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埋伏(散文)

精品 【东篱】埋伏(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666.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发表时间:2025-11-14 06:11:52


   管护站毗邻着一大片广阔的田野,大约有二三十公顷的样子。我特别喜欢这里冬天时的景象,白色的山岭绵延起伏,映衬着黑压压的森林,显得愈发威猛,给人的是一股兴奋精神。空旷无垠的田野已然变成巨大的平台,风卷起一团团的雪粉,腾扬而起,以无比宏大的气势,于半空之中旋转着。好狂野的风啊,才能让这般精彩的雪舞,有着清晰的形体与癫狂的态势,让我这个观赏者的思绪,有了天马行空般的超意识遐想。风停了,大地归于平静,白茫茫大地,竟然又那样的空灵洁净,把匿藏于心底的那一点点的尘埃,都荡涤得干干净净。
   春天到来,嫩绿的禾苗齐刷刷地平整,好像是一大块的翡翠,铺展在那里,看着就让人心醉。入夏虫声唧唧,一夜的聒噪潜入梦乡,却如恬静而悠长的催眠曲,在枕边响彻,让人不能不为此心生缱绻,留恋这份香甜的梦境。
   秋来一片金黄,玉米黄豆所呈现出的姿态,给人的是满满的收获感。阳光在吸收着它们身上的一点点水分,也在一点点地提高着粮食的成熟度。我非常喜欢这片田野,也常常行走在田间路上,感受着这份壮美,并以此来忖度农人们的心境,别有一番滋味。
   那些天,我经常看见老吕头也在田间路里闲走,不时扒出一颗粮食,放进嘴里咀嚼着。一边走一边品味着,一脸的知足好像是一股清澈的甘泉,始终在脸上涌动着。在田野里劳作了大半辈子的人,是最懂得土地的深情,最理解庄稼的脾性。能嚼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庄稼,是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怎么能让他不知足呢?
   说实话,我深深理解老人的心。他是非常要强的人,别看他此时一身轻松的样子,实则不然。他心里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装在心里有苦说不出。他身下有几个子女,女儿多,儿子少。几年前,唯一的儿子得重病,不过四十多岁撒手人寰,闪得老两口两手空空,满眼空茫。儿媳也守不住空房,早早就走道了,扔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管不顾。就这么样,几乎塌下天的一户人家,所有的压力都扔给了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让他一个人去背去扛。我见他踽踽独行,没着没落的样子,心里就感觉堵得慌。
   生活的道路就是这般曲折,可还是要忍痛含悲往前走。冬天的田野里,我就看见那白茫茫的雪地里,出现两个人影,在不停地晃动着,好像是在大地版图上描画着未来生活的草图。那个有些佝偻的身影是老吕头,而身边那个单细的人,却是他的小孙子。他们爷孙俩赶着一架牛车,在往田地里送粪呢。
   他没有顾忌孙子的年龄小,去娇宠。孩子学习不好,早早辍学在家。学习不行,农活再不行,未来日子要靠什么吃饭呢?他的苦心孤诣天地可鉴。我看到这时候,真的无语了,当然,是心头涌动的感情潮水已经把我给淹没了,说不出一句话。
   春天里,开始耕种了,他又把孙子带在身边。用拖拉机打垅,是不容易跟上节奏的。老吕头腿脚还算麻利,一年四季都在田间行走,这些还算不得什么。他手把手地教化、训导着,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肯放过。看着孩子拉巴着两条腿,在田间行走,他的脸色还是很平静的。有哪里不对,便立刻追上去,贴着耳根子叮嘱几句,然后在身后站定,以一种审核的眼光去观察着。这个眼光不是平平常常的看望,而是一种挑剔,就是要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农闲了,挂锄了,他家的蜂房前也热闹起来。小孙子也戴上一顶蜂帽,像模像样地坐在蜂箱前。他的身边站着两位老人,在弯着腰,两双眼睛好像是在看稀有文物一样,在看着他们的孙子手里的蜂坯……
   我在田间里经常看见他们爷孙俩,或者是锄地,或者是薅草,都是田间劳动。临近秋收了,我见他的身边不再有小孙子的身影,想想大概是在家里闲玩呢。毕竟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玩是天性,把他从曾经的童话世界里,一下子拉到这苦累的火热田野,落差巨大,真的怕这孩子起逆反心理,耍起小性子,会弄夹生了。他能做到这些,已经实属不易。家庭状况的窘迫,是不是让孩子早早立世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不是古训,而是现实生活的逼迫,让人不能不接受这个事实。我想他们祖孙两代人,一定有良好的沟通,不然,年纪轻轻的,怎么会一下子都想通了呢?
   我试着跟他提及这句话的时候,他摆摆手,随手往庄稼地里一指,并喊了一句。
   “海生,海生!”
   “哎!”甜甜的回声在玉米地的那一端响起。他似乎在解释着什么,已经付诸于行动的孩子,是最好的解释。
   看我诧异的样子,他笑了。“在那儿埋伏呢。”
   埋伏?啥意思?我更不懂了。
   “我说猫起来,海生说是埋伏,他说埋伏就埋伏吧。”他这么说着,显得自信满满。我还是没有听懂。
  
   二
   听他说完,才明白埋伏是什么意思。
   入秋以后,随着地里的玉米慢慢成熟,让他的烦恼也愈发深重起来。这片土地的周边,是广袤的森林,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家园。这里有各种鸟儿,每天都往来于森林与田野之间。它们盯上了即将成熟的玉米,争先恐后地来鵮食,把玉米当成了可以佐餐的对象。当然,能够做到此等行为的鸟儿,基本是这么两种大鸟,乌鸦和松鸦。它们都有一个大嘴,能撕开玉米皮,鵮碎玉米粒。
   灰喜鹊也是林间的大鸟,却很少有鵮食玉米的行为。它非常喜欢吃林间的各种昆虫,即使在食物短缺的冬季,也会成群结队地鵮食树木上没有掉落的干果,或者去向阳山坡扒拉开厚厚的落叶,寻找在里面越冬的虫子,决不会来田间祸害庄稼。同样是鸟儿,差别却巨大。
   乌鸦与松鸦虽然都有一个鸦字,同科不同属。它们同在森林之中,习性却大不相同。乌鸦喜欢吃些动物的腐肉,而松鸦则喜欢吃林间的害虫,属于益鸟。只是,它们在玉米成熟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去祸害庄稼,简直就是个强盗。
   它们还没有理清自然界里的食物有可食用和不可食用之分,大片田野里的玉米与森林里的食物,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田野里的食物是农人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随意食用会被管制。
   这两种大鸟都有一个大大的嗓门,嘶哑的声音叫起来同样让人讨厌。乌鸦有个不好的形象,同时还有一个不好的恶名。不管谁遇到它,都会骂上一句,并朝天空啐上一口唾沫,表示厄运不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松鸦跟着乌鸦飞进庄稼地,同时也让自己声名狼藉,比起乌鸦来有过之无不及。对于农人而言,松鸦更是难缠的家伙,是个大麻烦。
   农人为了驱赶鸟儿,在田间立起一个假人,穿着大布衫,戴着个破草帽,随风晃来晃去,能蒙住一些鸟儿,对于松鸦却不好使。它大摇大摆地去田间的玉米棒子上鵮食,吃饱了还不忘落到假人的上面,又是鸣叫又是拉屎,好像在嘲笑农人的拙劣伎俩实在不高明。
   松鸦晃动着一个棕色的大脑袋,抖动着蓝里间灰的羽毛,翅膀里有几根白色的翎羽,快速扇动时,好像一个旋转的白环一样耀眼。一个来了也就来了,还仨一帮,俩一伙,组成了团儿,如同来聚餐一般。一圈圈的白环同时旋转起来,拉起的白圈没有一点点的美感,而是让人眩晕的白色恐怖。
   这些家伙还绝顶的聪明。当它看见田地里有人,决不会冒然进入。它们会停落在地边的大树上,看农人们离开了,便立刻开始行动。
   老吕头不甘心自己的劳动果实就这么被糟蹋了,积极行动起来,与鸟儿展开了智慧与技能的大比拼。但是,用了许多的方法,有不见成效。无奈之下,他们装作回家,走到半路又悄悄地绕回,各自埋伏在庄稼地的一端,隐蔽身形,带着破盆、鞭炮和弹弓。一旦看见鸟儿进地,便敲盆放鞭炮,外加大声吆喝,一时把鸟儿吓得魂飞魄散,慌慌张张地飞回森林之中,收敛起嚣张气焰,老老实实地飞回树丛之中。
  
   三
   弹弓的使用是老吕头的孙子想出来的。鉴于鸟儿的顽劣,应对的办法也要升级。鸟儿面对农人的驱赶,也在相应地做出调整,你来这边,我便飞去那边,反正你是脚步慢,没有我的翅膀快。因此,弹弓在这时候便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老吕头的孙子在家闲待,弹弓可是他的玩具,他有十几个之多。他之所以早早辍学在家,很大程度上是因贪玩所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样的一个本领,竟然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一项必杀技,为全家服务,正合了他的心意。于是,小伙子精神抖擞,欣然上岗。
   好啊!这回庄稼地的看护再也没有死角。弹弓的优点是所使用的石子,满地都是,不必去考虑什么,捡起来就用很是方便。不像鞭炮,还要去购买,花钱不少,驱赶效果远不如弹弓这么简单实用。
   庄稼地里,祖孙二人,一边一个,石子嗖嗖,在庄稼地里编织起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把庄稼地罩了个严严实实,什么鸟儿也飞不进去。老吕头的脸上笑开了一朵花,别提有多美。没想到,真借到了孙子的力,给他多少有了些安慰。
   只是,他高兴得早了些。一颗石子没长眼睛,击中了他的脑门,疼得他捂着脑袋,差点晕厥过去。
   我看见他时,脑门已经隆起了一个紫色的大包。这形象让我想起《水浒传》里的一个人独角龙邹润。他额头上的包,是撞树撞的,而老吕头的包是石子打的,情况虽然不同,却殊途同归。
   他一边轻轻地揉,一边不住地呻吟着,踉踉跄跄着。我想搭把手,却见他孙子从庄稼地里钻出来,急忙忙去扶,被狠狠地推开。孙子有些难堪,傻愣愣地撮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
   老吕头踉跄着离去,我忙推了他一把,示意着快跟着去。小孙子的眼里满满的幽怨,有晶莹的泪花溢出,只得耷拉着脑袋,像一只呆鸟一样,跟随着身后。
   祖孙俩的身影在田间道上慢慢消失,田地里传来哇哇的叫声,又像是在嘲笑着什么。我恨恨地捡起一块石头,使劲扔进去,声音一下子停下来。
   金秋的收获,来之不易。老吕头祖孙俩,埋伏在这片土地里,是丰收背后看不见的风景。
  

共 37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管护站毗邻的二三十公顷田野为核心场景,铺展了一幅兼具自然壮阔与人间温情的生活画卷。从四季田野的景致起笔,冬雪狂野空灵、春苗翠嫩欲滴、夏虫低吟浅唱、秋粮金黄饱满,用细腻笔触勾勒出土地的生机与厚重;继而聚焦农人老吕头的人生境遇——遭遇丧子之痛、扛起抚养孙子的家庭重担,他带着辍学的小孙子深耕田间,手把手传授农耕技艺,将对土地的深情与生活的期许融入每一次劳作;最终落脚于祖孙联手守护庄稼的温情博弈,面对乌鸦、松鸦等飞鸟的劫掠,二人以“埋伏”为计,用破盆、鞭炮与弹弓构筑起防护网,在与自然的周旋中守住劳动果实,也让祖孙间的羁绊愈发深厚。作者的语言极具特色,行文也是一贯的风格,兼具质朴写实与诗意抒情的双重质感:白描手法精准捕捉田野四季的细节与农人的劳作日常,无华丽辞藻却尽显生活本真;对自然景致的描摹又饱含想象力,如“风卷雪粉旋转如舞”“春苗铺展似翡翠”,让苍茫田野焕发出灵动气韵。行文风格平和舒缓,于平实叙述中暗藏力量,既不刻意渲染苦难,也不刻意拔高温情,而是通过“佝偻身影教打垅”“蜂房前祖孙观蜂坯”“石子误伤脑门”等生活化细节,自然流露农人的坚韧、土地的馈赠与亲情的笨拙深沉。文章既有对广袤田野的敬畏与热爱,对农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与坚守的共情;也有对平凡生命在苦难中向阳而生的赞颂,对祖孙间在劳作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温情描摹。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土地、劳动与普通劳动者的敬意,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读懂生活的苦涩与回甘,体会到藏在田野间的生命韧性与人间暖意。力荐各位文友赏读。问好老师冬安,工作顺利。【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4001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11-14 06:12:36
  文章既有对广袤田野的敬畏与热爱,对农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与坚守的共情;也有对平凡生命在苦难中向阳而生的赞颂,对祖孙间在劳作中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温情描摹。字里行间满是对土地、劳动与普通劳动者的敬意,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读懂生活的苦涩与回甘,体会到藏在田野间的生命韧性与人间暖意。好文拜读学习,问好枫桦老师,工作顺利,创编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4:45:25
  欣然老师的编按太精彩了,个人认为可以拿出去单独发表。写这篇文章时,心里还是有些难过,文章中的原型人物已经去世了。是一种怀念吧,才有这样的感怀。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一篇编按如同一篇导读,细微处让人感动!编辑辛苦!敬茶!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11-14 08:05:07
  文章铺陈有,序张弛有度,构思巧妙,语言活泼灵动,描写生动,故事生动,画面感强。好文,拜读学习,祝枫桦老师冬安!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5:05:21
  谢谢吴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祝文丰笔健,事事顺心!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14 08:59:16
  枫桦老师最近的散文触角很特别,聚焦那些小人物,他们上不了新闻,却在散文里是主角,是形象。小人物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在扛起一个家庭的重担,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兴奋点,枫桦老师的散文让我们的目光有了关注,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这个埋伏,看来是写为了多收一点粮食,可这是一个农家的所有希望。这个埋伏故事很感人。写出了生活的别样美感。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4:51:30
  这是系列文之一,期待有好的收束。文中人物是熟悉的,怕的是描写不好,有玷污本色的感觉。我们在一起太熟悉了,虽然人不在了,可是一颦一笑还在脑海里浮现着。写作最大的意义还是去追求本真,还原于自然。写了很多,物色了很多,是不是就参透了所写事件的本身呢? 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1-14 09:05:13
  读完此文,久久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庄稼与鸟雀争斗的农事记录,更是一幅关于生命传承、苦难消化与土地伦理的深沉画卷。作者对老吕头家庭的巨大变故,只用“塌下天”“闪得老两口两手空空”等寥寥数语带过,但其沉重感已力透纸背,赋予文章更大的情感张力。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苦难击垮的老人,而是一个在土地上重新找到支点,用最原始的方式为孙子“埋伏”一个未来的坚韧灵魂。深邃厚重的美文,笔法恣肆,感佩才情,问候枫桦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4:56:49
  什么事情都是怕较真。写农人之苦,表面是容易的。其实,最难的是要表现他们的心灵深处。农人的传承往往都是看不见的,用耳濡目染和循序渐进与日久天长才合适。表面现象只是一个风景画面。谢谢罗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5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1-14 09:07:07
  这是一篇微小说般精巧的构思,语言灵动,画面感极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埋伏”的幽默笔触触及劳动的核心。点赞学习,拜读了!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4:58:49
  劳动人太辛苦了,他们是社会底层的人,因此更应该值得去尊重。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冬祺!
6 楼        文友:岚亮        2025-11-14 09:35:08
  庄稼人不易,春天在斜风细雨里播种,夏日“锄禾日当午”,到了成熟的季节,还要与天斗,与鸟兽抢食。此文以埋伏为题,说的是驱鸟护粮的故事,却道尽了农人对土地的眷恋和日子的艰辛。海生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梁山好汉没羽箭张清。问好老友!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5:02:05
  读老师的评介,我忍不住要笑了。文章后面的那个引用,属于调侃。老师的没羽箭张清,让我想了许多。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1-14 11:17:32
  文章从题目到写法,都非常新颖,给人清风扑面的感觉。老吕头和孙子的生活有过艰辛,但也有自己的快乐,文章表达了百姓为了生活而磨练出的一种韧性,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摧垮乡亲们活下去的斗志。文末收尾一句,说得真棒,既扣题又拔升了主题,真心佩服。拜读学习老师精彩佳作,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4 15:04:13
  后面那句结束语是怀才老师补上去!点睛之笔!我也非常的满意!感谢他的润色。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冬祺!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11-14 20:58:57
  埋伏,是正对偷吃玉米的鸟类。祖孙俩与鸟儿斗智斗勇的场景写的很精彩。现在老百姓田里地里的农作物,都会被动物或多或少损坏,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老师的文写的真好,学习了,问候老师,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5-11-15 03:28:09
  谢谢红花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冬祺!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