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念】年少时的故乡(散文)

精品 【东篱·念】年少时的故乡(散文)


作者:简柔 秀才,216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发表时间:2025-10-20 05:45:10
摘要:国庆回故乡浒湾,看到浒湾陷入寂静,透着苍凉,再次向年少时的浒湾进行了一场情感的回溯,追忆如满地月色,朦胧而恬淡。

国庆回故乡浒湾,看到浒湾陷入寂静,透着苍凉,再次向年少时的浒湾进行了一场情感的回溯,追忆如满地月色,朦胧而恬淡。
  
   一
   河水汤汤,渠水弯弯,环绕着浒湾,宛若两水抱着一叶轻舟。
   渠叫临里渠,窄窄而狭长。站在水边,仔细凝望,水是那么地平静,处子般地不惊不扰,无视红尘。如果有洗衣的妇人撩起一把把水,有雨携带着风而来,有雪花飘飘洒洒,渠水就会变得动荡起来,动荡是水的激情,也是水的心事。如果以为临里渠的水只有温情彻骨,那是没有读懂这条渠。某年某夜,一个薄醉的男子经过临里渠上的小桥,没有打手电筒,桥也无栏杆,他忽略了桥下的渠水,或者在他的潜意识里,那水很浅很浅,给以他足够的安全感,走起来就有点信马由缰,于是不慎掉落水中,再也没有醒来。悲剧对别人而言只是故事,对他的家人而言却是痛楚的经历。浒湾人这才意识到临里渠是琢磨不透的,那看似静止的流淌有着深奥的玄机和秘密,从此谈起临里渠再无昔日轻松意味。
   河名抚河,宽宽的,悠长的。浒湾人洗涤衣物,灌溉,夏日沐浴,皆在抚河。这片水域,不仅在大地上流淌,不仅仅流向前方,流向未知的远方,也流淌在浒湾人的心里,与血液相融,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沿河的人家与抚河日夜相守,抬头见河水,低头闻着河水的气息,夜来听河水流淌声,河水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水,而是家庭的一分子。他们的嬉笑怒骂,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被河水看见了,听见了。河水都懂,流淌就是它参与的言辞,清澈就是它的表情。
   堤坝在渠边,在田边,在河边,如忠诚的卫士,如肝胆相照的义士,泥土是它的肌肤,石头是它的骨骼,被故乡人塑造而出,守护着家园。当流水泛滥,暴雨汹涌,堤坝坚强地抵御,抗争,即便伤痕累累,即便七零八落,也无所畏惧。岁岁年年,花开草长,雁去雁回,有些人无法忍受故乡的落后,去了异乡,只有春节才归来;有些人被时间带走,永远不会再回了。可是堤坝一直都在,以蜿蜒诠释生存的姿态,以伫立定格成独特的风骨,虽然没有苏堤、白堤的荣光万丈,没有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如画的诗行,但是也活成了一种傲视苍生的存在。
   站在堤坝上,看田野往前铺开,无穷无尽,有天地苍茫的辽阔感,也有生出丝丝寂寥,这样的辽阔与寂寥是一种触动,也是一种照亮,心情会像绿叶一样张开,更能让浪漫主义者寻觅到一份田园的诗情,陶渊明在乡村躬耕时,才能写下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田园诗,田园是诗的温床,土地是诗意的原乡。果树、菜蔬、芳草繁花在田野里生存得自在而饱满。只要植物愿意奔赴,田野都会雍容接纳,它拥有一颗最温厚最宽广的心。早晚间,田野间都有人劳作,不乏艰辛,但土地是公平的,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丰收是土地给予世间的痴情。外婆几乎把大半生都交给了土地,虽然只是那么一小片菜园,却是外婆的天下。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清晨黄昏,外婆在菜园松土、除草、播种、施肥、浇水、摘虫;站立,弓着,蹲下,手上起了厚厚的茧子,从少妇做到老妪。土地不仅滋养故乡,它也是一部深厚的哲学书,生命的荣与枯,灿烂与凋零,光芒与黯淡,在土地上都看得到。当一个游子读懂了故乡的土地,就读懂了父辈对土地那份深沉的爱恋,也就真正读懂了故乡。
   河边有渡口,它不是诗人笔下的桃叶渡,流传着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它只是一个最普通的渡口。河对岸有一座村庄,叫河背村,逢到赶集日,河背村的村民会带着自种的农作物,坐着小船到浒湾集市上来卖。小船不是秦淮河上的画舫,也不是乌镇的乌篷船,只是一条简陋的小船,并不通向遥远的地方,所以渡口不会有忧伤的离别,不会有绵绵的离愁,承载的也不是江南水乡的风花雪月,而是村民的期许,他们日子困窘,有一大堆孩子要养,盼着自己的农作物能卖个好价钱,以贴补家用,他们的眼里镌刻着生活的沉重,无心于船外的风光,只期待风调雨顺,田地丰收。他们感谢有这个渡口,有这条小船,否则他们就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抵达浒湾。
  
   二
   公路挨着临里渠,车站在公路的另一侧,一个候车室,一个购票间,都是那么小小的。门前一小片空地,上面有遮雨棚,两侧有木凳。读三年级时父亲带我去抚州读书,初次走进车站,感觉购票窗口是那么的高,有人影晃动,我却看不清他的面孔,因而奠定了车站在我心目中的神秘性。坐在木凳上,看到从金溪开来的车停下,心不由“突突”乱跳,既紧张,又激动,因为这辆车将载我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生活。无数次的来来去去,车站在我眼里变得日益平常。几年后,人们都在马路边等车,上车再买票,车站变成一个虚无的影子,逐渐淡出我的视野。最后车站出租,做了店面,成为被时代的洪流最先淹没的地方。
   粮管所与车站同一方向,相差百米左右。粮管所在浒湾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人们要在这里购买米面、米粉、糠以及稻谷壳,里面的工作人员也让人羡慕,大家以为他们守着一大堆粮食,衣食无忧。那时的粮管所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方,人流不断,车流不歇。机器终日轰响,极致的喧腾,大米与白面从机器的一端飞珠溅玉,另一端,金黄的稻谷壳携带着蒙蒙烟尘如瀑布倾泻。处于那种氛围里,会让人忘掉哀愁。加工厂里,男男女女在白面与阳光交织的空气里,手臂挥舞,手指翻飞,揉面,做面,晒面,当包装古朴的浒湾油面一包包出现于柜台,进入厨房,再从锅里捞出,铺在碗里,上面覆盖着瘦肉、黄花菜、木耳、香菇,人们用筷子挑出放入舌尖,赞叹不已。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每一根面条上,倾注了制面人太多的心血。
   邮局离镇中心相对更远,其实沿着公路走,也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对于一个小镇而言,就显得远了。年少时我从未去过邮局,我也没有看到家里的大人去过,母亲没有兄弟姐妹,虽有表哥表姐在抚州,据说做着单位的领导,但母亲却从不和他们联系,即便去了抚州也不去找他们。长大后得知个中情由,很理解母亲的心情。当大哥去了福建当兵,我成年后去了外地,我们的书信一封封寄入浒湾,母亲才和邮局有了频繁的交集。
  
   三
   一座嵌着栏杆的石桥通往浒湾最繁华的街,已记不清街名。早餐店、小餐馆、电影院、医院、供销社、小学、衣服鞋袜店、菜市场塞满整条街。最瞩目的是电影院,在电视没有普及、娱乐生活单调的年代,电影院成为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场所,大人们一般并不舍得花闲钱去看一场电影,不过是年轻的男孩女孩去看罢了,或者单位、学校包场。初次进电影院,在我逼仄的认知里,觉得还没有哪个空间如电影院更为深广,光线晦暗,透着诡秘的色彩,纵横交错的座椅体现着一种强烈的密集感和规律感。我把自己塞入其中的一个座椅里,就像一滴水进了江海。当影像从前方的幕墙上倏忽闪出,声音四面传来,那般洪亮,很远又很近,仿佛在天空的深处,又仿佛就在耳边。那一刻,我觉得电影院如一个远古的寓言,让我费解,又让我着迷。
   小学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可以自由出入,很多人上街都从学校里穿过,因为更近。一排排教室分布在校园的四个角落,很轻易就落入路人的视野,有突兀的感觉。如此一来学校的庄严性和私密性荡然无存。在这个学校我读了两年半。曾经的记忆像海水里的小岛,隐隐绰绰,我依稀可以捕捉到些许的边边角角。印象最深的是读二年级时换了一个同桌,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喜欢藏我的书包,还总是把半个凳子给我坐,开始懒得和他计较,谁知他越发起劲,终于忍无可忍,和他理论一番,再向老师反映,老师把他调开,和一个泼辣的女生同桌,那个女生把他收拾得甚是老实。后来因脚受伤耽搁了学业,父亲便带我去抚州读书。寒暑假回浒湾我还是爱到小学里走一走,觉得自己还在那里读书。
   最迷人的是供销社,里面摆放的糖果糕点、还有花花绿绿的布料,绽放光芒。在供销社上班的人是让人眼红的,日日守着一堆吃的用的,像守着一个巨大的宝藏。一个同学的母亲就在供销社上班,那是一个凭票购买商品的时代,她的母亲因工作便利,能经常弄到布票,所以那个女孩总是穿得格外好看些,在一群女生当中甚是惹眼,让人羡慕。
   走入书铺街,仿佛走向了辽远,以街命名,却是巷的样子,明清已存在,曾以木刻印书而闻名全国,当年也是商贾如云,车水马龙。两边的墙壁高高的,墙角长了青苔,一片片瓦有风霜之气,木门笃笃地立在那里,有幽深的况味。从里面走出的人,有波澜不惊的味道。从人家的门前经过,不要轻易小视,也许一扇小小的门后就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往事,一间不起眼的房屋曾有过堂皇的排场。哪怕风云万千,都会平息,曾经的一切都化作一缕风、一片云,其实从来不曾消失过,都渗进了瓦缝里、青砖里,仿佛落叶进入泥土里,仿佛水汽融入云层里。
   从书铺街走出,就是蔑竹街了,以几家篾竹厂而得名,窄小的门里自有开阔天地。男男女女或坐或站,修长的竹片在手里翻云覆雨,各种竹器就出现了,竹筐、竹席、竹篮、竹椅、竹床等,这些竹器走进浒湾人家,地位显赫,绝非点缀,也走进金溪、抚州、南昌等。竹器,带着自身的柔软和坚韧,清新了一个时代。这条街有商业气息,更有世俗烟火。瓦屋星星点点,更多的是木板屋,但是也不显得寒碜,自有一股古拙风味,住在里边的人家虽然日子更苦,但是不妨碍他们快活地过日子。那时贫富的差距并不明显,镇上大多数人的日子都是半斤对八两,所以人们的生存压力很小,自然身心轻松些。
   篾竹街上有一个基督教堂,虽然稀罕,也不见得特别,就是高大些,檐下有一行繁密的花纹,显得精致些。浒湾有一个寺庙,在浒湾十多里路外的疏山,大多数浒湾人喜欢烧香拜佛,外婆就是其中的一个。基督教能在浒湾存在,可见浒湾人对外来宗教的包容。一些虔诚的教民,在固定的日子会去教堂念经,信仰如光,可以驱散生活里的黑暗。
   幼儿园也在蔑竹街,那时五岁才上幼儿园,孩子们都是自己走去的,路上也没什么车,离家也近,大人们自是放心。我在这个幼儿园读了三年,记得有一年幼儿园搞六一活动,我有幸被老师选中,跳了一支舞,全家都来了,所有的家长们都来看,那是我学业生涯中最风光的一次露脸。此后,越大越害羞,从小学到高中,上课从不敢举手,学校有活动也几乎没有参加过。这个幼儿园如今尚在,只是门上了锁,落了漆,经过时不免感慨万端,似看到儿童的我还在里面跳舞,脸上只有一脸纯真的笑,烦恼尚未抵达,多希望自己没有长大呀。
  
   四
   红星巷是年少时生活的中心,巷子里人们的生活也是浒湾人生活的缩影。
   家家门户大开,左邻右舍来往频繁,——随意窜门;借东借西,从一根葱到石磨,办酒席从桌椅借到碗筷;互相帮忙,从喜事到丧事,从端午包粽子到过年打芝麻片、做米花糖,从挑水到挑稻谷壳,越帮越好,越帮越亲。早饭晚饭,大人们聚在巷口、人家的门口、树下,站的,坐的,蹲的,边吃边侃,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无所不侃,开着门过日子,隐私就像指缝里的沙,藏也藏不住,侃得过瘾,吃得更香,笑得酣畅。谁家来客,女主人必定请左邻右舍的男主人去喝上两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定要让客人吃到饱嗝连连,醉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浒湾人的热情,这就是浒湾人的待客之道。早晨,小姑娘、小媳妇相约去河边洗衣,女人们相约去市场买菜,男人们相约去田地里劳作,老人相约打铜钱牌。浒湾人喜欢热闹,到哪里都要有伴,这样的日子才叫欢快。
   夏日,家家门前真是热闹。——门前吃晚饭,哪怕只是一碗绿豆粥就一碟小咸菜,也不遮着掩着,你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人家都知道;谁家有点好菜,给邻居家的孩子夹上一点;门前乘凉,老人摇蒲扇,年轻人聚在一起打扑克,中年男人抽烟斗,小孩子在竹床上翻来滚去;门前睡觉,大门大开,安枕到天明,这是世代的传承,也是人心的纯良。
   孩子们天天扎堆在一起玩。放学,书包一扔,聚在人家的门前,捉迷藏,随意往人家的屋里藏,大人们并不见怪。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跳皮筋,丢沙包,跳绳,花样百出,推陈出新,玩不够,玩不腻的,只恨时间不够用,玩得大人扯着嗓子喊回家吃饭才散了。放下饭碗,继续玩,玩到月亮高高挂,玩到夜色深深,才依依不舍归家去。暑假过得更是多姿多彩。去沙滩玩沙子,用竹竿套知了,爬到树上抓金龟子,到河里玩水;沿着田野、堤坝走呀走,看菜花,捉蝴蝶,脚不酸,也不热的,到处是树,风带着渠水、河水、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寒假,下大雪时,堆雪人,打雪仗,玩冰凌,雪带来了奇妙的乐趣,让冬日的萧瑟与寒冷消弭于无形。那时的孩子充分融入自然,体质好,体力好,洗冷水澡不感冒,喝冷水、冬天吃冰凌不闹肚子,吃饭不挑剔,吃嘛都香。反观现在的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离手机、电视无限的近,作业越来越多,做到深夜还在做。节假日不是在培训,就是在培训的路上。大人总怕孩子饿着,给孩子塞各种零食,色素多,添加剂多,孩子吃饱了,就不爱吃饭。饮食变精细了,鸡鸭鱼肉吃腻了,爱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导致体质下降,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我们那一代的孩子虽然物质清贫些,但是活得更为丰富,更为充实,活得童年更像童年。

共 692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场情感的回溯,追忆如满地月色,朦胧而恬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吟哦。主人国庆回故乡浒湾,看到浒湾陷入寂静,透着苍凉,悲从中来。当然这“悲”并非悲凉、悲切,而是苍凉、寂落。而作者是一位高深的画家,注重线描,注重捕捉,注重勾勒,以细腻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故乡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与人情世故。故乡是河水汤汤,渠水弯弯,环绕着浒湾,宛若两水抱着一叶轻舟。处子般地不惊不扰,无视红尘。渠叫临里渠,窄窄而狭长。河名抚河,宽宽的,悠长的。不仅仅流向前方,流向未知的远方,也流淌在浒湾人的心里,与血液相融,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堤坝在渠边,在田边,在河边,如忠诚的卫士,如肝胆相照的义士,泥土是它的肌肤,石头是它的骨骼,被故乡人塑造而出,守护着家园。田野往前铺开,无穷无尽,有天地苍茫的辽阔感,也有生出丝丝寂寥,这样的辽阔与寂寥是一种触动,也是一种照亮,心情会像绿叶一样张开,更能让浪漫主义者寻觅到一份田园的诗情,陶渊明在乡村躬耕时,才能写下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田园诗,田园是诗的温床,土地是诗意的原乡。岁岁年年,花开草长,雁去雁回。公路挨着临里渠,车站在公路的另一侧,无数次的来来去去,车站在我眼里变得日益平常。粮管所承载人们一日三餐,邮局寄来远方的思念,琳琅满目的已记不清名字的老街,陈列着早餐店、小餐馆、电影院、医院、供销社、小学、衣服鞋袜店、菜市场。电影院的神秘、小学堂的宽敞、迷人的供销社、充满商业气息更有世俗烟火的竹篾街、学业生涯中最风光的一次露脸的幼儿园,这都是一个深入骨髓的缩影,见证着成长的快乐与温馨的陪伴。 红星巷是年少时生活的中心,巷子里人们的生活也是浒湾人生活的缩影。故乡是门户大开,你来我往,互相帮助。从婚丧嫁娶到逢年过节,从家里来客到田间地头,其乐融融,却也“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加之儿童散学后的欢腾,整个故乡如起伏的山峦披满绿意,荡漾着鲜活的温馨。杀猪添新衣的春节、滚汤圆元宵节、具有仪式感的端午、甜蜜砥砺的中秋,一个个洋溢着喜庆,洋溢着欢声的节日,倍添田园乐趣。这一切与国庆回故乡是眼前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一曲“清辉脉脉,写下满腹相思;凄凄切切,一吟泪千行”的《望月》在吟唱,在读者的心海推舟泛波。情感美文,情真意切,深深打动人心的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金刚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02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0-20 05:46:10
  一场情感的回溯,追忆如满地月色,朦胧而恬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吟哦。主人国庆回故乡浒湾,看到浒湾陷入寂静,透着苍凉,悲从中来。而作者是一位高深的画家,注重线描,注重捕捉,注重勾勒,以细腻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故乡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与人情世故。似一曲“清辉脉脉,写下满腹相思;凄凄切切,一吟泪千行”的《望月》在吟唱,在读者的心海推舟泛波。感谢赐稿东篱,期待您更多佳作。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够深刻,编按或许不能准确表达老师的意愿,敬请海涵!
回复1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0 09:44:43
  非常感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编辑和美评,直抵人心,甚是鼓舞人。这几年每次回故乡浒湾,那种刻骨铭心的寂静对我而言是清欢,也是撞击,更是心灵的一种痛楚。只见街巷悄悄,人烟寂寥,田野荒芜,流水怅惘,有的人家门庭深锁,青苔铺在石阶,荒草爬满屋顶、路边,年少时那种热闹,欢腾,活泼和生动的烟火气息被时间无情带走。用文字写下年少时的故乡,虽然只是冰山一角,然而也是一种酣畅的精神之旅。老师过谦了,您的才华和创作力有目共睹,简柔不懂诗歌,不敢点评。底子也薄,散文点评若有不妥,望海涵。老师辛苦了,敬茶,祝您秋祺。
2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0-20 09:35:41
  这是一篇让人心静如水的文字。作者笔下的浒湾,有水的灵性,土的厚重,人的温情。细腻动人的文字,带着读者走进了那条户户敞开门扉的红星巷,听到了老街上的喧闹,感受到了田野间的辽阔。作者在深情的回忆中,自然无痕地完成了两代人生存状态的对比,引人深思。时代在发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本该有的快乐?这场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故乡之旅,极有代入感,乡愁浓郁,启人共鸣。盛赞才情,问候简柔,秋祺!
回复2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0 14:50:48
  感谢莲香老师精彩美言。现在的故乡更为沉静,沉静得有些寥落了。年少是红星巷真是热闹,家家少则有三个孩子,多则七八个,大家放学就聚在一起玩,在自然,在土地上,在田野了,河边,堤坝,玩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现在孩子里自然更远,压力更大,没有时间玩了,童年过得像中年,让人心疼呀。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厚爱。祝您秋祺。
3 楼        文友:枫桦        2025-10-20 10:34:30
  老师的故乡浒湾的描写可谓深刻。之前读过两篇写浒湾的文章,都非常的精彩。这篇文章在延续着美丽华章,对风俗与美食的描写尤为精彩。好文拜读!
回复3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0 14:54:51
  感谢枫桦老师精彩留言。回忆故乡,回复忘记曾经的那些节日,美食让节日魅力四射。每个节日都是千年的传承,约定俗成的规律,可能各地也有自己的特点。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祝您秋祺。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0 10:54:30
  这是一部电影!那些情节,就是一个少年的过往所见所闻所遇所历所感,我仿佛也沉浸在自己的少年时光里。这个“念”的主题征文,唤醒了简柔老师的少年时光,真好。画面的转换,非常自然,人物是小人物,但读后觉得是他们支撑了一个少年的世界。这样繁复的材料,要组织起来,不简单,作者的构思驾驭能力很强,写出了一个少年的精彩时光。任何时光,只要重温重组,就发生了质变,变成了时光里的金子。人生里,应该有些什么,谁都无法说清,但能够过滤成一部电影,这就透着作者的热爱生活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搬过来品味的。简柔老师说,这是她的精神之旅,我觉得这是写作的精神力量。故乡,少年的和现在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需要我们用心感知,不是简单对比,作者泼墨曾经的故乡,为自己铺设了最美的舞场,人生在这样的舞场起舞,就是回到少年,这是不容易的。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叙事,是将所有串联起来,做成一挂珍珠,套在自己的脖颈子,金光四射的美感。文笔从容,也波澜起伏,这个功夫,唯简柔老师具备。大赞!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0 15:04:06
  感谢怀才老师精彩留言。这个“念”的主题真是好,好像一下子勾起了很多回忆。关于“念”,可写的东西很多,不缺素材,就怕缺笔力。故乡太广泛,很多人很多事,时间跨度大,如何驾驭,我的确构思了几日,费了些神,于是写了儿童记忆里的一部分,采用神游的方式,把故乡主要的街巷,场所走一遍,再把红星巷的生活,故乡的节日勾勒而出,如果在细细写,可以写更长,又怕驾驭不好。能得怀才老师的认可,真的很开心,感谢有您,让我保留创作的自信和热情。祝您秋祺。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0-20 10:59:06
  在我的记忆里,老师的文章这篇算是比较长的一篇,但读起来我并未觉长,反倒意犹未尽。或许在老师的文章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所以,读起文来,自然就深情着老师的深情,感动着老师的感动。年少的故乡远了,时光、流水、小伙伴、乡里乡亲、朗朗书声,但在老师笔下,年少的故乡又很近,小街小巷、影院、学校、美食以及那一个个周而复始的节日。唯美的讲述,令人陶醉不已。拜读学习老师大作,秋日愉快,写作大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0 15:22:54
  感谢韩格老师精彩留言。老师所言极是,这篇文章是我所有文章最长的吧。一般写文写到三千字我就想结束,一来觉得轻松,二来怕自己驾驭不好。能引起老师的深深共鸣甚幸。故乡和厦门,不管是在环境,还是氛围,生活方式,都有天壤之别,说不上谁更好,都是精神和生活的一部分。对我而言,能在厦门和故乡之间自由穿行,分别小住,就是理想的生活。祝您秋祺。
6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0-20 19:08:39
  美丽的故乡,尽在记忆中。看起来很美好,却回不去了。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回复6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1 09:24:27
  感谢老师精彩留言。曾经的故乡在记忆里,现在的故乡在故乡里。用文字留住曾经的故乡,也是一种美好。谢谢老师关注。祝您秋祺。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0-20 19:11:05
  故乡,永远是一个人成长的温床。曾为故乡落泪,但泪花是为了给故乡做一帧带着晕光的照片。而作者为故乡做的是一个精彩的影集。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1 09:32:05
  再读自己的文章,有点像电影,又像影集,老师慧心,说得妙极。这是文字的电影,这是文字的影集,闲时翻一翻,看一看,多少乐趣。您说得真好,这是写作的精神力量,让我进行了一场重归故乡的精神之旅。写作的美好是无可比拟的,在文字里,重现少年,重现风景,重现曾经的喜怒哀乐,风花雪月,这是人生一场妙不可言的享受。见字如面,见字如见故乡。再谢怀才老师精彩留言。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0-21 09:59:36
  作者年少时的故乡,河水汤汤,渠水弯弯,环绕着浒湾,宛若两水抱着一叶轻舟,轻轻飘荡。好美好美的故乡,怎不叫人向往。这里曾经留下的记忆,永远刻在了记忆深处。美文,学习点赞。问候老师,祝福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1 17:22:12
  感谢红花老师精彩留言。故乡的确有一点江南韵味,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古镇,就是名人的痕迹太少。几年前申请古镇未能成功,但是并不影响它的美丽与风华。祝老师秋祺。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5-10-21 17:26:58
  以前的日子就是这样缓缓地流淌,河水汤汤,带走了岁月,也让我们容颜变老,现在农村人少了,网络又羁绊了孩子们的手脚,再难见到以往快乐的时光。就连年节日子也寡淡了。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很多往事。拜读佳作,祝万事顺意!
回复9 楼        文友:简柔        2025-10-21 21:54:26
  记得木心有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经的时光是慢慢的,清幽,悠然,人们过得清苦,相对纯粹。如今很多乡村都空了,故乡也向空逼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节魅力消减。羁绊孩子的不仅是网络,还有繁重的学业和培训。感谢天方老师精彩留言。祝您秋祺。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