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香】遇见大店村(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遇见大店村(散文)


作者:香冬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发表时间:2025-10-23 19:13:55
摘要:作者去朋友的家乡宁夏固原张易镇大店村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文章每一处都在诉说:村庄的宁静从不是偶然,而是岁月淬炼后的馈赠。

遇见大店村
   作者:周向东(陕西人)
   我从陕西扶风出发,一路向大店村赶去——扶风坐落在八百里秦川,海拔不过八百米,是平坦开阔的川地;车子先开到宝鸡,再从宝鸡北上,经千阳、陇县往固原方向走,全程要四个多小时。越往北走,地势越抬升,等抵达固原时,海拔已到两千八百米,这中间两千米的落差,让沿途的风景从平原秋田,慢慢变成了山间梯田,倒也多了份别样的期待。
   2025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终于踏足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大店村——这个坐落在张易镇东北部11公里处的村落,曾是镇上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如今初遇时的光景,已在心底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村子里的水泥路面干净得能映出人影,没有半点杂物;住户或在坡上、或在坡下,错落分布,层次分明得像幅铺开的画;山间那条清亮的小河蜿蜒流淌,水底石子清晰可数,几片落叶浮在水面随波轻晃,岸边的土地已入晚秋,却仍透着几分生机,全然不见“贫困”二字的影子。
   村部对面还特意打造了“西海人家”小景区,老碾盘端坐着可以推动,犁、锄等旧农具挂在土墙上,成了留住乡愁的景致,也给当地人添了个休闲娱乐的地方。可村民们说,从前的大店村,是被陡坡困住的模样:四面山峦全是光秃秃的斜坡,土层薄得攥不住养分,石砾藏在土里硌着庄稼根,雨水落下便顺着坡地淌走,种粮食全靠天吃饭。春天下种时满怀期待,到了秋收,苗长得稀稀拉拉,穗子干瘪,收成连填饱肚子都难。
   那天跟着老魏去村部,路上静得很,少见人影。老魏走在前面,脚步踩在水泥路上轻响,我跟在后面,只偶尔瞥见路边的蜂箱——天刚放晴,蜜蜂都钻进了箱里,蜂箱上还沾着些晨霜。转过一个弯,又看见两只大公鸡躲在架子车底下,见我们经过,竟昂首“喔喔”叫了两声,倒像在欢迎我们。
   走了约莫三五分钟,才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她裹着毛巾,把脸捂得严严实实,只露着双眼,正弯腰在地里挖洋芋。老魏笑着喊:“大姐,辛苦啦,歇会儿再干!”妇人直起身,见了我们便热情招呼,以为我们是村上的包村干部,连忙说:“不辛苦!你们要是饿了,拿些洋芋回去煮,刚挖的新鲜!”老魏赶忙摆手:“我们吃过啦,您家这洋芋长得好,今年收成错不了!”妇人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那份淳朴像冬日里的阳光,暖得人心里发甜。
   而她手里挖的,正是大店村最动人的风物之一——红皮土豆。这土豆红扑扑的外皮裹着绵密的内里,蒸着吃时,轻轻一剥就能看见金黄的薯肉,入口是淡淡的清甜,不噎人、易消化;丢进锅里煮面条,又能吸饱面汤的香气,变得软糯入味。对牙口不好的老人来说,是暖胃的家常;对刚添辅食的孩童而言,是适口的美味。更难得的是,这份温柔竟藏在5毛到6毛的批发价里,朴实得像这片土地上的人。
   这次来大店村,最让人欣喜的是——牛安平的舅舅、舅爷我都见到了,尤其是他76岁的舅爷,虽耳朵有些聋,说起话来却精神头十足,一开口就把我们拉进了他的岁月里。舅爷说,他21岁起就往陕西跑,年年到扶风、武功一带割麦子,最早是跟着同乡搭伙干,天不亮就下地,镰刀磨得锃亮,弯着腰一干就是一整天,这活儿一干就是40年,对陕西的麦浪、风土人情熟得像自家后院。
   聊起早年的日子,他总忍不住感慨:“以前帮人割麦,一亩地才挣一块五毛钱,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换口吃的都难;后来日子好了,割麦一亩能拿到一百八十块,不光钱挣得多了,现在有了收割机帮忙,麦客淘汰了……”他还常指着窗外的山说:“扶风那地方好啊,一马平川,麦子长得又壮又密;我们这里这些年日子才跟上来。”话里话外,满是对时代变迁的欣慰,也藏着对好日子的珍视。
   而如今好日子里的滋味,少不了宁夏牛羊肉的鲜——这里的牛羊肉没有寻常的腥膻气,仿佛把西北草原的清冽与阳光都揉进了肉纤维里。无需复杂的调料堆砌,简单清水炖煮,开锅便是满室鲜香,肉质嫩而不柴,嚼在嘴里满是纯粹的肉香,连固原人自己都爱得很,锅里炖着羊肉冒热气,撒把盐就香得勾人,恰如他们不绕弯子、重情重义的性子。
   固原人素来实诚,大店村更是把这份质朴与情义刻进了骨子里。牛安平从这片土地走出去,身上也带着这份纯粹——他打小和马巧云是发小,马巧云还是村里马校长的女儿。牛安平常笑着提起,上学时的自己格外调皮,总爱趁着课间和同学追闹,还会偷偷溜去田埂上玩,是马校长最“费心思”的学生。那时马校长对他严加管理,背书不过关要留堂补课,作业写得潦草必须重写,哪怕是小错也绝不轻饶。
   坐在一起,大家再聊起这些,都忍不住说:“多亏了马校长当年的严格,要是松了半分,安平哪能走出大山,把现在的事业做得这么大!”看见马巧云带着几位老伙计往来,几人凑在一起吃饭,碗里的肉往对方碗里夹,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没有半分虚礼。就连牛安平的姊妹们,也个个实在又孝顺,妹夫小刘带着妹子丽娟从固原赶来时,那天也拎着一大坨牛肉,还捎上各色新鲜蔬菜水果,早早为家里的事忙活;丽娟要养三个娃,还得兼顾工作和生活,日子过得既繁忙又辛苦,却从不含糊娘家的事,尤其是对长辈的孝心,半点不打折扣。
   在大店村,丧葬习俗还保留着旧时光的模样——没有集中的公墓,谁家有人离世,会请风水先生在山脚下选块合心意的地方安葬,一抔黄土,几株野草,简单却藏着对先人的敬重。而牛安平,更是把这份对长辈的孝放在心上。他常说,一年当中,最看重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父亲生日祭日和十月一送寒衣,哪怕如今在陕西发展,每到这三个日子,必定要赶回老家大店村,给父亲上坟、送寒衣,从未落下过。在他父亲生日祭日当天,二妹妹丽娟和妹夫小刘也总是顺着他的心意,早早备好祭品,陪着一起去山上,听他说着家常,把对父亲的思念细细诉说来。这份“孝”,不是刻意的形式,而是刻在血脉里的牵挂,是大店村人最动人的底色。
   早年穷日子里,为了讨生活,村里的后生们一批批往外走——北上广的工厂里、西安的街巷中,随处能见到大店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揣着干粮、带着家人的牵挂,在陌生的城市里打零工、学手艺,那份实诚与重情,也成了他们待人接物的准则。作为六盘山深度贫困区的村落,那时村里不少农户因收入低、生活困难被认定为贫困户,但并非家家户户都是——少数有稳定收入的家庭(比如早年外出务工、或有少量经济作物种植的),并未纳入贫困户范畴,只是整体日子都透着“紧巴巴”的窘迫,唯有门前坑坑洼洼的土路,默默记录着山里人的难。
   直到国家的帮扶政策像一场及时雨,淅淅沥沥洒进了大店村的山坳,才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模样,也让牛安平早年在村里播下的“希望种子”有了生长的土壤。
   最先变的是路——往日雨天泥泞、晴天扬尘的土路,换成了如今干净平整的水泥道,车轮碾过不再颠簸,农资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收玉米、运洋芋时,再也不用靠人背肩扛。更让村民振奋的,是推土机开进了山坡,机器的轰鸣声日夜在山间回荡,陡峭的山梁被一点点推平、修整,化作层层叠叠的梯田。这些梯田像给大山系上了碧绿的“玉带”,田埂牢牢锁住雨水,土壤不再流失,肥力也攒得足足的。
   如今站在山顶往下望,梯田里的玉米杆长得比人还高,足有两米多,杆上的叶子已染成萎黄,蔫蔫地垂着,倒正好把饱满的玉米棒露了出来,金黄的颗粒裹着薄衣,在阳光下透着沉甸甸的光。摸着自家梯田里的玉米,老人小孩的脸上都堆着笑:“现在不用再看天脸色了,这梯田就是咱的‘聚宝盆’!”
   虽说牛安平如今没有再回到大店村生活,但他的事业根基与情感牵挂,始终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早年在村里时,他就发现六盘山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种中药材,便带着村民试种、成立合作社,把零散的坡地整成连片药田,当归、黄芪的嫩芽从土里钻出来时,也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后来为了把产业做得更大,让家乡的药材走得更远,他才离开村子,先到西安拓展市场,又在陕西扶风投资建厂,将大店村的新鲜药材加工成饮片、中成药,远销四方。
   村民们提起他总说:“安平是从咱村走出去的,没忘了根,靠着他带的路,不少人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随着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保障政策兜底,村里的贫困户逐步脱贫,到2020年左右,六盘山深度贫困区整体摘帽,大店村也彻底告别了“贫困村”身份,“贫困户”的标签早已成了过去——如今的大店村,不仅摘了穷帽,还靠着多元化产业发展与农文旅融合,先后拿下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宁夏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等荣誉,家乡的改变正一天比一天大。
   没曾想,到村的第二天,我竟遇见了大店村的雪。起初是零星雪粒落在脸颊,带着几分凉润,不多时便成了漫天飞雪,像撕碎的棉絮铺满天空。不过片刻,整个村子就浸在了白茫茫的世界里:四面群山褪去青黛,换上厚厚的雪绒外套,山坳里的雾气与雪交织,让远处的山尖若隐若现;那条清亮的小河,岸边积了薄雪,像给河床镶了圈银边;山间的“剪刀路”被雪埋得严严实实,只留下隐约轮廓,宛如雪地上画的细线;田埂上残留的洋芋藤裹着雪,成了一根根毛茸茸的“银条”,透着别样的可爱。
   雪地里最鲜活的景致,要数牛四平家的“背狗”。牛四平在村里养了百十条狗,成立了一支护林队,专门帮着驱赶、捕捉破坏庄稼的野猪,还能拿到政府的补助,这支特别的护林队早就出了名,甚至上过中央电视台。听牛四平讲过一段趣事:有次上面的领导来考察,想看看他的狗怎么抓野猪,特意让他早晨9点去集合。可前一晚他忙着在山里巡护作业,第二天起迟了,等赶到集合点时已经9点20分,迟到了20分钟,领导们起初都有些生气。
   没想到他的狗格外争气——只见他吹响口哨,十几条狗立刻抖擞精神往山林里冲,不过七八分钟的功夫,就叼着一头野猪回来了。领导们看得眼前一亮,之前的不快全消了,连连夸赞这些狗“厉害”。当时随行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这段视频后来还在中央电视台播了,成了大店村人津津乐道的骄傲。如今雪地里,这些“背狗”依旧精神抖擞,踩着积雪跑来跑去,爪子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梅花印,沾雪的毛发冻得结了霜,却丝毫不见退缩,时而低头嗅探雪下气息,时而对着山林叫几声,像一群尽职尽责的卫士,守护着这片藏着洋芋、玉米与药材的土地。
   在大店村的日子里,我还遇见了寻常院落里的烟火气。村里家家户户的院子都敞亮,四面的门大多虚掩着,路过时总能看见妇人在院里择菜,老人坐在门槛上,见了生人便笑着招呼“进屋喝口水”,那份淳朴没有半分虚礼。
   最难忘的味道,是我吃到了牛安平舅妈在大店村做的洋芋面。那做法朴素得很,却藏着最地道的家常味:舅妈从房檐台上抱来新鲜的洋芋,洋芋浑身粘满泥土,洗净去皮后切成薄厚均匀的片,又或是长短适中的条,大铁锅里的水烧开后,先把洋芋下进去煮到半透,再将提前擀好的薄软筋道的白面片撒进锅里,面片在沸水里滚两滚,就吸足了洋芋的清甜;起锅前,舅妈从院里掐了把刚割的鲜韭菜,切碎了撒进去,或是拌上一小碟自家腌的咸韭菜,简单调点盐和醋,就端上了桌。连汤带面舀一勺,面片滑进嘴里,筋道中裹着洋芋的粉糯,韭菜的鲜气混着热汤暖到胃里,一口下去,浑身都舒展开来。这碗洋芋面没有精致的摆盘,却藏着村民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日子的甜,就藏在这一口口暖香里。
   站在大店村的田边,望着堆成小山的红皮土豆、挂满枝头的苹果——固原的苹果也着实让人惊喜,果肉脆嫩,汁水顺着指尖往下淌,甜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酸,不齁不淡,是秋日里最清爽的滋味,果皮薄、果肉实,每一口都能尝到阳光与土壤的诚意——忽然想起如今四通八达的路,从这里出发,不过4个小时的车程,就能连接起无数个像扶风这样的地方。扶风人习惯了炒菜用的白皮硬土豆,可总有喜欢红皮土豆绵密的人;市场上有压成层的火锅肉让人不放心,可这里有能清水煮出鲜美的牛羊肉。
   多好啊,遇见大店村,是遇见了一片土地的新生:雪落时山河素白,雪融后梯田青绿;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西海人家”的旧农具留住乡愁,坡上坡下的房屋错落有致;小河依旧清亮,玉米年年饱满,药材、洋芋与苹果的香气飘在村头巷尾;更遇见了一群重情重义的人——马巧云带着老伙计守着旧情,牛安平揣着孝心奔赴归途,丽娟顶着生活繁忙仍尽孝,牛四平与“背狗”守护山林,挖洋芋的妇人递来热情,舅爷讲着岁月往事,还有那碗热乎的洋芋面,都藏着日子里的实在与温暖。曾经的贫困户,踩着平整的水泥路,守着丰产的田地,捧着热乎的洋芋面,正一步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这份遇见,成了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2025年10月22日8时写于扶风
  

共 49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翻开关于大店村的记述,仿佛推开一扇连通古今的木门,在字里行间铺展成一幅立体的村庄长卷。这里的村庄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却以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温度,让人读懂村庄作为文明载体的真正意义。遇见大店村,是遇见了一片土地的新生:雪落时山河素白,雪融后梯田青绿;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西海人家”的旧农具留住乡愁,坡上坡下的房屋错落有致;小河依旧清亮,玉米年年饱满,药材、洋芋与苹果的香气飘在村头巷尾;更遇见了一群重情重义的人。【编辑 余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余菲        2025-10-23 19:15:22
  读完"遇见"大店村,实则是遇见一种生命的延续,给作者点赞
2 楼        文友:余菲        2025-10-23 19:16:23
  大店村的故事也在时光中不断书写,让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读懂历史的重量与生活的力量。
3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10-23 20:37:42
  "大店村",千万个脱贫摘帽的缩影,他在烟火中发展,在发展中铸就"六盘山贫困区"的"清明上河图",读者使人励志。"多好啊,遇见大店村,是遇见了一片土地的新生:雪落时山河素白,雪融后梯田青绿;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西海人家'的旧农具留住乡愁,坡上坡下的房屋错落有致;小河依旧清亮,玉米年年饱满,药材、洋芋与苹果的香气飘在村头巷尾;更遇见了一群重情重义的人——马巧云带着老伙计守着旧情,牛安平揣着孝心奔赴归途,丽娟顶着生活繁忙仍尽孝,牛四平与'背狗'守护山林,挖洋芋的妇人递来热情,舅爷讲着岁月往事,还有那碗热乎的洋芋面,都藏着日子里的实在与温暖。曾经的贫困户,踩着平整的水泥路,守着丰产的田地,捧着热乎的洋芋面,正一步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这份遇见,成了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4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10-24 14:42:37
  今昔对比,突出了乡村的巨大变化,赞美了新农村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农民幸福生活的喜悦感!好文欣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