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秋之恋征文】秋访袁家村(散文)

精品 【荷塘秋之恋征文】秋访袁家村(散文)


作者:月下李说 举人,3059.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4发表时间:2015-09-30 18:57:52
摘要:车上我就想,袁家村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乡村改变成为一种代表民间文化的村落,并持续数十年而经久不衰?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批智慧者,他们有文化、懂历史、知传承,知道发展历史文化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而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又是无穷尽的。

【荷塘秋之恋征文】秋访袁家村(散文) 几十年前就听说陕西礼泉县有个烽火村出了个能人王保京,因科学种田获高产而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如今的礼泉又出来个袁家村,创出了陕西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名声大噪,一跃成为陕西关中民俗文化的乡村代表。这便使我这位陕西人不得不去关注它,便找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了袁家村。
   去时,西安正在落雨,车到北郊上了高架桥,四周的建筑就朦胧在雨雾中,灰蒙蒙的一片,车窗上总是不断地划着细细的雨线,看不清外面的世界,能感觉到的是车的震动和速度。车在高速路上往西行驶着,越走天就越亮,车外渐渐清晰了起来,看到的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又夹杂着村庄和茂密的树木,正是收获的季节,却看不到繁忙和收获的景象。
   约有半个小时,车出高速进入了一条普通公路,路依旧很平,车速也不曾减慢,十分钟的路程,车就进了一个村镇,摇摇晃晃地停稳,领队人便宣布袁家村到了,给大家四个小时去游玩,我好生奇怪,这么个村庄能用四个小时去转,它有那么大的容量吗?
   我随着人们往村里走,这村子与周边的村没有两样,路也不平不干净,到处是土和地头的杂草,乡间的土腥气味特别浓。这里的房都高,像旧时的城门楼子,院墙高耸,灰砖到顶。细看,这是一片新宅,走过有了一条老街,突然就多了一些文化氛围,街边全是城门楼子似的建筑,各家门前都有着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或是一辆独轮推车,或是一个磨盘,或是一个马车的轮子,一尊石狮,一个拴马桩。这些旧时的物品,被巧妙地用在现时的空间里,就特别释放出一种传统文化气息,一种特定时期沉淀悠久的民俗文化元素。
   这街上最为耀眼的是那各家各户门楼上悬挂的门旗,红与黄的颜色特别跳跃,看看旗上的字就知道主家的名姓和它经营的内容,这里多是农家饭菜。各家的门面都很大院且深,摆满了木桌木凳,主人站在路边吆喝着。又往里走,路边都是小贩,各种水果地方特产比比皆是。问起价格,会让你很意外,比西安城里的水果摊点都高。小贩却说:“我们是现摘的,是新鲜的,自家种的,无公害的。”似乎这一切便是价高的理由。
   正纳闷袁家村就是这么个样子,突然发现路边墙角有了一道山门。顺门楼而入,拾阶而下,眼前竟呈现出一片老街区,像跑进了旧时的某个县镇,回到了想象中的关中老街。可不,在这条街上建筑就改了常态,尽是灰砖灰瓦和白墙,地是青石,台是青砖,时有磨盘、碾子和瓦缸在街边摆放,空中悬着大红的灯笼,家家都挂着彩色的门旗,渲染着浓烈的乡土气味,这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条街不宽,还有些拥挤,全是店铺门面,最先眏入眼帘的是一座戏楼茶庄,戏楼古香古色,高台上有着一组茶炉,炉火正旺,四五尊半米高的铜壶正冒着热腾腾的雾气。楼前的一片空地里撑满了蓝色的太阳伞,伞下便是茶桌藤椅,五六人一围,密密匝匝的一片。
   一个小戏台就在茶座的另一端,坐着四个艺人,用着二胡、板胡、三弦和板鼓在演奏,演的是秦腔,曲调很悠婉。来人在那里喝茶谈天说地,很是享受。但还有更享受的,那便是掏耳朵按摩了。只需花上三十元钱,就会有一位身着红衣的按摩师来到你面前,为你按头摩背,让你舒服得不得了,尔后便是掏耳朵,用那细细地绒球儿在耳孔里慢慢转动,你立即就有了浑身麻酥酥的享受感,连心神儿都飘荡到九霄云外去了。突然那戏台上的曲调变得锵锵有力起来,板鼓的节奏明显加快,艺人的曲目变奏了,成了现代流行的乐曲,这种变化立刻在茶客们的神情上可以读出,飘飘欲仙的憨睡者也陡然清醒了,只见那茶庄老板穿着白色汗袈一个健步登上了茶楼。
   这茶楼实质上是个戏楼,楼台一人多高,四面有着立柱,楼顶飞檐画栋,只是戏台上围着一组炉火,那火正旺,几把高大的铜茶壶咝咝地响着,壶嘴上冒着热气。那老板走到风箱前,往脖项上搭了一条白毛巾,陡然吆喝了一声,声震四座,茶客们立即惊起,全往台上瞅着。
   那个中年汉子扎起了马步蹲,光着的膀子在空中挥了个圆弧,手便落在了风箱拉杆上,暂短的一个定势,又是一声吆喝、一声跺脚,便拉起那具风箱。那风箱真够大的,回风的声音极响,咣当咣当地很有节奏感,而这节奏又是随着戏台上的演奏在动,时紧时缓,时长时短,竟似一种器乐在那老板的手中玩耍,音乐的旋律和这风箱的回风声,就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和弦之音。
   这声音很奇特,它不是交响乐,不是独奏曲,没有那么的悠扬,那么的深沉,然而却令人震撼,让人惊奇,禁不住地拍手叫好。就看他浑身的肌肉在动,拉风箱的膀子在动,肌肉在他身上鼓圆了又滚动着,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爆发力。这力量来自他的腰、腿和颈,来自他的全身每一块肌肉和每一根神经。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他在做着各种眼花缭乱的表演性动作,尽管这种表演不可用专业术语来论说,但这种音乐与表演竟是那般的合拍,把台下这几百双的眼睛给牢牢地抓住了,让我们这些游人宁可站着观赏也不愿离去。
   我就想艺术究竟是什么?这来自民间艺人的表演可不可列入民间文化遗产的范畴?但它确是大众喜欢的具有震撼力量的一种民间表演,把它提升为艺术也不算过分。
   离开这个卖点,吸引人的还有很多,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古旧的手工作坊,从那些牌匾上读到了“油坊”、“醋坊”、“酒坊”、“茶坊”、“豆腐作坊”。看到了关中地区那些特色的吃货,什么油坨坨、搅团、锅盔、烙面、臊子面、旋饼、凉粉等等。光这些名字就会让一个外乡人产生极大的兴趣,得由名字想到食品,再由食品回味到名字,体味这吃货的来由。
   其实常来这儿的未必都是外乡人,大多数是关中的,或是关中人的后代。如今他们都远离乡村进城工作了,现代的东西看多了,就想到了父辈,想到了过去的乡村生活,便来到这袁家村,寻找那些历史的印章。
   当然,这里不光只有磨盘、碾子和轮转的水车,也有各种传统的餐馆、茶馆、酒馆。在这种古色古香的环境里,那些民俗的东西就有着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的诱惑,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每每进入夜晚,街里人头攒动,涌成堆流成河,旺季人不断,淡季人不少,真正成了关中的一大民俗文化体验地了。
   在这里,我们尝遍了关中的名小吃,喝足了女儿红酒,又带着烙面捆着麻花,还抱着两瓶香醋满载而归。车上我就想,袁家村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乡村改变成为一种代表民间文化的村落,并持续数十年而经久不衰?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批智慧者,他们有文化、懂历史、知传承,知道发展历史文化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而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又是无穷尽的。当人们由贫穷转入富有之后,文化就成为一种追求,而追求民俗文化更成为一种时尚,他们正是在做着时尚的事,并且做得很成功,已引领着陕西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的新潮流。

共 2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陕西是个好地方,又出能人又出像袁家大队这样的民俗文化乡村代表。作者自己就是陕西人也不禁慕名前往,一个村子四个小时转,用的着吗?作者用悬念吸引读者随着他的脚步前行,先也没觉得稀奇,但走过老街的时候就让人称奇了,那些独轮车、磨盘、拴马桩等沉淀着民俗文化元素的东西,恍惚带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最让我吃惊的是农家乐,大门上红黄旗上着主人的名姓和经营内容,只是饭吃得不大顺畅有些美中不足,这种不快还体现在高价水果,真实地表现出袁家村管理上的不足,不过接下来看的茶楼戏台却让人娆有兴趣,特色吃货也让作者兴味昂然。作者真实再现游袁家村的情境,并写出自己的思考,民间村落的开发不能不能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随文一游,不虚此行,推荐共读!【编辑:一声轻叹】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00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天龙        2015-10-01 18:45:56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祝国庆节快乐~~
回复11 楼        文友:月下李说        2015-10-02 17:49:25
  谢谢社长鼓励!节日愉快!
12 楼        文友:一声轻叹        2015-10-02 09:34:15
  祝贺作品再一次获精,感谢为荷塘带来亮丽色彩!
听风起,看月明,雪惹窗棂…… ——一声轻叹
回复12 楼        文友:月下李说        2015-10-02 17:50:19
  谢谢朋友鼓励!问好!
13 楼        文友:陕西派        2015-10-02 20:17:13
  祝贺精品,学习学习
回复13 楼        文友:月下李说        2015-10-02 23:28:29
  谢谢朋友!问好节日!
14 楼        文友:铃兰静开        2015-10-28 21:37:25
  在月下兄的文字中看到了袁家村熟悉的景致,细腻,感触。问好兄!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