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赋(古韵)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赋(古韵)
穹窿垂象,星轨萦回;太极运元,物理同归。惟睿者能穷宇宙之秘,惟贤者可启蒙昧之扉。安徽合肥杨氏振宁先生,诞于壬戌,陨于乙巳,百三载沧桑铸其风骨,一生求索炳其丹青。其为学也,覃思冥搜,探量子之幽玄,破物理之壁垒;其为人也,抱璞怀真,系家国之安危,传文脉之薪火。创规范场论而标物理之巅,破宇称陈说而辟新途之向;明统计力学之奥赜,拓凝聚态学之鸿蒙。论勋业,则与麦克斯韦电磁之学同光,偕爱因斯坦相对论并曜;言德望,则若嵩岳崔嵬不可撼,似江河奔涌不可竭。今先生归道山,哲人其萎,谨缀斯文,追颂高风,以志不朽。
先生世泽书香,家承俊彦。父武之公,清华名宿,数理宗师,研算学而启后昆心智,执教席而育桃李芬芳。先生七岁随亲入清华园,邻郑之蕃雅斋,沐熊庆来高风;与稼先结总角之交,戏水木清涟,观星汉流转,早窥自然真机。杨父察其慧根独秉,恐骄气萌生,特延丁则良先生授《孟子》,朝诵“仁义礼智”以正心,夕研“浩然之气”以立身。故先生兼得数理之锐思与人文之雅韵,儒风植其本,格物拓其疆。十三岁偶览《神秘的宇宙》,心驰星汉,慨然对亲言:“异日当摘诺贝尔之桂冠!”童言非戏,壮志初彰,天意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岁次丁丑,烽烟四起,卢沟炮响,寇焰嚣张。华夏板荡,学脉飘摇。先生年方十五,归皖省而转徙流离,随校西迁而跋涉滇疆。一九三八年,十六岁以同等学力叩西南联大之门,初入化学系,未几悟物理之趣,遂改弦更张,跻身物理系之堂奥。彼时联大,物质匮乏,竹篱为墙,桐油为灯,风雨穿篱,灯影摇落案头墨痕;泥桌石凳,坐听名师教诲,坚守学术之尊严。然群星荟萃,俊彦云集:朱自清授国文以明志,闻一多讲诗骚以铸魂,赵忠尧传物理之秘,吴有训授电磁之理,周培源解力学之惑,吴大猷导研途之方。先生天资卓绝,笃志勤学,物理科考常冠群伦,微积分臻九十九之境,英文试独占鳌头,同窗许渊冲亦叹弗如,时人誉“西南联大第一生”。七年联大学养,如沐春风,似饮甘泉,先生尝言:“联大所授,较彼时美国顶尖学府,有过之而无不及。”乱世弦歌不辍,此乃中华学术之脊梁,亦先生成才之滥觞。一九四二年,师从王竹溪先生研统计力学,其严谨治学之风,自此深植先生心底,奠定毕生治学之基。
一九四五年,先生膺选清华留美公费生,负笈西行。彼时中美直航断绝,经加尔各答登运兵船,越红海怒涛,穿地中海晓雾,三月经年,方抵纽约,入芝加哥大学。未及一月,于二百余研究生中崭露头角,学识之渊博令同窗侧目,盖得益于联大学术之厚积。初欲攻实验物理,冀习得技能以报国,然十八月捣研炉台,试管屡倾,数据难协,方悟己长不在斤斤操作,而在冥冥思辩。幸得泰勒先生慧眼点拨:“君之智在穷理,非在役物。”遂重拾理论物理之初心,如蛟龙入海,猛虎登山,一发而不可收。一九四八年获博士学位,旋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师从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朝夕共事,听其论道,受其启迪,开启学术黄金之期。
一九五四年,先生与米尔斯联袂,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世称“杨-米尔斯场论”。此论一出,石破天惊,以对称性为密钥,启统一相互作用之门,为强、弱、电磁三种基本力搭建精妙数学框架。初时因“质量问题”遭人质疑,被视为纯然数学之美学,然先生坚信其理之真,尝谓:“吾唯植一树,后人使之成林。”二十年后,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循此理论建立电弱统一模型,斩获诺奖;再往后,量子色动力学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相继问世,皆以此论为基石。今日之高能物理,方程式离不开杨-米尔斯之架构,粒子对撞机离不开其理论预测,宇宙早期模型亦赖其支撑,学界誉之为“继牛顿力学重构经典物理、量子力学颠覆宏观认知后,第三次物理革命”,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同辉千古。
一九五六年,先生与李政道深研弱相互作用之理,于纷繁数据中窥得端倪,敢疑“宇称守恒”之陈规。彼时物理学界奉宇称为圭臬,视镜像对称为天经地义,二人却直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从未得证,遂著文《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设计五组实验以验其说。学界哗然,多持反对之声,唯吴健雄先生毅然担纲,以钴-60核β衰变实验,于低温实验室中凿破谬误,证实其猜想。一九五七年一月,宇称守恒之壁垒轰然崩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是年,先生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为首位获此殊荣之华人。诺贝尔委员会盛赞:“其发现为现代粒子物理学奠定思想根基。”此一突破,不仅改写物理版图,更扬中华儿女之智,令世界对华人科学家刮目相看。
此后先生于学术之海劈波斩浪,再拓新境。一九六七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之“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力学与量子群研究开辟全新疆域——此方程日后催生多个诺奖相关成果,被《自然》杂志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方程”之一。先生于凝聚态物理、场论等诸多领域屡有创获,成果斐然。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永久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桃李满天下,弟子多成学界中坚。十余个国家与地区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二十余所知名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殊荣加身,然先生宠辱不惊,唯以探求真知为乐,常谓:“科学的魅力,在于对未知的追问,而非荣誉的光环。”
先生身羁海外,心向故土,魂牵家国。一九七一年,中美关系初解冻,先生冲破重重阻挠首回新中国,见挚友邓稼先,闻中国原子弹自力更生而成,激动涕零,执手哽咽:“稼先,汝等为国铸盾,功在千秋!”返美后奔走演讲,向西方推介中国,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一九七二年面见周恩来总理,力陈基础科学之重要:“国家发展,短期需应用之学,长远必赖基础研究,此乃科学之根脉。”其言获高度重视;后提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经邓小平同志批示,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启迪一代科学爱好者。一九八零年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大陆学者赴美进修,这些学者日后皆成中国科技中坚。一九九七年,力主发展自由电子激光,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立言;同年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先生出任名誉主任,广揽贤才,使清华物理系跻身世界一流。二零零三年,八十一岁的先生归国定居清华,名其居曰“归根居”,赋诗云“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自此扎根故土,倾余生于科教。
先生执教清华二十二载,躬耕不辍,初心未改。八十二岁仍为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每周两课,每课两时,课间五分钟围满学子答疑,高校教师亦慕名旁听,课堂座无虚席。为高等研究院筹措资金逾亿,力邀姚期智、林家翘等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打造学术高地;九旬高龄仍每日赴科学馆查阅资料,伏案疾书,与后辈论学至日暮,眼角皱纹里皆是对知识的热忱。二零二一年,捐赠毕生积累之两千余件文献、手稿与艺术品予清华,其中包括与爱因斯坦的书信、诺奖演讲手稿,为学界留存珍贵史料。先生治学秉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诫学子“方向比速度重要,踏实比取巧长久”,反对投机取巧,倡导深耕细作;做人谦和儒雅,虚怀若谷,待人以诚,处事以公。二零一五年,先生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开外籍院士转中国院士之先河,坦言:“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我的根永远在中国。”晚年虽年逾百岁,仍心系国家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建言,为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献策,践行“有生应记国恩隆”之家训。
先生之独特,在文理交融之韵。他尝谓:“物理之对称美,与《孟子》‘中庸之道’暗合;科学之求真,与儒家‘格物致知’同源。”晚年潜心研读国学,撰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认为中华文化中的“整体观”“和谐观”,可为现代科学提供新的思维视角。这种跨越文理的智慧,使他既为科学泰斗,亦为文化桥梁,于东西方文明间架起沟通之梁。
岁在乙巳十月十八,先生溘然长逝,享年一百有三岁。巨星陨落,寰宇同悲;哲人其萎,邦国失光。清华园银杏染黄,风吹叶响似呜咽;科学界同仁扼腕,遥寄哀思悼泰斗。然先生之思想,如日月昭昭,光照千古;先生之精神,如江河滔滔,源远流长。杨-米尔斯场论之光芒,将继续指引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宁拙毋巧”之治学态度,将激励后学砥砺前行;心系家国之赤子情怀,将永远感召华夏儿女。穹窿之上,杨振宁星轨未改,与规范场论的数学美同辉;清华园里,归根居前草木长青,映照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初心。
呜呼!先生之风,如嵩岳之高,江河之长;先生之德,如芝兰之馨,日月之光。谨以斯赋,追思伟业,颂扬高风。愿先生英灵安息,浩气长存;愿后学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斯赋既成,永志不忘。
二0二五年十月十八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