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绿野荒踪、小说戏剧】万大妈

精品 【绿野荒踪、小说戏剧】万大妈 ——《乡村风情》系列之三


作者:老海这人 秀才,2328.6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295发表时间:2012-09-05 08:52:53
摘要:万大妈是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见证人。她与广大民众有着共性,更有着她的个性,她的身世,反映了我们国家发展的艰难步履,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七百家喜事,筵席生香
  
   可以说,小吴村哪家办喜事,无论是红白喜事,那筵席非万大妈经办不可,否则就被指责为不上档次了。
   从堂侄王世恩六十年代结婚的婚宴,到七十、八十年代各家青年结婚、建房的庆筵,哪家不是请万大妈主厨?那菜肴的丰富实惠、口味的咸淡香甜,直吃得人口角噙香,睡梦里还在咀嚼。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各家钱袋子哗哗响了,都讲究个信誉,都怕被人说小气,那筵席举办得非常丰富隆重。
   原来双河镇筵席一向有个习惯性传统,即十大碗,在四个冷盘(卤猪肝、猪舌,冷拌菠菜干子花生米,麻油香醋拌皮蛋)后,主菜是鸡(清煮整鸡)、鱼(红烧巢湖大白鱼)、肉(淀粉勾芡的红烧肉)、圆(精肉剁成肉泥搓成的肉圆)四碗,叫尚品,就是这四道菜每上一道,都要放一次鞭炮,再后就是红烧排骨和银耳莲子汤。
   随着人们经常下馆子、进酒店,人们口味讲究了,于是筵席桌上已经不是十大碗,而是十六碗到二十碗(含碟)了。只要有人说到有什么新花样的菜肴,万大妈问了几句,下一家桌席上便会出现新的菜品,而且比馆子里菜的味道还要好。
   当然,小吴村也不是天天有人家办喜事,在正常日子里,万大妈是闲不住的人,总是拎着个“亮子”(当地人称呼小水桶)在一些荒坡地上浇菜。她上了年龄,孤寡一人,队里为了不要她缴农业税和各项提成,就没有给她分地,给她报了五保户,享受老保。她就在荒坡野岭开了几垄菜地。她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可是,有一天,侄子王世恩来了,说是大爷想过两天回来看望她,问她允准不允准。她猛地心里打翻了五味瓶,脸面上寡寡淡淡平风静浪,内心波涛翻涌浊浪排空。她叫侄子让她想一想,就叫侄子走了。
   她走到天井处,看着早已枯死的桂花树,那黑枯枯光秃秃树身根部都已经生长了青苔。花台周边的砖块,早年修公路每家每户要上交一定数量砖石都拆去了,泥土散落,桂树根部裸露在外,有几缕细根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似乎在说,“我欲乘风归去,不忍丢下婆子”,抑或说,“原本无一物,何须惹尘埃”。那一晚,她没有睡,就坐在天井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几十年风风雨雨,她的心枯了,僵了,碎了,成粉末了,变为一缕青烟了,那烟还能凝聚吗?她不想这些了,她只记得那枯朽的树身根部洞穴口处有几队蚂蚁在忙碌地爬行,它们要把食物搬进它们的窝里去。
   再怎么说,这里还是他的家,他临老总还想到有过这个家,够了,还能怎样?就是不解,他当时怎么就不愿在这个家中,就不愿看自己一眼?到现在,他什么个样儿,自己都不知道呢!让他回来,要问问他!
   王志闻回来了,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是带着新疆的老婆一道回来的!本来还想问他一些话,万大妈无语了。但毕竟是远道来的客人,还是要留宿的。吃了饭,万大妈把自己的铺盖搬到南边原来小叔子夫妻俩住的屋里,将自己床上换了崭新垫絮被盖,随他们去了,自己关门睡觉。
   没有多久,打门声响,她没有理睬。“妹子——看样子你比我小,我只能这么叫你了。这么多年,难为你还坚守着这个家,今晚就让志闻与你圆房吧!”
   这一下激怒了万大妈。她没有开门,在房里怒斥:“什么圆房!谁稀罕!年轻时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年老了谁还想着那些罪过!睡你们觉去!明天我还要到人家做事呢!”
   王志闻没有过几天就走了,这一走就永远把这个家真的丢了,他老死外乡,在小吴村只是个传说,只有老年人偶尔提起过他,万大妈是只言不语。
   第二天,林乐星要准备给大儿子结婚,当然地请万大妈去主厨。她又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抛却了一切扰心的往事。结婚前几天,他要请万大妈报需要购买的菜料,由一位帮忙的亲戚在本本上记下,第二天起就要一一选购,买来后请人清洗。第二天万大妈有事没有来验看,第三天来了,一看佐料,少了几样,叫人立刻去买。有心的人听了,暗暗记在心里,当万大妈上灶时,那有心人默默记数,一道道工序下来,那一碗碗香甜可口的菜肴就端上了桌。
   正当人们在热烈开筵时,门外有人放了“十六响”(很短的一挂爆竹),跟着就有几个人进来,走到堂屋上面正中位置,大声吆喝:“老三啦!你家大儿子打伤了的人还住在医院里等钱治疗呢!你家大办喜事,稍微节省一点也能把医药费给出了吧!”
   屋里林乐星立刻找到大儿子问是怎么回事,大儿子说,没有那回事,他们纯属捣乱。原来这几位是街上小混混,曾经到林乐星大儿子做瓦匠的工地瞎转悠,说是要做小工,还没有抬几块砖,抬倒了,砸了脚,早在医院给他们医治好了,他们没有事就在外面到处敲竹杠,到饭口头上就混吃混喝。林乐星心里有了数,出来说,噢,是我儿子的朋友啊,好说好说,先吃饭,饭吃了再讲,再怎么也到了吃饭时间总得吃了饭吧!于是另将一张放茶杯水瓶的桌子撤清,开了一桌。
   那酒杯一端,什么伤不伤、治不治的早丢到九霄云外,特别是那菜一入口,那几个小混混瞪大了眼睛,连声询问是从哪个城市里请来的厨子,做的这么好口味的菜!待了解到是一位大妈做的,连忙进厨房,特地约定请她谋日月帮忙到他们家掌一掌勺,那个混子头几天后也要结婚。饭后千叮咛万嘱咐弓腰作揖拜托万大妈答应。万大妈忖度到这喜庆场面不能让他们搅了,只得微笑点头应允。那几个混混这才抹抹嘴走了,再也没有提什么医药费的事了。以后,万大妈还真的去掌了勺,他们也还义气,给了万大妈一个大红包五百块钱和一刀足足十来斤的猪肉。万大妈钱没有要,拎着猪肉回来了。她把肉割成几块,分别送给了几家侄子和好友。
   再说那有心看万大妈烧菜的人,是村上的小媳妇。万大妈年纪大了,总得要有人来接班吧!而且村上人家办喜事,绝不只是村上人来贺喜赴宴,还有很多外村亲戚,他们来吃着饭菜,会评论各村的烹调水平。
   她们回家后试着少了几样,主料下锅顺序、佐料搭配都是一样,可口味就是不同。闲下来时她们就闻讯万大妈,万大妈问了几句就说,你们没有注意火候,还要注意猛火、文火的调节。这以后,再有谁家办喜事,万大妈就有意地指导一些大姑娘、小媳妇如何制作菜肴了,不久,这些接班人也能主厨,但总叫万大妈在旁指点。
   这方圆一带村子,只要说到小吴村贺喜赴宴,都会夸赞万大妈的厨艺,说小吴村的菜肴就是香,就是好吃。
  
   八挣扎衰体,无奈归尘
  
   万大妈毕竟上了年纪,行动有些不便。农村一度盛行打压水井,小吴村有几户经济稍宽裕的人家打了压水井,人们不但在那里打水拎回家,还就在井边淘米洗菜清洗衣服。一次,万大妈在一家井边打水,没有注意到人家洗菜时弄得油滑的水泥地面,不小心滑倒了。
   上了年纪的人骨质疏松,那一跌,尾椎和髋关节处受伤,也没有到大医院医治,就打打针、敷敷药,看好了,可是身体直立不起来了,走路都要用根棍子或者拿着一个小板凳,一拄一拄的才能行走,且佝偻身子总累的气喘不止。
   看到她如此行动不便,汤华收留了她。
   这里要补说一些情况。在文革结束时,普遍平反甄别冤假错案,卓静儒又走上了讲台,那王志岳平反后,家里只有一个老嫂子,如何抚恤呢?当时王世恩已经调回家乡任教师,趁机叙说了“新妈”如何像妈妈一样抚育了王志岳成长,应该按家属一样抚恤,这样挣来了每月的遗属抚恤金。所以,万大妈的生活费还是有的。另外,每到节假日,那些侄子们来看望问候她时总还给个一百、二百元钱,那么多侄子,每到年关她都收到近千元,在她能行动的时候种些蔬菜,生活费用是足够的。只是跌伤后,若没有抚恤金,那生活就难以应付了。镇上每年对孤寡老人也要慰问,发给一定数量的钱。而抚恤金的发放领取,都是王世恩一手经办,月月都取了亲自送到万大妈手中。
   只要有了钱,买东西就由汤华或其家人顺便办理。而汤华不只是感恩在艰巨时期将黄金一样贵重的大米送给他度奶奶多活了半个月,在汤华结婚生子后,要忙于去生产队上工挣工分,总将孩子送到万大妈家,由万大妈接来的老娘代为看照,从摇箩里摇起,摇到走路、上学,几个孩子都是在万大妈家摇长大的。到万大妈的妈妈过世,汤华的孩子也都大了。
   万大妈服侍了他家的小,他觉得应该要养万大妈的老,何况也不要他一分钱。万大妈家的屋子年久失修,早已不能住人,也是万大妈不讲究,也不想再花那个钱修理,汤华便在他自家正屋前盖了一间小屋,高度刚够一个人站立,面积也不足十个平米,放置一张床,摆个小桌子,万大妈起居足够了。
   万大妈一搬出原来住所,经几个冬天风雪,墙倒屋塌,只剩下大门堂还在显示着早年的峥嵘。屋子里面,蓬草丛生,猫狗拉屎鸡下蛋,卓守愚家有只母鸡竟然在那里生了一窝蛋还孵出小鸡带着回了家。
   好在小吴村有几户人家属于居民户口,平日无事,就来陪着万大妈抹抹纸牌,度过寂寞日子。在别人眼里,万大妈行路艰难,生活枯燥,很是怜悯同情,可万大妈面容上仍是那么淡然静雅,她真的修行到家,一点不为身世、生活苦恼?
   温婉的万大妈实际上也是心强好胜的,否则她就不会在种植蔬菜、调制菜肴上那么出色了。只是她把一切曾经的美好追求压抑在心里,只有到她独自一人时,才会默默回顾和向往,然后又“罪过罪过”念叨一番。
   自她跌伤、治疗到现在,西安的侄子再也没有来看望她了,连信也没有一封,这是她最难过的。
   她知道,那是因为在二千年初,大侄子来看她时提出了个请求,即自己已经生下两个女儿,又瞒着居委会怀上了胎,想到她这儿来躲避计划生育。万大妈想,那可是国家政策的事情,违法的事情可不能做,就没有答应。也幸亏没有答应,若按侄子要求做了,那她享受的抚恤金就要撤销了,生活可就真的拮据了。当然,当时她可没有想到这点。她侄子一气之下饭也不吃就回去了,还丢下一句狠话:“从此,安徽这个家就断了!”就这么从此杳无音信。
   在汤华家一住就是五六年,平日是汤华家人料理伙食,万大妈每月将抚恤金完全交给了汤华,时而还给他孙子买些吃食(叫人帮着买的),人们都夸汤华家的人是道德模范,那本家侄子在家的只有王世恩,他为什么不把“新妈”接到自己家呢?因为他家两个儿子已经成家不说,他自己老婆因患癌症动过大手术,需要人服侍调理,实在难有精力再来照顾这位婶娘了。
   王世恩妻子自从动过手术,那农事、家事都不要她经手。儿子们要上班,家里家外忙,甚至孙子、儿子的衣服,都是王世恩洗。退休后,更是在家务之外还去耕几分地,种些油菜、花生、山芋,还想栽点棉花让卓守愚劝阻住了,说,你年纪也不小了,家里家外会累坏的,嫂子还要你照顾呢!他才逐步减少了种植。就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他总感到身体不适,经检查说是胃部有炎症,要做手术切除。实际上是胃癌初期,瞒着他和村人们,只有带着他去医院检查的两个儿子知道,连他们的妻子都没有告诉,当然也没有与他们妈妈说。切除三分之一胃的手术后,修养了数月,他又忙起家务,因知道做过手术,村里人说是“损罐子”,经不得劳累,就没有再种一些作物了。他这样的家庭和身子,又哪能在照顾婶娘?不过,每月领取工资顺便领回抚恤金还是一贯不变的,也经常问候,看还需要些什么,帮着办理办理,有时还买些水果、饮料给她。
   前年,王世恩又觉得浑身无力,而且延续了几个月了,走一段路都感到气喘。再去医院检查,说是“缺铁性贫血”,需要补铁。实际上是癌细胞在扩散,但哪能告诉他呢?买来高档补铁药品,补了几个月还是于事无补,在春节前迷糊中去世。
   他这一去世,对万大妈影响可就大了。她不解,咋的比她年轻那么多的侄子也超她先走了呢?自己老了,总这么拖累人,实在于心不忍啊!可偏偏不该死的死了,而该死的我却反而不死,看样子是菩萨在保佑我,可这也是在叫我受罪呀!
   愁苦埋怨一番后,又连说“罪过罪过”。说过了“罪过”,还是要想,想这一生有没有白过。她知道人们是怎么看她,说她名义上有丈夫,其实没有一天做过女人,因为女人都应该生孩子,而自己没有孩子,到死都没有后人来摔瓦盆子,以后,清明、冬至,连给自己烧纸钱的人都没有。咳!管的了今生还能管来生吗?可今生又怎样呢?是的,乡亲们都对我很亲近,而最亲近的是世恩侄子,如今他却朝我先走……
   想着想着又转到王世恩身上,想起了王世恩小时候哇哇学语情景,自然就想到远在西安的二侄子,那时候,他满地爬,嘴里喊着“大馍”,把“妈”和“馍”分不清,大侄子总笑着把二侄子抱起来送到她怀里说“你吃大馍”,把她蹭得心里直抖。嗯,大概那就是做女人的感觉吧!
   她居然脸上露出甜丝丝的笑容,猛然又说“罪过罪过”,怎么能想这些?可是,今后世恩不在了,那学校又要查这个填那个的一些什么表格,谁来帮自己做呢?唉!这活着是多么难啊!

共 26248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23456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塑造了一个农村的典型人物——“万大妈”,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一个旧中国过来的典型性的传统良家妇女,她遵从传统妇女的“三贞九烈”从一而终,即便是“丈夫”新婚之夜逃婚,依然没有改变她的意志,终身没有再婚。这种状况是那个时代下的一种现实,却无法说她愚钝。小说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形象“万大妈”的一生展开创作,能过合理的想象,反映出意味深长的道理。行文流畅,流畅连贯,尤其人物的塑造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再加上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全文可圈可点的不少,如地方的民俗风情等等,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本文在故事情节上或许并无特别之吸引人之处,但仍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其一,较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其二语言生动丰富,生活气息浓,起到了良好的表情达意之效果。文章以“万大妈”的去世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内心思想。文章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行文层次清楚。 能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生动,的确难能可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头尾照应,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在这篇小说中,笔者通篇没有对人物作出议论,这正是笔者的高明之处,是悲情,是高尚,是贤良,还是愚昧……自由人去评说。这篇小说,一个字:“好”! 【编辑烟波放钓】【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X0120907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烟波放钓        2012-09-05 08:55:33
  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全文语言朴实,结构自然,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一壶茶,一竿钓,一怀好心情
回复1 楼        文友:老海这人        2012-09-07 23:44:32
  谢谢精炼的概括和精彩的点评。你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秋心        2012-09-05 14:15:45
  祝贺老海又推出力作,问候,祝福创作丰收!
秋心如水
回复2 楼        文友:老海这人        2012-09-07 23:45:27
  谢谢社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问好!
3 楼        文友:飘零        2012-09-05 15:04:25
  小说篇幅较大,思路清晰,叙述自然,结构紧凑,衔接连贯,笔触细腻,中心突出!欣赏佳作!问好老海!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回复3 楼        文友:老海这人        2012-09-07 23:46:44
  谢谢精彩评析和鼓励。问好!
4 楼        文友:阳媚        2012-09-05 19:39:03
  欣赏海叔又一力作,文中万大妈的形象塑造很成功,朴实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心里的独特描写,细腻生动,佳作,学习了!问好海叔!
回复4 楼        文友:老海这人        2012-09-07 23:47:53
  谢谢抽出宝贵时间阅帖和评析、鼓励。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