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将军曾经亦少年(散文)

  【流年】将军曾经亦少年(散文)


作者:石维 布衣,1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6发表时间:2025-10-31 11:42:04
摘要:回顾开国中将梁必业少年生活和投身革命的岁月峥嵘,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生命的苦难与辉煌。

这条老街,顺着富水蜿蜒。由南而北,鹅卵石的路面中嵌青石板,两侧水板店铺及其琳琅满目的老店招,如岁月播放的老胶片。街村合一。
   百年前,一位瘦小伢子在沿街叫卖。少年名叫梁必縨。縨者,水深广貌,引申为波动状态。临水而居,唯有走出富水,至大江河方知水深广也,唯有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拍波动,方能成其名也。十余年后,少年更名梁必业,时值抗战,家国为业。
   梁必业(1916-2002),江西吉安渼陂人。1955年新中国首批授衔获中将军衔。且看将军履历:1930年入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红四军政治部科员,红十师青年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指导员、宣传队长、总支书记、总务处长;八路军第115师直属政治处主任,第115师和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区教导团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师政委,第1纵队政委,第38军政委;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委。曾任党的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顾委委员。
   上述职阶,足见将军毕生军旅生涯与政工结缘,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政工是他的专项也是强项,堪称开国中将中的政工代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早已深刻昭示。在人民军队,政工既是战斗力,也是制胜力。卓著功勋成就将军名。
   颂及梁必业,话题自然离不开今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开国三将军,尤其“万岁军”军长梁兴初,曾与梁必业两度师、军搭挡,人称“梁梁”部队。渼陂梁氏辈份“家兴必仁昌”,梁必业居梁兴初、梁仁芥之中,三辈人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分授开国中将、少将,自是一段党史军史佳话。
   梁必业将军1997年在回忆录《我在人民军队》一书中记录了自己的少儿生活。将军直言:“尽管自己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但在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烙印的,不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和孩提时代的欢乐,而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贫贱或者高贵,也并非一成不变。将军生而贫却有幸。父亲梁兴教老实忠厚,母亲刘年彩勤劳善良。在这七口之家中,上有哥姐,下有两弟,于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养家糊口才是大问题。父母以耕种、摆小摊、做店员经营着这个家庭,他们最大的心愿只是儿女快些健康长大。那个时代的穷苦农家处境,多半如此,将军耳濡目染。
   当年渼陂已是陂头一带,方圆数里叫得响的大村,梁姓大户,礼教森严。总祠永慕堂端坐村前,各房宗祠分列村中,其中有将军一房所属的孝友堂。当地规矩,各房房长由房中辈高年长者担任,族中大事均得请他出面主持。这种封建性质的基层治理今人看来自是落后,但也非一无是处。团箕晒谷,教崽读书。庐陵地域的耕读传家,在渼陂村中深深根植。大凡进入学龄阶段,孝友堂的房长便会公心以对,分给每个学龄儿童一箩谷,供交学费用。这样,将军7岁时就入了村里的国民小学就读。
   将军所念小学坐落村中祠旁。跨入校园,自是一片新天地。全校学生30多名,四个年级。虽然教室只有一间,但装满了学子们满满的少儿记忆。复式教学,语文、算术、自然、地理、手工、图画、唱歌与体操等现代课程设置,颠覆了孩童父辈祖辈的认知。而家境状况一时无法改变。村中稍富人家子弟上学都会带些好吃的零食和零花钱,将军每天上学前,母亲却是对他特别叮嘱,见同学吃东西就走开,更不许向他人讨吃,有时也给他塞上一个番薯。这些磨砺,将军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印记。
   赣江支流富水河畔的渼陂,地处南昌通往赣南、广东的交通要道。时值大革命时期,南北交兵,战事不断,社会动荡,将军所读学校时办时停,未读完初小四年级即失学。家不养闲人。经姐夫吴冬元介绍,将军去了离家20里的邻县泰和罗家圩学徒,在一家粮食糟房杂货店里,成日干着扫地、烧火、做饭、碾药、做丸药、站柜台、卖粮食杂货等杂事。是时的打工,老板对学徒只管三餐,不给工钱,每次吃的都是侍候老板后所留的残羹剩饭,且晚上还得用铺板搭床靠门守夜防盗。如此劳累,将军先后两次跑回家中。父母无奈,只好留他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
   那时的穷苦少年仍不失幻想。将军曾盘算,读完初小后,到县城去上高小。遇母亲患眼疾,又曾想借学徒学点做药的本事,为母亲治病。返家干农活,一段时间还得每天早出晚归,沿街叫卖母亲亲自做的油炸花生饼。以上种种,结果是读书无钱,学徒未成,叫卖受欺凌。父亲本来对儿子管教严,因家贫又脾气大,每遇烦心之事,常在儿子身上发泄。
   按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岂料命运多舛,将军16岁的哥哥梁必焱患重病离世,父母亲痛苦不已,将军也常陷苦思,不明原委,只有哭和忍。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隔壁邻居梁仁芥是个卖酥饺的,俩人常一起“沿街叫卖”,在外遇到难事,总相互支持和帮助。这是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的结合,当时并不懂得,直到在人民军队受教育后才逐渐认识这些道理。
   将军坦言:“一个人向往革命的政治觉悟绝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自发地产生的。自身之所以从小走上革命道路,是从战争的实践中接受革命道理开始的”。
   将军在罗家圩学徒时,曾遭遇圩上庙堂会场突然抓人事件。回到家里,又经历吉安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梁一清遭吉安当局枪杀,遗体运回渼陂,众多乡亲前去探祭之事。后又见赣西特委领导的红二、四团从东固、富田深入到新圩、陂头、值夏一带活动,发动群众暴动,组织苏维埃政权。罗炳辉率吉安县靖卫大队值夏起义,经陂头去了新圩、富田。渼陂村一带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打土豪、分田地,陂头“二七”会议召开……
   时势造英雄,少年出英雄。将军年少即憧憬而投身土地革命。从乡儿童团长起步,区儿童团副团长、村团支部书记、村少先队指导员,参与“七打吉安”“八打吉安”,乃至“九打吉安”,红军攻克吉安城而参加红军。巧的是,在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中,将军和他的父亲分别在村党支部和团支部会上,不约而同地报了名,此时儿子才知严厉的父亲早已是共产党员。同行奔赴吉安城参军的还有共青团员梁仁芥。父子俩,一个分在红四军政委办公厅政治训练队做学员,一个分在红四军特务营1连当文书。从此,将军开启了军政委罗荣桓手下的行伍生涯。
   将军依稀记得,首次与罗政委见面,是在行军途中,峡江县城的一家店铺里。时首长正在柜台里用膳,看见自己便招呼,小鬼到这里来吃菜。初见戴着眼镜、身材魁梧的军政委,将军情怯,在大家的鼓励下,才硬着头皮羞涩入内,在政委的菜盆里夹了一筷子辣椒就跑了出来。而与父亲,初到部队,行军或送信时,两人常见,却甚少说话。按规定送信到门口须喊报告,进门后得立正、敬礼,并双手将信件递给收信人。当将军到达特务营1连与父见面时,连队首长见了总要玩笑一番。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父亲所在连队与总部警卫某连对调,父子从此未曾再见,直到1932年5月,红四军打下漳州,将军接到同乡梁仁芥的一封信,方知父亲已于1931年10月病逝。
   得此噩耗,将军难过地在床上躺了一天。党和人民没有忘却革命先辈,新中国建立后,父亲梁兴教被政府评定为革命烈士。
   而于送父子俩参军的母亲,将军1950年5月在中南军区工作时,才接到汉口一见。这位劳动惯了的农村妇女,不愿离开家园厚土,最后因满身伤病终老渼陂。后来将军才知,当年的白色恐怖,母亲被捆绑拷打,反动分子逼她交出参加红军的丈夫和儿子。将军在回忆录里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是革命的母亲,她为革命作出了贡献,作出了牺牲,我永远敬仰和怀念敬爱的革命母亲。”
   将军是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的参加者。第二次反“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从事政工的将军也曾写过一段“顺口溜”“一二三来一二三,北方白军到南来,夏日炎炎热难受,打起摆子烧难挨,进了苏区像瞎子,到处碰壁撞脑袋……”
   将军18岁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忘不了那匹翻山越岭、居然在独木桥上顺利走过的小螺子。这匹反“围剿”战争中所缴获的北方骡子,从江西出发,驮着行李同部队一起完成万里长征,其功勋可进革命历史博物馆;他忘不了茫茫草地上,以树枝为架用牛粪糊在顶上和四周的“牛屎房子”,一则能为大家避雨挡风,在里面好好休息一个晚上,二则它标志着红军将要走出草地,到达有人居住的地区了。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时,将军曾写一诗以示纪念:“红军长征二万五,不怕困难和艰苦。为了抗日北上路,冲破敌人围追堵。转战南北十一省,不怕恶水山险阻。奋斗一年抵陕甘,革命前程展宏图。”
   将军戎马一生,军政繁忙,仍念念不忘少时伙伴。他与梁仁芥同年入团,携手参军,巧遇长征路上。1991年8月,梁仁芥少将不幸病逝,他写下“古稀话衷肠”怀念:“我和仁芥是老乡,家居隔壁还同窗。沿街叫卖命相怜,贫苦少年两相帮。己巳同入共青团,庚子携手把兵当。辛未分离常思念,长征巧遇黔路上。”
   在陂头中学就读的缘分,1982年我有幸面见归家省亲的梁兴初中将。梁兴初将军威严高大,不愧虎将。1986年5月,梁必业中将时隔五十六年、年届古稀回乡探亲,曾写下:“十四离家七十回,方言未忘两鬓灰。乡亲相见多初识,笑问安好喜生辉。”我与这位军界长辈虽憾未相见,却幸与将军侄儿凯平、凯宏同窗同事,知其家风。凯平个头不高,与伯父容貌酷似,儒雅清秀,做人厚道低调。凯平、凯宏两人效行长辈参军报国,退伍归来都只是老家单位的普通职员。将军和夫人丁治华1990年2月26日回信凯宏,对年少侄子这般谆谆教导:“……社会主义中国公民,都应自愿应征入伍当兵,为了保卫祖国安全,维护和平劳动,尽义务、学本领,并把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来继承……军队是要随时准备执行任务的,因此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你是一个有志的青年,望以雷锋为榜样,在继续服役中做出更好的贡献。”
   将军曾经亦少年。1937年6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的梁必业,拍下了一张稚气未脱的半身戎装照。7月,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蹲立前排与总务处篮球队合影留念。同蹲前排的梁必业身着印字“1K政”的战袍,身形消瘦,却精神沛然。
   一帧帧照片记录着将军的铿锵步履,也述写着将军的矫健风采。
   将军非常谦卑,“几十年来,从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对和平时期,我一直在政治工作的不同岗位上学习和实践,从事承上启下的工作。”将军深怀感恩,“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曾有幸在邓小平、罗荣桓、聂荣臻、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下工作,经常得到他们的耳提面命和言传身教,他们是我做好政治工作的好领导,又是我学习政治工作的好老师。”将军更具眼光,他毕生探求,晚年郑重题写八个字:“正风倡廉,拒腐防变。”
   渼陂古街将军故居名号“道德里”。
   久立这块匾额前,我忽地发现一种契合。

共 43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篇散文的作者费尽笔墨书写梁必业将军的一生,意在告诉读者,每个少年都前途无量,每个前途无量的少年,都曾比常人付出更多的磨难与坚忍。作者笔下的梁必业将军,生于农村,正赶上华夏民族被列强欺辱的动荡年代,因家里人口众,吃饱穿暖就是奢求,为此,梁必业将军未读完初小就在药房做了学徒,因年纪太小,经受不住药房的苦累,回家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事、帮着沿街叫卖的母亲卖花生饼等。后投身土地革命,从儿童团做起,紧跟革命的步伐,先后与同村玩伴、父辈等,经历行伍生涯,参加过苏区“围剿”行动、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如将军所书,“几十年来,从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对和平时期,我一直在政治工作的不同岗位上学习和实践,从事承上启下的工作。”一篇励志性作品,从士兵到将军,唯不能忘记的,是少年时光,及在那个时光里度过的所有镜像。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5-10-31 11:48:10
  在娘炮少年盛行的今天,这样的一篇作品,起到不小的启发作用。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