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难老泉前的断想(散文)

精品 【晓荷】难老泉前的断想(散文)


作者:苍茫黄河口 秀才,231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发表时间:2025-11-05 16:04:35

在山西太原,难老泉的知名度堪比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几乎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既缘于难老泉的地理位置,也缘于难老泉自身厚重的人文历史。
   难老泉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内。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祠内有三绝,一曰西周遗存的周柏,二曰宋代彩塑,三曰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就是因晋水而得名的,难老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2008年7月份,当我兴冲冲地来到晋祠,想要一睹难老泉那被李太白赞誉为“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绝世风采时,呈现在我的面前的却是一副早就干涸了的难老泉画面。
   难老泉,难老泉,这座被《山海经》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被北齐人撷取《诗经·鲁颂·泮水》中“既饮旨酒,永锡难老”之锦句而命名的泉眼,竟也有垂垂老矣、青春不再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看向周围的游人,但见他们或是满脸的失望,或是无奈的摇头,更多的则是些与我一样探出身去、俯首向那眼枯井中张望的人们。我想仔仔细细地寻找一点流水的踪影,哪怕是丁点的流水也行。那样,最起码还能证明泉眼仍然是活着的,只不过是偶感微恙而已,但是搜寻了大半天,结果还是令我大失所望。那座被吴伯萧老先生盛赞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泉口,就那样被防渗布结结实实地封堵了起来。我不忍长久地和泉眼对望,觉得用一种带有疑惑的眼神与泉口交流,是对古泉的一种不敬,甚至是一种不可饶恕的亵渎。我努力地平复了一下情绪,赶紧起身抬头看向远处,想将刚才看到的一切彻底从脑海中删除,尽量地不去想那些带有悲凉之意的泉水何时才能复泳的事。但越是这样,“难老泉”三个字就越是在我的眼前乱晃,以致于把吴伯萧老先生文章中的段落都晃了出来:“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不必看见,就已经看见了。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
   此时,戳在难老泉井栏边的我,真有些怅怅然不知所以然的样子,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两个与“柳氏坐瓮”类似的传说。
   传说之一便是: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的饥渴难耐之时,偶然间发现了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时的晋文公已顾不得其它繁文缛节了,立即捧水饮用。神奇的是,饮水后的晋文公竟立即精神焕发。后来,成为晋国国君的晋文公便下令在此地建了一座祠庙,取名叫作晋祠,并将泉水命名为难老泉;传说之二则讲述了古代一位心地善良、名叫柳氏的神女,在大旱之年施展法力从地下引来一股清泉,解决了当地村民们的饮水困难。自此以后,这股被神女引来的泉水,就一直源源不断,永不干涸了。村民们为了感激神女,便将这眼泉水取名为难老泉。这虽然是两个传说故事,但却展现了古代人那种纯朴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高尚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与互助精神。
   就在我即将转身时,我的眼神无意间掠过了难老泉亭上那块由傅山老先生所题写的“难老”二字的匾额。傅老先生系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在当时被人们尊为“清初第一书家”。其字苍劲洗练,颇具神韵,难怪“难老”匾是晋祠的第一名匾!我想,那时的傅山老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160多年后的难老泉竟会出现彻底干涸的现象。难道上天赐予的永生不老也会有中途夭折的时候?这样想着,我就突然觉得“难老”二字里面竟带了一丝的讽刺和戏谑意味。
   还记得刚下车时,导游告诉我们难老泉的流量为每秒1.8立方米,且水温常年恒定在18度左右,泉水世代浇灌着晋祠附近的千亩良田,造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说的“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胜景,盛产着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米中极品,且中午就在晋祠附近的饭店里用餐的话。现在想来,岂不是让人徒生烦恼,空欢喜一场罢了?是啊,世间哪有“皮之不存,毛仍着附”的道理!
   离开了难老泉,我亦步亦趋、恍恍惚惚地跟随着游人们的脚步,根本没有心情再去欣赏晋祠内其他风景,竟神使鬼差地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难老泉附近。这次,我干脆找了一处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亲眼看着一批批兴高采烈而来的游人在难老泉前驻足观望,又亲眼目睹着一拨一拨如我一样的游人机械地离去。不知怎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竟突然想到了趵突泉,想到了趵突泉干涸时的情景。
   趵突泉是山东的名泉,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迄今已达3500多年。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的意思。《水经注》中记载的趵突泉,“源泉上奋,水涌若轮”,形象地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盛赞趵突泉的诗句,意思是趵突泉水面上雾霭氤氲,大量的水气不断向上涌动,汹涌的波涛声,震动到了大明湖。然这座被称为古泺水源头的古泉眼,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停喷的情况。趵突泉最长的一次停喷,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停喷时间长达926天。趵突泉停喷期间,池底干裂,野草疯长,游人在池底漫步,孩子在池底玩耍……偌大个“天下第一泉”,哪还有半点豪横之气?
   那段时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一下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焦虑之气。不难想象,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令人欣喜的是,喝着趵突泉泉水长大的济南人,硬是靠“郊外引水”“限制开采”“引黄工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泉”措施,让趵突泉在停喷了926天后,重又再现了“水涌若轮”的奇观。
   我曾在刚离开难老泉时诘问过导游,难老泉为什么会出现今天的这个样子?导游心事重重地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与煤矿作业的加剧影响了地质结构,这些都是导致难老泉干涸的因素之一。
   呜呼,难老泉的干涸竟然与趵突泉的停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那一天,我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任思绪在漫无边际地飞扬;那一天,我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畅想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动人场景与精彩画面。我多么希望难老泉“突然之间”就像趵突泉那样复涌起来,泉水澄清碧绿,象泻玉泼翠一样汩汩冒起,而又缓缓流出,尽展其“永锡难老”的本色。
   难老泉,晋祠长盛不衰的精魂!
  

共 25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深沉笔触记录了作者探访难老泉的见闻与心路历程。从慕名而往的期待,到面对干涸泉眼的震惊与怅惘,再到对历史文脉与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文章层层递进,交织着诗文的典雅与现实的忧思。通过对比趵突泉的成功复涌,作者揭示过度开采对水脉的致命伤害,呼唤以科学治理重现“晋祠精魂”的生机。这篇散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曲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觉醒的警世箴言,提醒我们:真正的“难老”,需要人类对自然的永恒敬畏与守护。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05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1-05 16:05:57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1-05 16:06:08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苍茫黄河口        2025-11-05 16:13:04
  谢谢小雨老师的精彩遍按。您辛苦了!您的编辑速度,怎一个快字了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