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屈原:楚音绝响(随笔)

精品 【流年】屈原:楚音绝响(随笔)


作者:奉荣梅 布衣,42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0发表时间:2016-12-27 20:18:06


   考古发掘证实,湘西溆浦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繁荣,因此后来汉高祖才会把武陵郡治设在溆浦。古文献记载,屈原在溆浦期间,曾发生多战拉锯:前280年秦司错攻占黔中郡,前277年秦张若又一次攻占黔中郡,次年地复归楚,直至前223年秦灭楚,秦国多次攻占了溆浦,而当地人们和楚军又多次从秦国手中夺回这块地方。苏秦曾向楚王指出:秦如攻楚“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黔中出产铜、丹砂及沙金这些战略物资,所以说当时的是楚国南邑的后院。因此,楚怀王才用生命来保护这块土地,为了不将黔中郡割让给秦国,而客死在秦国。屈原在溆浦流放期间,写下了《山鬼》、《国殇》等著名诗篇。
  
   四、蓝墨水的上游
   幸而,在屈原晚年生活过多年并怀沙自沉的汨罗江畔,玉笥山上遗存着一个年代更为久远的屈子祠。这座屈子祠,建于汉代,已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应该有更多离屈原时代更近的气息。现存的屈子祠,为淸乾隆十九年(1754)重建。汉代的贾谊来过,写下了《吊屈原赋》。
   我前往汨罗屈子祠拜谒,正逢端午前半个月。出汨罗城向西,汽车在湘江下游洞庭湖平原的平旷之地行走,视域无限开阔,到处都是水泽,大片的湿地。阴历四月下旬,正是是南方水草丰美的季节,涨起端午水的汨罗江江水丰盈,像一个肥腴的少妇,太阳色的酮体披拂点缀着绿树、野花的长裙,慵懒地静卧在仲春和煦的风里,一副春困的模样,做着千年不同的美梦。河流有个大拐弯,就像汨罗江梦中扭动的曲线,那些参差的柳枝、杂树,就是少妇飘洒的秀发,一个个山花天成的花环,装饰了少妇的梦境。视线追随绿茵茵的草色延伸至地平线、天际线,有大片亮晃晃的水洼边,堆积着一团移动的“白云”,散落着黑色得小点。突然,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拉抻,从“白云”中抽丝纺线般,拉出一条白线急剧向一头伸长,甚是奇妙。定睛才发觉那“白云”是白色的鸭群,估计是领头的鸭子得到了“鸭司令”的口令,带头作出的快速反应。
   在紫的黄的野花与青草编织的大堤引导下,汨罗江就在眼前了。汽车在渡口等候渡船,江中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沙石堆,河床有些坑洼。这条被余光中先生赞誉为“蓝墨水的上游”,不仅满河流动着诗韵,还流动着金光闪闪的沙金,据说是南方最大的一条砂金河。一条条桃溪矿砂的船只,惊扰了水鸟,惊扰了游鱼,三闾大夫在水中的永恒的灵魂,也被搅得不得安宁吧?蓝墨水,成了金墨水。2200多年前,屈子在江畔就对人与自然进行过深刻而痛苦的思索……汨罗江的上游是平江幕埠山,历来樟、梓、楠、桐等树木繁茂。那些满载木材、楠竹、茶油、棉布、茶油等本地特产的船只,曾经在这条江上如何繁忙过,现在江只有摆渡和成为风景的功能。
   在一些农舍边,龙舟已经被抬了出来,在修饰、打理,整装待发,等候千年的鼓点响起,奔赴汨罗江端午的争渡。沿着汨罗江无边无际的湿地走着,我一直在揣想,屈子大夫,选择了这样一个万物青葱、生命力四溢的季节,在这样一个丰沛的田野,也许是春困中,想打个盹,迷蒙中他梦见了先皇,还是梦见了太乙……屈原选定的五月初五投江殉国,是岳阳土著越族人祭龙的日子,有一系列隆重的活动,屈原应该是想藉此激发楚国臣民的爱国之情,去完成复兴楚国大业?如今,我们只可以从他在湖南留下的丰厚的诗文中,去追寻他流浪的踪影,去想见他一路流徙的困顿与悲情……
   眺望汨罗江北是一片丘岗。水流从绵延的山丘蜿蜒东来,向西奔去,玉笥山就在江的北岸潜伏着,驮着森森古木。登岸触目即是上百年、甚至三百年的树木,古香樟、枫树、梧桐、女贞、槐树等等。杜鹃、含笑和茶花,正鲜艳着。一株合抱的古樟树冠遮蔽云天,高高的枝叶间透出红墙、白墙金色琉璃瓦,仰望台阶之上,屈子祠门楼在俯瞰着我们。八字形牌楼式山门三张,中间高两边低,红线再白墙上勾勒出分明的柱梁轮廓。山门有十几幅石灰塑画,很有立体感,是屈原的生平和《九歌》部分章节的演绎,虽经历风霜雪雨的侵袭,有些剥蚀,一种历史的模糊与苍凉。中门浑厚的“屈子祠”题字上方门额镶嵌着汉白玉石雕,五条游龙在云纹间盘旋。山门两侧上架精美的镂空木雕翘角雨篷,像是在瞭望、打探北方的讯息。
   中门有木隔门照壁,上悬“光争日月”巨匾,中挂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雕屏,两侧厅柱上是淸朝郭嵩焘、李元度撰联。照壁后是丹墀,两株近300年的桂花仍是无限生机。古桂荫蔽了整个丹墀,光影之下,圆形石头香炉上一炷香袅袅升起,“德范千秋”的匾额后面,供着“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游龙和凤鸟的雕刻都是来自《离骚》的诗句。
   在汨罗屈子祠里陈列着历代的屈原画像,很多画像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屈原自叙说,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就是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只是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自己,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这是他在湘西溆浦时写的《九章涉江》中诗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子祠后进中厅的屈原镀金塑像,甚是高大,三米高,手抚佩剑,脚踏波涛,银髯飘逸,视线高远,透出忧心。过道的墙壁上有张巨幅屈原半身像,两个人高,两边有联“招魂三户地,呵壁九歌心”。他面容清瘦,双目凹陷,高冠白衫,神情忧郁、沉郁,就像汨罗江畔一寻常的老翁。18年的湖湘流离生活,当地人也早已把他当着一个邻家爹爹了。
   屈子祠三进四厅,每个丹墀天井里都有一两棵古桂树,虽树干盘曲、树身皲裂,但都树叶葱郁,引颈向天,发出千年的“天问”,中秋时节,金桂银桂吐蕊,红的白的,竞相向屈子献出天香。屈子祠整个建筑的墙壁堆画、琉璃构件、木雕碑刻,以及厅堂、墀井、楼阁、匾联以及树木,都是屈原灵魂的归附……
   屈子祠旁是屈原碑林,紫红的杜鹃花点缀在绿树中,层叠的楼亭,鎏金的重檐,在春光里与绿树交互比肩。离骚阁、天问台、九歌台、九章馆、招魂堂、独独亭、思贤楼、垂花们,一环套一环的门廊、石柱,把视线往历史的纵深拉拽。虽三闾大夫南阳里的故宅竹楼茅舍早已无存,但周遭还有很多与屈原有关的濯缨桥、骚坛、独醒亭、女媭墓、桃花洞、饮马塘等遗迹,都是后人演绎的传说。
   公元前278年五月,秦国大将百起攻破楚国郢都。国都沦亡,流放湘江的屈原,悲愤哀恸,“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楚国的命途彻底绝望,常彷徨于汨罗江边,遭遇了一个南方的隐者“渔父”,于是他们有了一番简短和流传千古的对话。屈子捍卫自己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莞尔作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留下一个洒脱的背影。三闾大夫奋笔疾书《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成为了屈原的绝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我想,屈原、“渔父”以及罗子国的遗民,他们用来交流的是一种洞庭楚音。汨罗江南岸,是古罗子国故城遗址。这是楚国春秋初期扩张至洞庭湖南,将其在江北、中原地区所灭掉的罗子国和糜子国的移民迁到汨罗、岳阳一带,建立起重要的军事据点。汨罗山曾出土过十二座战国墓葬,专家推测应为古罗子国贵族墓葬群。屈原与罗子国贵族同宗,他的墓就是其中的一座了。
   在汨罗江边,我的耳边回环着屈子与渔父两千多年前春天的对话,渔父和屈原,操的是一种楚音,这种楚音,就和汨罗江渡船上两个挑着担子的乡民口音接近。在秦兵压境的战鼓声里,以一种楚国的强调吟诵那些楚辞,那种呵壁问天,那般奇幻幽深,那种沉郁浑厚,真的会令人落泪的。
   初建于明朝的降钟山麓的屈原庙,一直弦歌不绝。屈子故里乐平里,自古以来就有吟诵“楚辞”古体诗的习惯,明清时就成立了独一无二的以咏“骚体诗”为主的农民诗坛——“骚坛诗社”,乡民生就诗风傲骨,出口珠玑,千百年来沿袭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千首。我曾两度行船过三峡,在秭归的码头靠岸,可惜没能亲去拜谒乐平里,但听间码头上下的秭归人说的西南官话是那么亲切,对于我这个在西南官话里长大的人,有一种脱口用方言直接交流的欲望。
   汨罗江畔,屈原埋忠骨之地,年年端午都是诗人的盛宴,也有“骚坛诗社”“骚坛诗联”,据说成员达三千,真是遍地诗人。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在武汉医院病房吟诗的诗人,就是诗社的成员。屈原的起点,与他的终点,楚音成了历史线装书里的那根纱线,珠串起他颠沛泥泞的足迹,也将楚辞的灿烂与楚文化的滥觞装订进中国文化史的扉页。
   屈原的自沉汨罗江,后代文人惺惺相惜,写下的吊祭诗文无数。西汉的贾谊写下《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乔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公元前177年,贾谊奉诏到长沙去任职,来到湘水边,不由追念起自沉汨罗的屈原。
   805年(永贞元年)九月,唐代柳宗元贬谪永州司马时,写下《吊屈原文》,表达了对屈原异乎寻常的敬仰和怀念,并叹己之遭际,声长而语悲:“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光。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
   北宋苏轼,失意于仕途后,也赋《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从月圆中秋时开始阅读屈原,穿越时空、地理,从屈原的出生地秭归,到他初出茅庐的江陵,延伸至洞庭湖,达长沙,再追溯沅江直抵溆浦。期间,历经了雪映爆竹的春节,又过了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当龙舟竞渡的鼓点急迫地敲响时,我的思绪才遽然停止在汨罗江畔。屈原的身影消逝在滔滔的水波里,他的足迹早已被两千年的风雨清洗殆尽,只有一种辽远的楚音,像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着湘楚大地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密码。在屈子祠前,那种楚音在汨罗江水里袅袅升腾,吟唱着历代大家对屈子大夫的吊文,召唤两千年的诗魂,兰芷芳香,弥漫云梦湖泽。

共 1440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洋洋洒洒,超越时空,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进行了缜密的梳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生涯;颠沛流离于湖湘山水间;一千余首流动的史诗;千古英魂,万世景仰。作者追寻着屈原的足迹,从他的生地秭归,到他初出茅庐的江陵,延伸至洞庭湖,达长沙,再追溯沅江,直抵溆浦,以地理为经,时间为纬,勾画出诗人襟怀坦荡、忧国忧民、坎坷悲壮的人生轨迹。屈原的操守与人格与日月同辉,彪炳千秋;他的诗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绚丽的篇章。因其用湘楚方言写成,可谓之楚音绝响。文章旁征博引,史料丰富、确凿,令人信服。大量引用屈原的诗赋,不仅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是他一生经历的最有力的佐证。这篇大散文,内容博大精深,主题深沉厚重,蕴含深广。读之,不禁发思古之幽情。倾情推荐!问好作者!【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0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6-12-27 20:19:12
  感谢赐稿流年!
   预祝元旦快乐!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7-01-05 12:22:4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