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秋游双泉寺(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暖】秋游双泉寺(散文)


作者:赵声仁 举人,3693.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发表时间:2025-11-20 10:25:36
摘要:遵化东旧寨镇双泉寺村,有28眼山泉,原有庙宇,出过将军,是个有传说,有故事的地方。


   汽车在燕山山脉的深处运行着。山路弯弯,路面平坦,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我在车里,仿佛在船上。起伏的山峦,少了青翠,多了五彩,尽显晚秋的成熟。路旁,偶见一片山间平原,土黄色的玉米秸杆,或成片的“长”地上,或被割下捆好,团在地上。白菜和大葱,是经得住风霜的蔬菜,延续着绿色的生命,让人追溯起刚刚过去的盎然生机。
   蜿蜒的柏油路,贯通了山峰山谷,连起了村村社社。山村,有的伏在山坳里,有的盘在山坡上,给燕山注入了活力,生发着人间烟火。高压线横跨长空,向四面八方无限延展。披霞山,仰山,腰带山等路标,在眼前闪过。是村庄的名字,还是大山的名字,还是以山的名字命名村庄的名字,我不得而知。小的时候,总听到老人们念叨起这些名字,还有与这些名字相连的故事,唐王东征啊,李运昌抗战啊等,但没有来过,现在看到这些名字,感到非常亲切。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刻印在心里几十年的名字,今天得以在期间穿行,大有时空穿越的感慨。
   太阳从后风挡玻璃上射进几缕阳光,车里显得很明亮。隔着玻璃窗,起伏的山脉,向后移动着。我的家乡在丰润南部,一抹平川。这里是丰润的北部,却是群山起伏。我为家乡丰富多彩的地貌而自豪。
   我们的目的地,是遵化东旧寨双泉寺村,去看双泉寺的山泉,去看双泉寺的遗址。这次活动,是唐山浭酒酒业有限公司的吕总发起,唐山历史学会组织成行的。我们一行九人,有学会的名誉会长、会长和副会长,他们或是建树颇丰的历史学者、教授,或是实力雄厚的企业老板。我是以学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的。我们分乘三辆车,行驶在山路上。吕总和双泉寺村的王支书,是要好的朋友。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考察一下双泉寺村,看能否借助燕山怀抱里天然的山泉和寺庙的遗址进行开发,打造景区,为乡村振兴助力。这是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这些学者,老板,都有自己的事业,他们自发组织,拨冗前来,为乡村的振兴献计出力,我以我能够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兴。
  
   二
   从唐山去东旧寨镇双泉寺村,最近的路是唐遵公路。我们之所以绕路丰润,是去接在山里居住的曾文友老师。曾老师是唐山著名的历史文化学者,曾任唐山历史学会会长,现为名誉会长。他的老家,是燕山怀抱里的西佑国寺村。每年春夏秋三季,他都要来老家住上一段时间,专心著书。他说,这里是当年冀东抗日的主要战场,遍布抗战英雄的脚印。在这里写作,耳边似乎可以听到当年抗日的隆隆的枪炮之声。曾老师这几天患了重感冒,行动本来不便,但听说是这样的主题,便带病前来。
   燕山山脉把丰润和遵化连在了一起。又翻过几个山头,穿过几个山村,我们便进入了双泉寺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村委会东侧,有一条水渠,砖石砌筑的,呈阶梯状,有两三米宽。清澈的水流,从山上宛转下山,在水渠里汨汨地流淌下来,在阶梯处,形成小小的瀑布,叮噹作响,继续向前,流向村外。
   王支书和另外几个村委已经在村委会门口等待我们。
   彼此介绍,问候。王支书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特别欢迎,说早就盼望我们成行。他有五十多岁,个子不高,身穿半新的蓝色制服,说话声音有些嘶哑,但显得很干练。
   “这就是从山上双泉里涌出的水。”王支书告诉我们。
   “那就先上山,去看双泉吧。”吕总和学会闫会长、曾老师碰了一下眼神,说。
   我们就向北边山上走去。石板砌成的小路,随着山坡,自然上升,两边是零星的民房,有尖顶,有平房。几只鸡在路上悠闲地觅食,见我们过来,跑向两旁。整个村子,显得很寂静。王书记告诉我们,双泉寺村,就是以北山上的双泉寺庙命名的,是个小村,不过二百多人口,但建村的历史有六百年多年了。寺庙,之所以叫双泉寺,就是因寺庙的下边,有两眼山泉……
   哦,两眼山泉,命名了一座寺庙,又命名了一个山村,使山泉、寺庙、村庄,富有诗意地连在了一起!这是祖先对大山的崇敬,对山泉的膜拜,对村庄的祝福!
   出了村子,就是铺满石子的上山小路了,窄窄的,弯弯的。我们躬身前行,两眼却被山上的景致吸引了。核桃树,栗子树,柿子树,苹果树,山楂树,粗细不等,高低错落,依山势参差地生长着,叶子大部分落了,挺拔的枝桠,直刺上空。感觉它们是前所未有的真实。转眼间,一棵粗大的核桃树出现在眼前,有一搂粗,果树之王似地占领着广阔的空间。王支书说,这棵树,有一百多年了。它见证了双泉寺的兴盛与冷清。最夺目的是分散生长着的柿子树,叶子全落了,灰黑的树枝光秃秃的,但橙红色的柿子却挂在树上,如灯笼,似火球,给深秋萧瑟的大山别添了一种热烈,一种温馨,极其诱人。
   “柿子树有主吧,怎么不收?”唐山博物馆原馆长、现任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的鲁杰问王支书。
   “唉,有主,但卖不上价,不够工钱。没人要了。”
   “可惜了!我们可以摘几个回去挂在家里吗?”
   “当然可以,要不到了冬天也冻干巴了。”
   “那就先感谢书记了!”
   说着话,一阵叮咚的水声传入耳际,清脆如歌,悠扬如曲。转身看时,路旁一土沟,被杂草覆盖着,沟里,一股清水顺坡而下,往我们身后流去,奔向村里。水流平缓,水量不大,但曲曲折折,连续不断,如同一条细小的银色飘带,在杂草之间时隐时现地抖动。
   “在村里看到的水渠,就是这里流下去的。”王支书说。
   我们停下脚步,蹲下身子,伸手撩水。气候变暖,雨水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这里的半山腰上,竟有这样的清水,真是奇迹。
   “这就是双泉流出的水了,村里饮水、浇地,都是用这泉水。你看,那边两块白菜还没出,就是这泉水浇灌的。”王支书指指左边。
   前边不远处,果然有两块菜地,大白菜一棵挨着一棵,帮白叶绿,煞是醒目。
   “泉眼不远了吧?”闫会长问王支书。
   “前边左拐就到了,五分钟。”
  
   三
   大家继续上山。一片开阔地出现在眼前,走近,是个不规则的池子,实际是一片洼地,五六十平米大小,西面和北面,砌着两三层石板,像是房屋的基础,东面和南面,则是土坝。洼地里边,长着茂盛的野草,茎绿叶黄,有一人来高。杂草底下,则汪着一层水。如不细看,不知这杂草下面,是水的世界。王书记说,两个泉眼就在这里,不仔细找,找不到。果然,在池子的西北角,从石头地基侧面的缝隙里,有两处,水面有微小的波纹,一拱一拱地往外推送着水流,其微小的力度,就如同两只青蛙,在里边往外不断地吐着口水。
   20世纪80年代,我去山东的趵突泉,看到泉水是在一个方形的池子里,往地面喷涌,水柱有一米来高;小时候,去我舅舅家,路过龙王庙村,村东有两眼地下泉水,泉眼如拳头大小,一股一股的泉水,翻出地面,半尺多高,再返回地面。在我的认知里,这里的泉眼,也应该是在某个石罅处,小瀑布般往外喷射。而眼下,这两个泉眼,完全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汹涌澎湃。它们两个相距不过一尺,商量好一般,不喷水,不出声,不事张扬,只是默默无闻地把水源一波一波地送出。
   我们蹲下身子,睁大眼睛,伸手划水,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退休的电视台副台长、自媒体主播赵诤国,更是早拿相机,拍摄山泉,拍摄山泉旁边的我们。王支书告诉我们,从他记事起,这里的泉水就这么大,听长辈说,他们从记事起,这水也是这么大,但源源不断,四季不停,不舍昼夜地流淌,就冲出了小溪,就灌溉了农田,保证了几个村世代山民的饮用,然后流入黎河,汇入海河,奔向渤海。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常说的一名话,山多高,水多高。地下的水,竟可以在山体的石缝中,攀上山顶,然后以各种姿态,流出山外,流回大地,流入河海,有魔法一样。这是何等神奇,何等力量。
   水往低处流,是共认的常识,但水必须先到高处啊!
   王支书说,这里的山石,都是我们平常说的上水石,它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把水调度上来。
  
   四
   寺庙的遗址是令人悲怆的。断壁没有,残垣没有,看不出格局,没有香客们登山礼拜的小路,更闻不到香火的味道。若不是方才看到的两三层板石砌筑的地基,没有人想到这里曾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是一座善男信女不断前来的寺庙。地基,在杂草覆盖之下,板石也旧如土色。乍一看,这里完全就是核桃、栗树、杂草遮掩下的山坡。只是,或因泉水四季滋润的缘故,这里的杂草倒是比别处高、密,但眼下已有一半枯黄。遗址正北方的山头最高最陡,像一位老人向这里张望着。
   我们看看远山,看看近前,追溯和想象着这里的从前。看着我们空落落的的目光,王支书咳了两声,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讲述起来,双泉寺是有故事的,也有它辉煌鼎盛的时期,更有它贡献的历史。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原是一眼山泉,泉水丰泽,果蔬茂盛,百姓丰衣足食。有个水怪看不过眼,便出来弄水害民,泉水便分流避怪,由一处分为两眼。玉皇大帝闻听后,便委派托塔天王李靖前来,降服了水怪,安抚了百姓。为保证长治久安,建寺镇压。
   王支书讲着,有些眉飞色舞。稍作停留,又说,实际上,双泉寺建于清初,规模宏大,庙宇众多,附近村民前来拜佛上供,祈求平安富足,香火不断。村子里那些磨亮的石板路,便是香客们踩蹋的结果。村里的老人们,每当提起这些,还都兴致勃勃,一脸的兴奋。
   双泉寺真正的辉煌时期,是解放后,寺庙改成了学校,各个大殿全部变成了教室,周边三四个村庄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门口的院墙,赫然醒目地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昔日香烟缭绕的寺庙,变成了教育的神圣殿堂,每天书声琅琅。十几年的时间,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最出色的是双泉寺村老魏家,出了两个将军,四个师级首长。
   后来呢?大家不约而同地问道。后来,王支书说,后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双泉寺庙被拆掉了,这里成了一片空地。再后来,又有各村百姓,挖走地下的砖石瓦块,盖房、砌墙、垒猪圈,寺庙,原来的踪影全然不见了,栽树、长草,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王支书说到此,双眼望向远处的山峦。
   我们却把目光转向杂草中的双泉。双泉仍在,她如同两只眼睛,目睹着四季的轮回,见证着寺庙的兴衰;流向远方的叮咚的水声,诵唱着花木的枯荣,诉说着村庄的变迁。自然的永恒,人文的多变,交融为进步的哲学。
  
   五
   大家不由对魏家心生崇敬,要去他家旧居看看。我们没沿原路返回,而是从村北山上斜插着下山。这是鲁杰和刘丽梅(唐山烈士陵园的研究员)两位资深美女建议的,目的很明确:路过柿子树,可以摘柿子。王支书带着会长他们从村东头下山了,我和这两位女性摘柿子。两位女性一会儿摘柿子,一会儿在柿子树下留影,流连忘返,她们唤醒了童趣,跑着跳着,红色上衣,在灰黄的山上格外醒目。她们不是一个个地摘柿子,而是直接撅折树枝,把连在一起的几个柿子一块弄下来。离开柿子树时,她们的双手已拎着几串柿子,弯腰驼背,累得满头大汗。我调侃说:你们这是不辞辛苦,要把双泉寺的秋天带回家啊。她们会意地笑了大。
   在村东头一段山路上,王支书正手指着南面山脚下的一座院落,说这就是魏家的故居,三间青灰色的瓦房,两间同样青灰色的厢房,四五分地的院子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枝桠伸过院墙,向远山招手。
   现在家里还有什么人?我们问支书。
   有侄子。王支书告诉我们。将军在位时,他的侄子带着家乡的核桃、栗子去找叔叔,要将军叔叔给侄子找份工作,离开山区。将军给了他二百元钱,让他回来买大镐、买犁铧,好好种地。侄子只好耷拉着脑袋回来。这个魏家将军,就是20世纪五十年代在双泉寺学校读的小学。现在九十多岁了。王支书接着又讲了这位将军小时候在家时的一个真实故事。说双泉寺北面那座又高又峭的山上,有一个狼窝。每年一到寒冬腊月,几只狼就下山来村里偷袭牛羊,给村民也带来极大威胁。村里传说,谁家给狼送去几斤猪肉,狼就记住谁家,不去他家偷吃牛羊了。这可是风险极大的事情,谁能说准,万一肉送去了,送肉的人也没有回来,怎么好,肠子会悔青的!魏家正在发愁。这时,后来当将军的魏家小子一拍胸脯说:“我去!我上山玩的时候,看到过这只狼,我们是朋友,它不会咬我,真的!”父母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把肉给了他,叮嘱两三,在门口一起望到他上到山顶。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回来了,满头大汗。他说:“送去了,明年我还去!”
   “这么快?”他父亲提出疑问。他父亲熟悉这条路,跑着,没有两个小时也回不来。
   “我跑得快呀,那只母狼还冲我笑了一下。放心吧!”他说。
   谁也不知道,他把几斤猪肉,送到哪去了。不过这年冬天,他家真的没有狼来骚扰。
   这事在双泉寺村,一时传为美谈。
   说来也巧,当有人问道北边东西蜿蜒的几座山都叫什么名字的时候,王支书告诉大家,最东面的叫和尚帽子,而西边的叫五大将军山。看来,双泉寺要重新建设起来,双泉寺村,往后还要出几个将军。
   从将军旧居往东,山势越来越陡。我们看到,道路北侧有一个平台,平台上边,有间破旧的房子,平台西侧,是一段矮墙,矮墙中间,有一个水龙头。
   这个水龙头的水,是山泉水,水管的另一头,连接着山上的一个湖。这里的地,都由这个水龙头放水浇灌。王支书告诉我们。
   听这样一说,学会副会长、经洪集团董事长姜经洪来到水龙头旁边,弯腰,打开水龙头,洗脸,洗手,连续接了几捧水,喝进肚里,边说:“真甜,真爽!”我正在旁边,拍录下这个场景。
   两位女士,从包里掏出还有一半水的矿泉水瓶,把里边的水倒出,从水龙头处接满山泉水,装进包里。王支书又说,双泉寺村,连同双泉寺遗址旁边的两眼山泉,共有二十八个泉眼呢,每个泉眼都出水。这在方圆几十里,是没有的。我又想起村委会旁边,那条阶梯状的水渠了。
  
   六
   下午一点,才吃午餐,是在上任的村支书家里。柴鸡炖松蘑,大葱炒柴鸡蛋,炖笨猪肉,栗蘑炒肉,紫心萝卜,山里的味道浓厚。最让我难忘的是大葱炒柴鸡蛋,鸡蛋焦黄,口感劲道,香味飘绕。
   酒呢,当然是浭酒酒业有限公司吕总带来的浭酒,浓郁,醇香,浓浓的家乡味道,与双泉寺村的菜肴,绝配。
   镇里领导专程赶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愿意老板前来开发,镇里全力支持。
   在回来的路上,吕总和姜总小声商议:这里可以办个水厂,现成的地下水,不也是农夫山泉么?吕总的酒厂,同时在这里办个分厂,就用这泉水,还有好多故事……
   我也摘了几个柿子,挂在了家里,红红的。

共 573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考察手记以细腻笔触串联起双泉寺村的山水、历史与人文,既是一次乡村振兴的探访之旅,也是一场触摸岁月温度的文化寻根。燕山深处的蜿蜒山路、阶梯水渠里的汩汩山泉、枝头缀满的橙红柿子,勾勒出晚秋山村的鲜活景致;六百年古村的渊源、双泉寺的兴衰传说、抗日战场的红色印记,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从默默无闻的两眼山泉,到滋养世代村民的生命之源,从香火鼎盛的古寺到书声琅琅的学堂,再到如今的遗址残基,自然的永恒与人文的变迁在此交织。魏家将军幼时勇送猪肉、拒为亲友谋私的故事,更让这片土地多了份风骨与正气。唐山历史学会与企业家们的考察,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欲借山泉之灵、古寺之韵、红色之魂打造景区,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手记中摘柿子的童趣、品山泉的清甜、尝乡味的酣畅,让这场考察多了份生活温情。它不仅展现了山村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厚,更传递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愿双泉寺村能在保护历史文脉与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迎来发展新篇,让山泉长流、故事永续,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这片充满底蕴的土地上徐徐展开。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1-20 10:26:36
  山水含灵韵,人文藏底蕴,手记将考察之旅与乡村历史、振兴愿景相融,文字质朴生动,画面感十足。愿双泉寺村焕发新生,老师笔下常现这般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探访佳作。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11-20 10:27:09
  从山泉古寺到将军轶事,从自然景致到振兴谋划,全文兼具文化质感与生活温情。祝福山村借势发展,也愿老师继续探寻更多乡土故事,传递乡村之美与发展之力。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