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邂逅应县木塔(散文)

精品 【晓荷·暖】邂逅应县木塔(散文)


作者:苍茫黄河口 秀才,235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4发表时间:2025-11-19 15:29:05

2009年夏天,在从云冈石窟去雁门关的途中,当车行至朔州地界时,导游问我们可否愿意去看一下应县木塔。那时,对应县木塔一无所知的我们反问导游木塔有什么可看之处。导游告诉我们说,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导游的介绍,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便有了这次本不在行程之内的游览。一段与应县木塔的邂逅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司机和导游见我们答应了去应县木塔,也都似乎格外高兴。一路上,司机将车开得又快又稳,导游更是一刻也不停歇地向我们一车人科普应县木塔的历史和传奇之处。
   因了前天一场大雨的缘故,地处大同盆地南端的应县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七月中旬,正午的太阳虽然很毒,但地里的农作物却长势喜人。成片成片的玉米一般高,那挤挤挨挨的景象,像极了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方阵,洋溢着一种高涨的士气,展现着一派迷人的英姿。汽车行驶在不算宽阔的县乡级公路上,犹如穿梭在一幅风景迷人的油画里一般,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到处都是涌动着最原始而又旺盛的生命力。拐了几个弯后,远远地我便看到了有一座宝塔矗立在那里,塔顶金属质地的避雷针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令人炫目的光。不知怎的,一股震撼之感瞬间便在我的脑海里油然而生了。我承认,那是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震撼,那种震撼足以令我生出无限的敬仰之情和感叹之意。
   说实在的,每次外出或旅游,我见过的大大小小的塔还真不少,像杭州的六和塔、西安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云南的大理三塔、山东灵岩寺的辟支塔等等,无论这些塔年代如何久远,它们的主体都一律是用石头或砖石构成的,像这种通体都是木质的塔,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见到。就在导游去买门票时,我已迫不及待地向着远处的木塔走去。
   远远望去,应县木塔就给人一种古朴庄重、高大雄伟的视觉感受,八角形的塔身轮廓,比例得当,线条优美,层层叠叠的斗拱与飞檐翘角在正午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展翅欲飞的紫燕,显得是那样的灵动轻盈。越往前走,木塔就愈显高大,越向上看,压迫感就愈发强烈。那种压迫感就犹如一个矬子面对着一堵高墙或一个顶天立地的壮汉一样。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木塔就像一位来自岁月深处的巨人,正披着一件历经千年风雨得袍子,承载着一段遥远而又厚重的历史,一步步地向我慢慢走来。我无法想象,这座高为67.31米的巨塔周身竟然没用一根铁钉,而是全靠榫卯结构、依赖木材本身的韧性,就支撑起了7400多吨的重量,硬生生地抗住了千年时光的洗礼。这不能不说是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不能不说是古代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所创造出的辉煌。难怪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在刚一见到木塔照片时,曾盛赞其“每个榫卯都在呼吸”;难怪被誉为“中国建筑之父”的梁思成在后来林徽因不能前来参与测绘时发出了“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可惜你不能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的遗憾。面对木塔双层套筒式的结构和54种斗拱设计,心悦诚服的梁思成发出了“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的感慨,并称其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世间的事,真是无巧不成书,仿佛冥冥之中就暗藏着一段机缘。
   早在1925年,梁启超先生曾经偶然得到了一本名叫《营造法式》的书。那时,他那24岁的儿子梁思成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深造。梁先生虽然不懂建筑,但他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本书对儿子一定会有所帮助。于是,他把书给儿子寄了过去。事实证明,梁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那本《营造法式》对儿子能够成长为杰出的建筑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932年,刚刚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不久的梁思成,偶然读到了一份日本学者关野贞写的考察报告。报告中提到,在大同以南约50公里的应县,有一座始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应州塔”。这是应县木塔首次走进梁思成的视野。
   那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一片空白,但日本却走在了前面,而且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了极其傲慢的姿态。
   早在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就已经对应县木塔进行了调查,他在来营造学社演讲时的一段话深深刺痛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每一名营造学社成员,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大家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狠狠地抽打日本人的脸。然而,在战乱频发的30年代初,从未去过应县的梁思成根本不能确定应县木塔是否还安然无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写了一封收信人为山西应县最高等的照相馆的信,希望得到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并附上一元酬金后寄了出去。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后应县唯一的一家照相馆竟然真的给他寄回了照片。梁思成喜出望外,随后便和同事辗转来到了应县。从1933年9月17日到9月31日半个月的时间中,两人冒着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的危险,艰难地完成了应县木塔的所有测绘工作,终于揭开了应县木塔的神秘面纱。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外看是一座八角形五层楼格式木塔,但每个明层之间还有一座暗层,也就是说,应县木塔实际是一座九层塔,并且每层的架梁斗拱都不相同。
   1936年7月,当梁思成再次来到应县木塔,并计划着未来的修复工作时,木塔却已经变了样子。原来,应县百姓在风水先生苏墨的倡议下,拆除了塔上所有的夹泥墙,改装成了现在的格扇门,彻底危及了塔身结构,大幅降低了塔体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就是从那时开始,应县木塔开始倾斜,并且至今依然在持续,尤以二层最为严重,每年以2毫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倾斜。梁思成见状痛呼:这比民国十九年木塔在战争中弹时损害尤烈,可谓木塔800余年来最大的厄运。虽然梁启超的呼吁没能改变应县木塔持续倾斜的命运,但却让应县木塔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并逐渐被重视和保护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后来对应县木塔的修复和加固,梁思成的测绘图纸和数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听完导游的介绍后,我已无意再登上二楼去游览了。我不想让我的一次攀爬,成为加剧木塔倾斜的一个砝码。尽管二楼的回廊和佛殿内有五尊精美的彩色菩萨造像,尽管二楼能居高临下地看到外部的景色,但我却真的迈不开脚步。同行的人见状,也都纷纷驻足。
   当我们回到一楼的大殿内,欣赏着丰富多彩的壁画遗存时,忽见几只燕子优雅地飞了进来,有的栖息在了塔身的木构件间,有的则盘旋在塔身内。一时间,塔内的呢喃声不绝于耳。据说,木塔内居住着成千上万只这样的麻燕,麻燕是雨燕的一种,以飞行速度快而著称。这些麻燕,清明时节飞来,立秋过后飞走,它们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到了护塔卫士的作用。
   步出殿外,阳光依然很强烈。仰望木塔,此刻,天空中正有一群燕子在盘旋起舞。那悦耳的叫声、那上下翻飞、忽左忽右的灵动的身影,将千载光阴切割成流动的光河,给这座古老的木塔又增添了一种的动态的美、一股长盛不衰的生机与活力……
  

共 28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场偶然的邂逅,揭开千年木构的奇迹面纱。这篇游记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作者与应县木塔的相遇之旅。从导游口中“世界三大奇塔”的惊叹开场,到亲眼目睹木塔时“直击心灵”的震撼;从梁林夫妇与木塔的学术因缘,到麻燕绕塔的生动意象,文字间流淌着对古建筑生命的深刻理解。作者不仅描绘了木塔“不用一钉”的技艺传奇,更以“不忍登塔”的克制,传递出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这篇散文既是与千年木构的对话,也是一曲跨越时空的文化礼赞,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奇迹,是木塔在风雨中屹立千年的呼吸,是无数守护者延续至今的文明薪火。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9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1-19 15:29:2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11-19 15:29:36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苍茫黄河口        2025-11-19 15:34:16
  谢谢小雨老师的精彩编按!给您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