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谈《搁置》

编辑推荐 谈《搁置》


作者:ran.t 榜眼,2815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78发表时间:2010-10-30 14:31:50

以下所写的,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充其量是一种雾里看花的努力,但也不乏水中望月的执着。我是说,我将坚持“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权利,放松身心,随着这篇叫《搁置》的小说作一次小小的精神漫游。如此而已。
   搁置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因而带来焦虑;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未知的状态,因而又带来猜想,甚至希望,乃至憧憬。对于享受着世俗人生安稳的寻常百姓,他们对搁置感到焦虑不耐。而对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知识分子(不仅指知识分子这一外在身份,也包括带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人),他们因搁置而猜想、希望、憧憬的可能性会大得多。发展到极端,便是对这种“迟迟不见分晓”的过程本身产生依恋和沉迷。
   古人在国画中讲究留白,在园林建筑中也懂得利用空间,塞得太满被视为大忌。但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却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断用后事刺激着读者的胃口。读者也由此给培养出寻根究底、不看到大结局绝不罢休的阅读心理。谁死谁生,恩怨情仇,必得有个了断;主配角的下场务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放心合上最后一页。换言之,重要的是结果。绘画与建筑中留有余地,讲究回味,含蓄蕴藉的格调,在章回小说中除《红楼梦》以外很少得到体现。这真是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会有这样悬殊的审美心理。
   夏冰的《搁置》从这里入手,呈现的艺术面貌,对于习惯全须全尾的读者,肯定是个挑战。在大部分的篇幅里,我们只看到状态,看不到情节;只看到主人公做着一些可有可无的琐事,观察一些不太相干的物事,加上一些并不提供多少信息量的内心独白。好不容易到了小说结尾,书中人可以继续搁置,作者夏冰却不能就此搁笔,总该做出某种交待了吧,却又不是。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熟人被捕,有数面之缘的大爷猝死,这两个带有“终结性”的事件,与其说是某种悬念的消解,还不如说是新的悬念的产生。而那个和他约好了谈生意的人始终不曾出现,那个小女孩何去何从也没有点明,就连作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的摩托车属于谁,为什么向右倾斜,何时倒下,上面的积雪为何迟迟不融也都只有问题没有答案,只有谜面没有谜底。
   作者对摩托车的处理,有些像张爱玲在《秧歌》中对被宰的猪的描写。一组镜头,迟滞,放大,不带感情,那么无人性的注视着,却正因其不含主观色彩而格外的冷静超然。那头猪象征了村民,是被宰割者的“共名”。摩托车则象征了悬置,是人世间一切若有所待者的浓缩。只是作者全无同情,一路写来,任其发展,更见惊心。
   《搁置》一直到最后,主人公也没有在十字路口中选择一条,没能决定是否回家,结束这种在常人眼中早已毫无意义的停驻。
   作者写了主人公,而主人公正在写一篇刚起头的小说(照趋势看多半是有头无尾的),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层次,两番心境。主人公对“等待”着了迷,作者似乎又对主人公的等待着了迷,细细刻划、分析、咀嚼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缕思维。在这一刻,值得注意的反而不是叙事手法上的创新和文章气质的独异,而是作者与主人公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在何种层面上心灵相通,在“等待”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判断上是否完全实现了叠加与重合?
   这些问题,最终也只能付于搁置吧?
  
   附:《搁置》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91242

共 13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亮的评。陶然看得很深很透,精短,睿智,入心,妙不可言。《搁置》推出后,得到大家广泛关注。陶然也对此作予以关注解析,却是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把着眼点放在了《搁置》作者与小说中主人公心灵相通、契合上,别开生面。他能够对此生发兴趣并做进一步的挖掘,我是未曾想到的。这充分说明,在更多的角度上、更广的层面上,读者对文本能够产生崭新的感知和见解。因此,热诚欢迎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对此,我充满期待。【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9-13 04:20:59
  经陶然这么点拨,再回味夏先生的《搁置》,味道更浓了。
发表文章近百篇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