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暖】玉关九转一壶收(散文)
看壶口瀑布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陕西线,一条是山西线。陕西线,可以站在百米高的观景台上,遥看千里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的气势,俯视河水从400多米宽的河面骤然收拢于30米宽的峡谷,然后再跌落于十里龙槽那排山倒海般的壮观景象。只是这样,壶口瀑布就显得没那么壮观了。而在山西线,既可以近距离地感受黄河奔涌的壮丽景象,又可以从平视或仰视的角度去体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效果,去聆听黄河跃入龙槽时那响彻云霄的呐喊声,去观看河底生烟的美妙胜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从西方天际奔涌而来的黄河被不远处那一道连绵的山脉挡住了身影,任你怎么眺望,也无法看到其在山那边的景象了。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世间的事,有时候真的很难两全其美,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个道理。权衡再三,我还是选择了在山西临汾市的吉县壶口镇这边观看壶口瀑布。
从太原飞机场换乘旅游公司的中巴车,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在太阳落山之前来到了黄河岸边。顾不得稍事休息,我便急匆匆地直奔目的地而去。
此时,从停车场到观景点,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有几个头扎白羊肚毛巾、身穿对襟袄、腰系红腰带、手持长鞭的当地农民,正赶着毛驴车在河滩内兜售生意,笑容可掬地问我要不要坐车前去观景点。我毫不犹豫地谢绝了老乡的好意,倒不是因为怕花钱,而是为了真实地体验那种“双脚丈量天地宽”的真味。
宽阔的河滩内,尽是一些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石头。有的锋角锐利,尽显其宁折不屈的刚猛之势,有的浑圆如鹅卵,似在诉说着经历世间沧桑、人生历练后的圆滑。河滩上遍布着一些水洼,虽然不深,但需小心地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头,才能顺利通过。此时,一个身形较胖的大嫂追上了我,气喘吁吁地向我介绍她手中拿着的颇具当地特色的布老虎。她说布老虎是这里的一大传统民间工艺品,能驱邪避灾、祈福纳祥。我接过了她递过来的布老虎仔细地端详了一下,但见这只造型夸张的布老虎周身呈明黄色,大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和一张大大的嘴巴,周身透着一股敦实劲,那憨态可掬的样子着实让人喜欢。我问她多少钱一只,她说十五块钱一个。我递给她二十元钱,并告诉她不用找了,然后便转身离开。但我刚走出几步,胖大嫂又追了上来,硬是将一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小布老虎塞到了我的手中,并说拿回家给孩子玩,能确保孩子平安多福。看着胖大嫂那副实诚样,我没再推却,爽快地接了过来。
没用多长时间,满心欢喜的我便赶上前边的大部队,来到了十里龙槽的边上。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落日里长河奔涌的景象,充斥于耳畔的是波涛激荡所发出的浑厚的声响。我就那么定定地站立在那里,两眼凝视着西方的天际,看着从两山之间奔涌而出的黄河水正泛着金光向我奔腾而来。眨眼间,河面便逐渐变窄,水势也不断变急,似有千军万马在水中奔腾,像有万条金龙在水底窜动。须臾,澎湃的河水从河道内跌落下来,砸在三十余米深的龙槽底部那坚硬的巨石上,迸发出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声响。那声响,壮如惊雷,震撼人心;那场景,气势恢宏,白雾漫天。跌落后的巨龙更加桀骜不驯,以更加势不可挡之势在窄窄的龙槽内左奔右突、横冲直撞,然后腾起阵阵巨浪,一泻千里。
此时,站在龙槽边上的我,感受着大地的剧烈震动,血脉里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了《黄河大合唱》那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的歌词与旋律。这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样的一种感受:有且只有母亲河,才能让整个中华民族焕发出精诚团结、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也由衷地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壶口瀑布,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的范畴,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且将会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一点,不亲临壶口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会得到的。
其实,诗人光未然作《黄河大合唱》的灵感之源,就是来自壶口瀑布的壮阔景象和船工号子的恢宏气势。1937年抗战爆发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在前线演出,亲眼目睹了黄河两岸的军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抗敌场景,深感民族之危亡、责任之重大。1938年秋冬时节,25岁的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黄河岸边,被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从而激发出了满腔的豪迈之情,迸发出了激越的创作灵感,并于1939年1月在延安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吟》(后改名为《黄河大合唱》)。当时,33岁的冼星海深受其感染,仅用了6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工作。自此以后,这首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黄河大合唱》,就成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强音。
脑海中有雄壮的声音在激荡,脚底下就会生发出不畏艰难的力量。由壶口瀑布观景台到水底生烟的观景点,需要迈下很多级台阶。甬道很窄,仅容一人通过;甬道很低,须低头才能前行。经年累月间,台阶上已沉积了厚厚的一层泥土,泥土经飞溅的水雾浸染,已变得非常湿滑。行走其上,需要格外小心。扶着石墙,抓着凸起的岩石,转过两道直角弯后,眼前便呈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底生烟”奇观。但见浑黄的巨浪落入谷底后,伴随着振聋发聩的声音,谷底激荡起大量的水雾云烟,如飞珠溅玉般迸发开来,使人仿佛置身于“黄河在咆哮”的慷慨激昂之中。此刻,逆着太阳的光线,就见一道彩虹横生水雾之中,那七彩的迷幻之色和空濛的氛围,顿时让人生发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大有一种“此地何地、今夕何夕”的迷幻之味。顺着太阳的光线,十里龙槽内,洪波拱涌,漩涡丛生,水面像开了锅一样翻卷起巨大的泡沫,被后边滚滚而来的浪头推涌着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冲去。此时,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便一下浮现在了脑海里。夕阳中,黄河就像一条纵横驰骋的黄龙尽情神游在十里龙槽内,直至消失在茫茫视野的尽头。
据说,最早的壶口瀑布位于此处下游5公里的孟门处。因奔腾的河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以每秒1000立方米的流量冲刷着这条深邃的河道,使得基岩不断坍塌坠落,龙槽逐年向上游移动,从而形成了溯源侵蚀的后退现象。黄河流出孟门后,河面渐渐变阔,畅行60余公里后,再次被两岸的山石收窄。蓄势后的河水,势头更足,一鼓作气冲出了晋陕大峡谷,流入进了广阔无限的大平原。
从“水底生烟”观景点来到地面上后,我又禁不住凝望着西边的黄河水畅想起来。此时,一种声音似在我的耳边响起: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沟。
两岸青山相对出,黄河浊流竞相流。
奇观胜景看不足,无怪前人赞不休。”
然而,我还是禁不住地想:山那边的黄河,会是一副什么样子?
捡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一些快乐音符,对自己也是一种交代和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