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青瓦,泥土的另一种表白(散文)

精品 【雀巢】青瓦,泥土的另一种表白(散文)


作者:醉在壶里 白丁,2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2发表时间:2016-03-07 14:37:43
摘要:瓦是最质朴的艺术,取之山中红泥,经过火的烧炼,成青瓦。 瓦是乡村家家户户的帽子,苫在屋顶上的瓦片,是一幢幢房屋最体面的着装。瓦是乡村历史的活页,记述着一个乡村的过往,一个家庭的兴衰……

【雀巢】青瓦,泥土的另一种表白(散文)
   青瓦,据说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文物考察挖掘中,战国时期遗址,发现了筒瓦和青瓦。青瓦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瓦的身世。瓦片的使用,给了人类家园一个更加稳定的遮盖。
   瓦是最质朴的艺术,取之山中红泥,经过火的烧炼,成青瓦。
   瓦是乡村家家户户的帽子,苫在屋顶上的瓦片,是一幢幢房屋最体面的着装。瓦是乡村历史的活页,记述着一个乡村的过往,一个家庭的兴衰……
   瓦是描述乡村生活生动的文字,行走再远,眼前只要看到鱼鳞般瓦顶时,心中就有了一种温馨飘起。这是家的呼唤……
   童年时代,瓦片是我的玩具与炊具。看似简单的瓦片,在我们手中会玩出许多花样,许多快乐。我们将残缺不全的瓦片磨成麻将大小的方块,然后用刻刀挖出牌九的点数,一付三十二个牌的瓦片牌九就成了。我用这牌九赌纸牌,赌香烟壳等;用瓦片打水漂更是绝了!会打得很远,只要掌握技巧,可在水面上漂出美丽的起伏。瓦片是沉默的,但在手巧的人手里,能磨出各种各样动物模型。我们用瓦玩智力游戏,事先把整块瓦摔碎,弄散,然后叫同伴把无序的碎瓦片拼成完整的。类似今天的拼图玩具。
   秋天,瓦片给了我们野炊的快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在乡村的孩子难有什么零食。要吃零食,都是自己想办法,广阔乡村教给我们许多生存与找乐的方法。放寒假了,我们可以尽情地玩,不像现在孩子,有寒假作业。时间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
   早晨起床,先看看屋瓦上有没有结霜,那些瓦片盖久了,变成了黑色,白霜黑瓦,格外分明,也十分好看。那是画家的老师,许多画乡村民居的水墨画最初的构思都来缘于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天气一般都在零度左右。我会叫上三五个伙伴到溪边的园坪烤火,顺便烤番薯吃。首先要找一个大土坑,土坑都是村民盖房子挖土留下的。选这样地方烤火能避风,暖和。这时节地里的番薯已全挖尽,遗弃在园坪上的干番薯藤随处都是,那是烤火烤番薯非常好的烧料。烧起来火力猛,而灰烬温度刚好,烤番薯外焦内软,特别的香。
   另一种就是烤番薯片。需要工具,这难不倒我们,就地取材!扒村民盖的比较低矮的猪圈的瓦片!跑去溪边用沙擦洗干净,取两块青砖,将瓦片架在上面,下面烧火。番薯到园坪上找就能找到。找番薯也是有技巧的。看到长番薯叶芽的地方挖下去,必有番薯。放在枯草上把番薯表面的泥土擦净,用小刀切成一片片,放在瓦片上烤,烤到焦黄,那香,那味,至今难忘……
   瓦是神奇的。轻轻一摔就破碎的瓦片,也有硬朗的一面。曾看到苫瓦师傅踏着瓦片行走自如的样子,像轻功表演。同样是瓦,却安然无恙。
   瓦是如何烧制的呢?传承了二千多年的制瓦技艺,渐渐成为一门物质遗产了。在永泰,也仅剩下两家了。
   我的老家梧桐,一个叫湖垄头的地方,紧靠203省道旁,有一座瓦厂。那瓦厂我从小就知道,我的奶奶就葬在离瓦厂不远的山凹中。开瓦厂的主人是我远房族亲,在我的记忆中,从他父亲那代就开始做瓦,传到他手上,自己成了老板,请外地师傅做瓦。
   瓦厂在公路边搭着两排草棚,两头各有一口泥池,草棚对面有两孔瓦窑,凌乱,破落。那天到瓦厂,走进草棚,看师傅专心做瓦。阳光洒在师傅身上,就像一幅画一般。师傅边做,边抬头问我:“你们哪里的?来这做什么啊?”我说:“县城来的,看做瓦。”“做瓦有什么好看?哦,最近突然有很多人来这里看做瓦。”
   “是啊,瓦厂少了,想看看,说不定以后就看不到做瓦了。”
   “是哩,年轻人谁要学啊,又脏又累的。”
   我问:“师傅是哪的?做瓦多少年了?”
   “德化过来的,做三十多年了!二十岁就开始做啰。”
   通过聊天,知道师傅姓陈,同来的一位中年师傅也是德化来的,姓曾。
   我的族亲从对面瓦窑过来,见到我问:“什么时候回来?”我说:上午刚回来。看到他的儿子牵着一头大水牛过来,进入泥池中踩泥。他顺手拿出一条简易的木长凳让我坐,我们一起坐着,我向他询问做瓦的相关问题。
   他不善言谈,好在熟,就随便聊聊。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中,摸清了烧瓦的主要工序:取土、踩土、做坯、晾干、焙烧。
   首先要备土。
   土在瓦匠眼中,是有生命的。土必须要有黏性,老家人叫赭土母。含有砂砾,颜色红艳,颗粒细小滑溜溜的。倒在面上的赭土颜色偏黄,颗粒较粗,也叫潭土。
   将两种赭土倒入泥池中,可别小看这圆形的、不大的泥池,一次可装入瓦土二百六十担!能做瓦坯一万三千片。烧一窑瓦,需要瓦土五池。泥土要先浸泡两天,让其湿透,再赶水牛入泥池,慢慢踩踏。有时人也进去踩,要踩踏两天。踩泥的水牛已经适应了窄小的圆池,也无需看,任其在泥池里不停走动。对水牛而言,这似乎是一种受刑,虽可自由走动,可那赭土非常黏,一脚踩下去,仿佛被胶住了一般,艰难地拔出脚,另一只又陷入。踩踏,转圈,周而复始……
   高高的瓦椅就是瓦工的工作台。做瓦是辛苦的,只能站着。手脚腰身不停运动。工具是简单的,瓦椅、瓦斗、圬、土弓、瓦刀、瓦拍。瓦斗是瓦坯的木模,类似于做糕点的印模,木板制成的,方形,一片瓦的尺寸。土弓是重要的角色,形如弓,弦是细钢丝,切割土坯干净利落。瓦坯,在师傅脚踩、手拍、切割中完成一次次瓦片的制作。每切一次,都要抓一把灰烬或细沙撒入瓦斗中,起到了隔离瓦与瓦的粘连作用。像我们包水饺擀面皮,为防止粘连,都要撒上干面粉一样。一片一片均匀的弧形瓦坯,码在师傅身边,慢慢地一溜摆开。
   一片瓦坯的诞生,在我们看来不过瞬间的事。黄灰色的瓦坯像雪片糕一样,在草棚里晾干等待发白之后,装瓦窑烧制。
   两口瓦窑漆黑发亮,走进去看,窑壁像上了一层釉彩,闪着一种光芒,一种岁月的光芒。过去烧瓦,用的燃料是芒萁。在永泰山区,处处都有芒萁。芒萁易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永泰境内还有不少瓦厂,大量收购芒萁,不少农村人把割芒萁当作一门副业。那时总能见在公路边,堆放着小山一样一捆一捆芒萁,割芒萁在那个年代,成了一种运动,许多山头被剃了光头。现在烧瓦多用砍伐树木的尾料,烧起来也耐久。
   瓦厂,还能存在多久?我想只要有瓦屋在,也还会在。在钢筋水泥建筑流行的今天,瓦片只卖给了修缮祖厝与祠堂的农村,还有城里一些仿古建筑使用。
   瓦片已成为一种特殊语言,述说着久远年代乡村走出来人的难忘记忆。行走乡村,尽管许多小路已经荒废了,许多老屋破败不再住人了,但那醒目的黑瓦还在,一片片都那么清朗,从苫上去的青色熬成黑色,这样的坚守,是祖宗农耕思想的坚守。
   瓦是易碎的,瓦也是坚硬的,几代人都走了,那瓦还在风雨中遮风挡雨。
  

共 26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青瓦是一种语言,用作者的话说“青瓦,是泥土的另一种表达”。而我说,青瓦是没有文字的图腾符号,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伴随着农耕社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它以素淡、沉稳的个性,成为陪伴人们安居乐业最好的伙伴,它被人们烘烧成型后,铺到屋顶、房檐、墙头和各种标志性建筑物上。它又以颇具特色的古拙花纹得到人们的喜爱,而得已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作者此文以青瓦般宁静而古朴的语言向我们述说着一片片青瓦在孩童手里玩出的乐趣,炉工们在煅烧青瓦过程的艰辛与不易,以及青瓦在破败的房屋上一直坚守的品性。是一篇能将读者带进往昔的美文,雅致而又散发着浓郁的传统味道。不错的文笔,欣赏!推荐阅读。编辑:长袖伊人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308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落霞与天使齐飞        2016-03-11 19:20:42
  感谢文友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您也可以将此文转发至微信朋友圈让更多朋友品读,新开通的原创保护、留言、赞赏功能将更好地为您的美文服务!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