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百味】太行深山中的一颗明珠(散文)

编辑推荐 【百味】太行深山中的一颗明珠(散文) ——山西省榆社作家笔会感悟


作者:孟黎明 布衣,193.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65发表时间:2016-05-24 02:06:48

山西的县份,我走过不少地方,也看过不少景观,但唯一使我心动的、留恋忘返的、魂牵梦萦的、铭刻在心的、引发深思的当属榆社县。
   虽然对榆社的了解仅仅还只是个皮毛,我却要发自内心地道一句:“榆社是个好地方,是人间旅游盛世的仙境”。
   芳菲正浓的盛夏,我应榆社县委、县政府以及榆社籍作家王晋鸿先生的邀请,有幸参加了“魅力榆社·云竹湖”山西作家休闲之旅笔会。
   短暂的5天,我们欢聚在文峰塔下,相会在云竹湖畔,与来自全省各地参加笔会的50余名作家倾心交谈,相互交流,真感人生快意。
   我们驻足浊漳河畔,登文峰塔,游云竹湖,探古化石,谒福祥寺,拜石勒墓,赏霸王鞭,攀悟云山,访野狼山庄,品农家饭菜,吃品牌笨鸡蛋,尽兴篝火联欢晚会,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一
   榆社是享誉中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县。榆社之名与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榆社之名的由来是与炎帝八世孙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榆州之亡于西周之末”。对此,陈瑞曾写道:“榆社是榆罔氏建立的榆州国的祭祀之社!榆社是炎帝神农氏一支祭祀的里社”。因至,榆社文明的历史可上溯至上古三黄五帝的炎帝时期。我们通常所说的炎黄子孙,在这个意义上,榆社不愧为是华夏文明之巢。
   我翻阅资料得知,榆社早在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活动。在四、五千年之前,这里曾是炎帝八世榆罔建立的古榆州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朝时榆社是商纣王叔父太师箕子的采邑。名萁城。春秋辖于晋,西汉时称涅氏县。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置榆社县。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和五胡16国时后赵皇帝石勒是榆社人。由此可见榆社在古老悠久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全县总面积仅有1699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口的榆社,在古代竟然出现了留传千古的名将廉颇和彪炳史册的皇帝石勒,令我们不得不为榆社的神奇、神秘感到震惊羡慕和肃然起敬,这恐怕在其他县份也是绝无仅有的。
   接下来更为我们叹而观止的是,在榆社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被誉为是“史前地球的生命信息库”。它是世界唯一一个藏有500万年—100万年前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博物馆。这个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800余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国一流的博物馆。
   馆藏各类文物达1050件,化石1000余件。且看几组世界顶端级数字更是把榆社稀世文物推到了极至。这里我们不凡领略一下令国人骄傲引以为豪的闪光字眼:“世界上最完整的大唇犀骨架;世界新地三纪标准地层剖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榆社原大羚;世界上最丰富的榆社剑齿象化石;世界新第三纪地层,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基地;华北地区北齐—隋唐佛教文化研究基地。”
   除此以外,榆社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寺庙、古塔、石窟、陵墓、石刻造像、雕塑、壁画遍布全境,多则达44处。文化积淀之深可谓之闻名遐迩。
   在榆社的日子里,按照笔会日程安排,我还有幸登跃了文峰塔。
   文峰塔承载了榆社人对文化的期盼,被称为榆社“文化图腾”的名胜。沿途乘车行驶中,王晋鸿先生提前给我讲解了有关文峰塔的历史:据县志载,清康熙年间,榆社县文风不振,多年科举不第。时任榆社太守王公立于县城东门外观望,认为文风不振之原因在于城东南的巽山偏低。于是决心率邑人在巽山之上建造文峰塔,太守之举得到广大乡民积极响应,以张汉英为代表的乡绅带头捐粮、捐款,资助建造文峰塔。历经艰难,文峰塔终于耸立在巽山之上。之后,榆社文风果有明显改善,世人都谓之文峰塔之故。
   同行的榆社籍女作家巧儿对我说:我们这里的文峰塔特别灵,有一户人家的孩子屡考不第,后来这家人就登上文峰塔烧香许愿,果然第二年这家的孩子名登榜首,考上了国家名牌大学。我不置可否地笑笑,真有你说的这么神。王晋鸿插话说确实是灵,你搞文学创作耍笔杆子,来了咱榆社一定要登一次文峰塔,这样才不虚此行,不然你会遗憾终身的。我连日来旅途劳顿,本无心再登13层高塔,经他俩这样说,竟激起了我的万丈热情,心说无论如何看来我的虔诚地登一次文峰塔了。
   这天下午天气特别炎热,俄倾天空骤然浓云密布,一声响雷过后,竟然下起了一阵透雨,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我在他俩的鼓励下一鼓作气攀援登上了文峰塔13层,凭窗眺望整个榆社县城,美丽风景一觅无余,景色十分壮观。
   果不其然,自从登了文峰塔,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创作欲望大涨,用文如泉涌,才思敏捷形容毫不过分。返回的这两个多月当中,我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长篇小说《骚动的山庄》,还创作了两个各5000余字的短篇小说。这样的奇迹在过去是断然没有的,实在是神奇了。这莫非是沾了文峰塔的文脉不成,倘有朝一日我在文坛闻名天下,盖文峰塔之故。在这里我得好好感谢晋鸿先生,巧儿女士这两位作家给了我这样的机缘。
   令人可喜的是,榆社县委、县政府传承历史,保护文物,并发扬光大。他们重修文峰塔,建造文峰园。新建后的文峰园占地面积100亩,园中建有音乐喷泉广场,回转阶梯,雕塑,健身器材,鲜花掩映,景物秀丽。同时还开发了文峰塔对面的笔架山旅游景点,凭高远望,文峰塔宛如笔峰直插云宵,指星画斗,东方日出,塔影倒映仪川河水,如笔蘸墨,如烛饮池;从北向南观望,文峰塔尖正对笔架山的3个巍峨的山峰,其景颇似笔管搁在笔架上。纵览文峰塔周围景观,翠峰叠嶂,绵延千里;塔下恰似银丝玉带,清流掩映,高楼林立,塔身挺拔苍天,游人如帜,络绎不绝,一派歌舞升平景象,实为榆社一道亮丽的景观。
   在下一站的行程中,我们驱车来到了云竹湖畔的岩良村,这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缩影。这个村庄风景秀丽,四面依山傍水,村子里规划整齐,条条道路笔直,一人抱不住的苍天高的杨树浓天敝日,枝叶交错,满眼皆是春。一排排平房错落有致。岩良人热情好客,在这里我们住农家屋,品农家饭,吃云竹湖鱼,同行们欢声笑语不断,深为有这样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感到惬意。
   翌日我们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拜谒了福祥寺。他们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福祥寺的历史:福祥寺座落于县城西25公里的岩良村东200米处,一面背山,三面环水。后晋开运三年(946年)于土丘上创建,占地面积884.6平方米。金大定时重修,历代均有修葺。寺周绿树掩映,碧波流光,寺院牡丹花开,芳香飘溢,殿内东西山墙有元代壁画,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构思生动,形态传神,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榆社之古老名胜举不胜举,有许多史料可以引证,本文不作考古史专门阐述,姑且省略了吧,反正在全省的县份,占尽世界之最的、名闻世界的是榆社。诸君不妨亲自一游,就可佐证榆社作为享誉中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县不是浪得虚名
   二
   榆社是享誉国内,名扬三晋大地,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名县。
   榆社县长卫明喜在“繁荣榆社文化,建设文化强县”——在榆社石勒文化研究会暨作家协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对我们这种钟爱文化、重视文化的领导干部而言,文人的声音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文人的声音也给榆社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这话说的多好啊,说出了广大从事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心声。难怪外界人评论榆社人杰地灵,群英荟萃,榆社大地明星璀璨,光彩照人。且不说省内外各种文化学术交流会时常在榆社举办,仅榆社就创办了3个刊物《文峰》、《漳河诗词》、《石勒文化》,这在全省119个县当中也是首屈一指,堪称奇迹。
   在我们参加笔会当中,收到了笔会赠送的一份珍贵礼物,榆社在2007年9月一次性就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6本文学专著:分别是卫明喜的《我言我心》、王晋鸿的《榆社之恋》、韩志清的《浊漳之歌》、孙国祥的《文峰斋吟章》、苏澈的《水银月亮》、杜宇声的《野翁侃诗》,这些专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这些作者们对榆社这块古老土地的深深的情结和眷恋,以及对榆社表里山河的赞美。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激发了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
   榆社文坛能在三晋大地乃至全国享誉,究其原因是他们县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重视支持文化事业,才会赢来榆社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突破。
   县委书记曹煜、县长卫明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武晓花这些领导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们本人也都是笔杆子。我看了他们的几期《文峰》杂志,《漳河诗词》、《石勒文化》,几乎每次文学艺术界活动都有这些领导在百忙中参与作重要讲话,这足以看出榆社领导人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这是榆社文化人的幸事,也是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幸事,我为你们有这样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的领导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榆社的日子里,我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县长与一个业余作者的故事。
   王晋鸿先生原在榆社电厂工作,属自收自支,他酷爱文学创作,勤于业余笔耕,创作硕果累累。卫明喜县长伯乐发现千里马,为了有利于王晋鸿的成才,积极为他创造宽松的创作条件,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县政府为王晋鸿解决了财政工资,调整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专心致力于文学宣传工作。事实上王晋宏也没有辜负卫明喜县长的殷切期望,终于成长为一名颇有实力的闻名三晋大地的知名作家,一颗文坛星星闪耀在榆社大地,为榆社人民增了光。
   从这件事中,我更能切身感受到卫明喜县长爱才、惜才、唯才是用的用人理念和博大情怀。
   正如他在《我言我心》一书中写到的那样:“我的本名是卫明喜,有人叫我是“为民喜”。民忧我忧,民喜我喜,先民忧之忧,后民喜之喜。为榆社人民而忧,忧莫大焉;为榆社人民而喜,喜莫大焉”。这样的父母官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创作者的福,更是榆社13万父老乡亲的福份啊!
   我在卫明喜县长的讲话中还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卫县长说他有一次听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武晓花说,她去文化馆调研时,石二花等几个同志瑟瑟索索围在火炉边,屋里冷飕飕的。这时卫县长听了很不是滋味,这位县长动情了,他内心感到酸楚,他落泪了。他清楚地知道县上的各项重点工程都是关注民生的民心工程,都是关注榆社发展的重点工程,但重点工程也包括文化方面的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相对而言并不少,但是这位县长还是感到了不够,于是发出了文化需要投入,工作经费需要增加的呼声。
   你如果对榆社文学艺术界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由衷羡慕的话,那么你从榆社这届领导人支持文化事业的点滴感人事例中,就不难理解榆社是如何能成为享誉国内,名扬三晋大地,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名县这句话的真实内涵。
  
   三
   榆社县是科学发展,走可持续之路的,现代意义上的,闻名全省的经济强县。
   古老的浊漳河养育了勤劳、淳朴、善良的榆社人民,远古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传承丰富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榆社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境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铁路线横贯南北,由全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财政收入一跃突破4亿元大关,向新的高度冲刺,榆社这个在人们印象中的小县、穷县,很快跻身于晋中乃至山西发展速度最快,可持续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县份之一。
   县委、县政府按照:“壮大电力,提升化工,拉长药业,绿色产品”四大主导产业,突出经济走“区域产业创特色,规模开发创效益”之路,建设六大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形成小杂粮、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畜牧养殖五大支柱产业。榆社致力建设晋中乃至山西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区、现代工业区、新型物流区、休闲旅游区”。并科学制定实施了“西搞水、东采煤、中增绿”的产业布局规划,已大见成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岩良村,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云竹湖畔农家所招待客人的饭菜都是他们自产的绿色无公害产品,一位村民高兴地对我说:他们生产的白酱油,笨鸡蛋,赵王驴肉,小麻油,蜂蜜,河峪小米等名优土特产品畅销省内外,颇受客户青睐。他们榆社的笨鸡蛋——“聪明人吃的蛋,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大金字招牌”。
   难怪我们在榆社县城的闹市繁华区随处可看到耸然站立着醒目的大型广告牌“榆社笨鸡蛋”。
   我们下塌的农家院一位年愈七旬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喜滋滋地对我说:“你多吃几个笨鸡蛋,吃了笨鸡蛋变得聪明,聪明的人才知道吃笨鸡蛋”。谈到生活的远景,这位老大娘激动地说:“现在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脚踏天梯步步上,我们岩良村的老百姓都活到天堂上了。自打县委、县政府开发了云竹湖旅游景点,把我们这里确定为旅游接待点,见天南来北往的人就络绎不绝,他们来这里游玩、划船、钓鱼、爬山、观土林。我们老百姓不用出门就能挣到大钱,还能从客人嘴里听到许多外面精彩的世界。现而今,我们岩良村家家户户都成了农家旅游接待点,票子鼓满了我们的衣袋,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都说这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好啊!”
   一个农户的院子里,两个青壮年正抬着一条大鱼,用称称鱼的份量,这是在云竹湖中垂钓的大鱼,20多斤重,这样大的鱼,我还是平生看到,这位青壮年对我说,这还不是大的,他们云竹湖还有比这更大的鱼哩。在一旁观看的襄汾县文联主席杨志刚、女作家米文俊禁不住伸出大拇指啧啧夸道:“奇迹,奇迹,云竹湖真是了不起,可以创造世界吉尼斯记录”。
   在讲堂乡下赤土村的野狼山庄,我们还看到了山西省中电联燃料公司的干部范爱强下海经商,在榆社投资建起的野狼山庄养羊基地,这个山沟里山峰滴翠,绿色环抱,在山顶部的一个平坦处,建起了多处养羊棚,这里养着2600余只小尾寒羊。周围大山深处散养着土鸡,满山遍野或飞或走或嘀嘀咕咕的觅食声,清脆的羊叫声,鸡鸣声,绘成了一曲高旋律的交响乐,震憾着山谷。范爱强老板对我们说:“欢迎你们来品尝正宗的羊肉、笨鸡蛋鲜浓味美,原汁原味,我们产的羊肉每斤可卖到18元哩。”这些青山绿色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为榆社的农特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榆社县委、县政府还十分注重挖掘和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和商贸服务。以云竹湖和黄土林地貌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以新生化古生物地质公园为主的地质科普旅游,以后赵皇帝石勒和佛教遗迹为主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以霸王鞭为主的民间艺术瑰宝的挖掘与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和国外的游人与客商观光旅游,既传播了榆社对外的名声,又致富了当地的老百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榆社是一块充满神奇、神秘的大地,是一块充满无限希冀的热土,是一颗镶嵌在太行山高原中段西麓闪烁出万道金光的璀璨明珠。
   在本文行将结束时,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了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唱的那首“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是太行”,这首千古传唱的山西民歌,让我即兴再加上一句“榆社是个好地方”。此处乃是一方宝地,他日还望再来观望,作为我这个外界榆社笔会参加者言犹未尽的结尾吧!

共 59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太行深山中的一颗明珠——榆社,“榆社是享誉中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县。榆社之名与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榆社之名的由来是与炎帝八世孙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榆州之亡于西周之末”;榆社是享誉国内,名扬三晋大地,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名县。且不说省内外各种文化学术交流会时常在榆社举办,仅榆社就创办了3个刊物《文峰》、《漳河诗词》、《石勒文化》,这在全省119个县当中也是首屈一指,堪称奇迹;榆社县是科学发展,走可持续之路的,现代意义上的,闻名全省的经济强县”。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情怀。文笔自然纯朴,头尾相应、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很好的一篇散文。谢谢作者赐稿百味,期待佳作多多。【编辑:金青衫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青衫客        2016-05-24 02:07:46
  本文情感饱满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2 楼        文友:金青衫客        2016-05-24 02:08:52
  佳作欣赏,问好作者,祝创作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