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铜铃声声(往事征文·散文)

精品 【西风】铜铃声声(往事征文·散文)


作者:桑干河 举人,357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54发表时间:2015-05-09 21:15:45

【西风】铜铃声声(往事征文·散文) 思绪漫天飞舞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闯出一头驴来。
   我以为我早把它忘记了,不曾想它却是那样根深蒂固地隐藏于我的记忆深处,它从纷纷繁繁的世俗杂念后面倔强地走出来,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让我难以释怀。
   它不是阿凡提智慧的小毛驴,也不是张果老神奇的小毛驴,更不是希梅内斯忧伤的小银,它只是一头我所见过的普普通通的小毛驴。
   第一眼看见它,我便喜欢上了它。初次见它,是在一个年关将近的时候。“叮铃,叮铃”的铜铃声响在院门外,奶奶说:“娃,你姑来了!”我跳下炕,趿拉上鞋,欢快地打开院门。姑父戴着大棉帽,穿着羊皮袄,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扶着车辕。小驴车上坐着笑眯眯的姑姑,车后跟着一头东张西望的小驴驹。我眼前顿时一亮,好漂亮的小驴驹,我两步跨到车后,小驴驹警惕地腿一蹁,蹦跶到车的那一头去了,弓着长长的脖子在它的母亲,那头拉车的大草驴胸脯上磨蹭着,鼻孔里“呼哧,呼哧”地喷着白气的大草驴,偏着脑袋温柔地看着小驴驹。
   姑姑嗔怪地说:“这娃娃,姑还没有一头小毛驴亲啊?快点扶姑下来!”我脸一红,有点儿不好意思地折回来。姑姑很胖,我颇费了点劲,托着姑姑的臂弯,姑姑有些艰难地从驴车上一点一点挪下来。姑父把驴车停到院里的枣树下,拴好驴,卸下车。车上的米面粮油,还有猪肉等吃食,我和姑父搬了好几趟才搬完。
   每年的年根儿,姑父和姑姑都会提前准备许多吃食,或蒸或炸,有生有熟。等安排好一切,然后选个好日子,起个大早,赶着驴车“嘚儿,嘚儿”地走上二十多里路,来看望他们古稀之年的老父老母,虽然他们自己也已上了年岁,多年以来却不曾间断过,这似乎已是一成不变的习惯了。
   暖烘烘的炕头上,姑姑和奶奶唠着家常,姑父在地上打转转,找着活干。姑父人憨厚、勤快,年轻时跟着爷爷做工,时间长了,奶奶看这小伙子正直、善良,就把姑姑许给了姑父。爷爷奶奶的眼光的确不错,几十年来,姑父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爷爷和奶奶,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左邻右舍都羡慕爷爷奶奶找个有情有义的女婿。想当年,姑父家遭了火灾,姑父为了抢出那点可怜的家当,几次冲进火场,虽然抢出一点东西,但烧坏了脸。姑姑哭着跑回娘家,说什么也不回去了,嫌弃姑父变成了丑八怪,奶奶把姑姑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在爷爷和奶奶看来,做人得讲良心,明事理,善始善终才能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爷爷奶奶坚决的态度,迫使姑姑想明白了道理,回到了姑父身边。如今,我的四个表哥和两个表姐都是儿女众多,那些年,姑父看着子孙满堂的兴旺景象,乐得合不拢嘴,常常感慨自己这一切都是两个正直善良的老人给予的。
   太阳升上了头顶,天气有点暖和的感觉了,姑父忙着干活,我则惦记着那头小驴驹。它此刻正依偎在它母亲的身边吃着姑父给它们备好的草料,“嚓嚓”的吃草声清脆入耳。它的母亲身材匀称,娇小健美,也称得上美驴胚子了。小驴驹精干活泼,就是腿略长一些,显得不怎么协调,但它浑身青灰色的毛顺顺滑滑,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光泽。两汪清泉般的大眼睛,一忽儿望望我,一忽儿看看它母亲,支楞着耳朵惬意地咀嚼着清香的草料。
   我从小喜欢动物和植物们,喜欢走近它们,我想和它们交流,想和它们成为朋友,与它们和睦相处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得到无穷的乐趣。就像这头稚嫩的小驴驹和它矫健的母亲,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轻轻地靠近它们,小心翼翼地伸手抚摸着它母亲的大脑门,它的母亲静静地享受着我的爱抚。小驴驹也渐渐放松对我的警惕,开始用脑袋蹭我的肩膀,毛茸茸的大耳朵痒着我的脸颊,我尽量保持静立,生怕惊了它。
   短短的半天时间,它就与我熟络了,在我面前蹦蹦哒哒,调皮的撒着欢,精气神儿十足。
   姑父和姑姑要回去了,我目送着他们走出院门,“叮铃,叮铃”的铜铃声在镇街上脆响。小驴驹车前车后地蹦跶,时不时地昂起头“哦哦”地向我叫两声,似乎在和我说着什么,或许是和我告别吧!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再见它,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走在去姑姑家的田间小路上,途中要经过姑父的那片田地。阳光亮得耀眼,刚吐翠的杨树绿意盎然,草芽儿茵茵郁郁。田间,地头,劳作的人畜,近处的村庄,远方的山,恍若一幅轻涂淡抹的水彩画,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
   站在地垄边,一条条笔直的犁沟直通前方,新翻的土地散发着浓浓的泥土香。远远的,两个熟悉的身影晃动着,一点点地近了,更近了,那是它吗?迈着矫健的步子,昂首阔步地走过来,后面闪现出扶着犁,扬着鞭的姑父。
   真的是它,四肢修长,身材挺拔,清泉般的眼睛更大了,更清了,浑身朝气勃勃。它长大了,义无反顾地延续着它母亲曾经扮演过的角色,这也许就是它们在这个世上的使命。
   三月的阳光暖暖的,我坐在地垄边,一人、一驴渐渐地远了,又渐渐地近了,周而复始,在春天的土地上画出生活的轨迹。每一次折返,阳光都在犁尖儿上闪烁,我有些恍惚,那青翠的禾苗似乎已经一排排地在春天的微风中摇曳。
   太阳越来越高,天热了起来。回到姑父院里,姑父收拾着犁耙,我进窑里跟姑姑打了个招呼,拿了鸡毛掸子就往外跑,姑姑在背后说了句什么,我根本没听清。
   我把驴浑身上下打扫了个遍,它颇为感激,大脑袋扭过来,清澈的大眼睛里映照着我稚嫩的脸,我情不自禁地用头顶了顶它的脑门儿。“呀!咋和驴亲热上了呢?”背后冷不丁响起一个声音,着实吓了我一跳,我回头看了一下,噢!是刚才在窑里靠大红柜站着的那个少年。我不认识他,后来才知道他是姑父妹妹的儿子,我可不管他是谁,这本身并不重要,我不想理会他,我只是静静地为那头驴拂着浑身的汗珠和尘土,任他去嘲笑。可是在晚上,大家围坐在炕上吃饭的时候,他还在拿我开涮,说什么晚上可不想和“驴”在一间窑里睡觉。我一脸无辜地说:“那么,我和驴一起睡吧!”全家人一愣,继而一起大笑。
   姑姑家五孔窑洞,西耳窑平时储藏粮食,中间三孔正窑住人,东耳窑做饭。姑姑子女多,很多时候,三间正窑睡不下,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被安排到做饭的东耳窑去睡。当然,那个嘲笑我的少年也和我们在一起,对于和我在一铺炕上睡觉,他好像也没什么意见,只不过依然对我有些敌视,却又无可奈何。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院里的一阵响动惊醒了,我一骨碌爬起来。不知道姑父什么时候起来的,他给驴添完草料,又在忙着收拾耕田的工具,姑姑挪动着肥胖的身子准备着早饭,忙碌的早晨开始了。我从驴车上的水桶里接了一小桶水。水是每天傍晚从村边的机井里拉回来的,拉回水以后,驴一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到底身大食量也大,一桶水它一会儿就饮下去了,它抖了抖精神,来回活动着浑身健美的肌肉,蓄势待发,它大概也知道,白天还有很多活儿需要它去做呢!
   新的一天开始了,人和驴都养足了精神,田野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他们去播种希望,描绘生活。
   铜铃声“叮铃,叮铃”地摇响在田间小路上,越摇越远,一直摇到我的记忆深处,久久地不曾消散!
  

共 27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少年时期对姑姑家的小毛驴的喜爱,洋洋洒洒的文字把我们带到那个年代的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家生活:温馨、和睦、亲情、快乐与幸福!作者写出对小毛驴的喜欢,写出了我们人类与生灵共处、“播种希望,描绘生活”的那种情感,笔法细腻,叙意结合。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动物形态描写逼真;没有华丽的词句,更没有浮夸的修饰,抒情自在其中。平易疏畅,自然浑成。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夫与写作技巧, 感谢作者赐稿西风,祝桑干河老师创作愉快!【编辑:书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10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斯琴        2015-05-13 21:32:28
  语言真美,我曾经看你文写了一篇文章,今天看,有找到灵感。写的对小毛驴的情感,真,诚、美。
回复11 楼        文友:桑干河        2015-05-13 21:54:48
  是吗,那可太好了,你要写蒙古马吗?期待啊!
12 楼        文友:杨子        2015-05-17 09:38:54
  现在才来拜读老师的佳作。这篇文很有画面感,很唯美。真心佩服老师的驾驭语言的功夫。
( (
回复12 楼        文友:桑干河        2015-05-17 14:56:24
  谢谢杨子赏读,期待你的佳作,祝你开心快乐!
13 楼        文友:江上一叶舟        2015-06-10 16:13:36
  徐悲鸿大师画马,桑干河老师写驴!爱屋及乌,因为喜欢姑姑,所以喜欢姑父,进而一眼就喜欢上了姑姑姑父那头普普通通的小毛驴。只要内心充满阳光,整个世界都会春暖花开。细腻的笔法,质朴干净的文字,只在轻描淡写之间,便流露出热情、博爱、感恩、正直、善良的心态,描摹出一个又一个温馨和谐的画面!好文,拜读!
执笔流年,以手写心。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一道伤口,一场爱恋,一行泪水和一段告白。我只想把深沉的秘密、殷红的鲜血、灼热的情感、心酸的委屈以抒情的一笔留在文字里。
回复13 楼        文友:桑干河        2015-06-11 00:40:00
  一叶舟老师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让我深深地折服啊,评语精妙绝伦,非常感谢,祝老师开心!
14 楼        文友:白禹        2015-06-28 00:06:30
  《日子的味道》并非简单颂扬人性本善的古训。譬如柳婶和留根的父亲结合以后对留根的不上眼和苛刻,山菊和留根结婚以后不顾弟妹年幼闹着分家过日子,留根身后福娃对哥嫂冷嘲热讽,在他们每个人无一例外都有着人性上的缺陷。在黄土塬上一样的乡村,那种与生俱来的完美人性显得虚幻飘渺,在王佩飞的笔底就不存在一出场就十分完美的人,都是在生活的纠葛撕扯当中从有缺陷寻找到了自我善良的本性。横亘在柳婶、山菊们中间的土墙虽然单薄,在生活中却往往难以被推倒,因为推倒它确实需要迈出很大的一步。福娃拿过铁锹,把墙根铲了一溜槽子,又掏了几个洞,再用肩一搡,轰隆一声,院墙倒了。院墙轰然倒了,便是清除了阻隔在柳婶、山菊们心上的樊篱,在他者和自我之间架设起一道对话的桥梁,实现人性善与人情美的融合。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