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评论】试论《遗忘》的艺术张力

绝品 【江山评论】试论《遗忘》的艺术张力


作者:晚霞晓文 进士,659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79发表时间:2014-06-26 22:07:36
摘要:《遗忘》是证明山地先生在思想和艺术价值上超越同题作品的一部力作而被评为绝品,同时《遗忘》作为一部成功的艺术性文本,使山地先生艺术的天赋展示无遗;使作者作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作家的优势尽显风采。作品艺术上的独具匠心,思想上的冷峻深邃、过人的感悟和从容理性使作品独领风骚,力透纸背。山地先生还是一位善于体验、善于博览众长、又善于表达自我的作者,并且他的表达是独特的不可重复、无法模仿的,这是因为他找到了既属于他自己,又属于全江山的如“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般的文学载体和表达方式。

【江山评论】试论《遗忘》的艺术张力 山地先生的小说《遗忘》,被评为江山绝品。随后,评论部又将其放到江山网站,以征文的形式在整个系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高论迭出,各领风骚。很快,《遗忘》的点评达130余条,点击率骤然升至1万余人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只笨鸟,还是一只不肯先飞的笨鸟。在评论部征文通知下发以后,我之所以迟迟没有发言,是因为自己笨,所以在没有读懂,吃透作者意图之前,实在觉得没有发言权。直到我读了近20遍之后,才对作者的立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要评、要论,一时还没找到着眼点。这几天,当我再次品读《遗忘》后面的评语时,看到石霞山人老师的点评,我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山人老师的评论为我打开了一扇理性的窗户,为我的评论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我们来回顾一下石霞山人老师的这段评语:“这篇小说颇具艺术张力。我看,思想在于一个人对在文革中犯下的罪过的忏悔。在那个走火入魔的年代,人都身不由己,青春的冲撞让善良弯腰曲背。这是人性劣根和社会政治的使然……以此而言,此乃该遗忘而又不该遗忘的,所以说耐人深思寻味。但直言不讳地说,山地先生或许对文革史料了解欠缺,所以有些定义、用语稍欠准确,比如,‘红卫兵宣传负责人’、‘打倒……坏人’、‘黑五类之一’等等。然瑕不掩瑜,内涵可圈可点,堪为绝品!”
  
   这段评语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把近万言作品的艺术特征,行文主旨,结构技巧,布局谋篇,文笔手法,形象塑造,寓意蕴含,长短优劣等浓缩在不到200字的篇幅里。尤其是“颇具艺术张力”这一评语,更是对全文所作的纲举目张似的概括。这个定论,评价中肯、客观、精当;结论准确、公允、精辟。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张力。
  
   何为张力?“张力”一词,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指某一物体,在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的拉力。
  
   在文学理论中,“张力”一词最早是西方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在1937年的《论诗的张力》一文中,首先借用物理学的观点而提出的。艾伦·退特说:“为描述这种成就我提出张力这个名词。 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和内涵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退特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术语,并称之为“诗的共同的特点”、 随后,“张力”一说便日益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兴趣,被逐步用于文学评论中。
  
   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即在平衡态势中包容不平衡态势,其审美主体具有的“不动之动”的动态感,有动之动的超越感,超越之中的那种震撼力!如若去掉张力的外延,它即是文本内涵的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融通与相互的作用力,把审美主体与客体相融洽的主观感受。我们可以对文学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既对立,又统一。在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相互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审美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循坏、往复、驰骋,最后在多重观念的认知、相融、影响下产生的三维层面的通感之效应。
  
   从某中程度上来说,看一部文学作品有没有张力,实际上是在说它与读者之间有没有一种心灵上的契合点。一旦审美主体有了这个同文本共鸣的契合点,那么,这种张力就显而易见了。
  
   在艺术的创作中强调“张力”,是要求作者能比较好的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作品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情感状态,让自己的情感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使读者能产生同作品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悲切,共欢乐的那种艺术感受。
  
   文学张力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与评论手段,它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作品只有唤起审美主体想象和再创造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超越,作品才能产生震撼的张力效果。
  
   本文拟从表现手法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等方面阐述《遗忘》在不同层面的艺术张力,体现作品在马克思唯物论的对立统一审美中构建的丰富内涵所彰显的艺术张力。
  
   关键词:张力,手法,主题,艺术内涵。
  
   一、可圈可点的艺术张力
   1. 以意外的手法制造悬念。《遗忘》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意外制造悬念,以总悬念统领全篇,以悬念吸引读者,以意外造成波澜,以意外加悬念的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层层叠叠,波澜起伏,峰回路转似的向前发展。
  
   在小说创作中,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比如《遗忘》,前有“设悬”,后有“释悬”。通俗地说,这种手法是在故事情节的前面,作者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在悬念设置上,《遗忘》体现的是总悬念与各场面中的小格局相配合的设计。总悬念随着戏剧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达戏剧冲突的高潮。比如张永红给孙子起名,它是贯串全文的戏剧性结构的情绪支柱。后面的小悬念则是从属于这个总悬念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节或每一段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向下一场景或下一情节的作用。
  
   具体说来,山地先生小说《遗忘》的“设悬法”带有古希腊悲剧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表现手法的特点。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开端是从忒拜城的瘟疫写起的,开场时所設的悬念把当时的情态和以前的故事简洁地联系起来。然后,情节在层层揭示悬念的推动下,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直至俄狄浦斯国王在追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正是自己在无意中犯下了这一罪孽。于是,一个公正贤明的国王自我放逐,沦为一个瞎眼的乞丐。这样的“悬念式”开头和意外式结尾,似乎为山地先生创作的《遗忘》所借鉴。
   在小说《遗忘》中,张永红给孩子起名为“黄喜秋”,是展示给读者的第一个意外。以此作为开场的設悬,然后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文革”中张永红批斗“坏人黄云山”与母亲徐米钏阻止儿子批斗。儿子坚决抵制母亲袒护黄云山。因母亲阻止批斗“坏人”就把母亲与黄云山联系起来了。因为母亲与黄云山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接着这一伏笔,情节一波三折地向前发展,最后祭奠“救命恩人”,母亲在坟前说出原委,“谜底”揭开,“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坏人”,张永红坚决要打到的黑田镇头号坏人黄云山,竟然是自己最亲,最好的恩人,是张永红自己的亲生父亲!真相大白,事实证明,张永红才是黑田鎭“最大的坏人”!这个结局大出意外,与《俄狄浦斯王》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层层“释悬”,步步推进。情节在“释悬”的推动下,小说以起名这个十分意外的总悬念统领全篇,接着设计了25个意外的情节。大悬念套小悬念,环环相扣,剖贝见珠,层层构成以意外的悬念,段段以悬念形成伏笔,全篇以伏笔推动情节深入。这些意外分别是:
   1)起名。
   意外1.“端午节这天,是张波的儿子满月的日子”。“亲戚朋友都被他请到家里来喝满月酒。”“当爷爷说出为孙子起的名字时,亲戚们纷纷惊愕!”“张波的父亲张永红给孙子取的名字是,‘黄喜秋’。”“黄喜秋”,这个名字,按当地习俗,从名字到姓氏,再到辈分,都与张氏家族一点儿边都都沾不上。这就是典型的以意外引出全文的总悬念,是全文主要冲突的焦点。
   2)揭秘。
   意外2.(张永红)“他慢慢地梳理着,将六十年前他曾发誓要遗忘的那段往事娓娓道来,向在场的人们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把人们带入那段已被遗忘了的岁月。”这是全文的过渡与转折,以下倒叙出的所有释悬,都是从这一过渡引出的情节。
   3)儿子斗老子。
   意外3.“张永红朝身边跪着的人狠狠地踢了一脚,大声呵斥:‘老实交代你的罪行,你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旧军队里干了多少坏事?我们党的政策,你是知道的,那就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跪着的人一声不吭,瘦弱的身子摇摇欲坠,但硬是撑着不让自己倒下。”这个意外的举动,揭示出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性格:儿子斗老子。为坟前揭开生世之谜埋下伏笔,同时,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意外,使作品有大波跌宕的效果。
   4)母亲落泪。
   意外4。“斗人斗了一天的张永红,精疲力尽地回到家。他看见母亲正坐在火边,一边剥着包谷颗粒,一边落泪。他慌忙走过去问道:“妈,你怎么啦?”黄云山挨斗,母亲为何流泪?张永红会问,读者也会质疑。这为后边揭示黄、徐关系埋下了伏笔。
   5)掏出红宝书。
   意外5。 “张永红一听,扒开妈妈的手,站了起来,迅速掏出口袋里的小红本子,高高地举了起来,坚定地说:‘妈妈,你的阶级立场哪儿去了?’”这个举动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笑,显得幼稚,但处于在那个个人崇拜到近乎迷信的时代,一个16岁的孩子,其幼稚有情可言,迷信的举动也无可厚非。
   像这样的意外情节,我大致统计了一下,逐一作了标记,并且进行了编号,在《遗忘》中前后共有25处之多。除上述5处之外,
   还有:
   6.张善财之死;
   7.卡黄云山脖子;
   8.“徐阿姨昏倒”;
   9.长工成文职干部后又为最好的老师;
   10.英雄回乡;
   11.成了“黑五类”;
   12.预知徐米钏饿晕;
   13.用玉米面收买红卫兵;
   14.叫儿子斗自己;
   15.学生复课张永红回乡;
   16.什么情况都好了黄云山反而一直独生;
   17.张波落水,黄云山淹死;
   18.黄云山之死,徐米钏再次晕倒;
   19.黄云山之死引起轰动效应;
   20.徐米钏拿出信物;
   21.徐米训说出私情;
   22.道出张永红身世;
   23.张善财意外接受大肚子的徐米钏;
   24.张善财意外划为贫农;
   25.全文释悬:喜秋,是朝鲜战场为救黄云山而牺牲的小战士叫“喜秋”。这样,所有的疑团全部解开:黄喜秋,既是纪念朝鲜战场牺牲的小战士,又是铭记救命恩人黄云山,更是为了永久不忘,认祖归宗,恢复黄氏家族,以续黄氏香火。作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大结局。让作品与人物相关联的各个元素,都集中于各方矛盾的相互对照、衬托、抗衡,造成作品内部的某种冲击,以意外营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而彰显艺术张力。
  
   3. 结构艺术。山地先生的小说《遗忘》,在结构艺术方面,明显地带有欧·亨利的“欧氏”风格。“欧氏”风格的显著特点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欧·亨利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当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往往是以意外造成悬念,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而无一又不是在情理之中。代表作有小说《麦琪的礼物》、《迷人的侧影》、《最后一片藤叶》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贤人的礼物》等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纵观《遗忘》的情节安排,很明显地带有“欧氏”加山地的风格。当初,黄云山巧遇徐米钏,一见钟情,偷食禁果,徐米训怀孕,张善财意外地接受徐米钏;全国解放,黄云山立功而返回,看似乎为了徐米钏,结果并非人们所料;张善财之死,看样子作者是想让张善财给黄云山“让位”,结果又出乎预料;“动乱结束”,黄云山一切遂意了,黄、徐牵手已“万事俱备”,结果总是“没有东风”;最后,黄、徐之恋,相互守望的结果,却是黄云山为孙子而死!悲切断肠的结局,是作品中的人物不愿意接受的,也是读者不愿意看到的。这既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也是作品主题的需要,更是艺术张力的需要。试想,如果写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黄、结合。其客观效果将如何?所以,这个意外的结局是颇具匠心的,在带给读者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二、充满张力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直接把典型形象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提出并加以说明的,是1885年11月 26日恩格斯给敏娜·考茨基的信。恩格斯在信中写道:“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说黄云山是一个典型形象,是因为他身上明显的带有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体现了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山地先生《遗忘》中典型的“这个”。我们可以从黄云山的性格中清楚地读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种生活的环境带给读者心灵的触动。

共 1031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绝品小说《遗忘》进行了透彻的点评,就是从作品的创作构思、特殊环境和人物的刻画、主题思想等方面,用细腻的笔墨、充分解读作品中极具张力的艺术性,展示了作品以典型的环境烘托人物,以人物的刻画推进故事,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这篇评论让我们从艺术的层面、审美的角度再一次欣赏原作的创作风采,感受原作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内涵。全文评论客观,角度新颖,精心打造,推荐阅读。【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62701】【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41002第212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6-28 11:03:19
  精彩的文学评论范文!
回复1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28 13:20:27
  谢谢何社支撑,晚霞只是完成了评论部布置的一份作业,请何社看看,能否及格啊。呵呵O(∩_∩)O~
12 楼        文友:石霞山人        2014-06-28 18:52:19
  这篇评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亦有著名评论家雷达之风,无论总论点、分论点都是以作品实际和创作实践而立,从中外名著中撷取论据加以佐证,从而对山地绝品小说《遗忘》的内涵立意以及写作手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阐释,彰显作品的精彩亮点,同时对其不足给予温和而贴切解析,而不是在作品的文字细节上自以为是地转圈子,甚至盐罐里寻蛆。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评论。以平和的心态看作品评作品,才是对文学的尊重,对作者、读者负责,唯有尊重和负责,加上学识修养,才能写出这样的评论,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就此问好晚霞晓文,并致崇高敬意!
回复1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28 20:31:15
  谢谢石霞山人老师在百忙之中的关注、评阅、点评以及鼓励!其中那些鼓励之辞,深感老师言重了,令晚霞赧颜汗下。一篇习作,要说能及格的话,全靠山人老师的点化,再加上山地先生绝品的支撑、评论部的支持,以及系统各位老师的厚爱。晚霞所做的只是多读了几遍山地老师的绝品,将其中的“精彩亮点”投放到了“江山的聚光灯”下,让更多的眼球聚焦于这个焦点,从山地老师的绝品的这一个侧面,再现“流年”人的风采;再通过“流年”这个形象窗口,展示整个江山文学的艺术风貌。晚霞所作,实在微不足道。山人老师的教诲与勉励,山地老师的境界与风貌,让晚霞晓文受益匪浅,这将是支撑晚霞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再次致谢!
13 楼        文友:风雨飘飘        2014-06-29 15:01:41
  评论很到位,道明了优点、指出了不足,精彩。
喜爱诗歌,古韵诗词,
回复1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29 15:21:01
  感谢风雨飘飘老师再次到访、阅读、评点。谢一路支持!
14 楼        文友:丹枫醉晚        2014-06-29 17:30:41
  一向欣赏晚霞社长的文品,那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抑不扬的风格。本文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晚霞社长的文风,而且看到了晚霞社长的深厚的文学底蕴。洒洒万余字的评论之作,其功可是一日之寒?今之一读,方知鄙学之短,习晚霞社长之文风,当努力而为,永做文字的小学生。
回复14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3:46:56
  感谢丹枫老师造访,感谢您的一贯支持!老师所言甚重,晚霞岂敢受之。若拙作涉及有所切题,那也是个人的一点儿浅见,只要不被文友笑话就OK啦!
15 楼        文友:雍梅        2014-06-29 19:06:21
   看了精彩的文学评论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咱们江山真是一个人才挤挤,藏龙卧虎之地。佩服,受益匪浅。
只有懂得微笑的人,才能紧紧抓住生活的手,微笑着去唱响生活的歌谣。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
回复1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3:52:45
  感谢雍梅到访,感谢点评鼓励!一篇习作,能获文友如此精彩点评与鼓励,深感欢欣鼓舞。谢谢支持!
16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4-06-29 19:52:46
  在文学理论中,“张力”一词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1937年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指在诗的价值的评判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评判标准——引者注),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 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回复16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3:58:43
  旁征博引,权威所言,在文学理论中,“张力”一词最早是西方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在1937年的《论诗的张力》一文中,首先借用物理学的观点而提出的。很给力,谢谢!
17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4-06-29 19:54:25
  实际上,“张力”一词,最早见之于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文学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
回复17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4:03:27
  即在平衡态势中包容不平衡态势,其审美主体具有的“不动之动”的动态感,有动之动的超越感,超越之中的那种震撼力!如若去掉张力的外延,它即是文本内涵的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融通与相互的作用力,把审美主体与客体相融洽的主观感受。我们可以对文学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既对立,又统一。在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相互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审美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循坏、往复、驰骋,最后在多重观念的认知、相融、影响下产生的三维层面的通感之效应。
18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4-06-29 19:55:30
  文学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
回复18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4:05:45
  从某中程度上来说,看一部文学作品有没有张力,实际上是在说它与读者之间有没有一种心灵上的契合点。一旦审美主体有了这个同文本共鸣的契合点,那么,这种张力就显而易见了。
19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4-06-29 19:56:26
  我们如何来理解“文学张力”,个人以为,那就是吸引读者的那种内在的表现力,它通过一定的意境创设,矛盾的冲突、辗转、起伏,运用精妙的语言技巧,充盈丰富的情感基调,达到人们的神情的愉悦与某种倾向感的愤泄,思想灵魄升华的一种艺术创作力。
回复19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4:06:46
  文学张力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与评论手段,它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作品只有唤起审美主体想象和再创造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超越,作品才能产生震撼的张力效果。
回复19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4:07:33
  在艺术的创作中强调“张力”,是要求作者能比较好的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作品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情感状态,让自己的情感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使读者能产生同作品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悲切,共欢乐的那种艺术感受。
20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4-06-29 19:57:10
  张力所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感观上的冲击,更多的则是思想灵魄上的冲击和震憾,达到一种共同的超越式的认知与理解。
回复20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30 04:08:22
  文学张力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与评论手段,它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作品只有唤起审美主体想象和再创造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超越,作品才能产生震撼的张力效果。
共 35 条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