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读后感二则(随笔)
《荒原狼》读后感
郝尔曼·黑塞出生于1877年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城卡尔夫的牧师家庭。他对文学创作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在他年少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作品《荒原狼》的创作始于黑塞的中年后,当时德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阶段,社会中存在众多的矛盾,各阶层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荒原狼》讲述的是一个有着精神信仰危机和身体疾病的主人翁哈里经历的一些事件。通过对艺术、宗教、信仰发表独特见解,和对不同社会阶层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苦闷、彷徨的呈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
《荒原狼》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堕落、杀戮和残忍等人性的假、恶、丑的一面反映得太过真实,而且最后也没有找出救赎之路,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人翁哈里是一位对音乐、诗歌和哲学有深入研究的反战派。艺术的熏陶使他成为一个有灵魂、有骨气和正义感的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人普遍有着信仰的危机。最终,高尚的灵魂与堕落的灵魂(妓女、同性恋者与吸毒者)因为孤独、彷徨和迷惑而走到一起,并且因为孤独而产生了“爱”。这种“爱”看起来很滑稽,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人性,反映在浮躁不安的环境中,人们对爱、对和谐状态和和谐生活的渴望。
《荒原狼》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荒原狼》中的哈里,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国家出现危机时,过着亦实亦幻的生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影射的是封建社会末期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后者因为战前的混乱而发生信仰危机,导致找寻不到救赎之路。由此,我想到一个人要生活、生存得更好,非常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如今正处于太平盛世,对于生存、生活的问题,已经不需要考虑得太多,但是,其实很多人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我们的欲望太多,心灵不能够平静下来。
再则,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虽然社会和谐,国家昌盛,物质、文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也同时存在着许多新生的社会问题。和谐的社会,并不等于没有矛盾。例如城乡矛盾,贫富差距的矛盾等,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价值观却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酒绿灯红的大都市肆意横行,而贫困落后地区,却依然还有人为着生计、为一日三餐奔波,还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在等待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科技的发展同样为我们带来危害,例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能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由此,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定要有正确、坚定的信仰。党员要有信念,老百姓要有信仰。信仰可以多元化,但不能迷信金钱、贪图享乐、物欲膨胀、利欲熏心,而是要有精神追求,要利他、爱家、回报社会、忧国忧民。而作为一名作家,只有如此思考问题,才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看待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才能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写出无愧于内心、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我们一直行走在“荒原”。我们所处的“荒原”不同于哈里所处的时代。但即使时代变迁,社会和谐,“荒原”却一直存在,并困扰着我们。例如信仰。我们太需要对信仰保持危机感了,对信仰保持危机感才能够未雨绸缪,及时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和完善自己,以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新现象。
要加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书籍是精神食粮,可以带给我们愉快的享受,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不至于对太多问题感到迷惑。书籍可以解惑,许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事情,作者已经经历过,并且写成了书;许多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和道理,在书籍中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只是我们没有去深刻地体会。书籍其实不仅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的脚。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可以在书籍中到达。我们无法拓展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其次,是要多思考。思考书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思考生活中出现的某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努力追求真、善、美。探索精神是一个人精神世界丰富的前提,我们可以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加以思索,这些问题可以是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或矛盾。思考增长智慧。思想会因为思考而变得更加有深度。因为思考,我们会获得成长,得到新的思想。
《邪恶之路》读后感
意大利作家拉齐娅*戴莱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邪恶之路》,以充满人情趣味的美丽的撒丁岛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男主角彼特罗(仆人)和女主角(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惊险,环境描写自然、生动,对人物性格和内心矛盾的刻画入木三分,阅读之后既令人产生对人类的悲悯与同情,又产生对欲望、爱情与道德的思考。
故事的情节讲述的是由于人的欲望,对爱情的追求,使彼特罗与玛利亚彼此相爱。这种没有物质和社会伦理基础的爱情,使女主角陷入矛盾之中。最终,女主角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富农。女主角的背叛使男主角萌发出原始的欲望之一——杀人。他谋杀了富农,取得了财富,并且最终娶了女主角玛利亚。当女主角玛利亚得知男主角杀死自己的前夫之后,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男女主角各自怀着极大的痛苦生活在一起,把小说推向了结尾的高潮。许是由于作者的同情心,最后并没有写出结局。但是,如此结尾,更加引人深思,并使小说超越了时代。由于自小生活在中国,因此我仅能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角度,来阐述一下小说中的欲望、道德与爱情给我带来的启迪和思考。
首先,我觉得欲望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人在思考、决策时,必然是受欲望的驱使。小说中男主角彼特罗对金钱和爱的欲望,女主角玛利亚的虚荣和对爱的欲望,即是两位主角最终走上痛苦和矛盾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能够理智的控制欲望,并付诸于行动,追求有现实意义的理想和爱情,会使生活更加实在,也减少一些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诚然,我们对女主角应当同情,但是,在同情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有欲望战胜理智的冲动。
其次,我觉得道德是压制欲望的工具。生活在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祖国,儒家、道家的思想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像女主角玛丽亚一样有了虚荣心、攀比心、嫉妒心,当我们像男主角一样觉得自己金钱、名利和地位不如人的时候,是否有约束自己的欲望呢?又是如何约束呢?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令我们得以向自己内心的远方飞翔。儒家思想指引我们入世,实践,创造价值;道家思想在我们痛苦和不安时,给予我们心灵的安顿。两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最后,我觉得道德的底线不能逾越。无论欲望多么强烈,生存多么艰难,都应当脚踏实地,本分做人。道德应当与欲望并存。在我的心底偶尔也闪现过原始的、暴力的、野蛮的思想,出现这种思想源于我内心的欲望。但是,人的欲望应当受到道德的约束,否则,必然会损人利己,甚至走错路,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男主角就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有效的引导与压制,才会最终走上邪恶之路。
作者对人的悲悯与同情,在小说的结尾处流露异常深刻。因而小说《邪恶之路》的终极关怀,不仅仅是对欲望的呈现、爱情的讴歌和道德的提醒,更多的是在思考人类生存的现状,并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据此,我认为小说《邪恶之路》是具有超现实意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