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林儿桂林行杂记(之三)

  林儿桂林行杂记(之三) ————桂林的冠岩溶洞


作者:林儿 探花,15764.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77发表时间:2008-11-01 11:16:24

林儿桂林行杂记(之三) 我这次游览的溶洞,不是上面说到的象鼻山的水月洞、穿山的圆洞、月亮山的月亮洞。那些洞都是在地面之上、在山上的。溶洞是在地下的,里面美仑美奂的风景真可谓是造化的鬼斧神工的杰作。
   冠岩是桂林市近年来最新开辟的一处溶洞旅游景点。从桂林城向南驱车30公里就可到达那里。虽然路程远了点儿,可是一路上桂林特色山水早已冲去我旅途的寂寞与劳顿。
  
   就要到冠岩了,路边已经出现冠岩风景区的指示牌。导游小姐提醒我们:“请大家把脸转向右边,注意群山中的那顶帽子!”果然,在起伏的山峦中,有一座山的形态特别突出。它不是像桂林一般的山那样高耸而呈圆顶。它的山顶像被人削去了山尖,而且还从中间挖去了一块,两端翘起,像极了济公活佛的僧帽。导游则说它因像帝王的紫金冠。“冠”者,“帽子”也。这大概就是“冠岩”之得名的原因吧。导游小姐微笑颔首,认可了我们的猜测。
   在山下一处平旷之处,设有接待站。我们被安排到一辆辆滑道车上,间隔一段距离,发出一车。这种车像大型的滑板车,仅供一人乘坐,游客可以自己用手操控,调整速度。我一时兴起,露出“老顽童”本相,双手撒把,用脚操控,随即便被路旁的监督员呵斥制止:“危险!用手!”我不情愿地收回双脚,伸出手。在一处转弯处,我被离心力向车外拽,幸亏双手抓紧了操纵杆,才没有被摔出去!我这才知道“以脚代手”的危险性大极了,再也不敢放肆。
  
   滑道是架空在稻田上的,田里的水稻早已收割完了,只有一丛丛稻茬整齐地站在那里,迎送我们。滑道车的尽头,就是溶洞了。
   据介绍,这是桂林地区最大的地下河溶洞,全长12公里,溶洞里有陆地,也有河流。
   溶洞里到处亮着各色的电灯,灯光照射到洞壁上,那些非人工斧凿而天成的石柱、石笋、石钟乳,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不用导游小姐介绍,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天然物上看出了种种奇观。在一个巨大的溶洞里,我看到两根巨大的石柱,直径有一米多。被冠以“双柱擎天”的美名。在另一个大溶洞里,“九天飞瀑”正在等待着我的光临。从形态上看,这正是一道急速倾泻而下的瀑布。然而,它又像被仙人使了定身法,突然间寂然不动。在又一处溶洞中,我仿佛来到了中央台的《动物世界》。猴子正调皮地吊在树上戏耍,熊猫盼盼正在啃食箭竹,孔雀正在在开屏,一条大鱼正扑进大海,只有尾部露在外边,上面鱼鳞清晰可数,尾鳍似剪刀般张开。再走进一个溶洞,看到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瓜果蔬菜了。丝瓜高高地挂在顶棚上,巨大的南瓜,比载重汽车的轮子还要大,叶片铺张的花菜,像一朵巨大的海棠怒放。所有这些动物、植物形象,都是那么地惟妙惟肖,然而没有一丝人工斧凿的痕迹,简直不可思议。更有奇妙之处在前面等着我们。那一尊尊古人的塑像,简直呼之欲下。人物面部的表情、衣服的形制、褶皱,都像是人为的,然而又的确是造化所为。溶洞的出口处,再现奇观,一只张口露齿的狮子蹲踞一边,举起一只前腿,正向游人表示“再见”哩。
  
   看着溶洞中这无比生动的雕塑,我不禁想起了散文家秦牧先生关于“逼真”和“如画”的议论。人们在说到大自然美丽景物时,往往赞叹地说:“景色如画”;而在欣赏绘画雕塑类艺术品时,往往又会发出“栩栩如生”的赞叹。那么到底是“如画”好,还是“如生”好呢?美学家也在争论不休。我是见闻欠广的女流之辈,更不谙美学真谛,只知道,能引发人的欣赏欲、能带给欣赏者愉悦的,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艺术作品,都是美的。而这溶洞中的种种奇观,是算作自然景物呢,还是艺术作品呢?真教人无法分辨。我姑称之“自然艺术”吧。它们既“逼真”,又“如画”,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身,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它们都是至善至美的。
   为了让游客观赏溶洞的全貌,洞中还安置了两架开放式的电梯。电梯大约30米高,透过电梯升降厢的玻璃壁,游客可以一览无余地观赏到洞中布满种种雕塑的画壁、小火车、浮游在地下河上的游艇以及发出巨大吼声的地下暗河。
   与一般溶洞相似的是,冠岩溶洞也是前面一段旱路,后面一段水路。所不同的是,旱路上我们是乘坐地下小火车通过的,水路上我们是乘坐小艇通过的。穿过幽暗的地下通道时,有工人为我们掌灯照明,影子似的大蝙蝠从我们头顶呼呼飞过,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描绘的幽暗的冥府,不禁让人打个寒颤。
  
   我是步行走出溶洞的。因为地下河的尽头还有一道落差很大的地下暗河。奔腾的水势、喧虺的水声,让人想起草原上不羁的野马。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一个溶洞中,我们见到了徐霞客先生。他端坐在石壁前,安详地发出微笑,仿佛是在探险途中的小憩。应该说,旅游公司在这里把这一尊人形的石笋说成徐霞客先生是大有深意的。
   桂林的溶洞,是一种岩溶地貌,是石灰岩因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这种地貌被国际地质学界称之为“喀斯特地貌”。据文献记载,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到1884年美国地貌学家W.M.戴维斯才提出了这个术语,用以表示“岩溶地貌”。
  
   其实,徐霞客先生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记述并科学地解释了这种地貌的成因,至少比W.M.戴维斯早了200年!
   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英国科学史家、剑桥大学的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写道:“徐霞客的《游记》读来不像十七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纪录。”
  
   2008年10月31日

共 21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作者有层次有步骤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饱览了一番神奇的桂林溶洞。而作者引经据典地对地貌的解说,则是给读者上了一堂历史和地质课。[编辑:猪不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池水莲        2008-11-01 20:30:23
  桂林我还没去过,跟着林儿去游美景!
我从小爱好文学,只是文化水平低
2 楼        文友:凌颊耳        2015-09-12 17:57:05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