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一块石头的千年对话(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一块石头的千年对话(散文)


作者:戈比 秀才,199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发表时间:2025-11-20 11:49:11
摘要:站在吴堡石城的闻涛东门,我触摸到的城墙是冰凉的,如同城下黄河水里刚捞出的月亮,清冷冷地从指尖流过,我有种异样的体感。从晋陕峡谷中悠然吹来的风,使空气中散发着黄土地上多种淡淡的味道;温柔的风从城墙上颜色深浅不一的箭痕抚摸而过,像与明朝正在射箭的士兵打招呼。风过处有呜咽回响,似替几百年前的石城人,把没说完的话续讲。

【云水】一块石头的千年对话(散文)
   站在吴堡石城的闻涛东门,我触摸到的城墙是冰凉的,如同城下黄河水里刚捞出的月亮,清冷冷地从指尖流过,我有种异样的体感。从晋陕峡谷中悠然吹来的风,使空气中散发着黄土地上多种淡淡的味道;温柔的风从城墙上颜色深浅不一的箭痕抚摸而过,像与明朝正在射箭的士兵打招呼。风过处有呜咽回响,似替几百年前的石城人,把没说完的话续讲。
   石城的质感是坚硬的,有股子“倔劲”。虽因为石,但它不是用简单大大小小地石头堆积起来的,而是从山体西岸开凿石头建成的,整座石城如同嵌入在悬崖绝壁之上。这座石城,周围除西边通有一条山路外,东南北三面都是几十丈深的山沟。石城轮廓,从东向西看,好像大河龙首,正对着黄河水流湍急的那一段,当地老人们说,这石城是大自然地造化。当时建城,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都是工匠们用手里的錾子和锤子,在原生的大石头上凿出了街巷,窑洞,还有庙,就连城墙,也是顺着山崖的走势削出来的,现在人们脚下踩着的青石板,其实就是当年那座山自己的骨头。
   我第一次来石城,巧得遇见了原住村民韩守义,他现在回到石城正在参加修复施工,现在七十岁了,是石城最后一批原住村民,二十年前才搬到山脚下的新村。我看见他手上揣着个布包,布包里裹着半块磨得发亮的铜烟锅,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我爷爷是石城的‘把门人’,民国年间守东门,”韩守义的手指在城墙上划着,指腹磨过一道深沟,“这沟就是他用烟锅把儿磨的,每天站在这儿望黄河,等走西口的人捎信回来。”
  
   二
   韩守义的爷爷叫韩老栓,民国十八年的冬天,黄河结了冰,冰面上能走马车。那天韩老栓正在东门值勤,看见一个穿蓝布棉袄的女人抱着孩子,跪在冰面上往石城的方向爬。女人的棉鞋早磨破了,脚底板渗着血,在冰面上拖出一道红痕。韩老栓赶紧把人扶进城门洞,煮了碗热米汤。女人喝米汤时,牙齿直打颤,说她男人是吴堡人,走西口去了包头,三年没音讯,她从山西河曲过来寻夫,听说男人可能回了石城。
   韩老栓帮着女人在城里寻了三天,没找到她男人。第四天早上,女人要走,把怀里的孩子往韩老栓怀里塞,说自己走不动了,求韩老栓给孩子找个活路。韩老栓没接,从怀里摸出所有的盘缠——五块银元,塞给女人:“顺着黄河往下走,到绥德,那儿有个粥厂,孩子还是自己带好,活人总是有法子的。”女人听后,抱着孩子又伤心地哭了大半天。后来给韩老栓磕了三个头,边走边回头朝前走了。韩老栓站在东门,目送着女人渐渐越来越小的身影,直到消失在了黄河边的烟雾里。
   “后来呢?”我问韩守义。韩守义蹲在城墙上,掏出铜烟锅,装上烟丝,点上了烟。烟圈在风里散得快,他眯着眼说:“后来我爷爷再也没见过那女人。但每年冬天黄河结冰时,他都会在东门外挂一盏马灯,说万一那女人回来,能看着亮儿。”韩守义顿了顿,从布包里摸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眉眼和韩守义有些像,“这是我爹,1948年从石城参军,走的时候也走东门,我爷爷就举着那盏马灯送他。我爹说,那天晚上风大,马灯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他走了老远,还能看见我爷爷站在城门口的影子,像块不会动的石头。”
   石城的石头是有记忆的。石城西门圪凹(音驼)内有一口苦水井,圪针木(酸枣树木)辘轳,圪针木辘棍(穿心棍),圪针木绞把。井口不大,水却很深,要用几盘大绳连接起来才能打上水来。据说山有多高,井就有多深。井台是一块完整的岩石,上面刻着“万历十八年”的字样。韩守义说,这口井水虽然有些苦,但他是石城人的“命根子”。石城居民平时取水都到西门外大桥沟底去担,羊肠小道盘旋而上十分艰难。一个壮男人,每早担上两回水就累得精疲力竭。苦井水一者难吊,二者水质咸苦不堪饮用,平时自然无人取水。每遇战时,下沟取水不便,尤其遭敌围困,苦井水就金贵了。因井水有限,城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特殊时期,由城内最高官长知县亲自执瓢,每户每天只供一瓢,自然不管咸与苦了,救命要紧。现在你看到的是已经废弃的烂窑,已没有当年井水的样子了。
   石城的街巷是“窄”的。最宽的街也不过两米,两旁的窑洞都是从岩石里凿出来的,窑顶的石头上还留着錾子的痕迹,像一道道细密的皱纹。有户人家的窑洞门上,分别挂着了木匾,上面写着“义行可风”“养隆西序”。木匾的边缘已经开裂,但字迹还很清晰。韩守义说,这是石城清同治年间举人王永清的家,说起此匾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攻打石城,王永清的父亲王礼深明大义,率领家人无偿资助守城士兵钱财、衣物、饮食等,受到官兵称赞。石城解围后,官府赠其牌匾“义行可风”(意思为忠义的行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以表彰其忠义行为。“养隆西序”牌匾。养,培养;隆,深厚;西序,代指学校。意为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韩守义说,你到博物馆里能看到石城很多遗物,其中有一个用石头雕的小菩萨,只有拇指那么大,菩萨的衣褶里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在博物馆我还真找到了韩守义说的那个菩萨,讲解员对我说,这是民国年间一个叫李和尚的僧人雕的。李和尚原本是石城的铁匠,后来妻子和孩子在瘟疫里没了,他就当了和尚,在城里的观音庙里修行。他雕这个小菩萨,用了整整三年,每天只雕一刀,每一刀都刻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音庙拆了,李和尚把小菩萨藏在城墙的砖缝里,直到二十年前修文物时才被发现。我看到,现在小菩萨放在玻璃柜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石头的纹路里好像有光在流动。
  
   三
   说着聊着,韩守义的表情显得沉重起来,他说最难让他忘记的是日本的炮弹。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占领了山西全境,为达到进兵西北、占领延安的罪恶目的,于1938年2月28日,占领了石城对岸的军渡郝家津等村庄,直至1945年抗战结束,日军才搬走在军渡玉皇顶上架设的大炮。有大炮那阵,日军隔三岔五炮击石城,并出动飞机,多次轰炸石城,先后在石城内炸死一人,炸伤多人,直至1945年小日本投降,七年时间里鬼子对石城建筑造成极大破坏。现存有两枚日寇炮击石城落在南门石头缝里的哑弹,那是铁证。
   要说石城最热闹的时候,是20世纪50年代,韩守义说。那时候城里有供销社、卫生院、小学,逢年过节还会在城墙上搭戏台,唱秦腔。他小时候最爱看《三滴血》,戏台上的周仁瑞穿着红官衣,站在城墙上唱“祖籍陕西韩城县”,声音能传到黄河对岸的山西。“那时候城墙上全是人,大人小孩挤在一块儿,吃着瓜子,看着戏,黄河水在下面哗哗流,”韩守义的眼睛亮了起来,好像又看到了当年的场景,“后来城里的人慢慢搬走了,先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再是老人跟着孩子去享福,最后就剩下空窑洞和石头墙了。”
   听着韩守义的讲述,我细观眼前,现在的石城多数时候是静的,偶尔有游客走过,才添上些脚步与人声。我试着侧耳去听,石头缝里好像有回响,那是戍卒的低咳、是女人的呜咽,还有远处唤孩子回家的叫声、私塾里的书声琅琅、戏台上高亢的秦腔,那些声音都融进了石头的纹路里,藏在裂缝与凿痕之间,风路过时,好像就把它们都带了出来。
   韩守义领着我继续往石城东城门那边走,他把一个物件塞我手里,我低头细看,是个黄铜的老烟锅。说是他爷爷用过的让我触摸,我这才看到那握柄被时光摩挲得油亮,手感像一块温玉,指肚处能摸到一个浅坑,他说那是他爷爷韩老栓一辈子捏出来的痕迹。捏着那支烟锅,掌心有些温热,我对着黄河,顺手将它举过头顶,午后的阳光正斜过来,恰好照在铜锅斗上,忽闪一束金光跳了出去,在浑黄的河水上划开一道亮莹莹的细线,那光很细,像一根绳。此刻,我感觉脚下的石头城与远处的黄河,一下子就给拴在了一起。
   四
   回头望去,看见韩守义的目光,落在了默默流淌的黄河上,背对着我正喃喃自语。他说从前的日子,回不去了,话音很轻,飘忽忽的,说他脑子里晃动过的,全是从前石头城里的那些画面——左邻右舍生活忙碌的背景、文庙城隍庙的参天大树、声音洪亮的城南古寺晚钟、兴文书院孩子们的读书声、南官道上王玉金的石铺路面、涝池边女人们洗衣服男人们挑水浇菜园的热闹场面……他说,每次站在石头城上,就像小时候听到看到的那样,有种幻觉,心沉重地往地下滑,好似脚下的石头拽着他有话说。
   有风从远处吹来,石头城墙发出呜呜的声音,我被韩守义讲得激动起来,感觉到整个石头城竟然活了。眼前满城的石头,好像都成了众多堆积的老人,他们在那里窃窃私语,悄悄地讲述着往事。故事里少不了韩老栓、王永清、韩文黉、倪祥麒,也有韩守义这辈人以及很多叫不名字的人和事,他们都是这石头城里的一部分,守着黄河,守着这片铜墙铁壁的土地。
   我忽然清醒,眼前吴堡石城里的这个韩守义,正是石头城里一块会说话的石头,讲述着石头城里上千年的生生息息,诉说着从古至今的繁衍变迁,是石头城里的活化石,是沉默了千年石头的来生再世。
   是的,石头城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后来人进行着千年的对话。
  

共 35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石城的历史沧桑与人文情怀。石城城墙的冰凉,如同黄河里刚捞出的月亮,清冷神秘。工匠们用錾子和锤子从原生石头上凿出街巷、窑洞、庙宇,甚至城墙也是顺着山崖走势削出的,展现了石城的厚重历史与坚韧。韩守义爷爷帮助山西河曲来寻夫的女人的故事,展现了石城人的善良与温情令人动容。他父亲参军的故事,展现了石城人对家国情怀的坚定与执着,令人敬仰。文章最对石城现状的描写,虽然带着一丝无奈与惋惜,但同时也透露出对石城未来发展的期待与祝福。石城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与人文情怀却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期待石城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发扬石城的精神与文化。文章情感真挚,生动感人,笔触沉稳厚重,富有感染力,让人身临其境,深思回味。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淡淡的云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1-20 14:06:01
  文章采用“非线性的时间蒙太奇”,将民国走西口的饥荒、1948年参军送别、现代修复工程等场景碎片化重组。如“马灯”在三个时空中的反复出现——韩老栓夜守城门、韩守义父亲出征、博物馆展柜陈列——形成“记忆的锚点”,让历史在对比中显影。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感谢戈比老师不变的支持。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11-20 14:09:22
  黄河水“奔涌”与苦井水“咸苦”形成对照,暗喻生存的丰饶与匮乏;马灯“晃眼的光”象征希望,而“冰面红痕”的残光则暗示苦难的余温;从“山的骨头”到“记忆的容器”,赋予石头以生命与灵魂。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冬安笔丰,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明镜亦非台        2025-11-20 17:58:13
  石头有故事,有历史,长见识了。
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曾在许多文学网站发文交流,乐在其中。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