却无意给了杭州一个响亮的风景名片。只是作者不知那个学生去了哪个城市读大学,是否在杭州?是否已经解开了杨万里这首诗的秘境意趣……好文,作者另辟蹊径,角度新颖,从时代、官职、友情等多方面来解读杨万里的两句诗,联想和想象丰盛而自然,言之有理有据,令读者醍醐灌顶。原来诗的背后有着这样的背景,有着这样的情谊。看破不说破,借诗婉转表达,万语千言凝结成七言绝句,字字珠玑,句句情深,折射出杨万里对林子方发自肺腑的关切,真是感天动地。而杨万里的诗,无意间给杭州做了最恰切、最风尚的广告!因为一首诗,迷上一座城。杭州成为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此诗功不可没啊。此文布局洒脱,不拘一格,笔法随心随兴而至,诗情飘逸,意趣盎然,盛赞妙笔生花,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13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13 06:36:11
  作者另辟蹊径,从多维度来解读杨万里的两句诗,联想和想象丰盛而自然,言之有理有据,令读者醍醐灌顶。原来诗的背后有着这样的背景,有着这样的情谊。看破不说破,借诗婉转表达,万语千言凝结成七言绝句,字字珠玑,句句情深,折射出杨万里对林子方发自肺腑的关切,真是感天动地。而杨万里的诗,无意间给杭州做了最恰切、最风尚的广告!因为一首诗,迷上一座城。杭州成为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此诗功不可没啊。深度赏析,不拘一格,笔法随心随兴而至,诗情飘逸,意趣横生,非凡的审美体验令读者茅塞顿开!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遥握,秋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09:50:16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精准的编按。辛苦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教师,也应该在业务和发展上不断追求成长,教师犯的错误也不少,方法的,理解,思维的,甚至是观点上的,也应该允许,但教师本人应该不断提升,我已经躲过了这个时期,退休了,但写出一点感想性的随笔,给有兴趣的老师看看,学术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不能流于肤浅。解读这首诗的过程也有趣,起码可以锻炼严谨的思维能力,提高赏析水平。在这方面,罗老师一直在教学岗位,胜于我,向你学习。我觉得杨万里这首诗(送别诗)写得有别于其他,别开生面,所以需要好好理解。写得不成熟,没有观点,只有看法。远握,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13 08:30:11
  我总感觉,这不是一篇随笔,严格点说,应该是赏析。打破常规理念,另辟蹊径,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送别诗进行历史的、对比的、现实意义的解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深刻深入一首诗的血液的涤净,更加具有现实性。我想,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新课程标准、施教者能够这般去思考、去甄别、去解惑、去传承,何尝文化不丰。点赞学习,远握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0:00:44
  我总觉得文中有一些随笔性的情节,所以定位随笔,当然主体部分是赏析。生怕写成教案,那就意义不大了。我认为,杨万里的这首诗,是在所有的送别诗里最具特点的一首。我一直觉得,可能有学生也觉得,这是一手快乐送别的诗歌,没有一个灰色的字眼,满篇都是风景妙好风光灿烂,和送别时应有的氛围极不和谐。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探究想法,把阅读体会写出来。语文教材要兼顾多方面,工具性、思想性、时代性、艺术价值等,而且,即使有了教学参考书,一旦照本宣科,没有教师的理解,就死气沉沉了,而需要教师的理解和组织,又怕乱来,所以极难。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保证健康思想传递的同时,应该视为一门艺术,工具性不必强调谁都懂得,关键是艺术审美,在这一点上,几乎忽略严重了。审美,是兼顾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途径,我觉得教师确立这样的教学思想,可能会使语文教学的现状渐渐地有所改观。但审美和高考题有些距离,这是学术的问题,需要研究,高考题就考审美怎么样?说多了,见谅。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留墨,你的教育行家,向你学习。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13 10:20:48
  我记得有的考卷中,将此诗命名《西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放在一起让考生选择,有很多人都答错了,选择了《西湖》。其实,换个角度看,送别诗就是劝留诗,古代折柳送别,以柳寓意“留”就有此意,所有的送别,都是明知离别不可避免,还要几回回挽留,以示不舍。至于这首诗表面看只描画了西湖六月美景,老师的分析点到了“穴位”——以美景挽留,借景生情,生出缱绻之情。非常棒的解读,独具慧眼,令人收获满满。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0:35:24
  韩老师的解读非常棒,谢谢你的精彩留墨。的确,送别诗就是劝留诗,折柳送别,是中国送别文化的代表意象,一个“柳”与留的谐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含蓄美。但仔细琢磨题为送别,诗歌内容却一个劲地写西湖美景,总觉得别扭。命名《西湖》,可能对于初中孩子来说,不必考虑背景,只解读西湖风光美,命题人可能是这个用意。如果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放在一起让考生选择,有点不地道了,学生只能根据死记硬背来选择了。还是回到正题,到底以什么留住林子方的脚步?可能,杨万里认为这样前途了,但林子方可能并不这样看,还是一意孤行了。人生是无法假设的,如果让林子方留下,后面的历史故事需要重写了。读书解惑,可能对别人而言就不是疑惑,我当初就没有深入了解,故而绕嘴一番,写写今天我对诗歌的这个理解。远握,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简柔        2025-10-13 12:59:51
  杨万里的这首诗我好像只读过这首,只是浅浅理解。哦,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与意蕴。感觉我重回课堂,上了一堂生动而精彩的赏析课。我只能说,怀才老师上得真好呀,颇有收获,鼓掌。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5:08:43
  当老师的备课不一定要搞得这么细致,但必须弄懂,才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否则,也无法应对课堂的变化。这是我当老师的一点体会。我也是怕写成教学教案,必须像随便那样漫谈。不断学习,就有境界,获取一首诗的意境,就像吃一枚开心果,自己感觉好。谢谢简柔老师的谬赞,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10-13 13:40:30
  欣读老师美文,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一诗,初觉是盛赞西湖夏景的千古绝唱,细究方知藏着深沉情谊。彼时林子方外放,杨万里不直言挽留,却以西湖荷花作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世气象,“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人才当得的荣光,句句是景,将关切藏进湖光山色里,这般“看破不说破”的婉转,比直白叮嘱更显肺腑。杭州最动人的名片,没有刻意宣传,却让“人间天堂”的模样随诗句流传千年。如今再读,眼前是碧荷映日的盛景,心中是文人相惜的温情,更懂为何一首诗能让一座城成为代代人向往的梦境。历害写得真棒,问好老师,创作愉快,秋祺!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5:11:38
  朋友之间,才有倾情付出。杨万里惜才爱才,爱到骨子里,希望年轻的林子方能够留下,前途是林子方的,感情 是杨万里的,我们收获的是两个人的珍爱世界。突然写点思考性的东西,练一下大脑。谢谢蓝色老师精彩留墨。期待佳作,祝你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枫桦        2025-10-13 16:46:09
  杨万里的诗是一段佳话,让一场送别,成为西湖之美妙写真!其实西湖多景,可以任意去描述,不必拘泥!走在世间路,有几分洒脱,几分萧索,心中有崚嶒,写意再写意,是旅行者要具备!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7:16:08
  我也始终觉得,再好的风景里,如果没有历史,没有一些人物在其中活着,风景就失去了观赏的意义。西湖是风景精美之地,也是珍藏历史故事太多的地方,每一次挖掘,都有让自己惊奇的发现。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10-13 17:15:47
  怀才老师解读的杨万里的这首诗绝了,相信你那位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的!不论什么题目,怀才老师都会写的栩栩如生,妙不可言!太好了。拜读学习了。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7:18:34
  谢谢枫叶老师的精彩留墨,尤其谢谢你对我的鼓励,但愿年老是的丰富能在年轻时加身,很多事情,都只能留着一些遗憾,但这不是我们可以感到沮丧的,一个老师也在成长。如今,也像做老师的时候那样,认真备课,勤于思考,这是做教师的好处。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13 19:56:48
  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杨万里的送别诗。“送”即“留”,也是不舍,不忍分开。读老的文,重上语文课,多感慨,多领悟,学习了,祝福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3 19:59:43
  因为算是一次备课吧,文学可以帮助我重新解读一首诗。曾经的课堂,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我们可能有很多解读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次重新解读,是一次纠正偏差。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10-13 23:03:05
  读了老师的这篇大作,才知杨万里的这首诗所隐含的那层深意,也不能不让学生佩服老师的才思。祝老师秋安!编创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4 10:21:30
  教学时,匆忙,也不求甚解,很多东西,我们可能理解得很肤浅,可能只是知道了一点就觉得自己有了知识,其实,我们误解或肤浅理解的东西很多,试解这首诗,收获了一份快乐,起码稍微懂得了古人。谢谢森林老师的精彩留墨,收到了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4 10:22:58
  不好意思塞翁老师,回复时误记为森林,见谅。期待你的佳作!
10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10-14 06:21:08
  今晨终于抽出时间阅读老师的文章,大有收获。这首诗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写景的,我亦如此。可经老师的解读,才恍然大悟。老师真是独具慧眼,兰心蕙质。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不知老师是否赞同,当代用人之道,不是人人都有林子方的机遇,去基层锻炼,下一步可能是衣锦还乡,若多年徘徊在上级,并没有太大发展。但我不知道古代的用人之道,有机会接着聆听老师教诲!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4 10:49:46
  我倒是觉得,官瘾不可太大,我赞成一句话——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真正有才华,无论在哪里,尽管仕途总是坎坷,但为人不那么去想,做好每一件事,就会成就一个人。不知当否。古今总有些联系,可参考。解读一首诗,懂得古人的心思吧。谢谢寻梅老师拨冗为小文点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一切遂顺!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14 10:55:16
  我觉得,人到了一定年龄,功利心会平复的。一切皆在身外。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