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江山闲话”三题(随笔)

精品 【笔尖】“江山闲话”三题(随笔)


作者:晚霞晓文 进士,659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92发表时间:2013-10-18 23:50:16
摘要:一提到秋,文人最容易联想到的是“春花秋月”,“千里婵娟”。而我不是文人,没这个雅兴,只有一个“俗”字。因此,开口出言都难免让那些文坛泰斗们难长记性。因为里面没有记得住的“缠绵的情节”,没有记得住名字的“卿卿我我”的人物形象。因此,连“小说”都不敢,只敢说点儿闲话,暂且称之为“江山闲话”。

一提到秋,文人最容易联想到的是“春花秋月”,“千里婵娟”。而我不是文人,没这个雅兴,只有一个“俗”字。因此,开口出言都难免让那些文坛泰斗们难长记性。因为里面没有记得住的“缠绵的情节”,没有记得住名字的“卿卿我我”的人物形象。因此,连“小说”都不敢,只敢说点儿闲话,暂且称之为“江山闲话”。
  
   一、低头与昂首
   中秋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皖南。
   一踏进故乡的热土,我就被秋收的繁忙景象拽住了脚步。我走近稻田,分享丰收的喜悦,吮吸久违稻花的沉香,又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心旷神怡。陶醉中,突然几支高高的稻穗吸引了我,我以为是乡亲们培育的“良种”,便冒冒失失的一问。大伯笑我:“你看看,才离开几天,忘本了不是?,这哪是什么良种?是秕谷。别看它头昂的最高,全是空的。不信你看看。”
   我接过穗子,掂了掂,轻飘飘的,一点分量也没有。大伯见我茫然,接着说:“你再看看,那些个藏在叶子下面的,才是最饱满的。”
   “啊,难怪,人们说成熟的稻子头最低”,我冲口而出。乡亲们笑了“嗯,说的真好!”
   不是我说的好,我也是听来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在生活中,类似的表现太多了。记得有人说过:鸭群里,脖子伸得最长的,不是天鹅,可能是饥渴难耐者;记得还有人说,气球能飞那么高,那是因为它肚里全是空空的;风筝能随风飞到天上去,其实它一点儿分量都没有。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头脑发热时做出一些傻事,供平静下来进行反思。
   人们总是会记住自己的才华、显摆自己的帅气、张扬自己的风光,炫耀自己的光环。记住的只是自己的名声,而忘记一些他人的事。比如“郭小四”,一坐上文坛掌门人的交椅,那些个美眉一哋,就犯这毛病,说什么韩寒作品中能记住名字的很少。言下之意,自己的作品才叫力透纸背,而“洛阳纸贵”。
   这也许是人的天性罢?
   生活中,常常令人犯狂的还有,若是给几只猴牵着,就以为自己是齐天大圣;身边有几只猫跟着喵喵,就以为是兽中之王;梦中揽了袋冥币,就以为自己是富豪;在TheInternet里,拾了几句“巨星”的牙慧,就以为自己是文豪;给支扫帚,就以为可以横扫千军如卷席。
   在秋天里,那些经常出来献艺者,不都是歌王,还有鹦鹉在学舌,还有乌鸦在聒噪,还有青蛙在嘓鸹,还有怪鸱在夜号。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
   生活是一部多幕荒诞剧,在不同的场次里,它迫使人们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去表演。有时,演着演着就恍惚了。比如,在夕阳下彳亍,影子被拉得很长,往往会认为自己很高大;在梦中,有时露出了脚丫,还以为自己长高了,其实那是被子拉横了。
   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茶壶放在炉子上,水开了,哧哧的冒气。配文是:茶壶吹口哨时,它的胸中便开始沸腾了。
   西方有句谚语:大海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它永远都低于地平线。
   我们的古哲先贤还有很多妙语,如:低地成海,人低成王。“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些绮丽佳句,无不教人称奇,“三省吾身”。
   秋夜,空旷辽远,是一个最能激发思维的时刻,满眼的成熟会让人心静,静下来就会反思;漫天的星斗会让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我想,一切科学追求的应该是一个“真”字,一切教育追求的应该是一个“善”字,一切艺术追求的应该是一个“美”字,一切学问追求的应该是一个“爱”字。人心要是宁静了,爱也一并会升华;人要淡定了,秋日也胜春朝;境界提升了,霜叶红于二月春花。格局大了,自己就小了;自己大了,天地都难容了。
   我曾经在一篇小文里说:真正的智者温文尔雅,真正的贤者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谦逊低调,真正的富豪藏而不露;真正的伟人旷达超迈。
   如果人心向善,人间就是天堂,如果人心向恶,处处都是地狱。当心中能接纳他人的时候,世界处处都有笑脸;当你心中拥有玫瑰的时候,世界永远是美丽的。
   记得苏小妹取笑苏东坡的一个小故事,我们很多文友可能耳熟能详。有一次,苏东坡得意洋洋,哼着小曲回到家里。小妹不解,问兄何由。苏东坡按捺不住,便如实相告:“我在佛印面前捡了一个大便宜。我问佛印,我像什么?佛印说:‘东坡,你像一尊佛啊’!佛印问我:‘那你看我像什么呢?’我说:‘你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粲然一笑,双手合十,只说了声,‘阿弥陀佛’。小妹,我已经修成正果,成佛了。你说我该不该高兴啊?”
   苏小妹一听,一声长叹,只是摇头不语。苏东坡不解其意。苏小妹又一声叹息,说:“亏你还是大学士,你没听人说吗?心中有佛,看人是佛。心中装的是粪便,看人就是狗屎啊!”东坡听了,羞愧难当。
   古人说:口乃心之门户,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屏幕。低俗的人说不出高雅的话,浅薄的人,说不出深刻的话,虚伪的人,说不出真诚的话,只有半瓶醋的人,说不出谦逊的话,格调低的人说不出有品位的话……
   因此,人若浮躁了,心也就蒙上了尘埃,眼光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尖。鼠目寸光之下,天地小了,自己大了;坐井观天,自己就是天王;山外无山,天外无天;手里拿个地球仪,也敢说不要支点,同样可以玩转地球!
   我的这些话,能让人记住的肯定很少,因为这些文字不堪一睹,既不是“小说”,更不是“大说”,登不得大雅之堂。因为这些话不好听,听起来耳朵会不舒服;这些话不便记,也就更不好记,记住了心里难受,不如忘却的好,只将其当作闲话云云。
  
   二、“博客”与“驳客”
   博客,英语Blog,译作部落阁。博客是结合了文字、图像、以及其他网站、博客的链接。是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而“驳客”则是人们对那种锋芒毕露,擅驳斥好诡辩的人的戏称。此“驳客”非彼“博客”也。
   说起此“驳客”,我就想起我们大学刚毕业时,有一个同学叫李刚,他的性格同他的名字一样“阳刚”。他初入职场,能说会道,恃才不拘。当领导指出他的不是,或者批评他的过错时,他总是一言九“鼎”,总能找出一大堆借口来开脱,翻出一大把理由来驳斥。事后我也试图婉转地提醒他,他却引经据典地回击。说什么左宗棠说过:“穷时不被欺,达时不被嫉”。曾一度,无论是领导的批评,还是同事的善言,他都从维护自己的面子,显示自己的“才华”出发,把领导的批评当成“欺”,把同事的好心看成是:“嫉”。进而把各方驳斥得体无完肤,让人连连摇头。因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叫“驳客”。他听了,鼻子哼一声,一脸的不屑。一时间,同事对他都敬而远之,他成了职场的“驳客”。
   一晃20年过去了。当霜染双鬓时,在同学聚会时我又遇到了当年的“驳客”。他谈起当年,未语先叹:“唉——想当年,我崇拜左宗棠,以为在同事面前敢于顶撞领导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显示自己的气概;只觉得驳斥他人心里有多爽,唉——”“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无知啊!”他喝了口茶,“走过这些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机关,看看身边那些爱顶撞的朋友,除了过过嘴瘾,撑撑面子之外,留下更多的恐怕就是遗憾了。而那些宽容、豁达、随和的朋友,很多人都成了部门、公司的头头脑脑……人啊,前边的路是黑的,做人的学问在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啊……”
   据说,老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的一件事,就是张开嘴,用颤抖的手指着自己的口腔问弟子:你们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弟子们以为他老糊涂了,一时语塞。老子接着问,“你们再看看我的牙齿”。弟子们说:“老师,您的牙齿一个都没有了。”老子这才说:“牙齿一个不剩,是因为它们上下都是硬碰硬。舌头之所以完好无损,是因为它们伸缩自如”。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在传授做人的智慧。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塔木德》里的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智者,为了教训他手下那些不太本分的仆人,就叫一个仆人去买一些最好食物,这个仆人买回几条舌头,接着,智者又叫他去买一些最坏的食物,结果仆人买回的仍然是舌头。
   智者问仆人:“为什么好食物和坏食物都是舌头呢?”仆人说:“它是善恶的根源。当它善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善的了;当它恶的时候,也没有比它更恶的了。”
   身在职场,有时候,“会说”往往比“会做”更重要。管好自己的嘴,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注意说话的方式,讲究说话的艺术,确立好自己的角度,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就知道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曲弹什么调,什么水行什么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
   戴尔.卡耐基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无论多么婉转高超的批评,还是善意良苦的教训,都会使人感到自尊受损,面子受伤而激起受训者感情的不悦。因此,卡耐基认为,好挑剔他人的人,其实是自己内心空虚的表现,不挑点儿刺,就显摆不出自己的那点儿“醋”;不好为人师就无从让人高山仰止。凡此种种,都是修养不够;但凡善显山露水的,都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少做“驳客”多做“博客”。善驳斥的人,早晚会让人“剥吃”——先剥掉你外皮,再一口一口地吃掉你,让你没有未来。而善做“博客”者,也许处处会见到真诚,交到朋友,悟到真经,有利于以道御术干事业。把敌人变成朋友,把朋友变成手足,把世财变成法财,把货币变成人民币。由做工作到做功德,到功成,名遂,身退。这无疑是人生方程式的又一组解。
  
   三、“穷忙”与“穷盲”
   英语中有一个单词叫“workingpoor”。中文意译就是穷忙族。有人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比月光族还穷,比大劳模还忙。他们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炮打穷忙》一书把“穷忙族”比喻为“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永远只是一捆干草”。
   穷忙族是当今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和城市进程加速的产物。据世界经济组织有关统计,这类人,在美国,超过500万,在德国超过100万,在中国,75%的国人自认是“穷忙族”,按此计算,大约有好几亿人!
   随着世界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知识经济带来的技术型劳力的贬值,人口的剧增,教育的落后,基本素质的下降,以及各国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穷忙族”还在与日俱增。“穷忙”,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日本的穷忙族增加了7成,美国增加了6成,中国增加了5成。
   穷忙族尽管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低素质型穷忙族。
   这种人时下为数最多。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既无专长,又无专业,还无专心。他们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成天浑浑噩噩,忽忽悠悠,马马虎虎,拖拖拉拉,敷敷衍衍;偷奸耍滑,游手好闲;挖空心思,耍小聪明,占小便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他们大事不会,小事怕累,玩“苹果”,泡游戏,搜八卦,样样都会。摸麻将,推牌九,三天不睡。看书学习,犹如受罪,十分钟不到,鼾声如雷,继而哈喇子一堆。
   这种人,骨子里流淌的就是“穷血”,天生就是一副“穷骨”。自己一条穷路走到底,给下一代示范的也是一条“穷路”。这种人低素质是无知使然,混迹了好几年,境况依然,一辈子穷忙是历史的必然。
   (二)月光型穷忙族。
   有人将“月光族”概括为:“小时候靠共产党红太阳沾光,上学靠父辈勒紧裤带脸上放光,工作后工资月月花光,无钱的夜晚就看月光。”
   这号人,赚钱不多,却喜好摆阔,跟风赶时髦,弄新潮。这种人,大多浅薄虚伪,目光短,格局小,层次低。他们不会理财,不会谋划,不懂生活,只顾眼前,缺乏品位。很多时候,他们花钱凭感觉,购物找刺激,一见超市就加速,一进“淘宝”成“活宝”,一见新品就眼花,一见品牌就心动,一见名牌就心跳。所挣的几个钱,几乎都是在这样的盲目冲动、盲从跟风、盲动消费中月月精光。据说,最初发明超市的创意就源自于“月光族”的消费观。
   这类人,一辈子囊中羞涩,一生都在“月光”中穷忙。
   (三)高薪无规划型穷忙族。
   这种人,主要是广告,公关,媒体,营销等行业的白领。他们的工资不低,但是每天忙于工作,无暇给自己做规划,甚至没时间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劳碌奔忙了许多年,仍然还带着“穷忙族”的帽子。他们平时消费盲从,开销随意,出手不拘,购物无数。到头积蓄无几,两手空空。他们之中,很多人出现职业倦怠,感觉前途渺茫。
   走近“穷忙”族,不难发现,他们的“穷”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盲”。不学习,使他们成为“文盲”,花花世界,使他们成为“色盲”,眼高手低,使他们成为“流盲”,不会理财,使他们一生“穷忙”。
   要摆脱“穷盲”的现状,走出“穷忙”的困境,关键是要做好两个规划:一是职业规划,二是人生规划。
   在这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四步走”:
   第一阶段:工作两三年,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得到上司和公司大多人的认可,至少不能让人忽视你的存在。
   第二阶段:工作五年左右,要在自己所处的圈子里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并且获得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工作八至十年,你应该在你所处的公司,或者行业,或者区域有相当的知名度或者美誉度,开始有人仰视你,间或有猎头的人来挖角等。
   第四阶段:工作满十年,你自己还只是一个小小部门主管,那你就应该不惜“重金”去参加只有富人才光顾的培训班。在那里去结识富人,学习富人,高攀富人,学做富人。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不用多久,你就会走出“穷盲”的误区,摆脱“穷忙”的困扰,把“穷盲”的靴子和“穷忙族”的帽子远远地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共 53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名为《“江山闲话”三题》,从秋写起,自命为“俗",故名“闲话”。读了【“低头”与“昂首”】,知道“低”和“高”是相对的,“格局大了,自己就小了;自己大了,天地都难容了。”读过【“博客”与“驳客”】,我知道人要少做“驳客”多做“博客”,才能“交到朋友,悟到真经,有利于以道御术干事业。”读完【“穷忙”与“穷盲”】,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穷忙,什么是“穷忙族”并知道了“穷忙”产生的三大原因,并懂得了摆脱“穷盲”的两个规划。读罢,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作者之才,体现在文字之洋洋洒洒,却又圆润流畅;体现在为文看似率性而为,随心所欲,实则并非“信马由缰”,有所指,有所论。妙用排比让文意澎湃,引经据典让文章内容厚实。引用而非堆砌,更显作者之能。此中种种,不一而足。实是好文,推荐了。【编辑:红河军列】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102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夏炎        2013-10-20 12:07:05
  啊-好文笔,好痛快,好有气势,闲谈之中,让人悟到了做人的真谛。很多事,正如俗话说,“三岁的娃娃都知道,六十花甲的人不一定能做到”。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悟到几分做人的道理。好句,好文,好“教材”,值得学习。
回复1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1 08:32:36
  哈哈,您的语言还是那么精彩、浪漫。谢谢品读,请夏炎老师多多指教,问好祝安!
12 楼        文友:夏炎        2013-10-20 12:09:26
  说的好!“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回复1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1 08:35:27
  问候夏炎老师,谢谢!请品香茗。祝好,远握!
13 楼        文友:风雨飘飘        2013-10-22 19:42:28
  再赏,受益匪浅。赞。远握作者。
喜爱诗歌,古韵诗词,
回复1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2 19:49:14
  谢谢文友再次光临品读,万分荣幸啊!祝风雨飘飘老师秋安!
14 楼        文友:风雨飘飘        2013-10-22 19:44:09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妙。
喜爱诗歌,古韵诗词,
回复14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2 20:00:14
  谢谢风雨飘飘老师的赞誉!本篇拙文“闲言碎语”难登大雅之堂之拙作不值得一提,晚霞羞愧啊。呵呵,在古韵诗词这方面以后还请风雨飘飘老师多多指导哦。请品香茗,遥祝愉快!
回复14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00:16:49
  借江山这个平台,晚霞再次对风雨飘飘老师说一声谢谢!是您把晚霞引进江山这个大舞台,在这里晚霞学到了很多在平时生活里学不到的东西。这里的文友们真诚热情,个个笔锋精彩、精锐,篇篇美文让晚霞看的眼花缭乱。真的是受益匪浅。谢谢江山,谢谢江山的文友们!祝好,问候秋棋!
15 楼        文友:夏炎        2013-10-22 21:28:30
  晚霞老师,我禁不住又进来拜读了。不过,我总有点儿闹不明白:你这种“四痛”风格的文章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的眼球?所谓“四痛”,是我的一个“250”文友看后给你的文章起的“别名”说:可能有的人看了“痛快”,有的人看了“真痛苦”,还有的人是“痛恨”,还有可能在背后“痛骂”吧?我是凭感觉小瞎说的,请不要介意啊!呵呵
回复1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2 23:54:49
  文友好,谢谢再次进来品读,祝好,远握!
回复1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00:03:18
  本篇拙文晚霞就是随笔一写,谢谢夏炎老师如此关注。祝好,问候秋安!
16 楼        文友:亦男        2013-10-23 02:14:49
  读“闲话”,看晚霞晓文老师讲“嫌话”真有几分令人“嫌”吖!很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有点儿触痛了某些个“神经”,很明显有点儿越了“雷池”,闯了“雷区”:因此太明显地遭遇了一种尴尬,一方面是“一头热”,另一边是“冰冷的脸”,见证的也许就是“痛快”背后的“痛恨”吧?
回复16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11:20:38
  谢谢亦男老师再次光临,请品香茗,祝好!
17 楼        文友:岭南木棉        2013-10-23 07:15:33
  好辛辣的笔调!读起来犹如在喝“酸辣汤”,酸的碜牙,辣的嘘嘘......这是我这个新手的真实感受,肤浅。不知说的对不对啊?
回复17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11:23:19
  谢谢文友品读,祝好,远握!
18 楼        文友:尛韵莼苏        2013-10-23 08:06:00
  去了一趟长沙,仅仅几天,回来看看文友,啊——你的大作还有一点儿人气,祝福一下!
回复18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11:27:08
  尛韵老师好,最近很忙吧?问好,祝秋棋!
19 楼        文友:尛韵莼苏        2013-10-23 08:07:15
  我还没看到,还加了“精”品,可喜可贺!
回复19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11:28:43
  谢谢!同喜同贺!共同学习进步,还望多多指点!抱拳!
20 楼        文友:尛韵莼苏        2013-10-23 08:19:58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使命感的一种表现。看来晚霞文学老师韩深谙其道啊——
回复20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3-10-23 11:38:47
  过奖,晚霞只懂得一点点皮毛而已。问好尛韵老师,祝秋安!
共 29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