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惊涛拍天

精品 惊涛拍天


作者:绿叶草根 探花,191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335发表时间:2011-03-25 14:43:10


   陈炯明在暗中与北洋军阀勾结,从内部破坏北伐,一面借口库储支绌不供饷械,一面谋杀对孙中山北伐支持最力的粤军参谋长邓铿。
   邓铿,广东嘉应府(今梅县)人,1886年1月31日生。其父邓丽川善经商。邓铿9岁上学。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第二年春毕业。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常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教育学生和士兵。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在父亲的广丰米店内收容、掩护若干同志。武昌起义后,他协助陈炯明先后光复惠州、广州。1913年3月,邓铿以海南镇守使兼办民政事宜,镇守海南,杀了4个贩卖人口出洋的“猪仔头”,老百姓拍手称快。“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命龙济光到广东镇压革命军。邓铿奉孙中山之命往救三水,未果,只得逃往香港。1914年春,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许多人不愿绝对服从孙中山,邓铿却义无反顾地紧跟。蔡锷反袁起义,邓铿以粤军总部参谋长职协助孙中山、陈炯明积极响应。袁世凯下台后,邓铿奉孙中山之命严格训练粤军,他建立了模范第一师,军队严明,又先后选拔陈可钰、李济深、邓演达、张发奎、叶挺、李章达、陈铭枢、蔡廷锴、薛岳、蒋光鼐、陈济棠、缪培南、余汉谋等人,分任第一师的团长、参谋长、参谋处、营、连长等职。他治军严谨,清正廉洁,从不徇私,为广州军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次,邓铿派出的宪兵在广州晏公街缉获两百多担鸦片,查明是陈炯明支持他的亲信洪兆麟、陈炯光等伙同所为,邓铿毫不宽容,召集人民团体代表及各国驻广州领事共同监视焚毁,时人称颂邓铿为林则徐第二。
   陈炯明对邓铿又气又恨,今一为谋叛扫障碍,二为个人报私仇,便下了刺邓密令。
   1922年3月21日,邓铿从香港迎接他的老师、前广东将弁学堂总办周善怀乘文九路晚车回广州大沙头车站,正要登上汽车回一师司令部时,突遭凶徒手枪袭击,重伤入院,抢救无效,于23日凌晨逝世,时年仅38岁。陈炯明杀了邓铿,又不供应饷械,使孙中山既失膀臂,又失后方接济,坐困桂林,北伐不成。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大本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军事行止,许崇智、胡汉民主张回兵广州,蒋介石主张讨伐陈炯明。4月8日,大本营由桂林启程,于12日到了梧州。陈炯明想不到孙中山如此迅速回兵,慌了手脚,一面派廖仲恺、陈少白到梧州迎接,一面策划退路。孙中山对陈炯明破坏北伐的行为极其愤慨,要将陈的总司令、陆军部长、内政部长、广东省长等职一概免去。胡汉民认为操之过急,主张先将他的内政部长及省长两职撤去。同时,黄大伟、魏邦平等人也劝孙中山息怒,孙中山听从劝告,再一次给了陈炯明改恶从善的机会。
  
   二、八方掣肘
   孙中山接到蒋介石的作战计划书后,又电催蒋来桂林。蒋虽于1922年1月3日出发,迟迟不见到来。
   1月5日,孙中山带领北伐军4万人进行编队。
   蒋一路观光风景,1月16日才到阳朔。见到吴忠信,听说孙中山仍在筹划,还未正式北伐,他又后悔来早了。
   1月18日,蒋到桂林北伐军大本营,仍担任第二军总参谋长,住进了旧时清朝藩台衙门的八桂厅。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园林亭榭,到眼成趣。在桂林,他除了协助孙中山完善北伐军事计划外,游遍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所有名胜古迹:象鼻山、七星岩、灵隐洞、铁佛寺、孔明台、叠翠山……无一处不涉足。孙中山还同蒋介石合照了几张像片。
   孙中山已和湖南军阀赵恒惕谈妥,北伐军借道湖南,向湖北进攻直系军阀吴佩孚。岂知陈炯明早与赵恒惕勾结,不肯借道给孙中山的北伐军了。陈炯明指使粤军不参加北伐,他以广东省长把持财经权力,不给北伐军发一粮一弹。
   他并不就此止步,还于3月21日指派刺客在广九车站暗杀了给北伐军筹款的粤军参谋长邓仲元。孙中山在桂林既不能借道湖南,又没有饷械接济。
   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北伐军移向广东,改在韶关建立大本营,由江西出师北伐。孙中山4月16日到达梧州,20日回到广东肇庆。在梧州、肇庆两地,孙中山两次电召陈炯明前来面商一切问题。陈不但不肯见孙中山,还电请辞去本兼各职,向孙中山示威。孙中山于4月21日下令免去陈炯明省长、总司令和内务部长三职,令其专任陆军部长。陈拒不受命,当天就回故乡惠州谋叛去了。行前,暗使粤军50个营尽数开进广州。
   蒋介石在桂林看到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北伐,知道北伐难以实现,就想一走了事。3月末,他给留守广州总统府的廖仲恺写信,责任廖不答复他回后乡办兵站的要求,又要求廖调他回广州。廖则于4月3日回信,说蒋辅助孙中山,是如天之福,“岂能干此破坏大局之举。”
   孙中山转移大本营之前,派蒋先行到广州见陈炯明,及蒋到了广州,陈已避往惠州。4月22日晚,蒋在三水谒见孙中山,面陈机宜,极力主张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炯明的粤军,以除北伐后顾之忧。孙中山仍希望陈能幡然悔悟,更不忍将苦心经营起来的军队自相杀戮,想继续争取粤军跟他北伐。廖仲恺建议削去陈炯明四职,只留任军政部长一职,并由他说服陈炯明,继续忠于孙中山。
   蒋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决定离职返里。4月23日蒋随孙中山回广州,当即提出辞去第二军总参谋长职务,孙中山闻讯,专门到蒋住所恳切慰留,蒋感动得潸然泪下,仍于当晚登轮回沪了。
   蒋4月27日回沪,4月28日返里,给母墓建墓庐,自己则过起悠闲日子来。许崇智、胡汉民、廖仲恺接连六次给他发电,他一律置之不理。
   与此同时,孙中山已在韶关重建北代军大本营,并在5月6日亲往韶关督师,任命李烈钧为北伐总司令,许崇智为总指挥,分兵3路向江西进击。江西直系兵力最弱,一触即溃。北伐军旗开得胜。5月22日攻克龙南后,连下6镇。6月13日,一举攻克赣南重镇赣州,直系陈光远弃职逃窜。北伐军势如破竹,又进攻吉安,威胁省会南昌、江西指日可以平定。
   这时,北伐军的后方出现了糟糕之事:陈炯明6月16日指使50个营占据了广州,孙中山的革命根据地受到了严重威胁。
   蒋介石5月25日致电汪精卫,6月1日致信许崇智,一再建议平定陈炯明以稳定后方。但是,孙中山仍坚持由大部队坚持北伐,自己于6月1日只带少数卫队回广州,陈炯明在被削四职时具结下保证,以身家性命担保,决不反叛。孙中山深信不疑,待回广州一看,发现陈炯明确有谋叛布置,一面继续对陈炯明和粤军却作争取说服工作,又于6月2日给蒋发电:“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
   蒋接急电,不动身,不置复,而要为母举行周年祭祀典礼。
   在孙中山陷入生死存亡之境时,国民党另一大员、蒋的把兄弟戴季陶也在过隐士生活。
   在北方,1922年4月29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京津附近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战胜而告终。6月13日,北京政府的总统换上了曹锟、吴佩孚的傀儡黎元洪。
   陈炯明早与吴佩孚有勾结,吴曾许陈以两广巡阅使的职位诱其叛变革命。陈此时看到直系战胜了奉系,取得了操纵北京政府的主子地位,就认为发动叛变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陈炯明密令擅自开进广州城的50营粤军发动叛乱,并悬赏20万元杀死孙中山。
   要杀孙中山,先杀廖仲恺。陈炯明先向廖仲恺下手了。
  
   第7章虎穴救夫
  
   晴天一声霹雳。
   正当孙中山指挥北伐、推进革命的关键期间,留守广州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树起了叛旗。1922年6月14日,陈电邀廖仲恺去惠州“领款”,并称“有事相商”。廖仲恺明知有诈,但还是挺身而出,希图力劝陈炯明悬崖勒马,以挽狂澜于既倒。不料刚出广州,就被叛军拘禁,囚于惠州。
   陈炯明得意忘形:“这下把孙大炮的‘荷包’给锁住了,看你怎样北伐?”他妄想自立为“广东王”,公然下令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声嘶力竭地叫嚣:“打死孙文!”
   陈炯明杀了邓铿,又欲杀害廖仲恺,狼子野心,至毒至极!
   廖仲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孙中山的战友、中共的忠实朋友,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原籍广东归善(今惠阳)县鸭仔步乡鸭仔步村,1877年4月23日(清光绪三年三月初十)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少年时曾在美国读书。同胞兄妹三人,他排行第二。哥哥廖恩焘,懂英文,曾任清廷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官,担任过驻古巴公使和驻日公使代办。妹妹廖静仪。另有一个异母弟廖恩勋。其父廖竹宾,客家人,出身贫寒,从外省迁归善,早年卖身为“猪仔”,被运送到旧金山,备受美国当地人欺凌。这些事实,在幼年廖仲恺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阴影。廖竹宾在美国先当华人,后来积聚所得而经商,成为商人,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汇丰银行分行,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旅美华侨。
   只因清廷腐败无能,华侨备受欺凌。在美国的华工、华侨的遭遇,莫不如此。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受着苛捐杂税的剥削,在法律上同黑人、印第安人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在生活上过着“欲饮无浆,欲饭无粮,霜欺雪虐,风雨徬徨”的苦难日子,而且还不时遭到排华风潮的祸害。仲恺童年,即闻华工、华侨遭受迫害之惨事;及长,又亲眼目睹华人遭到美国人的嘲笑和戏弄以及中国儿童被美国富人的孩子欺凌和辱骂之情景。
   帝国主义的凶残,祖国的孱弱,在廖仲恺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国思想开始萌发,并逐渐滋长了救国的愿望。
   1893年,廖父病故,16岁的廖仲恺结束了在异国的侨居生活,陪同母亲护送父亲灵柩回归善老家。
   廖父在旧金山曾加入“客家人”组织的人和会馆。他一贯以客家的风俗来要求和教育孩子。临终时,他留下一个遗嘱,按客家人的习惯,儿子要找一个大脚的媳妇,而不要找小脚女人。
   廖仲恺回国后,叔父廖志岗要他成亲,他提出要遵照父亲遗嘱,找大脚的女子为妻。叔父有身份、有地位,这个要求就难为了他。乡野村姑不缠脚,但却门不当户不对,要找名门淑女中的大脚千金则殊非易事。
   叔父派人打听,终于寻到一个大脚千金,芳名何香凝。
   何香凝,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著名女革命家、政治家,现代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县棉村乡人,1879年7月16日(清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七)生于香港,从小喜读书,喜听太平天国故事,立志当洪宣娇那样的女杰。6岁时,母亲为她缠足,先把小脚浸泡,再裹上一层一层的裹脚布。母亲白天缠,小香凝晚上剪。如此反复多次,久而久之,母亲只得作罢。
   1902年,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后转入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08年改入女子美术学校学绘画。1903年她结识了孙中山,1905年7月加入同盟会,成为最早的女盟员。她追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参加中华革命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毅然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出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战时期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执委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遗体与廖仲恺合墓,安葬于南京孙中山陵侧。
   廖家公子,何家千金,虽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实是年轻人经过斗争而得来的一世姻缘。双方长幼喜出望外,很快订下了这一门亲事。
   叔父廖志岗资助廖仲恺于1896年赴香港进入了英国殖民当局所办的皇仁书院攻读英语,廖仲恺读书勤奋,进步很快。
   1897年10月底,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终成一对革命伴侣。婚后,何香凝变卖家财、首饰,帮助廖仲恺出国留学。1902年秋,廖仲恺在东京先后入早稻田大学政治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不久何香凝也东渡日本,夫妻共同学习,探求救国之路。
   在日本留学期间,廖仲恺结识了朱执信、黎仲实、苏曼殊、胡汉民等革命青年。
   1903年9月一个晚上,廖、何夫妇到神田神何町中国留学生会馆参加集会,初次见到孙中山,以后就跟着孙中山干革命,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黎仲实、朱执信、苏曼殊、胡汉民等革命青年。1905年夏,廖仲恺在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返回祖国,考中了法政科举人。他被清廷派往东北,帮助边务督办大臣陈绍常、会办大臣吴禄贞办理吉林省延吉地区回归祖国的交涉事宜。原来延吉地区以图们讧为界与朝鲜接壤,日本侵占朝鲜后就觊觎这块地方,并在1907年秋制造事端,派出军队侵占了龙峪、光霁等地,强立名目叫什么“间岛”,妄图吞并为己有。经过廖仲恺协助吴禄贞的努力奔走,据理交涉,终于迫使日本侵略军退出所侵占的地方,使这块土地能够较快的从日本人手中收回。
   武昌起义后,廖仲恺任广东省军政府财政司司长,专门主管财政。在民国初年,他以极高的工作热情、廉洁自守的优良品德,凭借所学管理财政,崭露头角,成绩卓著,博得了人们普遍赞誉。后来,他积极参加了“二次革命”和反袁斗争以及护法斗争。
  

共 216189 字 44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89...44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史学家的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记述了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敬爱的孙中山先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如何在旧中国处于外忧内患的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劣强对中国的觊觎和干涉与瓜分,积极推进“三民主义”, 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 “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带领更多的优秀中华儿女,全身心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并使拯救中华民族的事业变成全民族的事业。歌颂了孙中山先生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极力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作者完全抛却了政治因素和时事因素的影响,公平公正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真本面目,是对一代伟人的赞颂,也是对那些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的先人们的客观的、公正的评判,功过明晰。在作品的最后一个章节里面,作者运用神话演义的手法,高度赞誉了伟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类优秀的品德的突出表现,一代伟人的精神长存,并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欣赏朋友充溢着饱满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客观而又公正的历史史诗般的作品,感谢朋友对江山文学的厚爱和支持,欢迎朋友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来装点江山。热情推荐读者朋友们拜读,并热切关注作者的又新的佳品奉献。问候朋友,遥祝:愉快,好心情。【编辑:桐疏枝寒】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0338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1-03-25 14:54:21
  客观公正,真实还原了重要历史的本来面目。情节精彩,人物形象性,语言精辟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欣赏,学习。问候朋友,祝艺安。
2 楼        文友:幻新        2011-04-01 16:41:07
  【评论】历史的进程中,都会有无数的人为之抛洒热血,祖国的强盛,都是有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青春胜至生命来完成!从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祖国不强大,就将处处受人欺负。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极力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他们一辈辈人为祖国所付出的心血,我们是不会忘记的,孙先生的雄韬伟略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国人的心中!是的,没有人会把一个人的伟绩给抹灭。中国没有孙先生的精神, 是难以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历史的进程将无法获得推进。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不仅要记住一段历史,更要记住一个人,记住他们为祖国所奉献出来的一切!【评论:幻新】
生活给了我源泉,我在生活里歌唱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