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过年的几个备菜(散文)
备菜,不是备胎。备胎可能用不上,而备菜一定是更好更有口味的名菜,要在关键时候拿得出。做一些备菜,这是我老家的一个过年特点。所谓的“备菜”,是为了“有备无患”,为了客人亲戚的临时大家拜年。人情和排场,在过年的时候不能没有,不能缺席。
一
老家过新年的时候,每家每户总要赶在腊月三十前,备上一些能放好较长时间搁置的传统菜待客。传统菜很多,蒸卤类的猪头肉、牛肉、粉蒸肉、蓑衣丸,炸煮类的肉丸、花生米、鱼丸、豆腐泡,还有早已腌制晒好的辣鱼腊肉,比较讲究的还有腊鸭、香肠之类,菜品不少。我到对粉蒸肉、鱼丸、肉丸独有偏好,每年必做。
粉蒸肉这道传统菜,据说出自沔阳三蒸,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有关。相传陈友谅从家乡沔阳率兵远征采石矶前夕,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气,令随军包厨按“征”字做一些家乡菜肴,意寓远征必胜。聪明的厨师按“征”、“蒸”同音的意思做出了蒸鱼、蒸肉、蒸圆子,送上餐桌,将士们十分喜欢,从此粉蒸肉流传下来。
真想不到,蒸是“征”字的烟火气表达。可见人们骨子里是热爱和平,希冀安定。
我的父亲也喜欢做这道菜,不过他喜好用自制的米粉来蒸肉——把大米淘洗干净,炒熟,磨成半粗半细的米粉,加入盐、五香粉等一些调料拌匀,就可用来拌肉做粉蒸肉了。我图个简单,直接从超市买回现成的米粉做,更简单省事。武汉老牌子的米粉不错,粗细适中,味道地道。买些半瘦半肥的五花肉,切成一公分厚、10公分长的肉块,粘满吸足水的米粉,皮贴碗底,一块挨一块的整齐的摆在瓷碗里,上面放上土豆块或藕块,再洒一层米粉,上蒸笼里猛蒸两个小时,直到肉松米软即可。这个过程最有味,蒸笼上汽后没多时,不等肉出锅,那蒸肉的香味,早已侵满厨房飘到客厅,入鼻沁心,令人垂涎欲滴。往往还没等到吃年饭,一盘粉蒸肉已缺损几块,盘子里挖出一个坑。
二
卤菜也简单,也必备,突然有客来访,做个卤菜就格外快捷,能应急。偷懒的时候,我会直接从菜市场买些卤猪肚、卤牛肉、卤鸡鸭的,往冰箱里一放,随时备急。不过有几次,我直接买回卤料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口味,加入其他香料和佐料调好,卤制出的鸡爪、口条和牛肉,老婆和儿子尝了都说味道不错。以前也是见过父亲这么做的,就照搬照抄,还真卤出了家人喜欢的味道。
到了我手里,赶上了新时代,一切都那么方便,父亲若在世,估计也羡慕得够呛。
肉丸子和鱼丸子是必不可少的传家菜,最好自己做。菜市场买回的鱼丸子和肉丸子,淀粉加得太重吃着味道不纯。好的鱼丸、肉丸,淀粉用量极少,通常一碗鱼肉糜,加入一汤勺淀粉就足了,有的做鱼、肉丸根本不用加淀粉,完全靠加入的鸡蛋起到粘合的作用,吃起来有一股抢口的鱼鲜、肉鲜,叫人越吃越想吃。菜市场买回的硬、缺鲜,面团味十足,完全没有鱼、肉的鲜香。这是我对抗菜市场这些东西不敢说好的一点,希望能够照顾传统滋味,好好经营。
我做鱼丸、肉丸的技术,也是瞟学的父亲的手艺,那时不过十几岁。父亲做鱼肉丸时,我就站在旁边看他每一个动作,每一道程序。刮鱼肉,漂洗,剁成糜,加调料,搅打,父亲从没让我动过手,只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做,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讲,我就仔细地听、留心地看,一一记在心里。父亲的手艺是向二伯学习的,二伯是厨师,会做很多道菜,鱼丸子是他的绝活。用同样的鱼、同样的调料,二伯做出的味道,用绕梁三日不绝也绝不夸张。我的大堂哥就常在吃年酒时说:“二爷爷(当地对亲叔的称呼)做的鱼丸子就是好吃,我没吃过比他做得更好的了。”我们也这么认为。大堂哥是吃公家饭的,当过局里的一把手,经历过各样的饭局,品尝过众多的美肴,他做的评价自然更有权威性。我们曾试图问二伯做鱼丸子的诀窍,二伯说:“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要注意配真料,选好材,给准盐,打起劲。”我相信二伯说的话是真的,我的父亲跟他学了很久也做不出他的那个味道来,二伯的学厨师的小儿子做出的鱼丸也很一般般,二伯最终没能把他做鱼丸的绝巧传下来,大家也始终模仿不出他的味道,大概这个手艺只能心授一半,天赋一半吧,恰恰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又没有那个悟性。
精心地传承,有多么重要啊,只是二伯没有这个传承能力,所以我相当佩服那些“非遗”传承人,能够将中华文化完整地传下来。
三
做鱼丸的选材不少,白鲢、花鲢、草鱼、青鱼都可,做起来却很费劲。选好鱼,去鳞开片,用刀一点一点地刮出鱼白,剩下的鱼红和鱼皮就做肉丸子了。鱼白要放盆里漂洗几次,去除血水,再用刀剁成糜。生姜、小葱白剁碎泡入水里。在面盆里放入鱼糜,打两个鸡蛋白做粘稠剂,再加一点点淀粉,倒入泡好的葱姜水,用手往一个方向搅打。父亲教给我的方法是边打边加水,最好是冰水,更易上劲,鱼糜稀了就加点盐,再打,很快鱼糜又会粘稠,就再加水调盐,等到鱼糜起胶、盐味适中时,用勺子舀一个丸子放进冷水中,丸子漂起来了,也就宣告鱼糜搅打成功。生鱼丸能否漂起来,是检验鱼丸子成不成功的关键,有许多大厨曾经栽在这一道工序上。父亲秘传我:“漂不起来就多搅打,伤水了就加点淀粉调盐再打,直到生鱼丸能漂起来。”这是救场的良方,虽然最后的成品味道可能会变差,但总比鱼丸如石头一样的沉下去漂不起来、煮熟了结得像砖头要好得多。也有厨师实在打不好鱼糜,就会加点猪油,油比水轻,鱼丸的密度变小了,也更容易浮起来,我们视这种行为为做假。调盐调水、搅鱼糜的过程,也不过是调鱼糜的密度罢了。鱼丸能浮起来了,就在锅里放入冷水,一个一个地把鱼丸放进去,煮开,再破一次水,冷却,倒入盆中储存,随吃随煮,很是方便。不过,放得久一点,鱼丸的鲜味也会从水中渗出,鱼味越来越淡,还是尽快吃完的好。
任何一道厨房下锅的手艺,都有门道。那些年,我比较留心,今天才有得心应手的效果。同时,我也琢磨干一件事,大家都一样地干,也总能分出优劣,关键是用心摸索门道。一道菜的制作,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精神。我相信这一点。
做肉丸要比做鱼丸简单得多,主要是不必担心丸子漂不漂得起来。用五花,肥瘦六四开,再加些做鱼丸剩下的鱼红、鱼皮,或干脆加入一半的鱼肉,添一勺淀粉,再加入做鱼丸剩下的蛋黄、生姜小葱,调入五香粉、鲜味料,调水调盐搅打出胶,下油锅一炸就成了。
今年的这个春节,我只做了鱼丸和肉丸。肉丸里加了鱼红,儿子喜欢吃,老婆喜欢吃,证明味道尚可,不过不及弟弟做的肉丸。为了生计,弟弟开了一家肉丸子加工店,依靠网上学来的技术,通过自己多次摸索改良,成了那个菜市场上的一绝。我的鱼丸延承了父辈的做法,白嫩,入口即化,可惜鲜味不足,香味欠浓,与二伯的鱼丸不在一个档次,也不及父亲的味道。哎,两老已离世多年,再也无法请请他们来指点了。
老百姓平常的日子简单,做饭菜也是坚持简单方便,不事破费,关键是平时也要省吃俭用,所以就不太懂手艺。二过年,则是老百姓不能糊弄的日子,这是对待中华节日文化的态度问题,往小的方面说,也只有在这个时间,才有工夫调理吃的,让手心得到放松,让口味得到满足。尤其是人们吃大饭店的年夜饭盛行的时候,我们就是不能走出去,自备一些年饭年菜,一点也不差,也有满满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