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人间烟火】孟尝君的养士(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人间烟火】孟尝君的养士(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795.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发表时间:2025-11-18 17:41:03

历史上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这四位,均以仗义疏财、礼贤下士而闻名,尤其是孟尝君,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后来哪怕草莽中的英雄,只要讲义气、好客,最高的评价就是“赛孟尝”。
   孟尝君田文,齐国公子。被称为公子的,自然是王室成员,按照当时的政治习惯,属于大夫这一层,就是国君的臣子,但自己也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家臣。所以,他有自己的部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是完全正常且合理合法的。田文与众不同的,是他所豢养的门客,远远大于自己所需要的人员。就像一个现代的公司,老板养了大量的闲人,远远多出了公司正常运营所需要的人员。这样的公司当然运营不善;事实上,田文自己也是运营不善的,所以后来才要冯谖去收账。孟尝君如此做,当然有他自己的考量。他算的不是经济账,而是政治账。当时的中华大地,在诸侯国四处游走的士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在世界的政治军事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一士怒而天下惧,一士喜而诸侯安”的说法。孟尝君养的人,都是当时的士人。当然,士的能力有高有底,能不能发挥作用也有环境因素,这些人中,究竟哪些人对他有用,能有多大的作用都是个未知数。这就是战国四公子的气度——他们展现出来的,是重视人才,只要你是士,你愿意来,不管能不能对我起到作用,我都倾心接纳和招待。燕昭王作为诸侯,曾经做过同样的事情,就是筑起黄金台,只要是士,到我这边来,我都给黄金。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千金买马骨,表达对士的重视。传说有一个人,酷爱千里马,一次看到一副千里马的骨架,都愿意为之耗费千金购买。当这件事传出以后,全国的马贩子纷纷上门,他需要的千里马自然不会缺少。四公子和昭王展现出不计成本求贤若渴的态度,自然贤者云集。黄金台后来还作为求贤爱才的代名词,经常出现在不得意的文人的笔下,成为中华千年文化人共同的语言符号。二是赌博,有备无患。我招了那么多人,哪怕里面绝大多数人用不上,但当我遇到困难时,只要有一两个人能够真正解决我的困难,就值得了。用现在职场流行的一句话叫人才储备,万一哪天用上了呢,反而他们钱多的是,就多储备一些人才呗。
   能够重士的自然是贤人,而孟尝君也确实展现出了不凡的政治才能。这很正常,经常和这些士人讨论政治问题,讨论当时天下大势,见解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治国能力也会得到加强。更何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么多人为他出谋划策,总会有好点子出来。由于孟尝君的贤名,当时齐国君主威王认命他为齐相;还是由于他的贤能,齐国的声望也在诸侯国中大为提高。最为辉煌的时候,以孟尝君为首,山东六国形成了抵制秦国的政治集团,让秦国对中原大地无可奈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君子无罪怀璧其罪,齐国这种君明臣贤的状况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嫉恨,尤其是要统一天下的秦国。于是,秦王向齐国主动提出互换质子的要求,秦王的亲弟弟到齐国,齐国的孟尝君入秦。那个时候,谁也不敢公开得罪秦国的,齐王想巧妙的婉拒秦王:没要送上门来的秦国质子,让孟尝君送其归秦。在齐王看来,已经仁至义尽,完全迎合了秦国,秦国也没有理由开罪齐国。谁知,秦国就是个只讲利益不讲信义的国家,孟尝君不是来了吗,来了就别想走,软禁了他,一定要强扭他为秦国服务。这时候,他的门客们就起了大作用。首先,田文想贿赂秦王的宠姬。宠姬听说他送给秦王一件白狐裘,非常珍贵,也想要。可他只有一件,已经给秦王了,怎么办?有门客说,好办,我像狗一样去偷回来。宠姬得到了白狐裘,于是跟秦王说好话,秦王同意放了他。于是,他赶紧跑路,因为秦王本就不讲信义,万一反悔。他还真猜对了,秦王真反悔了,派兵抓他。到了函谷关,正值清晨,天还没亮,关没开。秦国惯例,鸡鸣开关,于是他的门客们中,又有人学鸡叫,学得特别像,周围公鸡应声而和,于是士兵以为天亮了,打开了关门,他也顺利逃走。这就是“鸡鸣狗盗”这个词的来历。
   关于这件事,历史评价一般是正向的,就是说人尽其才,别看只是鸡鸣狗盗这些不入流、不入君子法眼的才能,在特定的时候也能发挥大作用。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王安石。他就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孟尝君的门下有鸡鸣狗盗之徒,真正的大才是不屑于与这些人为伍的,所以孟尝空有好客之名,却吸纳不了真正的人才。话虽有理,但从王安石嘴里说出来就很不让人信服了。这位拗相公,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用人失当,专使用那些对自己溜须拍马的小人,对政见不合但德才兼备的人才丝毫没有宽容心,压根没有宰相的识人之明和容人之量。而孟尝君,实际上是把自己的门客分为三等的,而且三千门客中肯定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存在因为有鸡鸣狗盗之徒就没有真正的人才。还是那句话,真正的治国,信用君子,利用小人,君子小人各在其位各尽其力,社会才会和谐。
   孟尝君的第二件事,颇有《水浒》的绿林色彩。说到物以类聚,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三位志趣相投的公子,私交是很好的。孟尝君有次拜访平原君,平原君到城门迎接,两大公子的会晤,门客众多,名声显赫,必然成为当地的首要社会新闻,引起市民高度关注。很多居民渴望一睹孟尝君风采,然而,见面不如闻名,大概孟尝君长相不如人意,居民觉得不过如此,大失所望,难免指指点点。会晤以后,第二天,这些指指点点的人居然凭空消失了,平原君知道是孟尝君的门客所为,也不方便严查,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孟尝君指使,也不知道这件事孟尝君知不知道,但还是让人不寒而栗。没有对人命的敬畏,没有对规则和法度的敬畏,只有对个人的崇拜,那已经不是合法的政治集团,而是赤裸裸的恐怖组织了。战国时期的死士,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表现,只要自己的主人下命令,不管这命令合不合法,是不是犯上作乱,是不是符合仁义道德,都会听令而行。有奶就是娘,哪怕喝的是狼奶,也就自认是狼崽子。这样的行径,源于乱世,又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混乱。仅仅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孟尝君就绝不是个仁德的人。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件事,但如果他真像孔子那样是个仁德的人,身边是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乱世中的仁义,永远只是口号,真相是血腥的,是力者称王弱者鱼肉。道德,只是强者和强者的对话。
   第三件事,就是有名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此人,不知来头,来到孟尝君那做门客。孟尝君反正来着不拒,照收不误。孟尝君的门客分三类,最高的等级好吃好喝待着,出门还有交通工具;第二级吃得不错,但不管出门;第三级最差,只负责招待吃饱。冯谖刚来,又没有名声,自然是第三级。这家伙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意思就是长剑啊长剑,我们回去吧,都吃不到鱼。这当然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否则你回去就回去呗,说给人听干嘛。孟尝君听到了,好,给他上升一个档次。他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出无车”,显然还不满足。孟尝君还真挺大方,没觉得这人无功求赂贪得无厌,就给了他最高待遇。
   过了段时间,孟尝君要派人到自己的封地收租,就派了冯谖去。他毫不推辞,立马上任。收了一部分钱后,他用这些钱置办了酒席,把所有欠租的百姓一起叫来,请他们吃饭喝酒。酒过三巡,他对这些百姓的情况也掌握清楚了,于是把那些确实很穷,交不起租的人召集起来,将他们的租约烧了,也就是全部减免不收了。收租结束,他带回来的租金只有一点点,孟尝君当然很不高兴,他要养这么多门客,花销还是很大的,于是明知故问,假惺惺的问冯谖,是不是给自己买什么好东西的,怎么才这么点钱。冯谖大言不惭,说买了最宝贵的无价之宝,就是仁义、恩德。孟尝君无语了,也只好作罢。
   齐国威王死,湣王立,新王对旧臣总有点不放心,加上秦楚等国家出于嫉妒,对孟尝君的流言蜚语一直没断过,这位湣王就罢了他的相位。孟尝君无奈回到了封地。让他没想到的是,封地人民从内心里感激他,争相拥戴他回来,他终于明白了冯谖购买恩德的真正涵义和作用,那是自己永远的立足之地。事实上,政治风云变幻,政治家荣辱难测,要有一块牢固的根基作为自己最落魄时的归宿,这才是远见。商鞅贵为商君,但当地的百姓并不服他,也成为他很快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事情还没完,冯谖继续运作,他来到秦国,说孟尝君如此深得人心,如此贤明,齐王有眼无珠,你赶快去请来当相国啊。秦王果然派使者前去。冯谖又去见齐王,说孟尝君如此贤明,你看看百姓对他的爱戴,连边陲的秦国都要请他了,你不用他不是太可惜了吗?齐王一了解,还真是,赶快又聘请他来回来继续做齐国的相国。最后的结果是,孟尝君经历了宦海沉浮,也明白了仕途险恶,于是担任了虚职相国,而且就居住在自己的封地。终他之世,他凭借自己的威望,只做一些外交工作,就是沟通各个国家间盟好,相当于和平的使者,但不干涉各个国家的内政,包括齐国。史载他“如诸侯事”,就是说他的地位几乎已经等同于一方诸侯了。
   冯谖是真正的人才。孟尝君在乱世中能够善终,而且始终保持着对各国的影响力,他的贤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当然是冯谖的运作,让他成为各国争相礼聘的对象,从而让他巧妙的超然于各方势力之上。可想而知,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在齐国为相,湣王终究还是会因为君臣的矛盾,因为各种流言蜚语处置他,他最终结果如何真不可预测。冯谖给了他最好的结果,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不过,冯谖终究只能算是策士,是处理问题的高手。一个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更需要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像管仲、商鞅这种人。当然,这样的人才,也许数百年才会出一个,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说因为孟尝君麾下没有这样的人才,就否定他的养客重士,那要求也就太苛刻了。养士之风后来被一些世家豪族所继承,他们没有政治才能,更多的是刺杀、暗害之类的江湖做派,就像杀害对孟尝君指指点点的百姓那样。包括后来广为人称颂的秦琼、宋江等等,其实更是黑社会类型的草莽作风。他们吸取的是糟粕,继承了个人养士的反社会传统,从而被统治者严厉打击,中华文明也就逐渐灭绝了养士传统。我们今天,养士之风已经不可能再存在了,但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传统,还是应该保留。那些不起眼的鸡鸣狗盗之徒当中,可能会有真正才华出众的人,不经意间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共 40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这篇文章以孟尝君的生平事迹为脉络,串联起养士理念、政治博弈与历史争议,既生动还原“鸡鸣狗盗”的典故渊源,也直面王安石的尖锐质疑,更抛出“君子小人各尽其用” 的治国思考。文字兼具叙事的生动性与议论的犀利感,史料信手拈来,点评直抒胸臆,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与人才任用的复杂性娓娓道来。从战国的养士之风到当下的人才理念,孟尝君的故事跨越千年仍具现实意义。这篇杂文以古为镜,既让我们窥见战国乱世的人才生态,也引发对“何为真正的贤能”“如何兼容并包用人”的深层思考,读来耐人寻味。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18 17:44:42
  吴老师的这篇文章以孟尝君为引,把战国养士之风、政治博弈讲得生动透彻,“鸡鸣狗盗”的典故还原得鲜活有趣!赞!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18 17:51:22
  归乡路上的疾驰,撞入满眼晚秋苍黄。美蓉姐姐以细腻笔触描摹故土熟稔的景致:收割后规整的麦茬、成捆的玉米杆、刺向苍穹的葵花杆,还有山梁没膝的荒草、树叉间的老鸹窝、西沉的金色落日,每一处都刻着岁月的印记,藏着故土的温情。
3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11-18 21:58:02
  吴老师的文章以孟尝君“养士”为核心,串联起鸡鸣狗盗、冯谖市义、平原君处居民失踪等关键史实,时间线与事件逻辑连贯,既还原了历史背景,又解读了事件背后的政治逻辑,史实引用准确且有代表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