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岁月】辋川闲居(赏析) ————读王维《竹里居》和《鹿柴》
王维晚年寄情山水,半官半隐,而且以隐为主。当年苏州拙政园的主人,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放在园林设计上,认为“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并命名拙政园。王维同样如此,将辋川别业的修葺视为自己最大的主业,最大的成就。辋川别业,原为宋之问住宅,宋后来因罪自杀,别业也几易其手,最终成了王维的资产。王维精心修葺,将宅院设计出若干小景点,并选出其中二十处,自己命了名,还为每个景点写了一首诗。他的好友裴迪,也为每个景点和作了一首。这四十首诗,后来被编成了《辋川集》,成为王维诗歌的代表作。
辋川集中的诗歌,有着王维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取决于他的身份。首先,他是官。辋川别业归他所有,他不是贫寒的士人,所以他的诗中自有富贵风流。像“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之语,明显是有官有钱又有闲的人才可以写出,这是他和孟浩然陶渊明的最大区别。其次,他是山水诗人。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他晚年所有的心血都付诸在了山水田园诗中,而这也是他最富盛名,最能代表他历史地位的身份。作为山水诗人,他对身边的美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细微之处找出不同寻常的美丽,并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也正是这个本领,他才能精选出二十处景点,并写出了二十首诗。再次,他是佛教徒。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给自己起的字为摩诘,维摩诘在佛教中就是在家居士,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意趣。作为潜心向佛的人,他在风景面前没有得失心,没有刻意渲染,只有平静和安详,这是他诗歌的特色。最后,他是画家。后世的苏轼称赞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他诗歌中富含光线的明暗对比,那是典型的画中技法。他的这些身份引起的特质,在这部诗集中反映的尤为明显。
辋川集中,王维的诗歌共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从诗的角度来说,是以动写静,以人语声反衬山林的空旷无人。然而,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王维居士提出了富含哲思的问题:人在不在,山空不空?佛说,云空未必空,山看起来是空的,但实际上不是,肯定有人,因为有人声;佛说,云在未必在,人应该在,但实际上也未必,因为只闻其声,也许听错了呢?这种若有若无,似在非在的哲学思辨,正是佛教最为典型的思维方式。佛家教育世人,得失心不要太重,人到底在不在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有执念。我到了这座山,当然是希望看到看到人,但见不到也无所谓,因为我已经听到了人的声音,足够了;再进一步,即便听不到声音也没关系,魏晋名士王子猷去寻访朋友,走了一夜到了门口,兴致尽了便回来,连门都不敲。这是魏晋道家玄学的风骨,又何尝不是佛家的随缘之举。其实,古人的很多想法都是想通的,像佛家讲无执,道家讲福祸无常,儒家讲尽人事听天命,说到底都是人生的哲理,人生的智慧。王维是佛家,但也自称得道,就是说寻获了真理。包括诗句中不凝滞于物的风流,佛家和玄门都是有的。后两句,则充分表明了王维画家的特色。王维的诗就是画,充满了明暗色彩对比。傍晚的日光返照出的影子,照到树林里杳无踪迹,又照到旁边的青苔上,明丽可人。算算颜色,日光是金色的,影子是暗黑色,树林是绿色,青苔自然是青色,诗中明显有着五颜六色的画面感。光影在绿色的树林中消失,又在青苔色中呈现汇聚,整个画面的光影流转和色彩斑斓,只有画家王维才能观察如此细致,描绘如此精到。光影有无之间,又暗合了山空人在的禅意。这篇广为人知充满王维式禅意的诗歌,还进入了小学课本,不过,估计小学生肯定是看不懂诗佛的禅思的。
集中的另一首诗《竹里居》,表达了类似的趣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前两句显示了王维官员雅客的身份:篁是竹,是文人雅士们在居住地最爱种植的植物,象征着高洁。弹琴、长啸都是雅士喜欢的事情,伯牙弹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孙登长啸,阮籍吴门记啸谱,两者都蕴含着追求知音的意思。王维说自己一个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着琴,发出了长啸。这就是说,他在秉持着自己的清高人格,寻觅着同道知音。这是官员、也是文人雅士的话语。不过,从后两句中可以看出,王维终究还是佛门中人,很快纠正了自己的愿景:即便没有人知道我也无所谓,自然有明月来陪着我,照亮我。看到这里,是不是可以想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的孤独,但王维是安静的,淡然的,只要有明月的光照静静陪伴就好;而李白是热闹的,奔放的,明月陪我饮酒,影子陪我跳舞,自得其乐。王维的官员身份,本质上和他的归隐生活和佛门追求是对立的,所以王维偶尔也会出现思维的对立,这是正常的。说到底,没有一个人是愿意主动归隐的,无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是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都曾经想过出世做官,因为那是中国文人的正道,都只是不得已才离开仕途。王维同样如此,早年也曾热衷于宦海,后来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终于看淡了世态炎凉,不再努力,进入半官半隐状态。他没有陶渊明高洁勇敢,但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却比陶渊明聪明幸福。不过,双重身份的双重思维模式,终究还是在他的诗歌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这首诗,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第一句写了声音,用声音反衬自己的孤寂和竹林的幽静,第二句又用月光的影像让整个画面增添了亮色,但皎洁如斯,孤寂依然。整首诗,就是表达了作者孤傲、清冷、高洁,不落俗尘的爱好和志趣。
王维的诗,呈现如画幻境,既表达了禅心禅意,又表达了孤洁清冷,时不时还流露出文人士大夫的雅趣。这就是多重身份合一的王维,是整个唐代乃至整个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王维。五绝一首《竹里人家》,回应王维的士大夫情趣:山风吹落叶,竹影自斑斓。鸡犬争高处,农人制笋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