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我印象的老李(随笔)

  【东北】我印象的老李(随笔)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2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发表时间:2025-11-06 17:33:43
摘要:一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一个刚被 “解放” 的农场老干部,面对知识青年的不满,却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显示了老同志的博大胸襟。

刚到连队的第二天中午,食堂里正弥漫着饭菜的热气,排队打饭的队伍突然安静下来。只见一行四人被双鸭山知青押解着走进来,每人胸前都挂着块硬纸牌,“牛鬼蛇神”四个黑字刺眼夺目。我只隐约瞥见其中一人留着浓密的大胡子,被归为“走资派”,却不知他的姓名。
   当晚,全连批斗大会如期召开。昏黄的灯光下,会场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人群中,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被推到前面,胸前纸牌上赫然写着“李某某”——这是我第一次真切认识老李。他肤色黝黑,满脸络腮胡子杂乱如草,长期关押在牛棚里,浑身透着股蓬头垢面的狼狈,可那挺直的腰板,却在昏暗的会场里格外扎眼,没有一丝弯腰屈膝的怯懦。相较于其他人的沉默抗拒,老李的态度显得格外“顺从”,无论群众提出什么问题,他都一一回应,没有辩解,也没有推诿。至今还记得,他回答时总带着一句独特的口头语“时候哈”,在严肃得近乎凝滞的氛围里,成了我对他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记。
   会场上,一名青年女子的声音突然划破寂静,“打倒李某某”的口号声嘶力竭,音量又高又尖,在人群中格外刺耳。旁边的老职工见状,悄悄凑到我耳边低语:这女子姓张,她的姐姐曾和老李相好。老李在26队工作时,常借故在山下过夜不回家,一来二去,张姐怀了孕。老李的妻子得知后跑到山下与张姐争执打骂,张姐拒不承认,老李也百般狡辩。直到几个月后张姐生下孩子,那孩子的眉眼神态,活脱脱就是个“小李某某”——那会儿没有DNA鉴定技术,可这模样已足以说明一切。老李因此受了处分,被调到了25队。更巧的是,张姐的妹妹原本住在24队,文革开始后老李失势靠边站,连队新调来的支书,正是张姐的妹夫。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让新支书的妻子(张姐妹妹)始终不自在,如今到了批斗会场,自然要借机报复一番。
   随着不断接触了解,才知道老李的情况。他是辽宁人,解放战争中加入东北解放军,作战勇敢,有文化基础,进步很快。东北解放后赴朝作战,从朝鲜战场归来评定军衔时定为中尉副连长,转业到了北大荒。上世纪50年代初他就来到二龙山,是个老开发了,一直劳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闻歌前就是老队长,甭管是执行什么路线,对共产党还是怀有朴素的阶级感情。由于生活作风问题,加上平时工作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得罪了些人,在文革初期就被揪了出来。他儿子当时10多岁,很不理解,怨气冲天,在山背后放牛的时候,喊出了“打倒某某某”的当时极端反动的口号,被村里人听到了,他也因此被揪了出来。那孩子小,在队里关了几天就放回家了,可老李却罪加一等。
   老李在队里被关押了大约二年,在群众监督下劳动改造,兵团组建后就解放回家了,由于连队派性作怪,一直没被任用。1972年初兵团进行的路线教育运动中,这笔账算在原指导员(连队支书)头上。当即恢复了老李行政职务,任命为副连长,那时他是62元工资的行政22级国家干部,虽然是副连长,但在我们连队也算“高级干部”了。
   被解放了的老李开始工作时小心翼翼,尤其面对那么多知青,更是畏首畏尾。他生产经验丰富,领导管理也有一套办法,只是被“整”怕了,不能大胆工作。在后来的连队生活生产中,他的为人处事给人留下了好口碑。时隔40年后,有人回忆起当时的一件事情:
   那是个阴冷刺骨的初冬,连日的阴雨把天地浇得一片湿冷。雨丝裹着寒气斜斜砸下来,地上的泥泞深一脚浅一脚,踩上去溅起满裤腿的泥浆,冷得人骨头缝都发疼。老李带着知青们,正争分夺秒地抢运埋在地里的土豆。
   整整一个上午,雨水顺着帽檐、衣角往下淌,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紧紧贴在身上,冷风一吹就是一阵哆嗦。好不容易挨到午饭,换上干爽的棉衣,暖乎劲儿还没焐热,下午又得钻进雨里接着干。干活时,老李不光把分工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总时不时搭把手,看谁累了就默默顶上。每装满一车土豆,他就走到知青跟前,声音裹着雨珠,带着商量的语气:“再装一车吧!”没人好拒绝,只能咬着牙又装满一车,一趟又一趟,直到天色渐渐沉下来,雨丝里竟夹杂起细小的雪粒。可地里的土豆还没运完,离规定的定额还差一截。
   老李又一次走到人群前,冻得发红的手搓了搓,刚开口:“咱们看看……”话还没说完,知青们脸上的疲惫瞬间变成了怨气,有人忍不住嘟囔,有人干脆停下了手里的活。老李一眼就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连忙摆着手改口:“不干了,收工!收工!”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带着火气抱怨:“下午刚换的棉衣又湿透了,这是要冻死人啊!”老李低着头,连声应着:“不干了,不干了,都赶紧回去烤烤火!”
   后来开总结会,老李没提一句大家的怨言,反倒在全连面前表扬了知青们的吃苦劲头。而这次抢运,也用最实在的结果给知青们上了一课:那年冬天的霜冻来得格外早,不少连队的土豆都冻烂在了地里,唯独我们连的食堂,整个冬天都有热乎乎的土豆吃——那可是知青们寒冬里最金贵的蔬菜啊!
   一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一个刚被“解放”的农场老干部,面对知识青年的不满,却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显示了老同志的博大胸襟。在兵团生活中,有许多像老李这样的老农垦,用他们崇高的言行影响教育着知青。他们像父辈一样呵护着知青的成长,也宽容着知青的无知。他们有海一样的胸襟,表现出可敬的坦诚与善良。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老李。
  

共 21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印象中的老李》一文中,第一次认识老李是在全连批斗大会上,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被揪出来,经过两年的劳动改造后恢复工作。之后他在阴雨天带着知青们抢运地里的土豆,面对年轻人的怨言,他不埋怨,反而在会中鼓励、表扬、认可,以他极大的宽容和理解,显示出了老一辈人的吃苦耐劳和豁达大度。当然他博大的胸怀和处事风格已完全掩盖了过往的种种,这才是作者印象中真正的老李。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