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沁阳神农山记(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沁阳神农山记(随笔)


作者:流汗的公牛 秀才,293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发表时间:2025-11-08 16:57:40
摘要:原创首发

没想到七年之后,又一次到访沁阳神农山。
   记得上次朋友陪同参访神农山,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在山下的神农雕像前打卡照了几张照片后,我俩便打道回府了。当天止步山脚下,多少有点遗憾了,返回的路上心中还想着何时能故地重游。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深秋时节,终于有了这次圆梦之旅。
   其实,早些年自己一直有疑惑,神农山与神农架是否有联系?或者与神农氏有渊源?为何称之为神农山?前些天读《覃怀志》,看到书中记载:“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行山,又名太埛。在城府北二十里,济源、河内(沁阳)、修武皆在其麓,绵亘数千里。其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这样说来,修武云台山、沁阳神农山均属南太行了。不过,《覃怀志》这部怀庆府志里并没有记述神农山名字的来历,却提及有紫金坛。“紫金坛,在府城西北五十里,突高千仞,群峰拱向,上多白松。每岁重九日,邑人登高于此。李义山自云:家在坛山之侧,即此。”自己个人猜测,府志中的紫金坛即是现在的神农山。
   神农山这些年声名鹊起,其核心景点为神农雕像、猕猴谷、龙脊长城、白皮松等景观,尤其是龙脊长城尤为壮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听说山里有座二仙庙,远近闻名。《覃怀志》中记载:“魏夫人祠,在府城西北紫金坛下。夫人乃晋修武令刘幼彦妻,学仙得道,飞升南岳,世号紫虚元君。”今天的二仙庙有可能就是魏夫人祠。据了解,魏夫人即魏华存,也许很多人不了解她的前世今生,甚至很陌生。她是道教上清派的开创者,是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更有人说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道士。当天由于行程紧凑,没有前往二仙庙拜谒。
   神农山谈不上高,神农极顶--紫金顶海拔1028米,比云台山茱萸峰稍微低了点。重游神农山,并没有爬山,而是选择了乘坐缆车,偷了个懒。从山脚到紫金顶有四千余台阶,步行攀爬的话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当天与朋友在山门乘坐景区观光车上山,过了青龙口,几分钟后抵达索道缆车点。神农山的索道缆车仅容两人,空间小且速度慢,从登临处至山顶用了18分钟,跟云台山的缆车想比,确实有点慢了。不过,慢也有慢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俯瞰群山,深秋时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脚下黄的、红的丛林密布非常壮观,为人们呈现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
   等下来缆车,步行前往紫金顶。沿路看到了平时少见的白皮松,据说是神农山的一绝。史书上有“白松”记载,它们扎根岩石中,顽强地生长,由于枝干皆为白色,有一定的观赏性。好像云台山横河村也有白皮松,只是没有神农山的多。看到山石缝隙屹立的白皮松,不由得想起了郑板桥的那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眼前白皮松的真实写照。其实,无论是郑板桥诗中的竹子也好,还是神农山的白皮松也罢,它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不惧风霜雨雪,令人肃然起敬。
   去紫金顶途中,经过三重门,分别是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这一点有点类似东岳泰山,只是它们相距不远,且形制较小。精致的一天门旁有一石室,内有明隆庆年六年(公元1572年)间的一通石碑,其上刻有《金坛创修庙门记》。庙门即一天门,由明朝宗室周藩永宁九府建,清代重修。拱券式无梁殿建筑,单檐歌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具较高的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中天门为青砖砌筑,较为简单。再往上是南天门,是座红砖建筑,位于紫金顶最南端。置身于南天门,烟雾缭绕,如临仙境。极目远眺,前方是俗称“牛角川”的沁黄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到此戛然而止。远处的母亲河黄河依稀可见,形成了大山、大河、大平原的奇特景色。
   穿过南天门,建有祖师殿、太极殿和玉帝殿,殿宇规模都不大。再往后就来到紫金顶,其旁长有一棵树龄3800年的龙鳞松,属于白皮松,又称“长寿松”,傲立云天,白色粗硕的枝干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壮观。记得清代河内人萧瑞苞曾写过《紫金坛古松歌》:“太行高,高插天,上有苍松盘其巅。霜皮丛丛青石裂,虬枝屈曲含云烟。岩际名花千遍红,幽姿不与同鲜妍。大夫松,将军柏,名播天听古今传。结根既与丘壑宜,阶荣朝籍胡为焉。羡尔矫矫风尘外,昂藏不受众人怜。我来携壶饮其下,浮白大叫相攀缘。吁嗟乎彭祖巫咸竟谁在,劫灰飞尽山空烟。松兮松兮慎莫乘风学飞仙,烟雨迷离去杳然,使我索尔离群石上眠。”诗中“霜皮丛丛青石裂,虬枝屈曲含云烟”描摹得尤为写实,看来诗人也喜欢山里的白皮松,并央求“松兮松兮慎莫乘风学飞仙,烟雨迷离去杳然”。
   太行绝壁渺仙坛,磴道岩峣郁几盘。山路曲折盘旋,终于到了神农坛。神农坛位于最高处,圆形的祭坛中间镶刻有太极和十二生肖图案。其旁的碑石题名“神农坛”三个大字是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墨宝。在神农坛题名碑石下镌刻有唐太宗书写的“精练军戎”。原来,这题字是褒奖当地人练何将军的。练何,字子俊,本姓东,大唐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檏里(今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人。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诏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辽东城有功。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夏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洮关议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练军戎”之誉,赐东何姓练,封岐山侯。练何成为练氏受姓始祖。练将军的神勇传奇和一代圣君的墨宝也为神农山增色不少。
   神农坛下,龙脊长城就在眼前。据介绍,龙脊长城俗称“白松蛉”,是夹持于两条峡谷之间的尤脊状山岭,全长11.5公里,如同一座“天然长城”横亘山巅,故名。龙脊长城有五奇:一是岭奇、二是松奇、三是石奇、四是路奇、五是景奇,乃神农山风光绝佳之处。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率领先民设坛祭天,对龙脊岭顶礼膜拜,后来华夏族以龙作为部落的图腾,所以中华龙的图腾、龙的崇拜由神农山开始。天坛万仞入云霄,坛上仙人种药苗。传说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亲自品尝各种草药。原来沁阳神农山源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到了神农山祭坛终于弄清了山名的来历,多年的疑惑解开了。
   当天,自己乘兴从神农坛下来,又登上了附近孤耸的龙首台,感受了一下神农山龙脊长城的奇险。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提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别说,置身龙首台上,真有点“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同行的朋友说,神农山兽道现在是许多户外爱好者的打卡地,,挑战一下很刺激的。只是,对自己来说,户外野驴有点望而生畏了。毕竟,户外运动不是自己的强项,只能羡慕他们的勇气和实力。
   凭虚极望断消息,柿叶满岭秋自红。重游神农山,感受了它的厚重、奇险,领略了它的白松、红叶,神农氏祭天、魏夫人修道、练将军征战......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匆匆半日游,体验怀川,自在沁阳。正是:闲来古怀庆,重上神农山。纵目龙首台,长啸且欣然。
  
   2025-11-06
  

共 27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融入了对《覃怀志》等地方史志的引用,考证了神农山与紫金坛、魏夫人祠(二仙庙)、练何将军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关联,既丰富了文章内涵,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游中学、学中思”的写法,使游记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描写,具有一定的文化厚度。文章以“七年之后故地重游”开篇,通过对比上次“止步山脚”的遗憾与此次“圆梦之旅”的满足,营造出亲切而略带怀旧的氛围。语言平实如话,叙事节奏舒缓,读来如听友人娓娓道来,易于引发共鸣。对神农山的自然景观(如白皮松、龙脊长城、深秋红叶)和人文景观(如一天门石碑、龙鳞松、神农坛)的描写较为细致,尤其对萧瑞苞《紫金坛古松歌》的引用与化用,既增添了文采,又深化了对白皮松精神象征意义的理解。文章大致按照“出发—登山—观景—怀古—感悟”的顺序展开,脉络清晰,过渡自然。从个人经历切入,逐步引入历史文化内容,最后落脚于对自然与人文精神的思考,逻辑较为严密。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11-08 16:58:25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