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山路通往神秘和快乐(散文)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一条路是无法忘记的,因为走得遍数很多。我的上学路,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山路的尽头藏着神秘,走在山路,我快乐的心情也被焕发。
一
我要说的这一段路,其艰险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以马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时代,那马是不足以通行的。在这条路上,的确适合慢行,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柔雨慢慢洗着粉红的野花,阵阵清香。站立在岩石上的松柏,郁郁葱葱,时而飘来的雪轻轻地落在叶面上,簇拥起一树树洁白,雪浪翻涌。翠绿的竹子整齐地排着队,精神焕发。我自认为,这是一条乐观的山路。雪和杂花,并非相处一个季节,但就是那么奇怪,山中的风景很神奇。
这段路记忆着我儿时的孤单和坚韧,更镌刻着我儿时的火把和风云雨露雪霜。
这就是我的上学之路。
儿时的我,居住在半山腰,单庄独户,上学没有伴,就一个人在那条山路上出行,走过这条山路的还有我的家人。路不远,四十多分钟,首先走过一里地的平路,然后进入树林,树林里的路是沿着山梁缠绕着,蜿蜒而又迂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条路上看不到黄河,但有铺满山梁的积雪和冰凌,在冰面铺就的山梁上行走,是很容易开“土飞机”的,那时,路两边的树枝就是救命稻草。
进入山梁地带,沿山梁盘旋而下,忽左忽右,有几段石梯子,据说是古人开采朱砂矿时凿的。我相信这一点。后来上学有伴儿了,五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偷拿着手电筒,和伙伴们从半山腰上的石窟窿爬进去,想着从里面能找到一星半点的朱砂石。山的里面是光滑的,阴森森的,有一排手柄一样的凸起的岩石,可以抓在手里,沿着那蜿蜒的方向,一直下到洞子的底层。里面的空间不大,是沿着山的走势而斜劈的,岩石之间的间隙不等,在六到十二三尺的样子。岩石上偶尔会有几点猩红,最大的就米粒般大小。看样子,是朱砂矿的尽头,没有开采的价值。洞子的底部较大,可以容纳六七个人并排走动,有一处像房屋的门那般大小的地方,严严实实地用石头堆砌得整整齐齐的,估计是古采洞的入口。
在这座山上,这样的古采洞有四五处,样子大体相近,都是入口处堵死了,而且入口处外,总会是树木最茂密的地方,很难发现。加上地势险峻,没有人愿意为了玩去那样的地方,我也是偶尔听村里的老爷爷们讲的。这样,我就认为这条路是神秘的。有时,我总会毫无理由地去想。那时没有钢钎大锤,没有火药,古人是怎样以蚂蚁搬家的恒心,一锤一锤地击打手里的铁器,把坚实的岩石凿出台阶,凿出山洞。从大山的躯体体取出他们想要的珍品。还有,他们的眼睛,到底拥有一种怎样的超能力,竟然洞察到山体里有火红的朱砂。然后一点一点地凿山开洞,取出大山的珍藏。现在的医生,给人体做手术,也应该是模仿了他们洞穿一切的精神,只是医生借助更多的是现代仪器。
二
古采洞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留下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事实是存在着,那是古人的艰辛与智慧的痕迹与见证。
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谈指出丹”,“夜郎出雄黄”。汉朝时期,湘西朱砂已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唐代起列为贡品运送朝廷。宋代沅州通判朱辅著《溪蛮丛笑》记载:“辰锦砂最良,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伶佬以火攻取。”从这些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朱砂开采与冶炼的历史。不知道古采洞的历史,也不是什么遗憾,毕竟自己不是史学家,也研究不了什么。但总有一种自豪感存在,在很久很久的以前,我居住的地方就有了人类。古采洞的存在,就见证了岁月的真实和遥远,亦增添了这座山的神秘和存在的价值。
我的上学路就从这座山上经过。沿着山梁一直下到山脚,有一条蜿蜒而下,水流清澈的小河,偶尔絮絮叨叨,偶尔激情跌宕,偶尔平坦舒缓,沿着山脚狭窄的涌道一直向远方流去。在晴朗的天气里,总会在浅滩浅水处看见有好多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成群结队的。如果搬开水里的小石头,就会看见横着八只脚跑的螃蟹,岸边的青草里,总有几只小虾米在草丛里悠哉悠哉地游着,闲情逸致,莫过于此。淌过小河,沿着小路而上,三四分钟就进入大路,大路上偶尔会有一辆嘎斯车经过,身后会扬起丈高的烟尘。沿着右臂弯前行一百多米,再次淌过小河的平缓处,再沿着另一座山爬行十分钟就到学校了。另一座山上没有朱砂矿也没有古采洞,可漫山遍野披满了四季绿。
这条山路上,不仅仅蕴藏着四五个古采洞,更有地质队的人从这座山上找到的朱砂矿。那是我几岁的时候见过来过的唯一的地质队的人,当时,没有人对朱砂矿有过多的了解,也就没有人追寻过地质队留下的脚印,去发现什么。但我知道,在家乡,甚至延伸到很远的地方,都有宝藏,那时,我就有了寸土寸金的想法,热爱自己的土地,这是一份特别珍贵的情感,我为此而感到自己身上有一股说不出的能量。
三
这些似乎与我都没有太多的关系,但这座山存在着唯一的神秘却伴着我的灵魂、我的脚印,整整五十多年,就刻在山间的路上。尤其是上小学的那五年整,就有三年时间是我一个人走过的。
都说,环境造就人。现在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对于我来说。从小上学,就学会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就学会爬雪溜冰,就学会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一边哭着一边继续往前走,就学会了摔倒了擦破了皮自己找草药嚼碎了贴在伤口上。更懂得的是再痛也不能在外人面前哭鼻子的道理,那样就不是男子汉,男子汉是打碎了门牙往肚子里咽的人,得把笑容留给别人。回想过去,回想儿时,回想那条山路,一个人的时候总会嘴角噙着一抹笑。
这条山路,是我人生的开始,会和开花的声音一样,令人欣喜。我认为,花儿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见证着这个世界的沧海桑田,这是一份美好,不然花不会开;更见证着这个世界的辉煌变迁和美好。无论日出日落,无论阴晴圆缺,无论风霜雪雨,每一个时间都会有花的声音响起。轻柔的,芳香的。就像这条山路一样,载着我淌过岁月的河流,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健康疾病,无论丰衣足食,总是默默地不问前程。但那种坚毅,那种无闻始终根深蒂固,秉持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骨韧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其含义在现代人的眼里已经微不足道,更没有几人会成为谈经论道的依据。但那条山路我三岁前走过,七岁前更走过,一直到现在我还在走。或许我的未来,依然会因为这条山路,会再一次吟诵“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宋代:文天祥)读着“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魏晋:刘桢)好像这些诗句就是长在这条路上,被笑我不见世面,我就是经常从这些微不足道里,寻找着文化的影子。读着这些诗句,我会一直惦记着这条山路,惦记着山路两旁的竹林和松柏,还有那条小河里游着的小鱼、小虾,八只脚横着走的螃蟹,还有睡在山里面的古采洞。它们都是我儿时的美好,鼓励我学会坚强,学会豁达,乐观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向阳而行。
可能,每个人成长,都有一条有形的难走的路,这条路,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态度,再难也要走下去,因为神秘,总觉得路的尽头有着光,有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延伸下去的精彩。
神秘,带给我们探求欲。快乐,是我们人生必需的心理阳光。
原创于2025年4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