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说春节(杂文随笔)
北京的春节其实从进腊月就开始了,腊月初一忙活着炒花生瓜子了,腊八是熬腊八粥,二十三糖瓜祭灶。
腊月三十,就是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老北京讲究在除夕之前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据说,先秦时代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一种叫年的怪兽就会进攻村子,年兽会吃掉所有的人,就连婴儿都难以幸免。人们利用年兽怕红色、怕巨响、怕火光的三大弱点,放爆竹,贴门联,驱赶年兽的进攻。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习俗。还有人说年是古代一位英雄,被消灭的害人的怪兽叫“夕”,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在北京三十白天,门神和春联就得贴上。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这哥俩住在一棵巨大的桃树上,惯用的武器是苇索,以鬼为食。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据说还有贴孟良焦赞的,只是这老二位曾做过山贼,所以不能贴在正门。
春联和门神是同源的,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以桃木为之也与神荼、郁垒居住于桃树的传说有关,后来民间还演化出桃木辟邪的的民俗。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传说第一副对联为五代孟昶所作。内容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北京人贴“福”还往往倒贴,为了讨一个“福”到了的口彩。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杨柳青、潍坊、武强、朱仙镇和桃花坞的年画各有特点,都透着喜庆。
放爆竹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还有人说,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您不妨试试。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北京还有一句俗话,三十的饺子——没外人。年夜饭南北不尽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新的一年就有好运气。南方不能少的是年糕,寓意“年年高”,鱼也是年夜饭的主角,寓意“年年有余”。腊月三十,就是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老北京讲究在除夕之前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三十白天,门神和春联就得贴上。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北京还有一句俗话,三十的饺子——没外人。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新的一年就有好运气。南方不能少的是年糕,寓意“年年高”,鱼也是年夜饭的主角,寓意“年年有余”。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为了这顿年夜饭,每年我们都要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春运。
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柿子,讨“事事如意”的彩头,还要吃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那方有些地方要吃橘子,所谓“福橘”。现在苹果可以寓意岁岁平安,杨梅可以讨扬眉吐气的口彩,我咋觉得成了文字游戏了,我更喜欢吃个冻柿子,您别说我专捡软的捏就行。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岁”谐音“祟”取压除邪祟的意思,大约源于古代的“厌胜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比别的习俗都实惠。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为了北京的蓝天,应该少放一点。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从零点之后就可以拜年了,一般是从本姓同族开始,亲戚朋友都得拜到。
过去还讲究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说是那天不能看见娘家的灯,这个我觉得到不必那么认真。
在我们通州,除夕守岁,全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因为饺子要祭神敬佛所以要包素馅的。长辈别忘了给孩子压岁钱,多少都行,反正越多越好。初一一般在本家族内拜年,过去这天还迎财神。初二早晨早起挑水叫“抢财水”,越早越好,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人家天津干脆把这一天叫“姑爷节”,这称呼接地气。初五还要吃一顿饺子,说是捏小人嘴,防止口舌,初五的饺子也叫“破五饺子”意思是不再忌讳春节期间的各种忌讳,踏踏实实的过新一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