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随笔)

精品 【雀巢】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随笔) ——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会和少林武会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5发表时间:2015-07-16 11:15:20
摘要: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自然会淡出我们的生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中的一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或者可以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藏,我们理应给历史以尊严。(作者刘福田,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本文口述史料提供者:张金生,大葛庄村村民;石俊清,马驹桥退休教师。特致感谢。)

【雀巢】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随笔)
   这里说是道观其实早已倾颓,一片废墟瓦砾野树枯草之间,据说时有“大仙”出没,所谓大仙就是指的狐狸,北方民间很多人都迷信这东西。几个送鼓人赶在这里歇脚,心里本来就有点毛,这时候那鼓居然自己响了一声,有人就说闹狐仙了,过了一会儿,那鼓又是自己响了一声,这时候就有人害怕了。大家都收拾东西要离开的时候,一个胆子大的人就提议了:既然狐仙有神灵,咱们干吗不求求狐仙显灵,让宫里送咱们一套鼓呢?那样咱以后可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大家响应,于是几个人真就拜起了狐仙。当天把鼓送进皇宫时,其中一位想着拜狐仙的事,奓着胆子还真就跟宫里管事的说了一句:这鼓每次借还太辛苦,您看您能不能送我们一套?没想到对方一听还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狐仙显灵的事后来在村里村外传开了,直到现在很多人都笃信无疑。
   对此笔者有一个推测:送鼓人中有个爱玩笑的,道观休息时,悄悄扔了块小砖头砸在鼓上,众人惶恐间,这人又趁人不注意故伎重演。他原本是想开个玩笑吓唬吓唬人,没想到众人都信以为真了,这人干脆就不说破了,还让大家求狐仙显灵……没错!那个提议拜狐仙的和那个开口求人的人都有嫌疑。不过这可不用查案,这个结果是大家都希望的,究竟狐仙保佑还是自己争取来的,自然也不重要了。
   不管怎样那以后这皇宫里的雷音大鼓真就落在了大葛庄村,一个小村居然能拥有皇宫里的东西,这件事让村里人人都觉得风光荣耀。他们对这些鼓当然很当回事,这十面大鼓被保存在村庙里,还派了人专门看护。“不走会,不动鼓”这些鼓一直被保护得很好,在马驹桥走会时更出尽了风头。1955年以后不再走会,这些鼓也失去了神圣色彩,先是被撕去一边鼓面装粮食用,最后终于朽烂完全没了踪影。
  
   三、大葛庄村少林武会
  
   马驹桥镇上“走皇会”,大葛庄村有两档花会参加,除了因之才冠以“皇”字的雷音大鼓会,村里还有一档少林武会也很有名,这少林武会的发起人就是“大师兄”。大师兄名叫张福祥(张金生老人的爷爷),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中国积贫积弱,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由此民间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中义和团付出了惨重代价。张福祥当时就参加了义和团,并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自天津开始的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
   “大师兄”这个称谓,具有显然的义和团色彩,张金生老人回忆:爷爷“大师兄”对他说起过加入义和团的过程,也没有什么严密组织,志同道合的一些人,朝西北八卦乾天方位一磕头就算加入了义和团,“大师兄”就是个带头人。爷爷还对张金生说起过他们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过程:义和团自天津开始和洋人厮杀,一开始战斗进行得很顺利,洋人的洋枪洋炮还真的打不到他们,他们依靠着阵地且战且退,有效地阻击了八国联军的推进。不过到了一个叫“落坊”的地方就不行了,据说是犯了地名,洋枪洋炮发挥了威力,义和团人众伤亡惨重,剩下的人不得已从前线退下来,“大师兄”就这样又跑回了大葛庄。
   张金生老人说:“这事爷爷从不对外人说,开头不说是怕走漏风声,后来不说是觉得没面子,总是打了败仗……”
   关于义和团运动,历史自有结论,从张金生老人的回忆里,笔者自忖八国联军在绞杀义和团运动时,可能客观地有个过程,“落坊”惨败也许并不是犯了什么地名,更可能是列强这个时候已杀红了眼。“大师兄”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洋枪洋炮,失败了也丝毫没有什么丢人的,当然这已是现代的眼光。
   大师兄参加抗击八国联军战斗失败,回到家深居简出,总算躲过了清政府为讨好列强对义和团民众的镇压。这以后“大师兄”也就又成了一个普通村民。不过张金生老人讲:“爷爷一直没断了练功夫。”这样风声过去后,张福祥的名气又慢慢传开了,毕竟他身上有一身真功夫。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张金生的名气就更大了:有一天,从十八里店来了一个姓余的小贩,到大葛庄村来“喝鸡子”。所谓喝鸡子就是换鸡蛋,那时候乡下人穷,没有人家成规模地养鸡,一般都是院子里散养个一两只,下了蛋还舍不得吃,经常是用鸡蛋换点日常用物什么的,“喝鸡子”就是用小包糖、茶叶和针头线脑换鸡蛋,一次两、三个鸡蛋,也是赚不了几个钱的小买卖。
   不过这个姓余的是个“练家子”(会点武术),也不知从哪打听到大葛庄有个叫张福祥的会功夫,进村后就跟人打听找到他,非要跟他比划两下。张福祥被这个姓余的将住了,不想动手也由不得他,据说那个姓余的说着话就用了一招“金丝缠腕”一把抓过来。这一招可是够狠,一般人根本躲不开,可他不知道这张福祥可是“大师兄”,一见来招本能地一闪身并向他裆里踢出一脚,对方为自救只能撤招。两个人就此切磋起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张福祥就说我也有一招叫“揪袍掳带”,你也试试看能不能破解,一比划对方还真破不了,据说张福祥这招就占了个“快”字。
   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一次走漏了风声,这事以后“大师兄”的名头就传开了,之前张福祥参加义和团是在外面,村里人知道他是“大师兄”的很少,回村后又不敢张扬,经过这次事以后才不再避讳。年轻人知道了本村有个“大师兄”,有的人就缠着他要学功夫,张福祥推辞不过真就收起了徒弟。他们一开始在村中大槐树底下比划,后来又扩展到场院,再后来还攒钱购置了几样“家伙事”(武术器械),村里看他们慢慢成了点气候,又把场院边几间闲置的西厢房给他们腾出来……
   不过张福祥是有过教训的,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想到了要在村里成立个少林武会,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为村里争光,还能得到村里更多支持,官面上也没问题了,练武更可以正大光明,不用再担心惹祸上身。张福祥的功夫是不是来自少林不得而知,反正天下功夫出少林,花会里表演功夫的都叫少林武会,大葛庄村的少林武会就这样成立了。
   少林武会成立之初,张福祥自家出了点钱,再加上徒弟们攒的,武会购置了大刀、三节棍、花枪等,张福祥最初教的十来个徒弟,功夫也练的不错了,这样大葛庄村的少林武会就开始参加走会,第一次参会就获得了广泛赞誉,为村里争了光。这之后村里也更加支持武会发展,为他们购置了更多、更好的“家伙事”,大葛庄的少林武会,渐渐地在马驹桥地区都很有名了,直到走会的时候要排在所有少林武会前面。
   全盛时期的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可以表演上百档精彩的武术套路,张金生老人至今还能回想起来的计有:大洪拳、小洪拳(各四套);二郎拳;黑虎拳;老架(对打,号108打);嘴巴套;冲锋;接打(破招);梅花拳(对打);三人拳;花枪;行者棍;单刀;关老爷青龙偃月刀;双刀;虎头双钩;三节棍(3套);大刀对花枪;单刀对枪;双刀对双枪(3人,2人单刀对1人双枪);大骚子(鞭);小骚子对打;小骚子4、8、9个人对打;双手带(斩马刀)对双枪……从这些套路花样里,可知当时大葛庄村少林武会之威武。张金生老人说:当年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威风八面,一出场就打出三杆三角少林旗,号称“少林老会”,意思是资格最老。
   这些武术套路和花样,据说都是“大师兄”钻研出来的,1951年大师兄去世,据说已先后教出了五、六拨弟子。张金生说自己是第四拨,练的是大刀。他还记得爷爷教出的一些徒弟的名字:第一拨有石振坤、刘德鑫,侯万仓、侯万库、侯万升等;第二拨有张振海、张金瑞、侯万良、任德荣、闫永泰等;第三拨有王玉钏、刘德厚、孙广元等;第四拨有李景瑞、李文山、李永成等;第五拨有李文成、孙继兴、李瑞庆、李文和等;第六拨有陈友发、侯永富等……
   这些人学了本事还不单是参加走会,英雄走到哪里都有用武之地。传说当年宋哲元将军的29军驻扎北平时,大葛庄少林武会还有人在军队里当武术教练,并训练出一个“棍儿团”参加了长城抗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抗击外辱壮志未酬的“大师兄”,见到弟子们有此作为,大概也算是欣慰了。
   事件起因是当年大葛庄村有人在29军做事,一个人叫于福祥(绰号于大兵),在29军中做写帖子的书记官;另一个人叫王保贵,在军中干内勤。因为这两个人,一次少林武会的刘德鑫去找他们,便认识了军队里的长官。那位长官听说刘德鑫是个“练家子”,就邀请他在军中教士兵们练武术,后来也属于少林武会的李景瑞又去找刘德鑫,两个人就都留在了队伍里,结果教出了一个“棍儿团”。一般人都知道29军大刀队厉害,不知里面还有一个“棍儿团”也不白给。
   据说刘德鑫、李景瑞两人因为教练有功,还各得了宋哲元将军亲赠的一个小牌牌,宋哲元嘱咐他们有急事时可以亮出来。究竟什么牌牌不得而知,但据说有一次在公车上二人与几个当兵的发生了矛盾,对方上来就抓他们脖领,结果脖子上挂着的小牌牌露了出来,当兵的一见就赶紧向他们道歉,这些都只是传说了。
   大葛庄村少林武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表演精彩远近闻名,当时村里也很看重,据说每次走会出发前,还要在村庙里祭武器,回来也要举行仪式才能刀枪入库。但随着民间花会活动停办,少林武会也渐渐落幕,武术器械散失,组织也不复存在。好在有些武术套路至今还有传人,少林武术的精神也还在延续。
  
   四、马驹桥镇“走皇会”
  
   马驹桥地区走会,起点是东店村南口的报恩寺,之所以选在这里起会,可能是看重了寺名“报恩”二字,那时老百姓就祈盼个丰收年景,报恩是为了有个来回,答谢老天上一年的恩赐,祈求新一年老天更多眷顾。当时这报恩寺香火也盛,寺里还有僧人住持,走会的时候可以赞助顿饭,这是走会起点选在这里的更重要原因。如果还有第三个原因,就可能是会长住在东店村了,按北京地区一般走会惯例,起会地点经常选在会长居住村的村庙,这一点没有考证。
   起会管饭能管什么吃呢?张金生老人说一般就是馒头、熬白菜,就这单凭一个小庙也往往负担不起,很多时候还要拉赞助,或东店及附近村民凑些,或做买卖的商家捐点,再或者就大家一起攒,总之起会前得吃点东西。一者一天里早上这顿饭最重要,二者这走会可是个力气活……
   说到这里,张金生老人还讲了个故事。走会前在报恩寺里吃馒头有个规矩,馒头要盖着放在一个大笸箩里,吃馒头就从笸箩里自己去摸,吃多吃少都行,但就是不能说是不是没了或不够了一类的话。据说这寺庙里是有神灵的,没人说这笸箩里的馒头就永远拿不完,如果说破可能就不够吃了。还真有那么一次,不知道谁问了一句还够不够,结果笸箩里的馒头真就吃光了还不够。没办法,附近的村民只好又从家里给会众拿吃的,拿了很多次才勉强让大家都填饱了肚子。
   这故事我听得明明白白,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庙里有神灵。那时候的人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这馒头要是叫着劲吃起来肯定不够,所以才编这么一个神话、立这么一个规矩,怕的就是太实在的人给说破了。一说不够就会引起哄抢,都甩开了腮帮子,那还能有够吗?说白了这就是个心理效应,那次意外就是碰到了一个愣头青!
   起会那天会众们吃过早饭,各档花会就在报恩寺前排好顺序各就各位了,只要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一响,走会的第一场表演就算开始了。第一场用不着走,各档花会一听到鼓响就可以挨次开场,需要移动场地的时候,这排好的顺序才能发挥作用。第一场表演开始,看会的人越聚越多,差不多了队伍就会移动起来。
   大葛庄的雷音大鼓后面,依次是壮丁屯的狮子(有青头、黄头)、海户屯的钢叉(又叫开路会)、新屯的少林(武会)、后街的高跷,大葛庄的少林武会、西店的龙灯、张各庄的风秧歌(人扛的架子上有小孩表演)、麦庄的大秧歌、马驹桥的小车会、马驹桥的杠箱会(表演者穿官服,抬着带大钱箱,箱子上有铃铛,扭起来哗铃铃响,像是模仿大官出行)、郑庄的小车会、张各庄的大鼓会……一般走会都不少于十几档,出场次序绝不会乱,谁先谁后由会长“派会”,会长有一定权力,但也得按照会规公平合理安排。张金生老人记得,当时负责走会的会长叫宋景瑞,此人也是马驹桥商会会长。
   走会开始后各档花会就可以各显神通了,有从一个地点直接行进到下一个地点的,也有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表演的,但各档花会都会严格遵守走会顺序,重头戏一般也都会留到固定的场地表演。如此这走会就不是一直走,而是各档花会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同步移动,每次停下来的地方就是表演场地。
   按照这个规矩,排在最前的大葛庄村雷音大鼓会具有绝对的选点权力,走会的队伍不许乱了,他们只要一停下来,后面的各档花会就得挨次停止,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一是一些重点表演场地要按照惯例,或者走会前大家就商量好了;二是真走起会来还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大葛庄村的雷音大鼓也常常被决定停在哪里。当时走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摆“鼎桌”的,就必须停下来为人家表演。

共 1176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述民俗溯历史,娓娓道来,自然顺畅。每个民俗都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大凡民俗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民间花会跨越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所以,可以说民间花会传承的是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各民族的优秀诗歌大多源于民间花会,诗经也好,楚辞也罢,许许多多的的歌谣都保留着民间花会的风格。这就是文化史。推荐阅读。编辑:邵魁先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719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5-07-16 14:32:53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刘老师让我们大开眼界,祖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保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07-16 20:20:14
  福田老师回家了,真好!
   福田老师这回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哦,是民间花会。不要说我们的后代了,就是我们这代人,对这些花会也是闻所未闻。从这个角度说,福田老师也是在用文字打捞历史,传承历史呢,很有意义!
   点赞啦!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3 楼        文友:石佛        2015-07-17 08:04:09
  民间文化及花会也是优秀的民间舞蹈;更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问候福田兄撰安。
中国作协会员。写字为生。出版多部长篇。
4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5-07-18 22:03:28
  复审理由:民间花会是人类的优秀文化内容之一,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相对的民俗特色各不相同,如何抢救逐步遗失的民间花会史料,及至相关的民歌和诗词源泉,口述文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马驹桥地区民间花会》就是口述文学的重要成果,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方法也不失为可借取的楷模。强烈推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