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念】哪里都有光合作用(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念】哪里都有光合作用(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40704.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0发表时间:2025-11-20 05:45:05
摘要:我父亲故去已经45年了,每每想起,真没有惊天动地的感觉,有些话已经忘记,但我们家的那块三分地的自留地,还有父亲的一句话,我记得。曾经写过这块地,感觉还有需要我挖掘的东西,于是再写一文。


   稍微懂得农业,是在高中学了《农业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之后。现在没有这门课。我1972年上高中,这门课还不是副科,农村学生必须视为主科。
   犹记得,这门课学到了“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是被称为“农业科技母法”的八个字,是关键词。第二是学到了“光合作用”,懂得农作物和阳光的紧密关系。尤其是光合作用,我们看不见构成原理,感觉好神秘。我的“农技”老师王维光,故去得早,我们同学得知,黯然伤神,说“那抹光消失了”,不是玩笑,而是最具特色的惋惜和追念。讲到“光合作用”,他曾在课堂上开玩笑说自己是从农学院给我们带来一束光。如今,那束光,变成了悼念的“一抹光”。
   这么新鲜的“农知”,我喜欢宣传给父亲。他的土地,他的能力,需要借助更多的光合作用。
   我不知,何年何月,我们家分配了一块自留地。自留地是中国农业早期为了兼顾农民利益的一个不小的福利。即使在一段时期,自留地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要求割掉,而我们村的也还是没有被收回。但那些土地,块儿小,位置也偏僻,且土质也不优渥,多是在一些丘山边角,或背面。已经使用耕牛了,但牛拉犁铧,也转不开牛屁股,所以因为自然条件的关系,长期保留着。当然,赶上农业学大寨运动,一旦被规划进“大寨田”的区域,还是要调整的。
   我家三口人,分了大约3分地(每个人口分一分地,0.3亩),是在小北山的山背面。午后两三点钟前,是阳光根本不去光顾的地儿。那里,社员叫第二个“阴凉”,我们公社,距我村三里许就有一个叫“阴凉”的村,我们土话叫“黑鬼影子”,村南高山,挡住了阳光,故称。我们家的那块地,还没有那么“黑”,就是背阴。
  
   二
   其实,这是无法抱怨的事情。分地要“抓阄”,手气不好,只能叹气。但我父亲反而表现得很高兴。其中,有缘故。我的叔父,父亲的亲弟,就是生产队长,他在主持分地,父亲完全可以委托他“抓”一个阄,但父亲怕连累,叔父也怕惹了父亲不高兴。父亲还是拄着拐杖亲自抓阄。果然中了,一滴并不好的雨滴,就滴进了我们家。尽管在小北山背面西头还有一户人家的自留地相遥陪伴,这块地还是不被看好。
   遇到这事,我们习惯拿利益和委屈来诉说。我家没有劳动力,要靠着自留地增加粮食,否则,连寅吃卯粮的资格也没有。
   抓到这块地,本来父亲应该牢骚一顿,说说自己的运气差,缓解一下心理,他却炫耀起来。说山西头的那块地还是“珠叔”的,珠叔是残废军人,是有待遇的,珠叔愉快接受这块地,已经是一种姿态了。意思是,珠叔是父亲的榜样。在榜样面前,真的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差距的。父亲和珠叔都拄拐,但意义不一样。珠叔是抗美援朝的兵,父亲是40年代末闯朝鲜谋生的人。
   父亲一辈,是必须靠天吃饭的农民。父亲不抱怨自己的出身,抱怨也不管用。他还是认真规划着那块巴掌大小的“阴凉”地。能够接受阳光日照的自留地,冬天不得闲,都种着小麦。那时,队上分小麦,按照保底数,大约是37斤,出七成面粉,加上二罗面,可能不足30斤的样子。自留地有小麦,起码多吃几顿白面大饽饽。这是很诱人的啊!小麦光照不足,可能就根本没有好收成。父亲必须考虑这样的“地力”。地东头,每年种植玉米,间或高粱,地西头就栽地瓜。这样的安排,完全是考虑科学利用光照。下午两三点钟,偏西的阳光打在玉米上,获得一点光合作用。而地西头的地瓜还不耽搁接受那一线阳光,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多收玉米地瓜,产量比小麦高。那时节,如果能有玉米地瓜吃饱,是最大的幸福。
   父亲对这块地,抱有感情,在于它几乎可以进一步扩大边界。地的北坡,是一个斜面,很长很有坡度,其下是一道大水沟,这地埂坡,也是父亲要精心打理的地方。分了三分地,让父亲差不点就变成了“一亩三分地”,这是最初的农耕理想啊。他在不破坏地埂植被的情况下,刨了几个窝儿,点种着西葫芦,埋上芋头,山菜豆,还有生吃菜(多是莴苣)。每当盛夏,地坡的藤蔓就爬满了,远看一片浓绿。父亲几乎每日去采瓜摘菜,一瘸一拐回家的路上,告诉人家为了走路轻快点,就送人的不少。这是他炫耀“成果”的方式,我想,也是报答乡邻帮助他、善待他的方式。当然,他也有一个心思,生怕人家攀比,说自己侵占公家的地儿。简单说,就是堵着人家的嘴巴。很好笑,能堵得住?父亲那点心思,我都觉得好笑。
  
   三
   父亲没有事,就去自留地,仿佛是他的一块乐园,不过是免票的,他的思维,在这里,会被激活的。地儿的南面是北山坡,零星地长着松树。他觉得这些松树也是菜豆架子,于是在地的南边,种上芸豆、眉豆、四季豆,这些豆科长欢了,就将蔓子爬上松树,松树结下不少豆角豆荚。有谁路过,只要和他搭腔,闲聊一阵,他就逼着人家摘上几把带回家。实际上我们家就是吃不完这些。他的腿“不合群”,跟不上人家走路,但感情是合群的,队上的人,几乎都让他称为邻居。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黍米灌浆成熟以后,我要在放学时去赶麻雀,尽管在地边插了稻草人。这些黍米,都是在地边点种的,不占地,秸秆也矮,不会抢占小地的午后阳光。
   夏秋的午后两三点钟,阳光似乎格外卖力,从西边铺洒过来,不是很强烈,带着山草的浓绿,泛着暖融味道,也带着山野的气息,这些光,到底能够做怎样的光合作用,不得而知,我倒觉得,沐浴在这样的光线里,心情会发热。家中喂着猪,放学要去割猪草,我喜欢就到“阴凉”地周边,仿佛,也将那缕弱弱的阳光也割进了篓子里。或许,这块地也教育了我,不要攀比,不要抱怨,不要计较,不要争辩,阳光再怎么薄弱,也会有光飘洒过来。并非我没有性格,但性格不是任性,世上最难有的就是公平,就是把一些事拿到天平上秤一秤,量一量,天平的平衡都难做到。
   阳光,给植物以光合作用,也给我们的心中一道亮光,丰满的人生,其实也需要光合作用。活在阳光里,即使暂时遇到阴霾,也会在某个午后,射来一道光。
   其实,门口的邻居七四叔,也丧失了体力劳动能力,他也拄拐,是残废军人,他的自留地在山东坡,常常跟父亲凑一起闲聊,七四叔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说这自留地,不见阳光,应该再补上一点。一亩不等于一亩,地块不同,不能用数字去分。父亲当然笑笑。各有各的好,都能长庄稼。这是父亲的结论。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话题,他们也参与不进大事里。正是这些相处,和谐着他们的日子。我觉得这也是他们之间的光合作用,彼此以阳光的心情,照彻着,感染着,消化着牢骚,补充着生活的能量。
   我不知,这块“阴凉”地,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怎样的,那时我尚小,或许,一无所有了,还有一块地在,农民离开土地,都是教训,可能这是中国社会最初的实际。社会要发展,土地依然重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就不能放弃每一块土地。我在七十年代末,就离开了家乡,和这块土地的告别,似乎并不在心上,突然想起这块土地的命运,是否还在某个农户手中,生怕荒芜。那道阳光,依然在午后射向土地,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席。阳光空照迟,也会留下光斑光温。
  
   四
   父亲没有名言,我觉得要回忆梳理,他的这句话可能可以作为的我警句——哪里都会有光合作用。这是我给他讲光合作用的时候,他说的话。当时的意思,是让我不要抱怨自留地的光照。现在想想,并不是这么局促。
   科学家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揭示,人体内也存在着类似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命体的机制也是很复杂的。阳光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生物能,也是,老年人晒晒太阳,补充钙元素,可以证明这个科学发现。
   我在生病住院手术期间,医生也告诉我——阳光照射到皮肤上时,维生素D的合成就开始了,治愈疾病的光可以渗透到器官。阳光,是最大的治愈能量。
   但我要说的是,我父亲并不能认识这么透彻,他得到了午后的那束阳光,就满足了。很多事,都在阳光的心情里得到缓释和消化,他的生活,也在进行着光合作用。
   谁没有心事,佛经里有“心无挂碍”的经典说法,其实,是因为我们都有“挂碍”,佛家告诉我们放下吧。普通的世俗里的人,放得下的很少吧。有就有吧,掬一抔午后的阳光,给自己做一回光合作用,起码可以让心事被阳光照暖。
   哪里都有阳光,我们应该拿来进行自己的“光合作用”。
  
   2025年11月2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3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高中时“我”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后,了解了“农业八字宪法”和“光合作用”这两门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宣传给父亲,因为他的土地、他的能力需要这些知识,需要更多的“光合作用”。队上分地抓阄时父亲抓到了小北山的阴凉地。这块地下午三点前阳光光顾不到,抓到这样的地,父亲没有叹息,没有埋怨,而是积极地规划起来。小麦需要充足的阳光就不种小麦。地东头就种玉米,下午两三点钟,偏西的阳光照来,玉米就能获得光合作用。地西头栽地瓜,只需一缕阳光地瓜就可以茁壮成长。且玉米地瓜的收入不比小麦少,在饥饿的年代这就够了。由于父亲心里有阳光,播种巧安排,阴凉地里收成不错,还能送些给相邻救济,父亲很有成就感。邻居残废军人四叔,自留地在山东坡,也是阳光不足,失去劳动能力的四叔心里很沮丧。父亲同情他,开导他,教会他安排耕种,通过父亲和四叔之间的“光合作用”,四叔释然了,生活有了信心。植物需要阳光,人也同样如此,科学家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揭示,人体内也存在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老人晒太阳补钙,阳光照到皮肤上,维生素D的合成就开始了,光渗透到器官,可以治疗疾病。父亲对事物的认识虽不那么通透,但他心里总有那么一缕阳光,因此父亲的心情就能得到缓释和消化。“我”由此想到:世间哪里都有阳光,我们都可以拿来光合作用。这是一篇融科普知识、人生哲理、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有趣文章。文笔清新从容,构思巧妙。从父亲的“阴凉地”入手,阐述了阴凉地无妨,只要心里有阳光就行了。庄稼地里只要安排妥当,只需飘来一缕阳光,就有光合作用,拓展到阳光对病人治愈的“光合作用”,对情绪的“光合作用”,从而作者得出了:“哪里都有阳光,都应该拿来进行自己的光合作用”的光鲜观点,读后深受启迪。美文佳作,力荐共赏。【东篱编辑:吴孟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11-20 06:12:45
  作者的文多多,就像山涧的泉,涓涓汇成江河湖海,令人震撼,让人佩服。每读一文,就像遇见不同的宝藏令人惊奇叫绝。让人拍手叫好。我也真正悟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就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一叶春秋,一眼看世界,这是作者长期磨炼的道道。怪不得作者的文,源源不断形成汪洋从东篱流淌出来。这是我读此文编辑此文的由衷感慨。本文以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发散思维,联想到人、物、事处处都有光合作用。精彩好文,学习了。祝冬安!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20 07:55:20
  谢谢吴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我在摘要里说,写过这个地块,但每每想起,还是觉得有遗漏,我的父亲并非伟大,他也有农民的小心思,生怕人家七嘴八舌的。父亲是一个善于用阳光温暖自己的人,尽管温暖不多,但却珍惜知足,这给我不少启迪。坚持创作,挖掘生活,就有源泉吧,还是这个理论,写作也是生活一部分,可以提炼思想,稳定性格,看开一些事情。我的经历,不足以驾驭宏大的人生题材,只能写写这些鸡毛蒜皮吧。一个人应该善于问自己制造光合作用,生活必须要光芒,不是一些人得到的阳光多,而是善于进行自己的光合作用,我这样看。远握,期待吴老师佳作连连,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岚亮        2025-11-20 08:24:50
  分地抓阉,各凭手气,手气不好,抓到了一块阴凉地,有道是万物生长靠太阳,庄稼与人一样,是离不开阳的,但脚有残疾的父亲没有怨言,倒是坦然面对,在那三分阴暗的自留地里,种出了五花八门的瓜蔬,种出了开心快乐,种出了一片阳光,种出了岁月的春天。很好的文章,哲理深刻,充满正能量,告诉人们:环境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因素,关键是心里必须要充满阳光,真心付出,在哪里都有丰获,确实,哪里都有光合作用。拜读学习,大赞!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20 11:40:05
  我的童年少年和一部分青年时期是在农村,和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是也有深爱土地的情感吧,那时的事情倒是记起不少。抓阄分地可能是农村通用的办法,我觉得90%的不如意,哪能都分到好地,我们那是丘陵,地块不大,干旱少雨,庄稼长起来费劲。所以分到了地,总也比没有的好。面对一切,都要坦然面对,没有光合作用,自己去制造。我也觉得父亲是在不大的地理种出了自己的阳光。一个人内心充满阳光,周围就有光照,不然就是在太阳底下也不感觉温暖。内心阳光,是活着的要求,一味地抱怨,阳光也不会来,来了也打折扣,光线黯淡。谢谢岚亮老师的精彩解析,辛苦了。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11-20 09:46:33
  此篇以“光合作用”这一科学概念为核心,从父亲对一块“阴凉”自留地的经营中,提炼出“哪里都有光合作用”的生活哲学。父亲面对土地的贫瘠与命运的坎坷,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韧,不仅让土地焕发生机,更在精神上完成了对生活的“光合作用”。文章语言平实却不失韵味,如“阳光空照迟,也会留下光斑光温”“掬一抔午后的阳光,给自己做一回光合作用”等句子,贴近土地的真实感,又充满诗意的想象。文中对农村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山野田间。意境深远的美文,情感冷静深沉,值得反复品味。问候怀才老师,冬祺!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20 11:47:04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墨,辛苦了。有这么一段故事,总觉得应该写出来,写作的过程就是又一次释然。生活的确需要哲学,光合作用是科学原理,也是我们内心应该坚持的哲学。以前认为,父亲没有多少能耐,也算是根据地块因地制宜,其实理解还是肤浅了,父亲也有私心,但她的农民,私心就是重点,我倒觉得很可爱了。写作,理顺我们的情感,获得土地的美。也从老一辈人那里获得生活的能量。21岁前,没有离开土地,所以熟悉,也有感情。写熟悉的生活,觉得舒坦。特别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11-20 11:19:41
  在老师的笔墨中,我读到的“光合作用”不仅仅是植物成长的呼吸,而是光一样的父亲的创造与豁达,以及一叶春秋、一眼世界的发现与审美。运气是人生需要获得的,但人生并非运气可以主宰。分到背阴的土地,可以选择种适合播种的作物,这不是经验,是对作物的把控。是花开艳丽,蝴蝶自来的精神。只要心中有阳光,哪里都有光合作用。点赞学习,问候冬祺,远握!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20 11:51:44
  我是觉得,父亲的世界并不大,但他理解自己的世界,说不上分地是命运,就是随缘的一件事,父亲在那片土地耕耘,种下粮菜,维持着一家人的日子,阳光不足,但心中的阳光充足,父亲也有私心,但他的农民,我理解。安于自己的土地,不是他没有本事,而是安于内心阳光的温暖。可能那时的人,都有比较,从没有土地到有一点土地,这是巨变,没有利用不珍惜。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忘忧树        2025-11-20 11:56:52
  说到种地,我想起曾经照顾过的梅永禄大爷,他是建国后较早铁路工程师。大爷谈吐优雅,做事得体。这么说吧!大爷除了身体不听他支配,脑子和思维全部在线。他家有两个院子,当时接到的任务只是照顾好他的身体,不做家务。可以说惺惺相惜,也可算志趣相投,我和大爷成了忘年之交,他家人也跟我无话不谈。我听说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和情绪的稳定。初冬我们因缘相聚,春暖我把梅大爷两个院子全部种满。一院种蔬菜,一院种油葵。阳光和煦的时候,把大爷推到油葵盛开的花海里,让他晒着太阳看着花,想干点啥,干点啥。时光晃呀晃,晃呀晃,一晃就几个春秋过去了。现在我也只能感慨——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这算不算也是光合作用的另一种形态啊?
日暮斜阳晚,人间烟火慢。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20 12:08:17
  谢谢忘忧树老师的精彩留墨。你的跟评,总是带着生动的故事,很喜欢这些故事,因为这是人生活的形态,往往不被我们关注。生病的人,看见阳光,这是比药物还管用的东西。平常戏说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本身就是对阳光的挚爱和崇拜,阳光就是生命。我的父亲,没有能耐,甘于贫顿,慢吞吞打理自己的日子,这份心态令我崇敬。忘忧树老师有多少故事,写出来,共享吧。远握,问候老师秋祺,谨祝快乐。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11-20 14:19:15
  “光合作用”这个词,我知道的较早,是读生物课的时候接触到的,也知道了植物都有向光性。我家那时种地,父亲也总是提到能不能晒到太阳,特别是玉米之类,没有光合作用,是很难成熟的。老师的文,通过自家分得的三分地,讴歌了一位像土地一样沉默厚实的父亲。他顽强的人生态度、与人为善的生活作风,心中充满对光明的向往,才能说出“哪里都会有光合作用”的名言。尾段写得特别棒,那种阳光在人与植物之间的不同的“光合作用”,充满正能量,令人精神振奋。拜读学习老师雅作,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11-20 15:11:15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到光合作用,学到欧姆定律,感觉科学就是神奇,免不了回家也想显摆,可父母是未读书的人,他们听不懂,赶不上我。说起光合作用,父亲为使我不冷落,就说了那么一句。其实,他的经历的痛苦的,坎坷的,或许光能够止住他的痛,才那般感慨。韩老师说得对,任何植物都有向光性,向日葵更是典型,人也是,看似有人嘴上抱怨,批判黑暗,但他最希望光照着他。我父亲能够利用那点光,打理着小自留地,得一份收成,他是满足的,他不能求更多的东西。我觉得,人活着,会遇到很多的不公,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能的生活态度,不然每一件事情可能都值得我们发牢骚干仗。和正能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受到阳光。我觉得,就是所谓的小人,他也喜欢和非小人在一起。所谓人以群分,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谢谢韩老师的精彩解读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