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送公粮
 【春秋】送公粮 
  
离开乌鲁木齐,回到老家,牯子深感疲惫。脚力明显不足,有些打不起精神来。难道自己就这样老了,牯子不愿意承认,承认老就是服老了,这不是牯子的性格。不服输、争强好胜,才是自己骨子里的基因。
  
想想母亲闻大娘,一生就是不服输、不信邪、不怕鬼,牯子不禁汗颜:母亲生儿育女,洗衣做饭,养猪布菜,作田种土,样样拿得起,从不落人下风。在生产队出工,女人干的活她驾轻就熟,就连男子汉干的重活,犁田挖土,挑担搭田塍,泥一脚水一脚的,她也能干。好多需要帮手的时候,男人们对派来的女劳力总会挑三拣四,而对母亲则是例外,备受欢迎。而且争着点名要母亲帮忙。因为她吃苦耐劳,样样精通,给他们搭档总能得心应手。而闻大娘对那些拈轻怕重、怕脏怕累、缩手缩脚的女同胞,也面露鄙夷之色,颇有些嗤之以鼻。她传承了外婆革命视死如归的刚烈,平时口头禅就是“除死再无大灾!”她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
  
还是搞集体化的时候,要送公粮了。当时粮站少,而且布局不合理,至少年幼的牯子是这么想的。那时交公粮是农民排在第一的政治任务。毛主席说得好:“备战备荒为人民”,要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粮食可是关系重大的战备资源!俗话说“一朝无粮兵马散”嘛。本来送公粮是男人们的活,一般情况下,生产队会考虑妇女的生理特点和身体实际,不会安排妇女去挑这种重担。
  
可这一次,队长根长子垂着头,皱着眉头思来想去,劳力不够,怎么办呢?他愁容满面,自顾自诉起苦来:“我们队男劳力本来不充足,上面又抽了好几个去修水库、修公路,哪有那么多劳力送公粮呀?!我是‘和尚翻筋斗——尽了法门经’,愁死我了!”一帮男人们看看队长,又看看满屋子的与会者,面面相觑,摇摇头,脸上都呈现出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
  
正在队长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声音从角落里传来:“要不我算一个!”大家回头看去,是闻大娘。根长子愕然,顿了顿说:“嫂子,你就别去了吧。你家里一摊子事,身边七八个喽啰兵(孩子),要吃要喝的,脱不开身呀!”闻大娘说:“没事。活总要有人干嘛。难不成到外队请人?别人也要送公粮,大年三十哪有闲甑箅呢?我们女的也去几个,火烧眉毛顾眼前吧!”闻大娘慷慨激昂说完,好几个还待字闺中的大姑娘接着响应:“婶子说得对,我们几个也去,蚂蚁搬家也要把公粮任务完成了!”满脸沧桑的队长有些感动又有些难为情地拍板了:“好吧。只能怪我们队劳力缺乏,只好抓着黄牛当马骑,让你们女劳力上阵,辛苦了!不过,嫂子你还是莫去了,让她们几个大姑娘去算了。可以吧?”
  
社员们估计闻大娘一定会就坡下驴、鸣金收兵了。没想到她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可以!去送公粮我是深思熟虑过的,说话算话,金不动土不移,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去定了。这又不是要命的事,是吧?”队长看了看闻大娘,又看了看社员们,无可奈何地点了头。
  
送公粮的目的地在石桥粮站。牯子只听说很远,老人们说有四十五里路程。捉襟见肘的队里不可能给社员们集体开餐,只能自己解决。当然更不可能在外住宿,谁都没那份额外开销,所以没人去想。那么就简单了,男劳力每人挑一百斤稻谷,女劳力五十斤,只有闻大娘自告奋勇挑六十斤。这是真正的力气活,没有一股狠劲和耐力是不行的,大家心知肚明,各自划拉着小算盘。
  
来回九十里地,全靠自己一双脚板去丈量,谁也不能少走一步。唯一的办法就是早。队长把任务安排了,马上散会。社员们三三五五走回家,早早上床睡觉。好在那时每天累得精疲力尽,只操心一日三餐,没有在床上辗转反侧失眠的,一个个很快进入梦乡。
  
天没亮,已经有人在厨房开火做饭了。一花扰动百家春。很快,各家各户都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三下五除二吃完头天留下的剩饭剩菜,只听得队长一声呐喊:“走啰!”几十个男男女女齐刷刷挑起担子,拥到了路上,开始了非正规行军。不用说,刚开始大伙都走得快,生怕被别人抢先,自己落后。但是挑担赶路,拼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长时间的坚持。这一点,像根长子队长他们这些身经百战的壮劳力烂熟于心,所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总是不紧不慢地走着。关键是不能停,不能歇。哪怕你走得再快,累得也快,只好气喘吁吁地停下来“歇脚”,那么你就很容易被人拉下,追不上了。俗话说:“坐着不见(不觉得),走路似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有经验的男劳力深谙此道,贵在坚持,所以挑担走远路也能胜任愉快。
  
现在看来,即使徒步走四十五里路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况肩上压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而且还必须确保那些公粮稳稳当当交给粮站才算大功告成,完成了任务,生产队才能给你记工分。前次邻队的满妹子也去送公粮,五十斤的担子刚上肩,她觉得没那么重,心里一高兴,脚下便撒欢跑起来,没想到小河畔的路泥泞湿滑,她脚下一滑,随着“哎呀”一声,直接掉进了小河里。好在河水不深,她伤得不重,但五十斤公粮大部分倾倒在河里,被水泡了,她手忙脚乱地捞啊、捧啊,还是所剩无几。怎么办?被生产队扣了五十斤口粮,气得她父亲俄老鹰捶胸顿足,恨恨不绝地破口大骂她是“不成器的东西,没人要的蠢货!”害得一家人好些天光吃青菜不见饭粒,满妹子更是“掬尽三江五湖水,难洗今日满面羞”,从此人前人后都抬不起头来。
  
送公粮的队伍越拉越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渐渐拉开了。大家也没有力气东拉西扯、冷嘲热讽了,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对付肩上压着的“千斤重担”,觉得越来越重,压得自己迈不开脚步。身上大汗淋漓,湿了一遍又一遍,而不争气的肚子却开始“咕咕”叫起来。
  
有人开始叹气了,嘟囔着说:“路这么远,肚子又造反,真憋气!”有人接过话茬:“是憋气。挑着一担粮食,却饿着肚子,想起来又好笑。”还有人说:“老话说‘粒米渡三关’,我们挑的可是有好多米呀!”队上的老学究借机炫耀起他的学问来了:“粒米渡三关,是有这个说法。有一种是说小燕子报恩的故事,说某人救了从窝里掉落的小燕子,后来得到了回报。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另一个民间传说,说是古时候伍子胥逃难,饥饿难耐,奄奄一息。此时天上飞来一只神鸟,衔来一粒米给他,救了他的命,才渡过了三关,这是一粒神米,并不是我们挑的粮食去壳的普通米呢。”大家哄笑:“管他什么米,能饱肚子就是好米。”于是队伍又逐渐恢复了生机,鼓足劲继续往前移动。
  
难以想象的是,闻大娘个子不高,算不得身强力壮,竟然一鼓作气地跟上队伍,狠着劲朝着石桥粮站赶。要知道,在这些女劳力中,数她年纪最大,挑的最重,应该也是最累的,但是她凭着不服输那股狠劲,硬扛着把公粮送到了石桥粮站,顺利通过验收,倒进了仓库,圆满完成了送公粮的任务。她擦了擦满头大汗,十分自豪:“我也算为国家出了把力,尽了点心意吧。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就要响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
  
生产队的公粮任务完成了,队长很欣慰,表扬大家:“我们队的社员真齐心,把这么个送公粮的任务完成了!我感谢大家,特别感谢淼芬嫂子和一帮大姑娘鼎力相助,谢谢了!”社员们竟然破例鼓起掌来了!然后一个个拿出带好的饭菜,吃起午饭来。狼吞虎咽完午饭,太阳已经偏西了,大家伙立马挑起空箩筐,前前后后赶回家去。
  
把四十多里路抛到了脑后,远远望见村子里亮起了三三两两昏黄的灯光,虽然灯光如豆,却无形中有一股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大伙的心。天完全黑了,疲惫不堪的人们放松了,自己的家才是世界上最温暖、最舒适的窝!
  
是呀,哪怕只是离开家一天,离开四十五里路,心中的牵挂还是那个家。再穷再苦再寒酸,家在人们心里的位置也是无限崇高、难以取代的。到了家,自然而然内心就充满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它的角角落落、寸寸节节,都让家人熟悉、惬意。难怪俗语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远征归来的闻大娘深谙此理,不由得大发感慨: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家太重要性了。生产队是家,国也是家。今天送公粮固然腰酸背痛,心里却很舒坦。 
 游戏积分:0
防御:
游戏积分:0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