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香】南海拾锦(一)(散文)
十一月的海南号称旅游的黄金时段,早晨八点,老伴我俩在酒店门前坐上前来接游客的旅游大巴车,直奔码头。
晴朗的天气,身着半袖短裤,温度冷热适宜。驶往蜈支洲岛的途中,海风徐徐,凉爽舒适,波浪匀稳,碧蓝的海面上,白色的海鸥欢快地叫着,时而群掠游船,时而远处翩翩。老伴我俩坐在船的尾部,远眺亚龙湾海面的朦胧,遥望陵水南猴岛的容颜,近赏游轮尾部泛起的白色浪花。游轮航行平稳,我们的内心波澜起伏。
大海掠夺了视野,导游侵略了耳道。肤色微黑的女导游,身材魁梧,来自东北的辽宁沈阳,自谓是中文系大学本科毕业,在海南做导游时结识了老公,老公是三亚市本地人,从事渔业捕捞,婚后定居三亚市。女导的眉宇间飞扬着婚姻、生活的美满幸福。
通过导游的讲解,获悉我们要登上的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南邻亚龙湾,北与陵水南的猴岛隔海相望。蜈支洲岛虽然面积仅有1.48平方公里,东西长1400余米,南北长约1100米。却是海南岛周边为数不多拥有淡水资源的小山岛,岛上生长着两千多种热带植物,岛内植被茂盛,景色迷人。每年的旅游旺季,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蜈支洲岛是当地民间的习惯叫法。其标准地名叫“牛奇洲”,古时候叫“古崎洲岛”“牛奇洲岛”。整个岛屿酷似倒放的粽子。据说蜈支洲岛的名字由来还与地理特征和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有关。蜈支洲岛的命名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当地渔民认为岛的形状酷似一种名为“蜈支”的海洋生物,这是一种多足类海洋生物,形状与岛屿轮廓相似,故渔民们把岛屿命名为“蜈支洲岛”,沿用至今说明海南渔民对自然环境观察细腻,同时体现出渔民的命名智慧。
相传,三亚有一条河流由于上游山民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久而久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每遇山洪爆发,大量的泥石砂砾,经滕桥河流入大海,清澈的海水变得污浊不堪。海龙王把此事禀报玉皇大帝,大帝闻之惊讶,一怒之下,挥舞神剑截去相距这里七八公里远的琼南岭山角的一段,喝令两头神牛立马前去堵住河口。执行玉帝命令的两头神牛发生了意外,化作两块巨石,山岭变成了岛屿。这座神奇的小山岛因此成了“古崎洲岛”,两块巨石被称为“姊妹石”。姊妹相依,日夜倾听着海浪声声,遥望着大海的日月星辰,守护着美丽的蜈支洲岛。
美丽的传说结束在游轮的靠岸时。走下游轮,行走在通往登岛的廊桥上,回望游轮,心中的波澜停泊在了游轮上,海鸥的羽翼展翅在我的心田。
跟随导游,漫步山岛,心旷神怡。多样性的地貌,衍生出奇特的景观,悬崖、峭壁、沙滩、沙咀、海蚀崖、岩礁平台……鳞次栉比,错落井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丰富的视角层次。一步一景,扑入视野的都是陌生的、美丽的、鲜活的。两千七百多种的植物,生长出热带的旅游天堂。驻足沙楞树下,轻轻抚摸一下瘦长的树叶,略感坚硬的那一刻,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沙楞树又叫龙血树,是“地球植物的老寿星”。沙楞树是远古时代恐龙的主要食材。恐龙成为了化石,它的食物依旧健在。回想博物馆里恐龙的巨型骨骼,感悟时代的变迁,更加珍惜余下的时光!
站在全岛制高点的观日岩上,因时间节点,未能看见海上日出,却极目了大海的蔚蓝,几张照片,足已令我兴奋余生,蜈支洲岛啊,北疆白杨来过这里!
情人桥上,老伴我俩照了多张照片,一面是大海,一面是美丽的蜈支洲岛,翠绿的岛屿,碧蓝的大海,两个地道的北方人,置身南海的怀抱中,愉悦的心情比海浪还活跃。站在桥上,仿佛我俩就是电影《私人订制》影片中的男主角葛优和女主角李小璐。我不知道葛优、李小璐在此处拍摄影片时是怎样的感受?我却知道自己此刻的感受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
走进情人岛景点,聆听美丽的传说,感受海南渔民文化。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年轻渔民漂到了一座荒岛上,忽然发现沙滩上有一位容貌端庄的姑娘在捡拾贝壳。原来姑娘是南海龙王的女儿,因为贪玩跑到岸边。俩人聊得投缘,开始在一起生活,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龙王听说这事后大怒,把小龙女关押了起来,不允许她再到人间。小龙女一看无路可逃,便一头撞向礁石。小伙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姑娘为情殒命,他也一头撞向礁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痴情男女,把这里叫“情人岛”。当今的社会,多么需要这样的忠贞不渝啊!
在蜈支洲岛游玩了一天,夜幕里,乘船离开的时候,岛上已经灯光璀璨。
早晨六点,从海南省陵水县城出发,载满游客的旅游大巴直奔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甘什岭保护区境内的槟榔谷黎族村落。黎族村落地处三亚市与保亭县交界点,槟榔谷属于五指山山脉,晴朗的早晨,清新的空气,旅游大巴车沿着旅游专线,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槟榔谷两侧植物茂盛,简直是绿色的王国。群岭起伏犹如绿海波浪,大巴车好似一条游轮,时而涌上浪峰,时而跌入浪底。车窗外的美景扑入视野,心旷神怡!
三十公里的行程犹如行驶在绿色的画廊里,时间仿佛加快了速度。导游说故意放慢了车速,让游客尽情欣赏五A级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感受海南五指山槟榔谷的原始森林气息。站在富有黎族文化特色的寨门下,望着高大坚固的寨门,深沉的色调,凝视着两面的牛头图腾和相见不相识的黎族文字,满眼的好奇,满脑子的迷蒙。导游说,黎族村之所以被国家列入五A级旅游景区,是因为把黎族文化体验、
生态观光与民俗表演融为一体,名副其实的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跟随着黎族青年男导,开启黎族村落的游程。小导游黝黑的肤色,红铜色的槟榔牙齿,头发很短,矮胖的身材,斜跨着一个带有黎族特色的刺绣背包,背包图案精美,色彩搭配端庄大气。导游说话十分幽默,略带海南味道的普通话十分流畅。他说自己才三十几岁,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黎族人普遍早婚,他家老大已经上初中了。小伙子姓张,大家都称他张导,张导说,黎族人是友善的,有财大家一起发,有福大家一起享,黎族人和睦相处,黎族人有着乐于助困的传统民风。为了共同富裕,村里的年轻人都经过了专业培训,轮流接待游客,接一单旅行社付费一百元人民币,这在黎族人眼中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张导领着游客们穿行在村落里,遇到什么就介绍什么。走进黎族人的房屋,我的海拔绝对直不起腰,从屋子地面到屋脊也不足两米,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的炕高也就十几公分的样子,窗子很小,门窄而低,躬身低头才能走进屋里。屋内设施十分简陋,除了必备的餐具、炊具,基本上没有家具,狭窄的空间也没有摆放家具的地方。房屋的门窗、墙体都是木质的,窗子底部离外面地表也就一拃高的距离。为防雨水倒灌,房屋都建在高处,智慧里裹挟着蛮荒时代的无奈!房子造型都是尖脊的,房顶苫着晾干的水草,乳黄色的水草平整密实像似木船的本色。整个房屋外观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室内形似狭窄的船舱。由此可见,世代以捕鱼为生的黎族人,对船和大海感情多么深厚。这样的传统建筑物,简陋中承载着黎族人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色彩。
槟榔谷因生长着很多槟榔树而得名。槟榔谷是海南黎族、苗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据史料记载,新时器时代他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活,主要食物来源就是狩猎和捕鱼。如今的黎族村寨,椰风摇曳、茅舍掩映,溪流轻淌,水车悠悠,再现出黎族人的原始生活。走在高低起伏的村落小巷里,分不清东南西北,村部里堆放着很多蔬菜水果,都是村民们主动放在这里,谁家需要就无偿拿走。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己家用不完的蔬菜水果放到这里,沿袭至今的民间“贸易”,彰显出的是黎族人淳朴的民风。导游说,自古以来,黎族人家从不锁门,也从不丢东西,黎族人中是没有“小偷”、“盗窃”这类行为的。我们看到了让人牙齿变色的槟榔果,大个头的菠萝蜜以及当地独有的野菜。
走进富有现代建筑风格的织锦房,一群耄耋高龄的黎族女人在蜡染的粗布上,一针一针的编织着精美的图案,导游说,这是在织锦,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岁。这项黎族人的传统手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说,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等到这些老年人圆寂了,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了!导游的语调里带着哀伤,表情里带着沮丧,沉默的判若两人。
走进导游家的超市,哇塞!宽敞明亮的超市里,五六名女店员个个年轻貌美。橱柜里摆满黎族人手工打造的银饰和富有黎族特色的生活用品。银制品琳琅满目,水杯、饭碗、筷子、叉子、勺子、碟子、梳子、手镯、耳环、、头簪、腰带……应有尽有。一波购物潮迅速涌起。很多女游客买了一条图案精美的披风,微笑游走在导游黝黑的肤色上。
午餐后,落座在高大宽敞的阶梯式演出大厅,歇息一路的疲惫。在南方似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一场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的现场表演。演出大厅的设计风格如出一辙,演出风格大同小异。我曾经观看过《九寨风情》、《茶马古道》《野三坡》等大型少数民族歌舞表演。这次有幸看到了黎族人的大型表演。黎族人在表演中,展示出了古老的蜡染制作、传统的狩猎工具、惊险的节目有“上刀山”、“下火海”以及编制生活用品,守护祖国领土等节目,让我们对黎族人民肃然起敬。
两个小时的表演十分震撼,场内掌声频频响起。走出演出大厅,夕阳已经矮于树梢,槟榔谷顿时暗了下来,树叶呆立,花朵淡艳。游客们来到漂流的地方。一条几十米宽的河流,河水清澈,河水顺势而下,白色的浪花欢快地奔跑着。橡胶材质的漂流艇一艘接着一艘的向下游驶去。穿着橘黄色救生衣的游客们,两人一艇,七扭八歪的阵容,有的竟然多艇相撞,有人落入水中。全程四公里的漂流结束时,旅游大巴车接回参与漂流的游客,回到村里最繁华的广场,在广场边二楼的露天饭店,尽情地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团餐。主食多样,包子、蒸饺、馅饼、糯米糕、白面饼、米饭、面条……菜肴更是丰盛,鸡、鸭、鹅、鱼、红烧肉、螃蟹、各种炒菜,还有白酒、啤酒、饮料。八人一桌,喝着啤酒,聆听着广场上悦耳的歌声,幸福蔓延在夜幕的灯光里。
晚饭后。带团的导游跟游客们加入广场舞的大军。游客一家亲,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璀璨的灯光下,在欢快的舞曲中,跟随着指挥者翩翩起舞。欢呼声、呐喊声、响彻槟榔谷的夜空。黎族村寨的夜晚沸腾了。
著,主编了《嘎达苏六十年》、《风生水起嘎达苏》。在多家省市自治区的刊物上发表作品数篇,出版图文并茂的单行本书籍五册。江山文学签约作者,2013年注册江山文学,在江山文学发表作品二百余篇(首),近五十篇作品加精,江山文学成立12周年文学大赛中,短篇小说《收获》斩获四名优秀奖第一名。
关于短篇作品。小说、散文、随笔、赏析等短篇作品,要独立成文,不得以同题连载的形式逐篇发表。如果是系列作品,不宜简单同题标注,仅以(一)(二)(三)等各类序号区分;应当有独立的标题,可以灵活使用副标题或内容简介栏标注系列作品的序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