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李白杜甫的青泥情(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李白杜甫的青泥情(散文)


作者:观海得深 白丁,9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83发表时间:2017-01-05 14:08:00
摘要:李、杜二人在齐鲁畅游的时候,就曾定下了誓约:等到将来白发苍苍的时候,两人就一起相约去那匡庐深处,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种几亩田地,朝而往暮而归,农忙时躬耕陇亩,农闲时节读书饮酒、浅唱低吟,不亦乐乎?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在那个交通欠发达、政治不稳固、个人命运前途难测的年代,晚年的李白和杜甫再也没有机会见上一面,二人的深情厚谊也只能通过他们的诗作被我们所感知、所传颂。

【荷塘】李白杜甫的青泥情(散文) 在青泥村文化广场的一隅巍然耸立着一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雕像,它们就是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影响深远、负有盛名的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雕像。右侧那位举杯邀月、把酒临风、飘然若仙的就是诗仙李白。而左侧那位饱蘸浓墨、仰天长吟、挥笔疾书的则是诗圣杜甫。他们二人因经历不同、境遇不同、攀登青泥岭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蜀道难》和《木皮岭》诗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就大相径庭。
   先说诗仙李白,他的《蜀道难》一诗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就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而作;第二种说法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而作;第三种说法是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第四种说法是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尚未入川,所以,前两种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以《蜀道难》为题写过诗。其传统题材就是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究竟哪种说法正确,现在都已无从考证。但是,李白于开元年间第一次从蜀地经金牛道、陈仓道最后到达长安却是诸多研究者的共识,而青泥岭正是金牛道中的一段。诗人在该诗中充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利用长短句的结合,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想像丰富奇特,平仄错落有致,于跌宕起伏中表现出奔放恣肆、随心所欲、回肠荡气之意境。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险,一方面劝诫友人早日离开蜀地,避开豺狼当道、军阀割据、异常险恶的是非之地,免受小人谗害;另一方面,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映衬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其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笔下的蜀道倾注了他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尤其是在诗中特意写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充分说明了青泥岭是蜀道中最艰险的一段,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敬而远之之感。从中也能看出诗人对青泥岭的印象十分深刻,真可谓“情有独钟”。再看《木“青泥何盘盘,百皮岭》一诗,则是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从同谷入蜀途经木皮岭时所作。当年,诗人认识到安史之乱源于朝廷腐败之后,毅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开始了下半生漂泊流浪的生活。这年初秋,杜甫48岁,他携妻儿来到秦州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投靠亲戚,但因生活艰辛,三个月后再度南下,准备落脚到成州同谷县(今陇南市成县)。但此时兵荒马乱,同谷成了朝廷为备战吐蕃而重兵戍守的边城,他们在天寒地冻的山谷里靠捡拾野橡栗(俗称毛栗子)充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不得已,寒冬之季,诗人“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他们一家老小一路向南,十二月底,来到了木皮岭。据嘉庆《徽县志》卷1《疆域》之“山水”目说:木皮岭,西南三十里,一名柳树崖,脉与龙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涉崖坎,艰于行(木皮岭在河池西,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黄巢之乱,王铎置关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另据当地“杜迷”多次现场考察研究认为:木皮岭地跨陇右两县,在同谷县东二十里,河池县(今陇南市徽县)西十里,今栗川、大河二乡交界的龙洞山脉,山脉北倚龙洞山,南峙地坝山、柳树崖,突兀髙耸,其主峰在今徽县栗川乡境内,因岭上遍生木兰树(其皮入中药名为厚朴)而得名。木皮岭山势巍峨险峻,云烟万叠,横亘绵延,与周围诸山相互依托,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为出入陇上的要冲。杜甫一家人翻越木皮岭之后过白沙渡,经青泥岭、水会渡,沿嘉陵江而下进入四川。在经过青泥岭时,正值夜晚,由于中夜“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漆黑的夜里杜甫一家自然无法看见青泥岭的景色,因而也就未能写出专门描写青泥岭的脍炙人口纪行诗。在《木皮岭》一诗中,诗人主要以纪行写景为主,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木皮岭的峻拔险阻和攀登的艰辛,同时也发出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感慨,将木皮岭与名闻天下的“五岳”相提并论,这充分说明了木皮岭的巍峨壮丽,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杜甫对陇右秀美山川的热爱之情。
   李白与杜甫经青泥岭过蜀道的时间不同,不可能在青泥岭上相逢,但他们却是一对志同道合、义薄云天的忘年知己。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失意落魄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天下,而杜甫虽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因自己诗名远播而在杜甫面前有丝毫的傲慢,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落魄卑微而在李白面前一味地谄媚奉承。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开怀畅饮、谈诗论文、笑谈人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临分手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一同访道求仙。当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在此抒怀遣兴、谈古论今。在这里,他们还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功名。然而,三人抱负相同,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正值壮年,此次两人在文学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郡第三次会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相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再次分手。当此一别,两人各奔东西,李白去了江东,杜甫则西去洛阳,从此天各一方,再无见面机会。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两个人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风雨飘摇而起伏不定。李白因伺机报效朝廷,投奔了永王李璘,被阴差阳错地投入江西的狱中,后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而杜甫辞官后则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二人只能通过互作诗词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在杜甫现存诗中,与李白相关的近20首,其中专门寄赠或者怀念李白的就有10首,《赠李白》前后两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两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等。这些诗贯穿于两人相识到李白去世的始末,可以说,此后半生杜甫都在怀念李白,就像怀念他的亲人一样,感情真挚动人。李白集中有关杜甫的不多,只留下4首。二人现存的诗,虽然多少不等,却足以证明两个人的深情厚谊。
   李、杜二人在齐鲁畅游的时候,就曾定下了誓约:等到将来白发苍苍的时候,两人就一起相约去那匡庐深处,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种几亩田地,朝而往暮而归,农忙时躬耕陇亩,农闲时节读书饮酒、浅唱低吟,不亦乐乎?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在那个交通欠发达、政治不稳固、个人命运前途难测的年代,晚年的李白和杜甫再也没有机会见上一面,二人的深情厚谊也只能通过他们的诗作被我们所感知、所传颂。

共 33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拜读完这篇佳作,深受感动,感动着作者那份敬仰而认真的精神。首先,作者以青泥村文化广场李白与杜甫两人的大型雕像为背景,详实地记录出唐代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感情的经历与艰难曲折的 生活道路。作者选用《蜀道难》为主题,通过文字,看出作者为了写这篇作品,是用了大量功夫花了一定心血的。即:《蜀道难》一文发表的四种说法和发表的时间,也有李白发表这篇作品的心情与愿望。文字表明:“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充分说明青泥岭是蜀道中最艰险的一段。”就是这样一个肝胆相照,以诚相待的文化名人,把当时的情景袒露得淋漓尽致,然而,他们之间的理想与抱负又是怎样的呢?“两个人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风雨飘摇而起伏不定。”“李白因伺机报效朝廷,投奔了永王李璘,被阴差阳错地投入江西的狱中,后判流放夜郎。”“杜甫辞官后则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只用书信写诗来交往。他们的梦想如陶渊明那样从此也未能实现。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广为流传,直到如今。全文,作者用以大量的历史记载资料逐一阐明与续写,何谓作者一番苦心。作者把这样一篇经典的佳作奉送给读者,也读出了作者如李白、杜甫当年的人品与人格。想必,作者在写与学中,深深地吸允着古代文化名人的精髓,而濡养着自己的那份高尚的情操。一篇难得的厚重作品,倾心推荐阅读。【编辑:文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绮        2017-01-05 14:13:22
  观海得深文友,首先向你抱歉。因为 我文化功底粗浅,大胆地编辑了你这篇文章,会有很多不足,或不到位,敬请您的谅解。你看后,可以指出不足,我可以重新编写。这篇文章在后台几天,我一看题目,就感觉棘手,但是几天过去,不能老看着,我只好写下了一篇不成熟的编按。欢迎赐教。为您敬茶。
文绮
回复1 楼        文友:观海得深        2017-01-05 15:14:26
  首先,十分感谢文绮老师精彩的按语,从按语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老师确实用心审阅了这篇拙作,真的读懂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和作者一道共同感受了当年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对蜀道艰难和江湖险恶的深刻感悟,以及他们之间以文会友、以诗言志、以诚相待的千古佳话。他们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其次,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江山新手,还请老师精心指导,不吝赐教!
2 楼        文友:文绮        2017-01-05 14:15:54
  作者写这篇作品是花了大量心血的,敬佩,敬佩。敬茶,问候您辛苦了。一篇厚重的作品问世,起到了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精神难能可贵。
文绮
3 楼        文友:文绮        2017-01-05 14:16:36
  感谢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文绮
4 楼        文友:天龙        2017-01-06 14:05:10
  祝老师在荷塘写作快乐、佳作频频!!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