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词忆少年时

精品 【海蓝.散文】词忆少年时


作者:沃土老农 秀才,206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28发表时间:2012-11-26 17:44:40


   当一切成为过往,倏忽已近天命,少年的时光,却常如电影胶片一样,形成一帧帧画面,定格于记忆深处,而于某个特定的时间及场合,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放映出来,于我来说,这形式就是诗词。下面的每首词,都有一个或苦或甜的记忆,有一份或喜或忧的情怀,有一段或少或多的成长……
   逝去的杨树林
   回想往事卌年,
   何贪玩,
   伙伴六七嬉戏闹林间。
   抓啄木,
   捉喜鹊,
   藏猫猫,
   笑语喧哗常忘月升天。
   ——《相见欢.过村西树林旧址有感》
   那是一大片杨树林,位于村西,是早已搬走的老贾家房框子。我们去那里主要是捉鸟。林子边的树都很粗,树尖上有喜鹊窝,里边的喜鹊崽子有时会掉下来,黑脑袋,黑眼睛,黑白相间的花翅膀,挺招人喜欢,捡回去养在鸟笼里,够玩好几天的。最厉害的是班学军,他能爬到树上,直接从窝里掏出喜鹊崽子来。树干距地面一房多高的地方往往有小孩胳膊粗的圆洞,那是啄木鸟的窝。小家伙们像挂在树干上一样,“梆梆梆……”一通敲,勾出虫子就会飞回窝。在秋天时,我们总会选几棵粗且直的葵花杆,连根刨下,再用旧菜刀将根削成拳头大的圆头,剁了葵花梢,一件一丈多长的捉鸟工具就做成了。抓啄木鸟简单极了。我们就坐在离啄木鸟洞口五六间房远的壕沟边,一旦发现漂亮的公鸟或暗绿脊背的母鸟飞进洞,就会嗖嗖地跑过去,狗剩子总是一马当先,跑到树下,将手中的葵花杆一耸,那圆头就准确地抵住洞口了;瘦猴儿噌噌噌上了树,双腿一盘,稳稳地夹住树干,左手迅速将圆头移开,右手紧跟着伸进洞里,眨眼间,一只扑棱棱的啄木鸟就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我12岁那年,村里所有的大树都砍伐掉了,第二年,人们刨掉树根,平整出土地,种上庄稼,从此,我们失去了一块乐园。以后,每当经过那片长着玉米的树林旧址时,我都会想起曾经的快乐时光。
   掘泥鳅
   秋风吹送,
   乌龙忙过冬。
   委身遁入泥淖里,
   各享独酣幽梦。
   伙伴忙趁晴天,
   三五挥叉塘边。
   掏得睡虫绵软,
   笑捧夕阳一片。
   ——《清平乐.掘泥鳅》
   小时候,村中大坑,村西大坑,雨天的时候都出鱼。夏天的时候,后屯的老王头穿着水衩,在村中大坑里插上挂网,傍晚时,他又穿着水衩进去,从挂网上摘下一拃长的鲫鱼来,令我们羡慕不已。冬天的时候,大坑结了冰,大人们会用冰镩凿开厚厚的冰,穿着高腰靴子钻进冰下,弯腰从泥水里逮住更大个的鲫鱼来,那满身污泥的活鱼,在冰面上的土筐里翻滚,引来多少啧啧赞叹。
   我们小孩子弄不到鲫鱼,只好去抓泥鳅。秋天的村西大坑,只剩中间有炕面大的一汪泥水,哥哥们各端脸盆,光脚进去,舀起泥水,晃着膀子往外泼。浑浊的泥水里,不时有拇指粗细的泥鳅在快速地翻滚。这时,边上的弟弟们就冲过去争抢着,捧起泥鳅就往另外的盆里装。此时,坑里坑外,满是惊喜的欢叫,有时也夹杂着几声争吵。不到半小时,坑底的泥水都淘到坑外,大家就全进到稀泥里,伸手去抓踩住的泥鳅。泥鳅多滑呀,从脚趾缝间挤出,又从手指缝间挣脱,弄得泥猴般的小伙伴们叫喊连声。大家各端着半盆泥乎乎的泥鳅,满身泥水地回家,引来母亲一通责骂。不过洗净的泥鳅炖上土豆条,那可是难得的美味,就为这顿美餐,挨骂也值!
   我很爱动脑筋,想,那些从我们手中滑掉的泥鳅,肯定在地下猫着呢。放学后,我就和二弟拎着脸盆和铁锹、叉子,又去了村西大坑。到那一看,大坑已经见底,泥鳅自然不见了踪影。我仔细观察一番,发现微干的泥巴间有许多筷子粗的小孔,挖!我伸锹就挖,顺手将略湿的泥土扣到旁边,二弟蹲下身没拨拉几下,一条断头的泥鳅就给翻了出来!看二弟举着半条泥鳅,我知道用铁锹挖不行,就扔了锹,用叉子掘。嘿,这个办法好,哪儿有孔就掘哪儿,一条条头朝上的或黑或黄的泥鳅就被翻了出来。运气好的时候,一叉子下去,能掘出两三条来。此时的泥鳅,没有了水里的活泼,胡须软软的,身子蔫蔫的,好抓极了。后来,我们由坑底向外延伸,见孔就掘,太阳落山时,我俩竟挖出大半盆泥鳅。俗话说,打家雀,钎蛤蟆,捞鱼摸虾逮泥鳅,不为那口肉,只图那口瘾!这种收获的乐趣,真是难以言说!
   父亲的书柜
   锁开红箱,
   藏书翻遍,
   如饥似渴读残卷。
   灯花挑逗舔眉梢,
   乌升兔走波光转。
   古今佳辞,
   中外宏篇,
   一一得见文豪面。
   适逢年少浸书香,
   传承文化担肩远。
   ——《踏莎行.书柜》
   小时候,我们农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能弄到值得一看的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家有两只木箱,红色的底子,描花图案,是父母结婚时买的。其中有一只木箱,爸爸上了锁。我上三年级的时,已经表现出对文字的偏爱,爸爸有时就将钥匙给我,说去找书看吧。
   带着惊喜与好奇,我打开了那个木箱。木箱左侧是一摞书,最上边有4本毛泽东选集。翻了翻,看不懂,就往下找,结果找到了两种书,就是这两种书,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培植了我的文学幼芽。近40年一路走来,我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不断追求。
   一种书是爸爸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师范时的教材:一本是16开的《文学作品选》,三百多页,缺封面;另一是三本用细绳儿订在一起的《古代诗歌作品选读》。我最喜欢看《文学作品选》。我无数次地阅读《牛郎织女》和《孟姜女》,书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不但增加了我对真善美的理解,也增添了我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以至于长大后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搜集整理民间故事,高中时,我整理的故事《婆婆丁》就在《吉林民间文学》上发表。在书里,我认识了王冕,那雨后的荷花一直开放在我记忆的深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动作描写及人物性格的刻划,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直到后来自己写小说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让人物的语言、动作去表现其性格;对《药》、《社戏》、《老山界》、《最后一课》《凡卡》等这些经典的反复阅读,使一个懵懂少年逐渐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认识与渴望,那就是:文学形象可以长久地留存于人们的心中,我一定要做一个用笔描写生活的人。《古代诗歌作品选读》则由于艰涩,是读了许多遍,才渐渐懂一点点的,但《诗经》中的许多篇目还是在脑海中留有很多印象。
   另一种书是文革前的《人民文学》。许多本书用细绳儿订在一起,看时极不方便,却又不敢拆开。有一篇叫《尾尾没六洞中来》,文章里说,地下暗河里有种鱼,都失明,且没有一条超过六斤的。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暗河盲鱼的故事依然记得很清晰。后来,这成册的《人民文学》都被下乡知青、当时的赤脚医生毕敏洁借走了。回想起来,这是我在文学启蒙阶段接触较早的纯文学读物。那个时候,爸爸的工资极低,好像是每月39元5角,却能拿出钱来订阅《人民文学》这类纯文学刊物,实在难能可贵。
   爸爸书柜里,所能找到的文学书籍,也只有这些。在书籍贫乏的时代,我能读到这些,已是十分幸运。正是这极少的文学滋养,使我的文学种子悄悄发芽,一点一点地,极其艰难地成长起来。
   难忘小人书
   处处寻搜,
   画图识字多情趣。
   为求一阅,
   诚心何翼翼!
   存瑞胡兰,
   少年心中志。
   小图微义,
   常留幽梦里。
   ——《点绛唇.小人书》
   在《父亲的书柜》里,我谈到少年时期曾在书柜里找到《文学作品选》及《人民文学》等书籍。在如饥似渴地反复读过后,我开始千方百计找书来读,而最先找到的竟是连环画,我们都叫小人书。这是那个时代比较容易找到的,且是最有意思的书。
   当时在我们屯儿,小人书最多的是孙宝家。他家是下放户,父亲原来在县城当教师。尽管备受歧视,他家的文化气息毕竟浓于别人家。为了看小人书,我常常从屯东头跑去他家,规规矩矩地借到小人书,躲到一个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完一本又一本。看多了,《董存瑞》《草原英雄小姐妹》《雷锋》等书,我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清晰地回放出那一幅幅画面及配图文字。我看书极易入迷,有一次,外面电闪雷鸣,孙宝的妈妈催我回家,我硬是看完最后一页,才在豆大的雨点中穿行回去,那少年雨中行的图景,如一幅小人书的某一页,长久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我爱去姥姥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三姥爷家及六姥家都有小人书。三姥爷的孙子二文子(学名许百成)跟我同岁,也是个小人书迷,他家的小人书最多。那些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桐柏英雄传》(许多年后有人据此拍出电影《小花》),画面细致精美,故事曲折感人。六姥家的老成子比我小一岁,这个小舅舅也常常给我小人书看。记得最初看到的是《铁道游击队》,那一幅幅战争年代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后来学校里有了图书角。班级里的图书角设在教室西北角,一张课桌上摆的多是小人书,《刘胡兰》《张高谦》《一块银元》等一些小人书,毕竟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是那一本本小人书陪伴了我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也滋养了我的文学芽苞。后来我写小说时,常常在脑海里像看连环画一样构思人物的活动过程,这显然得益于少年时代所读到的小人书。
   难忘的年画
   年关临近,
   家贫无人问。
   陋室残墙贴彩画,
   制造祥和气氛。
   悟空三打妖精,
   威虎山上英雄。
   今日平板电视,
   缘何年味不浓?
   ——《清平乐.年画》
   四十年前的东北农村,每逢过年前,家家都要买年画。
   村供销社宽敞的筒子屋里,靠南窗用细铁丝挂起一张张年画样品。我们这些小孩子在样品下钻来窜去,大人们则在样品前评头品足后,到柜台前,狠狠心掏出块八角的,买上几幅年画,再塞给嚷着买小羊鞭炮的孩子几块糖,就心怀遗憾地提着并不丰盈的篮子回家。
   到家后,大人们就在断了柄的铝勺里,放上点白面和水,偎在炕上的泥火盆里,一会儿便打出了浆糊。很快,一幅幅年画就贴在旧年画的位置,原本灰暗的土坯房里,便充盈着新年的祥瑞之气了。
   我家墙上的年画有两种。一种是单幅的,往往贴在炕墙上方,一进门就须看得见的醒目位置。有一幅叫《毛主席万岁》,画上胖乎乎的小女孩儿,举着剪出的“毛主席万岁”字样的挂钱儿,笑得纯真而灿烂。这些单幅的年画,色调明朗,给朴素的农家小屋增添了不少喜气。
   另一种是多幅的故事连环年画,多贴于站在地上容易看清字的地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有许多著名的多幅连环年画。有一张叫《永远热爱毛主席》,共十六幅小图,图下有文字,大意是讲新疆有个叫库尔班﹒吐鲁木的老人,为感谢毛主席将他救出苦海,精心准备了许多干果,骑着毛驴上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记得画面很精致,色彩也很鲜艳。我们站在这张年画前,对配图文字中“库尔班是在牛圈里长大的”这句话挠了半天脑袋,想,他是为了吃牛奶方便吗?另一张著名的年画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忘记多少幅了,却记得孙大圣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令人生羡。至于《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样板戏年画,也是许多人家要贴上墙的。这些故事性强的年画,既装点了各家各户简陋的居室,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寓事于画,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卖席子
   街柳舞翩翩,
   杨花绵绵,
   推车行走五月天。
   为赚银钱忘路远,
   汗透衣衫。
   往事不堪言,
   生计何艰,
   辛劳父母鬓间寒。
   一步尘灰一把泪,
   心待明年。
   ——《浪淘沙.卖席》
   我十来岁时,每到冬天,父亲都要带领全家编席子。买来高粱秸秆(我们叫秫杆儿)后,父亲叫我们用自制的工具为每棵秫杆儿去皮,并剖成三瓣,再捆成捆浇上水,每天下班后都坐在屋地当中,左手扯住秫杆瓣儿,右手握住侵刀,同时右脚蹬刀,刀刃抵住秫杆瓣的根部,左手一拽,右脚恰到好处地一起用刀,“哧——哧——”,三两下,白瓤飞卷,薄而韧的秫杆篾子就刮出来了。整个冬天,父亲都在灯下编炕席。他编的炕席篾匀平整,结实耐用,深受欢迎。一张炕席卖8元钱,虽然获利不多,毕竟可以补贴家用。后来,父亲跟砖厂联系编苫砖坯用的小席子。这样,我们也可以参加到编席子的工作中去了,八岁的二弟在爸爸的示范下,竟然会自个起头,独立编席!
   编好的小席子五张卷成一个筒,两端捆上,够一定数量就拉倒万顺或柴岗的砖厂。
   那是个轻风吹拂的早晨,妈妈将卷成筒的席子装上手推车,并让我跟着去。现在想不起来有多少领席子,只是高高地装满一手推车。开始上路时,我觉得车子很轻快,到了柴岗地界,路边的柳树悠着绿枝条,不时蹭着我的脖子,痒丝丝的。正是杨絮飘飞的季节,点点杨花轻舞飞扬。二十多里路,没觉得咋累就到了。

共 67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童年的时光,许多美好的过往如今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曾经的年代里,有许多经典也有许多我们无法放下的怀念。逝去的杨树林,有趣的掘泥鳅,爱不释手的一本书,还有难忘小人书中有趣的故事……童年的过去是无法忘怀的,作者真实毫不掩饰地写出了童年的种种乐趣和烦恼。文章材料翔实,脉络清晰,感情真挚,夹议夹叙,重点得以突出,令人振奋,也令读者深思。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6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2-11-26 17:45:30
  看过很多追忆童年的文章,用词的形式还是第一次,很新颖。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1-27 07:52:12
  谢谢社长精心编辑!先是写了词,后来写了相关的回忆文章,也是对曾经过往的纪念吧。
2 楼        文友:蔚风        2012-11-26 19:23:46
  一个人的童年,有许多美好的时光,如今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欣赏学习,问好作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积累素材,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回复2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1-27 07:53:42
  谢蔚风来坐!
3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1-27 07:49:23
  少年的某些记忆,实在无法忘怀!
4 楼        文友:溪洋        2012-11-27 08:06:34
  佳作欣赏,问好朋友 ,祝福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回复4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1-27 08:21:52
  谢溪洋来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