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万里桥西一草堂(散文)

精品 【晓荷·暖】万里桥西一草堂(散文)


作者:苍茫黄河口 秀才,234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发表时间:2025-11-16 19:57:10

著名文学家冯志先生在《杜甫传》里写道:人们在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是杜甫在七言律诗《狂夫》中的首联,他自己就简明扼要地将点名了其草堂的位置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
   公元759年的夏天,带着丧子之痛、离乱之苦、国难之哀的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投奔他在四川的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来到成都,并在他的帮助下,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可以安身立命的草堂。在这里,杜甫暂时结束了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心境也逐渐趋于宁静。他先后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出了包括《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余首脍炙人口、经久传颂的诗歌。因此,草堂不仅是杜甫的栖息地,也是他在战乱中的精神避难所,更是其精神寄托的象征;在这里,始终秉承“致君尧舜上”抱负的杜甫,除了偶尔流露出恬淡闲适的归隐情趣和浓郁强烈的友爱亲情,更多的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济世情怀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家国命运有着沉郁的忧思,发出了超过个人命运、关切人间冷暖的响彻千古的一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体现了他对社会底层的深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道主义精神。由此,穷困潦倒的“诗圣”淬炼成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这是杜甫诗歌的精神所在,这也是杜甫草堂的灵魂所在。
   现在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明、清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1955年,草堂成了杜甫纪念馆;1961年3月,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被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座草堂,之所以自建成以来,先后历经了14次大规模的修葺、扩建,形成了集古建、园林、诗碑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景区,成了一座风雨摧不垮的“杜甫茅屋”,成了成都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是因为杜甫草堂承载了杜甫的文学成就、精神追求及唐代文化的缩影,具有史诗级的价值及文化象征意义。
   在灿若星河的唐诗里,杜甫的诗以深沉厚重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被人们称为唐代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他本人也被人们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因了这一点,但凡到成都旅游的人,基本上都会把杜甫草堂作为首选,我也不例外。在川大学习期间,我和好友利用空闲时间的一个下午,专门去了一趟杜甫草堂,去朝拜心中最伟大的诗人,追寻诗圣的遗风,感受其诗歌魅力。
   记得我上初中(1980年)时,历史课本里的杜甫像是一幅头戴纶巾、留着胡须、饱经风霜却又目光坚毅的图片。这一图片在我的印象里扎了根,以至于一想到杜甫,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但当我走进杜甫草堂,迎面呈现于我眼前的诗人塑像却更是令我大吃一惊。“诗人跪坐在那里,背微微佝偻,像是永远背负着人间的苦难;两颊凹陷,颧骨高耸,显出一种病态的苍白;眼睛出奇得大,直瞪着前方,仿佛要看穿世道的虚伪”。而大雅堂门口前的杜甫塑像,则身形清瘦,面容凝重,这是我们所有人对他的印象。回想他在草堂的时候,当时国家动乱,他避难蜀中,修建茅屋,朝不保夕,一生忧国忧民的他怎能开心颜?之后,我又先后见到了几座塑像。无论是杜甫草堂前广场的大理石全身塑像、《杜甫生平馆》内的汉白玉杜甫头像、史诗堂内的黑色大理石杜甫坐像,还是小池塘里汉白玉杜甫全身立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人的双眼满含忧患,紧紧地遥望着远方。正是这种忧思,成就了他笔下那种穿越千年、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行;正是这种嶙峋的风骨,成就了他对人间冷暖的深切关怀。
   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公元765年的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了在蜀地的政治与经济支持,难以继续在草堂安居下去。不得已的情况下,杜甫辞去了严武举荐给他的节度参谋职务,举家离开了成都。他们由成都乘船东下,心情无比失落地向忠州进发,并于当年秋天到达了忠州。当时,已是56岁的杜甫因国家动荡,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且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人都相继去世,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于是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旅夜书怀》来叩问苍天。那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流露出了他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和自己飘无所依的孤独。公元770年冬的一天,诗人在从潭州至岳阳的孤舟中,终因疾病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在了湘江上。
   值得庆幸的是,杜甫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诗把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唐朝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若没有他的诗,后世之人可能会一致认为唐朝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而看不到这个时代辉煌背后的飘零、沧桑和离乱。
   正当我陷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能自拔时,一同而来的好友突然猛推了我一把,他告诉我,咱们几乎转遍了整个草堂,咋就没看到一株色彩艳丽的花呢?
   我稍一琢磨便煞有介事地回答道,草堂不但形式上是诗人的清贫之家,是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文学圣殿”的草堂,更是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太大太艳丽的花朵好像与这里简朴、凝重的格调不相匹配,只有那些具有或高洁清雅、或坚韧不拔、或不慕虚荣、或气节坚贞的树木花草,才能有资格立在这里,才能用其所具有的高尚的品质,无声地叩击着每一个到访者的灵魂。
   经了朋友的提醒,我这才注意到,杜甫草堂内有很多竹子,这些竹子种植于草堂、花园、庭院、小径和池塘周围,形成了一片幽静而深邃的竹林景观,幽静而雅致。此刻,夕阳正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洒落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了无数斑驳的光影。微风拂动,竹叶沙沙,竹影婆娑,陡然间便为草堂增添出了几分神韵。尽管七月傍晚成都市内仍暑气逼人,但此刻徜徉在完全被绿荫所覆盖的杜甫草堂里的我,却丝毫不觉得溽热,甚至有一种凉风习习的感觉。
   随后,我又注意到,草堂内的香樟树和银杏树也很多,一副或冠盖如云或高大挺拔的样子,且都绿意盎然,青翠欲滴;不远处,一些四季桂、金银桂正在孕育着花蕊;墙角边,数株腊梅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此种景象,让我禁不住心生遐想,或许在金秋时节的某一个清晨,清新而浓郁的桂花之味便会悄悄地渗入草堂内的每一寸青砖、每一片黛瓦;寒冬腊月的某一个黄昏,淡雅而鲜甜的腊梅之香便会安静地袅绕在草堂内的每一件雕像、每一件物品上,为饱经忧患的不朽诗魂,平添出些许的乐趣和点滴的安慰,让岁月从此不再苍凉,让万里桥西的草堂永远都可衍生着不朽的诗行……
  
  

共 25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成都杜甫草堂,不仅是诗圣颠沛流离中的栖身之所,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公元759年,杜甫携家避乱入蜀,于浣花溪畔筑起草堂。短短四年间,他在这里创作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传世之作,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成“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古呐喊。如今的草堂,虽已扩建为占地三百亩的博物馆,却依然保留着清幽简朴的气质。园中翠竹掩映,古木参天,没有艳俗花卉,唯有高洁草木相伴。这种环境恰如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中见风骨,朴素无华中显深意。诗人塑像或跪坐佝偻,或清瘦凝望,无不镌刻着忧国忧民的深沉印记。草堂历经千年风雨,从简陋茅屋化为文化圣地,见证着后世对杜甫精神的永恒追慕。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唐诗的脉搏,更能感受到中国文人“穷年忧黎元”的家国情怀。这座简朴草堂之所以成为不朽,正因它承载着杜甫用生命书写的史诗,以及那份穿越时空的人文关怀。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7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1-16 19:57:3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1-16 19:57:43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苍茫黄河口        2025-11-16 20:27:34
  谢谢小雨老师!发文晚了,耽误您休息的时间了。晚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