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 “惊闻”政史开卷 (杂文随笔)

  【丁香】 “惊闻”政史开卷 (杂文随笔)


作者:梧桐树栖凤 白丁,79.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8发表时间:2025-11-04 12:42:30
摘要:最近,笔者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在全国多地的中考改革中普遍将政治、历史设置为开卷考试。 中考开卷考试?开什么玩笑?初初一闻,的确震惊!须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其次,在我们的印象中政治、历史不都是考查书本上的知识嘛,开卷不就成了照抄?

最近,笔者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在全国多地的中考改革中普遍将政治、历史设置为开卷考试。
   中考开卷考试?开什么玩笑?初初一闻,的确震惊!须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其次,在我们的印象中政治、历史不都是考查书本上的知识嘛,开卷不就成了照抄?
   带着一头雾水,我们来想一想、理一理。
   是因为政治、历史不重要吗?众所周知,政治(道德与法治)、历史是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在人的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导向性、决定性意义,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对抗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其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可见,实行开卷考试绝不是削弱之举,相反应是重视之举、重大的改革之举。
   改革显然是针对弊端去的。那么,过去的闭卷考试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存在哪些弊端呢?一,学和考、知和行两张皮,只管埋头死学、考试得分,而不把学生在家、在校、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作为考核内容、纳入考核范围,这显然是极不科学的。过去,我就经常看见许多小学生、中学生在教室、学校里尚能做到不乱丢垃圾,但一旦出了教室、学校就像孙悟空挣脱了紧箍咒,根本不管不顾,走一路丢一路。可见这样的思政课实效很差。于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促进知行合一的目标。二,考查死知识。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一套制度,其意义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天,其历史意义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作出了什么决定,有什么历史意义……最要命的是参考答案的定点化、固语化——定了有几点,每一点定了要用些什么字词、语句,完全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如此死记硬背来的死知识,不出意外便是考过即忘。显然,这不是教学所得,也不是教育所养。于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想这是时代的呼唤。
   在信息化时代、AI时代,死知识已不是必需,因为知识的取得已极为方便,简直就是探囊取物。那么在新的时代、未来的时代,什么才是必需?理想信仰、态度立场、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能力素养!作为教师,我一直鄙夷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生搬硬套,汗牛充栋、囹圄以书、坐井观天。而倡导和追求透彻、贯通、延伸、拓展、迁移、应用,即所谓活学活用。除了力透纸背,还要读懂无字之书,即学习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想起先哲们的一个问题来,教育是什么?几十年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教育家斯金纳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也即我们今天所言之核心素养。而开卷考试正可摒弃死知识,着力考查核心素养。
   开卷后,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来说教学。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应聚焦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切实落实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建设,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构建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其次来说命题和答题。比如案例分析,给定一个真实案例,让学生利用习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所建立的观念来判断。比如情境代入,给定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其中,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和做法。还要把学生平时日常的行为表现纳入到综合评价中去。
   其实,其它学科也可以开卷考试了。如前所述,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死知识,而是学生身上日积月累习得的活的学养、素养!以语文为例,其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都不是开卷可以翻得到的,其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内容形式及其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也都是可以通过改革试卷结构内容、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检测出来的。以物理为例,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也不是开卷可以翻得到的。过去有人说学物理就是记公式、套公式。其实哪那么简单?以我近三十年一线教学的经验看,死记的公式一般套不来,而记得住的一般就会运用,所以给不给予学生公式,没什么区别——我们曾专门做过实验,全县期末考试卷上给出公式,结果考试成绩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也有一些地方的中考一直就给出了公式。另外,有关物理规律的文本也可给予考生,但给无妨!如果他能在之前不知道、不理解的情况下,在考试规定的时间里去学习理解再运用,那岂不是更好?岂不是更能反映他的物理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素养?这不正是我们更加需要和追求的?何乐而不为?
   一个终极问题,未来社会中考、高考的分数真的还那么重要吗?君不见我国新生人口断崖式暴跌吗?君不见我国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吗?不久的将来——十年后,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研究生,学位供给还是问题吗?不仅不是供不应求的问题而是供远大于求的问题,是学校招不了生、生存不下去的问题。可见,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已经成为事实,曾经谈虎色变的中考、高考独木桥已然坍塌——取而代之的是畅通无阻的海陆空天立体式的阳关大道,真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现实中,不少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仍抱残守缺,还在那里高高在上地、张牙舞爪地挥舞着分数和升学的大棒大搞唯分数论!还美其名曰狠抓教育质量!真是可悲至极啊!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可以预见,由于未来社会需要创造人工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管理应用人工智能及其机器人,当然需要高素质的人,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当下说起,大家都知道,我国已经进入老齡化社会,年轻人占比急剧减少,故只要是人、是年轻人、是合格的年轻人,社会就需要!那今天的就业困局是怎么回事呢?是全社会仍以老眼光来看待新社会而人为造成的困局。谨举一个例子,过去的初中学校,生源暴满,生师比为二十比一,那是那时的社会实情决定的。但现在呢?不少学校生源锐减,但生师比仍然维持不变,你说教师要多出来不?现有教师都多出来了,哪还能给年轻的师范生提供机会呢?但教育需要新陈代谢,需要代际传承啊!显然,我们早就应该调整班额和生师比了。过去我们搞五六十人的大班额,那是没得办法的事,现在完全可以调为三十人左右了;过去二十比一的生师比也是没得办法的事,现在我认为调整为十比一都不为过!我想这也是发展均衡优质教育的需要。
   有人会质疑这样不就无端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吗?首先,量是减了,但质的要求显然提高了。其次,不仅教师工作量要减,全社会各行各业每个岗位的工作量都要减下来,减至原来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都可以。为什么?因为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带来的效应啊!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大小机械、自动化机器、智能化机器帮我们人类做了许多体力、脑力劳动,平摊下来,难道不是各行各业所有人的工作量都减少了吗?这是全社会共同的福利,见者有份。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政策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没反应过来。是的,全社会总的工作量已急剧减少,但已在岗人员的工作量却不减下来,请问新生劳动力比如大学毕业生到哪里去就业?这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困局吗?
   而且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就业困难仅仅是就业问题吗?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老辈人厉害不算厉害,年轻一辈人厉害才是真的厉害。同理,无论哪个社会,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永远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不善待年轻人,不给年轻人以就业机会、事业磨历锻炼的机会,终究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甚至会为自己掘墓!非常奇怪的是,有些政策还倒行逆施。试问,老一代人不退下来,年轻人哪来岗位?
   未来社会,人该怎么教育、发展?过去,人的价值在于从事生产劳动进而创造社会财富。而未来社会,随着人工智能及其机器人的高度发达,它们将极大地替代人类从事社会化大生产,而人类终将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到那时人的社会价值何在?诚然,现在的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充分满足已基本实现,但精神生活需要呢?显然还有差距。我认为未来人类精神生活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的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充分发展;二,探究未知,宇宙之大令现在的我们仍知之甚少,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与生俱来,必然驱使我们自身不断探索未知;三,制定规则、采取措施使人类与自然宇宙和平相处、和谐共生。人心不足蛇吞象,未来人类还会发展出哪些欲望不得而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80多亿人口,未来的地球村还会产生多少纠纷、爆发多少战争无法预料;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地球生态、宇宙环境又会发生多少变化充满未知……如此,人类、世界远没有达到大结局,人类的价值和使命自然远未完结!

共 35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考政治、历史科目实行开卷考试,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育人导向的深刻思考。这一改革并非弱化学科地位,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直面传统闭卷考试的弊端。过去机械记忆、脱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更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开卷考试的推行,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通过打破“死记硬背”的桎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升思辨能力,将知识内化为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高度契合,也是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改革背后,是教育理念从“应试导向”向“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作者的这篇文章层层递进,抛出论点,找出论据,衡权利弊,表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和发自内心对教育改革大胆的进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着较重要的参考作用。【丁香编辑:仇育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11-04 12:43:34
  作者关注教育事业,有着职业上的高度敏感和高度的责任心。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11-04 17:39:39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不会思考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