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谢文友稿(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谢文友稿(散文)


作者:类猿人911 进士,6982.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0发表时间:2025-11-12 12:53:48

文友,刘明国:类猿人老师好,我是个眼高手底的人,难得被他人作品的内容与文字打动。您的大作《洛丽塔》硬是让我连赏了两遍。感到:真像那马王堆里出土的那件絲织宝物,握起來只一把,打开来却滿床啊……祝宝筆更生辉。
   文友,策马南山:读到《秋日里的平静》这样一篇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文章不易,许多文章都是“姥姥家”的岁月静好,没什么气血,瞄一眼就不想看了。而朋友你,大觉大悟之后仍气韵昂扬,让人感到十分欣慰……
   他说:“我也老了。”
   他们在我的文后留评,我并不认识他们。近日里,看到有文友欣赏并喜欢我的文字的谬赞,虽汗颜,也窃喜。也算那些长夜里打腹稿的辗转反侧和电脑前一字一字敲键盘的思前想后,并没有白费。有人读,有人喜欢。
   我说过,文章是最个人的东西,但写出了就是给人看的,也就不再说是你个人的了。写作是自我表达,情绪的宣泄,也是和读者交流,以期共鸣。有句话说得好,颂歌一曲神仙乐,我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但喜欢听人夸赞。
   我的文字有个特点,它短,它幽默,或是说油滑,它有思想。关键,它可读。
   文友刘明国是读出了点意思,他打了个比喻:“感到,真像那马王堆里出土的那件絲织宝物,握起來只一把,打开来却滿床啊……”,一个很妙的比喻,当然,我说的是比喻本身。于我而言,过誉了。我回复说:谢谢欣赏,我的文字说是织物,也是,但也算不上宝物。喜欢就行。
   别人的婆娘,自己文章嘛。哪个作者不喜欢自己的文章呢?敝帚自珍,我也常常把我的那些旧文章翻出来把玩,如自饮一壶隔夜的冷茶,且喜朋友给加了一勺糖,便甜得咂吧嘴,也是自恋。虽然文字浅陋,不足为训。但我还是能感触到朋友阅读这些文字的热情和言语间的真诚。我知道,这,并不是奉承的高帽,也不是捧杀的软刀。是遇见,是惺惺相惜。
   我是在2012年退休的。退休后,开始码字。闲,便闲人闲情闲笔的消遣,写了下去。写作这事,我也并不觉得多么与众不同的高雅,只是一个爱好,比如,有人养花,有人钓鱼,有人打牌,有人泡妞……正是项廷纪在《忆云词甲乙丙丁稿》中说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有时也“在月亮下寻找六便士”,以吐槽我的物欲,有时也“用面包换水仙花”,以求心灵的宁静。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散文杂文小说诗歌……每日里废寝忘食笔耕不辍,日积月累,屈指一算,也得各类文章2000余篇,近400万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书17卷,第18卷也正在编……竟如此,我也吃惊,几乎要学那揭竿而起的陈胜,问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回头想想,无它,只是爱读书,喜欢文字。“好议论剑走偏锋,爱读书不求甚解”,无奈,因为我身无长物,技无所擅,只有一杆秃笔,便以文卖弄,既甜欢了读者,也慰籍了自己。更是,人生在世,想身后留下些什么。想必,这些写在纸上的东西总比速朽的我,不朽得长久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如苏轼语。
   我虽不信,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文字这事,也敬畏得从不敢掉以轻心。选题,立意,措辞,甚至每个标点,也是琢磨过来琢磨过去,反反复复去品读,去修改,虽然,仍难免亥豕鲁鱼的,惹文章大家们笑。也好,笑一笑十年少。
   古时,有这样一篇墓铭志:“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这人真有,叫杨一笑,宋时人。他虽悲,却把笑留给了世间。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文章好劣到底有没有个标准?窃以为,有,在于可读性。可读性,唯一的。
   作家冯唐2012年提出“文学金线论”,他说,好劣分别,还是有一条线的,强调文学作品存在明确的质量标准,金线之上为佳,之下为劣。他归纳为:内容需冲击愚昧世界观、探索人性幽微,形式上挑战语言表达极限。并以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来佐证他的观点。
   冯唐写《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说写文章。他说,写文章“就像一位糙中带暖的老友,深夜坐在你对面,喝着酒,说着掏心窝的话。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全是真实到扎心的体验,坦诚、幽默又带点狠,读完像给紧绷的神经松了绑,瞬间找回呼吸的空间。”这,不客气的说,很像我的为文的内涵和风格。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于简约处看诗情画意,于平常中见世道人心。这大概是读者愿意看的。
   我写故我在,我手写我心。文字如灯,为庸常的生活注入一束微光,在繁芜的现实中,始终保有一片诗意栖居地。不骄不躁,徐徐走来。不藏不掖,不矫饰,不做作,不做无病之呻吟,不“为赋新词强说愁”。用现在网络语言说,就是,不作秀,不装逼。我做到了吗?不知道,但,我的文字,可读性还是有的。尽人事,听天命吧。
   你发现没有,就像文友“策马南山”说的:“许多文章都是姥姥家的岁月静好,没什么气血,瞄一眼就不想看了……”,我也有同感,如今的文学平台审美在同质化,在格式化,在干瘪化,在拥抱千篇一律。而个性的表达,它或能取悦每一个喜欢它的人,也让无法共情的人,对它烦躁不安……不说了。
   不说了。至此,谢谢文友刘明国和“策马南山”的青睐与抬举。谢谢了,常来哦。
   也雅上一句:顺颂秋祺。
  
   2025。11。11。浐灞半岛云栖居
  

共 21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友交流,诚恳对话,总结自己的文学创作,对大家还是有所启发。特别是,关于作品的优劣的见解,冯唐的“文学金线论”,好劣分别,还是有一条线的,强调文学作品存在明确的质量标准,金线之上为佳,之下为劣。他归纳为:内容需冲击愚昧世界观、探索人性幽微,形式上挑战语言表达极限。并以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来佐证他的观点。写文章“就像一位糙中带暖的老友,深夜坐在你对面,喝着酒,说着掏心窝的话。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全是真实到扎心的体验,坦诚、幽默又带点狠,读完像给紧绷的神经松了绑,瞬间找回呼吸的空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于简约处看诗情画意,于平常中见世道人心。这大概是读者愿意看的。 在作者看来,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是唯一的标准。你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别人瞄一眼觉得乏味,那么这篇文字怎么能说它好呢。这观点我是赞同的。作者文章写了很多,确实耐读,有思想深度,又风趣幽默,我就很喜欢。这篇《谢文友稿》也是这样,推荐给大家。文章中关于平台现状的反思,也是可以讨论的。【编辑: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11-12 13:26:35
  谢谢叶社编辑,致意,万事吉祥如意!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11-14 22:26:30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2 楼        文友:类猿人911        2025-11-14 23:51:52
  谢谢!阅读快乐!祝朋友万事吉祥!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