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南浔散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南浔散记(散文)


作者:一榆先生 童生,59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6发表时间:2015-05-11 23:27:52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几乎每月都要去吴江的七都。那时沪渝高速还没有修,从上海去七都都是走沪青平公路(上海—青浦—平望),也就是318国道。过了平望再顺着国道往西走不远就到了南浔,南浔的北面,太湖的边上就是七都了。其实七都也是个古镇,只是渐渐浓郁的商业气息早已淡退了人们记忆中其作为古镇的身份,倒是南浔作为江南古镇的名声更响亮一些。在七都的事情有时一天办不完就折回南浔住,早早晚晚就在镇里转,对南浔的印象也就越来越深了。
   南浔风光旖旎,历史厚重。在这座不足2平方公里的水乡古镇上,不但拥有香火缭绕的寺院、中西合璧的豪宅、诗意浓郁的园林、名声显赫的书楼和依水而筑的民居,还有风格独特的拱桥、蜚声海外的湖丝和巧夺天工的雕饰……恰如一幅幅古朴的诗意水墨画,淡雅、怡然。南浔,以它典型的江南美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江南古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南浔,可称为景致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玲珑剔透、精巧俊美的颖园,比如古香古色、大气磅礴的百间楼,比如荷香阵阵、依水而建的小莲庄。还有很多充满了人文气息的景点,比如张石铭故居,张静江故居,嘉业堂藏书楼等等。徜徉在美丽古朴的南浔,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受商贾大家给南浔留下的这许多宝贵的财富,默然间总有几分敬重与感慨。
   提笔写下一首歪诗:“钦若嘉业说阁堂,四象八牛好风光;代有骚客留胜迹,通津桥上且思乡。”权以这几句歪诗作为几个小题目记下我在南浔的点滴感受吧。
   (一)钦若嘉业说阁堂
   “嘉业堂”是一座享誉江南的藏书楼。和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瑞安玉海楼并称为“江南四大藏书楼”。我国的藏书楼很多,或称为楼,或称为堂,或称为阁。古往今来大大小小享誉于世的藏书楼有千座之多,现存的据统计有120多座。如书隐楼、过云楼、陶凤楼,最负盛名和最有影响的当属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修建的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这七大藏书楼。然而,历经风雨和战乱这著名的七座藏书楼也有文源阁、文汇阁、文宗阁等近半数被毁掉了。这些藏书楼都是官办的,皇上高兴,国家出资,说建也就建了,我觉得没什么可过分嘉许的,倒是有识之士出资兴建的各种民间藏书楼很值得大书特书一下,不只因这是有识者的善举,更因为这些藏书楼的故事。就比如宁波的天一阁,我曾经两次到过此阁,感触很深。余秋雨先生写过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做了详细的描述,也对天一阁所传承的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作了很恰切的评说。我想,凡去过天一阁的人,对它宏大的建筑,合理的布局,严格的借阅制度,管理的传承与诸辈后人的尽心尽职乃至发生在这里的许许多多好听的故事都会留有很深刻的印象。
   作为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的“嘉业堂”自然也有很多故事可说。嘉业堂建于民国初年的1920年。为南浔最有名的大富豪刘镛的孙子刘承干所建。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清末秀才。为建这个藏书楼,刘承干从建楼到收集六十万册的藏书前后花费了80万银元的巨资,依现在的银价近亿元人民币。这在积贫积弱的近百年前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嘉业厅,是藏书楼底楼的正厅。上面悬挂的 “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是逊帝溥仪赐予的,嘉业堂藏书楼也就此得名。刘承干自幼就有读书、买书、校书、藏书的嗜好。其伯父刘安澜膝下无子,就从弟弟那里把他过继来,刘安澜28岁早逝,留下一笔巨资给刘承干,使其有财力做成这一件大事。拓地建楼,依楼的设计花钱去建就好了,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财力所至,嘉业堂完全按照预想的设计,不折不扣地建成了一座享誉全国的书楼自不必说,到如今,作为景点的它也是不逊于其他建筑的。倒是刘承干为这六十万藏书可说是费尽了心力,大可一述。藏书楼全盛时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间,珍本善本有宋元刊本200种,清刻本5000种,地方志1200余种,丛书220余种,抄本2000种,其他1200余种,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史书。此外还有碑帖数千种。嘉业堂藏书以宋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为收藏《清实录》和《清史列传》两部书稿,刘承干出资二三万元派专人花数年时间,到北京的史馆把这两部书全部抄回来。至于其他孤本、善本的搜集也同样不遗余力,不惜财力,乃至嘉业堂近百年来依然名声显赫。刘承干文笔颇佳,但还没有到传世的地步,倒是做了这件大事得以留名。藏书,做到刘承干这个规模,其实是完全有机会赚钱的,把那些孤、珍、善本重刻刊行就是一个很赚钱的行当,但刘承干却不屑于或不精于这样做,以至到他那里弄个刻本也很难。鲁迅曾多次到嘉业堂购书,最后给了刘承干这样的评价:“其所刻书目,真是‘杂乱无章’,有用书亦不多,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可见刘承干所做的不是为盈利,是想留住历史与文化,更多的是想留下一份文化的财富。然而,刘承干毕竟是个聚财能力很差的人,后来生活拮据时他又开始卖书,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之战乱所至,及1949年全国解放,刘承干把所余藏书捐赠国家,仅剩十几万册了。
   如今,嘉业堂作为浙江图书馆的一部分,已成为南浔的一个著名景点。
   (二)四象八牛好风光
   南浔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就是张石铭故居。故居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五落四进” 、气势宏伟、富丽典雅、风格独特,被史学家誉为“江南第一名宅”。单说这第四进,兼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特色。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更衣间、化妆间的豪华舞厅,地砖及油画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色砖瓦砌筑。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等,均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的建筑风格。楼前有一天井,栽有两棵广玉兰,树龄已有200多年。旧宅各进两边有避弄(也称备弄),前后贯通,即有通风之用,也为安全通道,民间称太平通道。张石铭旧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建筑文化,建筑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兼有欧式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文化价值。由这个流传下来的古宅,就想到了他的主人,由他的主人又必然想到享誉江南的南浔巨富“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张石铭何许人也?张石铭(1871—1927),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这个华美的建筑让人们记住了他。其实,真正该记住的应该是他的祖父,南浔“四象”之一的巨富张颂贤,以及和他同时创业的“四象八牛”还有无数成功创业的商贾们。
   浙商,自古就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南浔盛产著名的辑里湖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丝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从明初至清末,这里的丝一直都是享誉全国的丝中极品。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开始湖丝的商业开发,到光绪年间达到顶峰,集浙商的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南浔商贾们则把湖丝的生意做到了极致,使小小的南浔诞生了无数的富豪,形成了“四象八牛”的独特风景。所谓的“四象”是以财产的多寡而论。财产百万以上的(银子,两为单位)为象。五十万以上不足百万的,为牛,二十五万以上不足五十万的,为小金狗。至于二十五万以下的就遍地都是,排不上名字了。湖丝,为“四象八牛”赚来第一桶金,有了这第一桶金,他们的生意开进了上海,开到全国,开向了世界。行业也做到了铁路、河运、银行、工业、商业乃至军火等各个领域,在清末民初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四象”中的首富为刘镛,次席为张颂贤,第三为庞云镨,第四为顾福昌。首富刘镛,家财达两千万之巨,别说在江南,就是在全国也鲜有比肩者。时有“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之说。“四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亲属或亲家,在外则上至朝廷下到官府,均有很强的人脉,如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盛宣怀等等都与“四象”有着很多的交集。应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刘镛的四个孩子均科考及第,女儿嫁给了官居一品的官宦人家,以至门庭显耀。张颂贤的孙子张静江由一个商人发展成为国民党的四大元老之一,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倾注了极大的财力,也为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当家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自古以来,成功的商人不可计数,知名者,从范蠡、吕不韦、沈万三、胡雪岩到今天无数知名的企业家,而能够如政治家、艺术家、军事家那样千古留名者并不多,可见,商人,赚的钱再多,于“立言、立德、立功”还是有段距离的。能留下一座书楼,一座华美的建筑,一段令人称颂的故事也算是很难得了。
   (三)代有骚客留胜迹
   南浔作为著名的江南古镇,首先是因为它有古镇特有的景致。有水,有桥,有穿桥而过的乌篷船;有园,有楼,有别致典雅的水榭亭阁;有石,有树,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因为南浔有文化的痕迹,有历史的记忆,有文人雅士与它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浔,作为古镇,造就了一大批富豪,也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方面都有影响的人物。南浔有耕读的传统,明代时就有了“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美誉。至清,富有的南浔人多把对后代的培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私塾是最好的,先生是最棒的,国学大师王文濡晚年就在南浔教学。孩子们长大成人,依个人的志趣,国学到最好的学府,西学去最先进的国家,开阔了眼界,结交了达贵,以至归国都有了一番成就。这就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人命运的先天造化与界定吧。
   说到南浔的文化遗迹,当属张静江故居的对联和小莲庄的碑廊。张静江故居的建筑和张石铭故居规模不分伯仲。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所呈现的文化,表明主人个人生活轨迹的差异。张静江故居里的三副对联足以说明其与当时上层社会的深厚渊源。故居中堂里的条幅是孙中山题写、改自唐代诗僧贯休的诗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中堂抱柱上的对联是先后担任了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翁同龢所书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还有一副对联,是张静江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从这三副对联中,不难感受到以“四象”为代表的南浔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深深印记。
   国人的骨子里有着很强的光宗耀祖的意识。所以,荣华富贵,衣锦还乡,加官晋爵,总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如此一来,对财富的追求便有了无穷的动力,当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当财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的欲望也会相应膨胀,即是要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旧时的富人们要捐官,求名分,现在的富人们要不惜代价地挣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什么的。所以,有机会代表穷人说话的,大多不是穷人,能否真正为穷人说话也是个未知数,是依个人良心和政治取向与风向而定的,到头来,良心往往是脆弱的,政治多半是残酷的,这是题外话。还有一种富人,是热心公益的。因有了公益心,才有了大众的认同。修桥,补路,建庙,济民,助学,都是善举,做好了也会史册留名。还有就是本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无心插柳柳成荫,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财富。比如山西的王家大院、周庄的沈园。富不过三代,见过山河依旧,见过春秋轮回,看过谁家的祖先把财富传到了今天?所以,再流连南浔的小莲庄就会有了别样的感觉。小莲庄是南浔首富刘镛始建,其孙刘承干续建,历经40余年的经营成为著名的私家园林。“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题。作为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其清新秀丽的风光自不必说。我觉得最独具匠心的地方是它的碑廊。所谓的廊并不少见,廊上置一些书法与画作也都是常见的。但碑廊建得如此考究、规整,所嵌的碑的品级之高是别处碑廊所没有的。碑刻为《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真、草、隶、篆各体皆备。我不懂书法,也不好评说,就是觉得好看,很有文化的气息,也断定,以刘家的财力和文化底蕴,这些碑刻必定是书法和碑刻中的上品。百年前的“土豪”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物质的、文化的、历史的财富,该让今天的“土豪”们想一想是不是也应做点比挥霍更有意义的事?吾一温饱不足的穷酸,本不该替“土豪”操这个闲心,但,历史是我们共同的历史,后人也是我们共同的后人,财富最终还是社会的,做点有意义的事总比做没有意义的事要强。
   (四)通津桥上且思乡
   南方多水,水多桥就多,所谓的江南古镇多是有桥的。
   南浔河道纵横,密如织网,早就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的说法。《南浔新志》里记载的石桥、木桥就有70多座,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被称为“三古石桥”的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了。三座桥,我只去过通津桥,记得去的时候天飘着细雨,游人不多,也无需打伞。桥本不长,不足30米的样子,也不宽,该有三四米吧,拾阶而上,很快就到了拱顶。桥本不高,但古镇里的建筑也不高,站在拱顶上,许多素墙黛瓦的房子就尽收眼底了。细雨中,仿佛有雾飘在镇子里,古朴而缥缈,宁静而悠远,该是一幅绝佳的古镇图画。倘不看游人的衣着,竟以为是穿越到了明清或更远的唐宋,不禁道一声,古镇,你好吗?来过古镇的先人们,还记得你当年走过的这个桥吗?也许,眼前的景致你也看过,也许,我脚下的这块石板正是你当年踏过的,也许,你也想过,二百年后,三百年后的某一天,谁会在这里与你有个心灵的对话!历史就这样走远了,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更迭着,一代新人目送一代先人的远去,时间都去哪了?物质的总要比人类的生命长久,但,再华美的建筑也都有焚毁或垮塌的那一天,包括这座通津桥。但组成这座桥的石头是不灭的,哪怕风化了,也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比它的存在更长久?我想,也只有人了,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灵魂,高贵的灵魂!人的精神,卓越的精神!人的思想,伟大的思想……
   透过古镇的烟云,我看到了故乡。肥沃的土地上,长着大豆和高粱,飘着炊烟的小屋里,忙碌着我的爹娘,扬着沙尘的土路上,一挂大车留下车辙……我没有理由去嘲笑,也没有理由来自卑,更多的生命不就是这样乐乐呵呵地活着吗?
   镇里有几家笔店,是卖“湖笔”的,想到了一位酷爱书法的同事是“书协”会员,买了几支毛笔,装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随手拿出纸来,写了一首诗,一起送给他吧:“湖州产湖笔,其名天下传;望名寻出处,南浔复善琏;行草书才气,隶篆写峰峦;思君多奋笔,莫负柳公权。”
   镇里的很多景点都有书卖,多是介绍南浔的,也有一些南浔名人传记之类的,买一本来,送给公司聘来做企业内刊编辑的“文友”,扉页上题了一首歪诗:“朔方有才女,笔下起华章。初识胜旧客,谈笑阅衷肠。惺惺相惜意,同饮一觞浆。富贵何足道,笔墨自有香。”我属眼高手低一类的人,于文也是半瓶子醋都算不上的,登不得大雅之堂,进不得雅士的圈子,身边有几个一起说说文学谈谈艺术的人总是幸福的。
   南浔散记,为了这一层也是该费点儿笔墨的吧。
  

共 59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文章讲的是江南一隅的“南浔”,文化广博丰厚,涵盖了江南文化的方方面面。一说“堂阁书楼”,二讲名人故居,三点“迁客骚人”,四恋多桥的烟雨夹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一路上,作者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江南的历史风物画卷。要想体现一个地方文化内涵,非藏书楼莫属。书籍是祖先们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礼物而代代相传,而中国自史以来也不乏藏书楼,可惜大多数都毁于战火,难寻踪迹。能够历经磨难而得以保存的屈指可数,作者选择了这样一处“嘉业堂”,在传颂文化的同时也赞扬了背后的建造者,其背后的故事,一路的艰辛,实属不易。对于名人故居、文人轶事,作者着墨较多。古人之中,有人重地位,有人重名利,有人却独独在乎是否可以留存文化,传至后世。小小故居传递的不仅是文人学者的生活风貌,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文化环境与精神内涵,记得曾经有两则关于名人故居的争论,推土机作业毫无留情。一是北京的“八道湾”,听说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是这里写出的;二是济南的“万竹园”,是李苦禅先生的故居,对于文化冷漠如此,真的可悲可叹的。而同是中国一部分的江南,却将文化看的如此之重,保存如此完好,不由让人心生敬仰。最后作者讲到江南的“桥”,不禁令人想到了陈逸飞先生的《双桥》,那是一把锁,以浓郁的乡愁将离家游子的心牢牢锁住。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文化知识有余,历史感叹略有不足,好的文章不光能够“视通万里”,还要做到“思接千载”,撩人心扉,否则的话只能算作是一篇风物百科。问候作者,感谢作者赐稿丁香,很好一篇文,推荐。[丁香编辑:麓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5-05-12 08:51:02
  阅读此文,仿佛也到了历史厚重、文化气息浓郁的南浔各景点,藏书楼、名人故居等的独特风貌及那时的商贾名人、文人骚客的故事都让人难以忘怀。欣赏佳作,问候老师!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2 楼        文友:一榆先生        2015-05-12 09:02:52
  麓云的编者按写的真好,可独立成篇的美文。看来江山-丁香的编辑是不可小觑的哦。
一榆知春早, 亭下兀自生。 下视无奇草, 环顾貌不惊。 婆娑疏日影, 陶然弄清风。 秋来捧金叶, 霜重有余红。
3 楼        文友:潮仙        2015-05-28 08:18:33
  “朔方有才女,笔下起华章。初识胜旧客,谈笑阅衷肠。惺惺相惜意,同饮一觞浆。富贵何足道,笔墨自有香。”我属眼高手低一类的人,于文也是半瓶子醋都算不上的,登不得大雅之堂,进不得雅士的圈子,身边有几个一起说说文学谈谈艺术的人总是幸福的。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