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说信(随笔)

绝品 【丁香】说信(随笔)


作者:一榆先生 童生,59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211发表时间:2015-05-18 21:15:58

【丁香】说信(随笔) “信”字多解,此言书信,书札也。
   坐办公室,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然后点开邮箱,会有信来。垃圾的删掉,有用的要看,看后要回的需回。也会写信,劈里啪啦地敲击键盘,汇报的、交流的、礼节性的。信几乎每天都有,看得多了,就麻木了。因为娶了妻,有了子,没有了男女间的温情牵挂,挣的是工薪,混的是日子,长的是老态,自然也就无缘飞短流长的鸿雁传情,所以这邮箱于我就是个不牵情的冰凉而生硬的工具了。
   日子久了,竟勾起早年通信的美好记忆。和书信相比,网络时代的东西,如邮箱、短信、微信等等,没有了情感和温度,还能算作信吗?没有了邮差的传递,没有了把写好的信投进邮筒里的过程,没有了熟悉的或不熟悉的笔迹,没有了随信而生的牵挂与等待……一切都索然无味了。迟早有那么一天,也许一百年,也许二百年,后生们翻开了祖太爷留下的遗物发现一沓泛黄的信,会惊讶,这是什么东西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信”吗?我想,我们的后生真的是要比我们可怜的,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所谓快乐并不比古人多。我人微言轻,不妨看看莫言先生在《“贫富与欲望”漫谈》一文里是怎么说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有用的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了恋爱的能力……”我们正在失去很多东西,很多值得我们留恋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书信。
   提起笔来给在外的儿女,给年迈的父母,给远方的知交写封信,现在看怕是有点滑稽了,就好比“提笔”之事也只是一个说辞,键盘上敲,手指在触屏上划,还哪里有提笔之说?索性成一《说信》小文,这在百年后也该是奢谈了。
   信以传言。因为要说,想说,不好口口相授,一是两地茫茫,只有信可以交流。二是不好当面说,比如相恋,四目相对,心里喷火,面生酡色,不敢表达,一封火辣辣的情书塞在恋人的手里,这也是信,省了邮资而已。
   信有多种,有人统计归类,曰家书、问候、请托、规劝、邀约、情书、吊慰、借贷、庆贺、致谢、绝交,等等。其实无外乎三类,一为言事,一为道情,演而化之便多一类言事兼道情的,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书因事而作,又掷地有声兼隐书外的意图,难怪会成为千古名篇。
   先说说这“信”的点滴学问。信,或称尺牍、尺素、尺书、鱼雁、桃符、简札、鱼书、鳞鸿、书翰、书筒……都是古时的叫法,也都是有来历或典故的。就说这“尺牍”,“尺”是长度,“牍”是材质即木板,信写在一尺长的木板上,因信的内容是要保密的,写好了,用两块尺牍扣在一起,叫“尺牍合璧”,再用绳子扎起来,上了封,这信就算弄好了。信,应该是有了文字就有了,可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等都是流传下来的书信名篇。
   按我的想法,写信就是那么多的事儿,越简捷越通俗越好。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凡事都能整出很多说法来,比如诗,“五言七律”各有规矩,马虎不得。再比如“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一个都不能少的。这“尺牍”也就有了很多的规范,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书信文化。魏晋时期,开始有人制定所谓的“书仪”,好比《礼记》,规范人们的礼仪一样也在研究规范书信。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蔡超撰有《书仪》。《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等。渐渐地,书信也自成一体,近乎文学的一个体裁流传下来。这看似简单的书信也就有很多的学问在里边了。书信既然形成了文化就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出个五七大八的。
   写信的讲究很多,一般要讲究格式,也就是要有个信的形式,有称谓,有问候,有正文,有祝福,有署名,有日期。至于内容或是言事,或是表忠,或是示爱,或是罪己,或是骂娘都由你自己了。一般的除骂娘的外是必用敬语和谦称的。一是称谓要敬。不能三叔二大爷地乱叫。二是问候要敬。问候父母要用膝下、膝前、道鉴,问候师长要用函丈、坛席、尊鉴、道席……三是行文要敬,涉及对方的亲人要用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得到了对方的礼物要说厚赐、厚赠。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还有就是有许许多多几乎固定的谦称和雅语,用在书信里会使书信增色很多。如表示关切的伏惟珍摄、不胜祷祈、海天在望、不尽依迟、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等等,不一而足。时过境迁,这些东西别说是后辈,就是吾辈亦无缘实践了。
   再说说这“信”的传递。传信,古时的信是由驿站传递的。车送称“传”,马传称“驿”,步递称“邮”,后来发展成邮亭,就更加快捷了,三十里一驿,十里一邮,五里一亭,到了唐代的鼎盛时期,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六百多个,一站一站地传下去。速度倒也是不慢的。官府的重要公文称做“奔命书”的还有三百里加急什么的,就快赶上今天的快递了。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产于广州,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我查了一下,直线距离就要1300多公里,在唐代那个路走起来怕有2000公里都不止。杨美人儿能吃到新鲜的荔枝真应叹服那时的驿传能力。因为传荔枝总比传书信要费力许多。
   还有许多传信的方法,大多是在没有驿站之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的。有“鲤鱼素尺”的传法,“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这个传信的方法真是极尽浪漫和温情。
   还有青鸟传书的方法。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青鸟就是用来传信的。相传有一年的七月七日,汉武帝在承华殿斋戒。中午时分,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停在宫殿前面。汉武帝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不久,西王母真的来了。从此,人们就用青鸟来代指传递书信的人。晋代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诗言:“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可见这青鸟不仅能为西王母传信,也能把大诗人的祈求带回去。还有鸿雁传书、飞鸽传书,等等,都远比正统的驿站传信要有意思。
   信,难得的是交流。是相知最好的办法。苏轼和黄山谷有《苏黄尺牍》传世,鲁迅有《两地书》结集,还有如胡适、傅雷等许许多多的名人都有书信传下来,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
   前些年有一股曾国藩热,研究曾国藩的书炙手可热,我也就去凑这个热闹,购得《曾国藩家书》一部。茶余饭后就翻翻,鳞鳞爪爪地记下的不多,受益确是匪浅的。他的生平业绩之大就是整个大清朝也没有几个可以与其比肩的。他对后人的影响更在于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家书”里收集了他几十年里的1500多封书信,真知灼见、孝悌亲和跃然纸上,用当下的话讲,篇篇都蕴含着正能量。写这篇小文,又想起来翻看,不妨录一段在这里。
   诸位贤弟足下: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国家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曾国藩在众兄弟中排行老大,从这封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个大哥对兄弟们的深深的情意、成才的渴望,不惜心力地对他们孜孜以教。曾国藩的兄弟和他们的许多后人都陆续成为国家的干才,与这1500封家书不无关系。
   撰罢小文,我想,我应该写一封信,哪怕是给自己的。

共 34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将“信”字拆解开来,那就是“人”在“言”旁,以人传之。现代通信方式便捷,早已不再有“寄书长不达”的忧虑,但也失去了收信、寄信前后的惊喜与辗转反侧。古人看重书信,不但注重书法,而且还有专门的尺牍大全拿来参照。如“自违雅教,时切遐思”这么一套。信有多种,一种是平平无奇,可有可无的日常问候、提醒信件。一种是恋爱之期频频盼望的情书,西方有句话说:嘴巴在不能亲吻时才能唱歌。这种信读来必定是眼睛急切喷火花。古人还有一种信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只有这种信才是最深的牵挂。古人对于好的信札,也喜爱收藏,字字都是情谊。“信”不但是感情联络的最好方式,更是一门文化艺术,作者通过此篇文章讲明了信的种类与意义,很好一篇文。感谢作者赐稿丁香,问候作者,推荐。【丁香编辑:麓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5190040】【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50821第460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陈明峰        2015-08-21 19:35:35
  能够收信,是一份幸福
12 楼        文友:山泉        2015-08-23 09:42:31
  时代发展了,一切已经成为记忆,却少了无数期待与温馨。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13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5-08-23 23:10:29
  该文从信的历史和传递入手,道尽对信的怀念,有情感、有怀念、有不舍,有感悟、有不舍,并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对传统不能抛弃而要扬弃,要保留。文字的成功还在于,它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如何保留?尽在文章之外的思索。推荐阅读。
回复13 楼        文友:一榆先生        2015-08-25 10:57:38
  习作《说信》荣登江山绝品的行列,不胜荣幸!再此向江山绝品评审会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来江山的时间很短,到今天才只有4个月的时间,但,就这短短的四个月,让我感到江山文学满满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也无时不在激发着我的创作热情。作为一名酷爱文学创作的普通作者,曾经和许许多多作者一样,对当下文学走向的快餐化、庸俗化、虚无化、功利化等等背离文学应有的时代和历史责任的现象感到十分的困惑和迷茫,也曾为我们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的文化走向感到担忧,尤其是网络文学。应该有10年没有问津网络文学了,在我的眼里,网络文学早已堕落成一堆垃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通过“丁香文学”社团认识了江山,我发现正能量的纯文学,一如江山文学提出的“正文学”并没有死亡。网络文学也还没有全军覆没。两个月前,我有感于此写了一篇表达我来江山感受的随笔《谁家新燕啄春泥》,我在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一晃来丁香一月有余,嘻哈了前面的废话倒该说点实在的,我很喜欢江山,因为如此执着地坚持纯文学(一说叫正文学)的网站实在是不多了。严格地讲应该是如此执着地坚持纯文学而且如此生机勃勃、魅力四射、影响深远、佳作迭出的网站实在是不多了。因为坚持纯文学的网站不能说少,比如数以百千计的由各作协、文联创建的,有的甚至比江山还强大、统正、严肃的纯文学网站。然而,这些僵尸般在官气里浸泡已久的东西起码在本质上多数都一点没剩地死了,拿五做六,装腔作势,空耗资源,没有创意,没有人气,更谈不上活力,空有个吓人的名头和驱壳……”我有理由做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网络文学里,江山是做正文学最认真的,认真到苛刻!在正文学的领域里,江山是做得最富活力的,她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位江山的作者,我感到骄傲。作为江山的一位参与者我还有一份责任。愿江山永远高扛这杆“正文学”的大旗,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上写下闪光的一笔!
14 楼        文友:凌雨涯        2015-08-24 18:22:18
  感谢评议组的精心审阅,丁香会更加努力做好文章质量,雨涯代表丁香全体拜谢。
冷漠无法品读
回复14 楼        文友:一榆先生        2015-08-25 10:50:23
  习作《说信》荣登江山绝品的行列,不胜荣幸!再此向江山绝品评审会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来江山的时间很短,到今天才只有4个月的时间,但,就这短短的四个月,让我感到江山文学满满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也无时不在激发着我的创作热情。作为一名酷爱文学创作的普通作者,曾经和许许多多作者一样,对当下文学走向的快餐化、庸俗化、虚无化、功利化等等背离文学应有的时代和历史责任的现象感到十分的困惑和迷茫,也曾为我们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的文化走向感到担忧,尤其是网络文学。应该有10年没有问津网络文学了,在我的眼里,网络文学早已堕落成一堆垃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通过“丁香文学”社团认识了江山,我发现正能量的纯文学,一如江山文学提出的“正文学”并没有死亡。网络文学也还没有全军覆没。两个月前,我有感于此写了一篇表达我来江山感受的随笔《谁家新燕啄春泥》,我在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一晃来丁香一月有余,嘻哈了前面的废话倒该说点实在的,我很喜欢江山,因为如此执着地坚持纯文学(一说叫正文学)的网站实在是不多了。严格地讲应该是如此执着地坚持纯文学而且如此生机勃勃、魅力四射、影响深远、佳作迭出的网站实在是不多了。因为坚持纯文学的网站不能说少,比如数以百千计的由各作协、文联创建的,有的甚至比江山还强大、统正、严肃的纯文学网站。然而,这些僵尸般在官气里浸泡已久的东西起码在本质上多数都一点没剩地死了,拿五做六,装腔作势,空耗资源,没有创意,没有人气,更谈不上活力,空有个吓人的名头和驱壳……”我有理由做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网络文学里,江山是做正文学最认真的,认真到苛刻!在正文学的领域里,江山是做得最富活力的,她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位江山的作者,我感到骄傲。作为江山的一位参与者我还有一份责任。愿江山永远高扛这杆“正文学”的大旗,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上写下闪光的一笔!
15 楼        文友:绝地虾米        2015-08-31 16:58:04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功力身后,拜读学习。
虾米公众号:来个翅膀
回复15 楼        文友:一榆先生        2015-08-31 21:30:36
  谢谢!愿与老师共勉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