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花香】大师风范,霎那永恒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大师风范,霎那永恒 ————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作者:梧桐树栖凤 白丁,7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8发表时间:2025-10-23 19:23:31
摘要:春华秋实,金色的阳光正透过归根居的窗棂,照着一位世纪老人的脸庞。忽然,一阵风来,一片金黄的银杏叶便悠悠地、从容地打着转儿飘落在属于他的金色大地上,安祥地、宁静地。 是的,杨振宁先生走了,在公元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清华园他的归根居,享年103岁。 大师风范,霎那永恒!

春华秋实,金色的阳光正透过归根居的窗棂,照着一位世纪老人的脸庞。忽然,一阵风来,一片金黄的银杏叶便悠悠地、从容地打着转儿飘落在属于他的金色大地上,安祥地、宁静地。
   是的,杨振宁先生走了,在公元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清华园他的归根居,享年103岁。
   大师风范,霎那永恒!
   掩面追忆,先生音容点滴犹在,宛如昨日;揖手缅怀,先生风骨飘然玉树,挺立庭中。
   天才少年,志存高远。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诞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世家。母亲罗孟华知书达礼,父亲杨武之是著名数学家,家中藏书的墨香与时常响起的学术探讨,为他埋下求知的种子。孩童时代,先生的才情便已崭露。三岁熟诵唐诗宋词,五岁快答算术难题,等十岁迁居清华园时,图书馆的广阔世界引他痴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父亲的书房发现了一本名叫《神秘的宇宙》的通俗读物,其中关于时空的奥秘像磁石一样一下吸引住了他,他对着星空立下誓言:我要去揭开宇宙的奥秘,顺便拿下诺贝尔奖!
   不堪战乱,发愤图强。上个世纪30年代起,日本强盗的铁蹄踏碎了祖国山河,偌大的国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从合肥到厦门,从北京到昆明,千里逃难,连年迁徙,惶惶如丧家之犬。一箱行囊一箱书籍,摇晃的火车、临建的草棚便是他的家和学校。1938年,16岁的他考入西南联大——这座由清华、北大、南开南迁组建的学府,在战火中撑起了中国教育的脊梁。茅草屋顶透风漏雨,大家便与雨声赛跑;偏安一隅的漫漫黑夜,大家就围坐在煤油灯旁自习演算。幸运的是,这里汇聚了陈寅恪、吴大猷、周培源等学界泰斗。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鲤跃龙门,天高海阔。异国他乡的学术殿堂,成为先生舞动青春、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芝加哥大学,他师从费米;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与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共事。这里的学术氛围自由而严谨,先生如鱼得水,他将天赋与勤奋发挥到了极致。1954年,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后来的粒子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之一”。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挑战学界定论,并于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朝获奖,人生开挂。此后数十年,从量子统计力学到凝聚态物理,从粒子物理到场论,他的研究横跨多个领域,并陆续取得十三项诺奖级科研成就,被同行誉为“能在任何领域留下足迹的天才”,早早地站在了世界物理学的“C位”。
   身在异乡,心系家国。1964年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他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说那是他此生最痛苦的决定,更耿耿于怀的是父亲至死未能原谅。于他而言,祖国才是定盘“心”。1971年,当中美关系刚有破冰迹象,他便冒险回国访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归国的顶尖华裔科学家。此次访问,不仅带来了世界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更掀起了华裔学者回国热潮,为尘封已久的中国科学界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后他更是频频回国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还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他为促进中美科技和文化交流,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落叶归根,再启新程。2003年底,81岁的他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到清华园“归根居”定居,他说“我的人生是一个圆”。此后二十余年,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到祖国的科教事业上。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他呕心沥血、一任驱驰,力邀林家翘、姚期智等世界级科学家加盟,让这个年轻的研究机构迅速跻身国际前列。即便年过八旬,他依然坚持科研,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办公室,伏案工作至深夜,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主动要求给本科生讲课,从《普通物理》到《理论物理导论》。课堂上的他精神矍铄,生动风趣。虽从不点名,却总是座无虚席;他还会在课后留下来耐心答疑。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物理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科技界的新生力量。
   友好分道,一生遗憾。先生的一生,也并非完美无缺,与李政道的“情变”成为一抹淡淡的怅惘。起初,他们的友谊曾是科学界的一段佳话——同为西南联大才子,同赴美国深造,首次协作,便携手斩下诺奖,被世人称为“世界物理双星”。然而,由于学术观点的分歧和奖项署名等问题,他们最终分道扬镳。多年后,有人问起这段往事,先生叹曰“这是我一生的遗憾”。这份遗憾,也是学界同仁和世人心中的遗憾。是的,即便是天才,也难逃人情世故的牵绊。
   八二二八,传为杂谈。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质疑声、调侃声铺天盖地。有人说他老牛吃嫩草,有人质疑她谋名图财。面对争议,他坦然地说,她是上帝给他的最后一个礼物,再过三四十年人们会明白这是一段美谈。翁帆则用行动回应质疑,她悉心照料先生的生活,陪伴他科研、讲学,成为他晚年最坚实的依靠。岁月流转,当人们看到年过百岁的先生在她的陪伴下,依然精神饱满地参加学术活动,依然能清晰地讲解物理理论时,那些质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祝福。
   功德无量,圆满一生。先生是属于世界的,他把最美好的青春贡献给了世界物理学,用十三项诺奖级成就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先生也是属于中国的,他把生死交给了祖国,把中国讲给世界,又把世界揽入中国。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始终坚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是杰出的国际主义者,架起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十分奇妙的是,10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始终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除了生于1922年10月1日外,“杨-米尔斯理论”发表于1954年10月1日,诺奖论文发表于1956年10月1日,这份与祖国母亲生日的不解之缘,似乎早就于冥冥之中缔结下了他对家国的深深羁绊。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先生的百年人生,正是一部闪耀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千古篇章: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先生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他从不追求虚名浮华,做科研时脚踏实地,推演公式一遍又一遍,直到毫无差错;做人时谦逊低调,穿着朴素的衬衫和布鞋,吃着简单的家常菜,对学生和蔼可亲,对同事坦诚相待。这份质朴与真诚,正是大师最好的风范!
   如今,先生已然远行,但他的精神却永不磨灭。清华园的“归根居”里,书桌依旧整洁,书架上的书籍还散发着墨香;科学馆的课堂上,依然还能听到老师引用他的理论,学生们依然在演算他推导的公式;夜空中,编号3421的杨振宁星依旧闪耀,让后来者追光而行。
   一片云彩挡住阳光,一阵秋风拂过物华,落叶簌簌,如歌似泣,无不在诉说对您的哀思。抬头仰望,那颗明亮的杨振宁星,也正静静地注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注视着一代代追光者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大师风范,霎那永恒;先生精神,永垂不朽!

共 2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作者的文章仿佛穿行于百年时空的科学长廊与家国画卷。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物理学家,以学术高峰上的突破、治学路上的坚守与归根途中的赤诚,在字里行间立起一座精神丰碑,他是攀登科学珠峰的智者,以理论之光照亮人类认知;用"朴实治学、真诚爱国"的风范滋养后辈。这份自信,恰是他大师风范中最珍贵的馈赠,让每个读者读懂"大师"背后的品格力量与"风范"承载的生命重量。【编辑 余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余菲        2025-10-23 19:26:00
  读完作者的文章更动人的,是这份科学风骨里浸润的家国丹心,在他心中埋下永恒的根。不错,值得推荐。
回复1 楼        文友:梧桐树栖凤        2025-10-23 20:04:24
  杨先生值得国人悼念!
2 楼        文友:余菲        2025-10-23 19:28:52
  杨先生是属于全世界的,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世界物理学,杨先生虽然已经远行,但他的精神却永不磨灭。
回复2 楼        文友:梧桐树栖凤        2025-10-23 20:06:04
  礼赞一代传奇
   ——缅怀杨先生振宁
   纷飞战火疮痍满,不遇来时庭院殇。
   黎庶童门燃志气,大师学子挺脊梁。
   重洋西渡施勤慧,长路东归载誉光。
   世纪人生三万卷,毋华宁朴信无缰。
   再附上我的七律!
3 楼        文友:梧桐树栖凤        2025-10-23 20:03:32
  感谢老师用稿!并编辑按语!
4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10-24 15:01:11
  文章概述了杨振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表达了对这位大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