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那条弯弯斜斜的老街(散文)

绝品 【荷塘】那条弯弯斜斜的老街(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40发表时间:2015-06-08 12:47:30
摘要:站在老街的起点,顺着蜿蜒的河堤,远远看去,堤柳如烟,堤半坡种植的紫槐条和白蜡条莽莽苍苍。贾鲁河绕过村庄,折个陡弯,向东南驶去。可童年的我,以为它只停留在村东北角那苍茫的芦苇和和西南角如烟的杨柳之间。那弯弯斜斜、斜斜弯弯的老街,永远定格在了我人生的底板上,永远定格在了我心灵深处。     

【荷塘】那条弯弯斜斜的老街(散文)
   不过,每逢春节或清明,村里总有一些人到那里烧纸、添坟。那里确有一个大坟,旁边还有一棵大柏树,斜着身子,枝叶死了不少。据说,全村的老来祖就埋在那里。说起这老来祖,还真不简单,他是大明时的进士第七,正儿八白地坐过山西某县的正堂,因丁忧辞官再出山不久便病死于任上了。听人说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还有人见过皇帝钦赐的牌匾。过去都说贾鲁河抱村流过,这地方一定是风水宝地,不出皇帝就出娘娘。后来村里组织了一个戏团,结果有人说一台戏啥角色都有,真的是皇帝娘娘都出了,风水假了。直到现在,全村人老几辈子连一个七品芝麻大的官也没见过。说起这些,作为徐家后人在感到荣耀的同时,多多少少也有会些汗颜。
  
   (二十二)
   乱岗子的前端,也就是老街的尾巴。老街与河堤相连,既是斜坡,又有些歪扭。紧靠河堤有座窑,窑门朝向东南。烧窑需要用煤,我们当地不产煤,要用煤就得跑老远的山里去拉,一来一回不得二十天也得半月多。说起那时生产队拉煤,几乎倾巢出动,那情景真叫人既振奋又感慨。一家一户出一个棒劳力、一辆架子车,组成一个庞大的车队。去时各自带些干膜或面粉,车把上吊着个铁皮卷的锅灶,车上撂些芝麻杆豆秆等易燃的柴草,走到哪,吃到哪。路上累了,后面的车子绑到前面的车子上,后面的人可以睡一会儿,反过劲来,再换一换。想当年,那浩浩荡荡的拉煤大军,俨然就是一个运输大队。
   正是由于当时拉煤确实困难大,这座窑冒烟的时候并不多。那时拉的煤几乎全用在了炕烟上。紧挨村西大院与窑洞隔街相对的是片扇形的空地,烟炕就建在空地居中的那片高地上。烟炕高高的,孤零零的一间,像个炮楼似的。它的正前方,有一间不高不宽的门,靠右侧有座方形的烟囱。烟囱分几节,每节从下到上,越来越小,越来越长,越来越高,直到越过烟炕的顶端,像座宝塔一样。靠烟囱的一侧,稍后是上煤燃火的坑道,那里有上煤观火的炉门,还有掏卸炉灰与炉渣的巷道。
   烟炕所在的这片空地,原本也是坑坑洼洼的,多少年燃煤炕烟烧的煤渣全都就近填坑了,所以那块地看起来还较为平坦,只是上面栽种的稀稀的十多棵白花桐阴死阳活地就是不见长。烟炕的前面是一片大梨园,每棵梨树都很大,树身较高,结的是那种带锈的青黄的疙瘩梨,水分少,渣子多,嚼起来木咯噔的。小朋友们不爱吃,只是放一很好放看,似乎有一种甜甜的清香。不过梨叶很稠密,树下很阴凉,加之梨园大,空间开阔,显得很利亮,正是连烟叶、出烟叶的好地方。
   记得那时,从烟地里刷下拉回来的烟叶一檩檩的堆在梨园里,在中午饭前趁机连烟叶。连烟叶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烟叶用经子连在烟杆上。烟杆是四尺来长的竹木棍做的。“连”的时候只需将整好把(大二小三片)的烟叶在系于烟杆的麻经子上一挽一背,勒紧即可。连烟叶多是计件包工,又属于高分值的加班,所以连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在梨叶于微风中唱歌之际,很快就“连”完了。连完烟叶,紧接着就是装炕。装炕爬高上低,如玩高低杠似的,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技能,它常常是由男劳力来完成。不过,两丈多高的炕房,三孔六层七八百竿烟,等妇女们做好饭,男人们已经胜利而归了。
   “出烟”,也是“炕烟”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一件又脏又累的活儿。打开炕房门儿,一股浓浓的香味儿扑面而来,直灌肺腑,简直能够把人撞个趔趄。循着这股子烟香味,男人们犹如排兵布阵一样,五尺远一个地站着,站成长长的一列。最前边的那人冒着五六十摄氏度的气温,一头钻进炕房里,迅速地把双腿叉开,跨在架杆儿上,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往下卸。每卸完一孔,整个人就像刚从桑拿房里走出来一般,水汗淋漓的,下一班赶快顶上。炕好的烟叶,就是这样一竿一竿地传出。在那个科技极不发达的年代,勤劳勇敢的乡民们每干一件事都是极大的付出,也都是一种激情的绽放和精神上的历练。
  
   (二十三)
   老街,弯弯斜斜,斜斜弯弯。老街是一条河,也是一段历史。老街即将走入终点,可这世界哪里是终点?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我可怜可爱的乡亲们啊,他们的人生又岂止是九九八十一难呢?可反过来一想,有难不才显出人的智慧吗?踏平坎坷成大道。在老街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想再提一提老街与河堤交接处的那个歪扭的斜坡,那地方是一个让多少人伤心无奈的地方。每年从这里经过的拉麦车,几乎年年都有翻车的事情发生。
   想想当年麦收,那真是像在打仗。闻鸡而起,磨镰嚯嚯,带着兴奋与激情来到田间,二话不说,弯下腰去,只听镰刀“沙沙”作响,但见麦子应声倒下。清风前来助阵,布谷鸟在不远处歌唱。朦胧中,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一堆堆倒下的麦子甩在了身后,一抹鱼肚白悬挂于东方的蓝天之上。紧握镰刀的手早已麻木,弯下的腰儿又酸又疼,不由地站起身望望前方,目标尚远。火球似的太阳映红了天空,映在每一个收麦人的脸上、肩上和手上,伸手抹一把,晶莹的汗珠如粒粒珍珠,一闪一闪的,直放光芒。
   是吃早饭的时候了,盆盆罐罐送来了平日里很少见到吃到的菜肴、花卷,还有绿豆江米做成的甜甜的粥汤。吃饭就在现场,男人们来不及品尝这难得的佳肴,一屁股蹲在麦子上,拿起馍大口大口地吃,时不时操起筷子夹口菜,嘴里始终是鼓鼓囊囊的。一口咽下,然后抱起罐子咕咕咚咚地饮了一阵,抹把嘴,伸伸腰,就地卧一会儿,又拿起了镰刀。女人们将一片狼藉的残留简单一收拾,很快便和男人们一起并肩投入了战斗。太阳渐渐发威,光芒四射,当阳光化作一个个圈圈照得难以睁眼的时候,人们早已是汗流浃背浑身湿透。
   随着战场上的快速推进,接近正午,一块块麦田里连最后一棵麦子也不得不缴械投降。这时的战场,一堆堆一檩檩倒下的麦子,像大海上翻起的层层波浪。带着胜利者的喜悦,带着满身的疲劳,要装车了。一掐子一杈地堆起麦子的高山,恨不得一车把满地的麦子都拉回家,哪里还顾得针扎似的麦芒刺红了手臂,哪里还顾得脊背上的太阳像炙烤着一样。当一朵朵“蘑菇云”飘出麦田,走向村庄,走向老街,眼看着绕过梨园,就要进麦场了,一不小心,“云”栽了,车翻了……
   是真的不小心吗?早已是筋疲力尽,高高的麦车随着斜坡的歪扭控制不住,无能为力了。男人看看女人,一脸的倦意;女人看看男人,满是无奈。有时候真的是一肚子气,也有时候真的是相互抱怨。可女人噙着泪回家做饭去了,男人蹲在窑门口或坐在河堤上很长一段时间没起来,看看满地的麦子还等待着自己,只好强打精神地站起身,缓缓地走向翻到的麦车,解下缆绳,又一杈一杈地重新再来。等到再次拉紧缆绳,早已过午了。尽管是疲惫不堪,这一回终于稳稳当当地走进了场里。回望街头,那眼前的心酸瞬间便化作了心头的养分。
   ……
   站在老街的起点,顺着蜿蜒的河堤,远远看去,堤柳如烟,堤半坡种植的紫槐条和白蜡条莽莽苍苍。贾鲁河绕过村庄,折个陡弯,向东南驶去。河水静静地流淌,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花花的,像一片片流动的水银。贾鲁河行进二三十里,在前面一个叫做周家口的地方汇入了沙河,沙河流进了淮河,淮河注入了长江,长江流向了大海。每条河都有河堤,如果把河堤看作是老街的延伸,那么老街不也是走得很远很远的吗?
   可童年的我,以为它只停留在村东北角那苍茫的芦苇和和西南角如烟的杨柳之间。那弯弯斜斜、斜斜弯弯的老街,永远定格在了我人生的底板上,永远定格在了我心灵深处……
   啊,那条弯弯斜斜的老街!

共 28486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精彩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老街为线索,作者用生花妙笔,绘声绘色地描摹一幅乡村风光图。如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长卷,画面中有美丽的贾鲁河,那条弯弯曲曲的老街,一直延伸到村庄的西南角,“老街不但是村内沟通的主渠道,也是村人走向外面世界的通道。”这儿有方形的大池塘,里面种满了荷花,“圆圆的碧荷浮在水面上,叶叶相连,像一张绿色的大地毯油光发亮;其间点缀的或白或红的荷花正如绣在地毯上的美丽图案。”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还是蚂蚱、老扁、青蛙和蟾蜍这些小动物的游乐场。老街上住着朴实的村民,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踏实能干的和顺,还有英年早逝的顺成家,农忙时节,和顺来帮忙,惹得旁人说闲话,“寡妇门前是非多”顺成家的抵不过流言蜚语,拒绝和顺的帮忙,结果和顺果然应了那个外号,真成和尚了。老街上,还有“头把上还留个小尾巴的”万里,人称小乙哥,老烟师跟平爹,长得黑而得名的马黑。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各异,跃然纸上。快乐的桐树园,夏天敲锣耍猴的场面,秋季炸“爆玉米花”的场景,冬天桐树园成了最好的娱乐场所,听“朱蛤蟆”说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油坊和磨坊,那小街上的左邻右舍,家家念着自己的经。生活百态,苦辣酸甜,尽在其中。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对童年生活的难以忘却的记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弯弯斜斜、斜斜弯弯的老街,永远定格在了我人生的底板上,永远定格在了我心灵深处。”读着本文,仿佛看到老街上那一幅幅鲜活画面,正越过历史的天空,向我们走来。一篇不可多得的乡村写意画卷,值得细细品茗,倾情推荐赏读。【编辑:阿巧】【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090018】【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60127第561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5-06-08 12:56:18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14:34:32
  感谢荷塘,问好阿巧编辑!
2 楼        文友:阿巧        2015-06-08 13:03:11
  文章气势恢宏,一个个小场景连起来,形成鲜活生动的画卷,给人以视觉享受。为作者点赞!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14:37:08
  再熟悉不过的人和事,梦中多少次相见,如影如幻。
3 楼        文友:阿巧        2015-06-08 13:04:20
  问候酋黄老师!祝愿您在荷塘创作愉快!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14:41:01
  写出来的只是一部分,我用了近乎一周,总算有个大样了。前些天回老家,早已物是人非,感慨颇多,谨以此聊以自慰。再次感谢阿巧编辑,感谢荷塘,感谢江山!
4 楼        文友:莹莹子期        2015-06-08 19:03:08
  好生动的文字,好壮观的场景,赞一个
爱文字,写文字是我今生戒不掉的瘾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21:14:42
  谢谢子期,问好,相互学习!
5 楼        文友:清菡        2015-06-08 19:12:52
  很高兴,又看到黄老师文章了。能在荷塘读到这么美的文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了!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21:08:22
  这几天高考,闲来无事,一不小心,触动了乡情。问好清菡老师!
6 楼        文友:陕西派        2015-06-08 19:48:47
  一个是荷塘健将作者,一个是荷塘新秀编辑,联合打造出这篇恢宏巨制,可喜可贺。提的提倡,值得学习。敬佩。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21:11:17
  相关的人和事真多,我几乎很少思考的写了出来,望不吝赐教!
7 楼        文友:陕西派        2015-06-08 19:51:16
  老师的文,不但对我们进步和学习大有帮助,对新人也有学习的目标和榜样。感谢长久以来对荷塘的支持。感谢感谢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21:09:36
  谢谢夸奖,我很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8 楼        文友:天龙        2015-06-08 20:09:10
  一条老街,蕴藏了这么多妙趣动人的故事,惊叹佩服酋黄老师的深厚文学功底和超强的记忆力!!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8 21:12:53
  天龙大哥,真的,这些根本不需记,以闭眼仿佛就在眼前。
9 楼        文友:天龙        2015-06-09 12:09:51
  祝贺酋黄老师佳作斩获精品,期待下一个精彩哦!!
回复9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9 13:24:34
  奋力拼搏,演绎精彩,共创荷塘的辉煌!
10 楼        文友:阿巧        2015-06-09 12:10:36
  祝贺老师美文成精!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0 楼        文友:酋黄        2015-06-09 13:26:46
  多谢阿巧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荷塘需要你们这栋梁和支柱。问好!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