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心愿】我与“诸葛”论长短(征文·随笔)
昨夜小楼又冬风,静躺床上坠梦中。方圆百里君何在?茅庐檐下论长短!
——题记
昨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不梦唐朝,却梦三国;不遇魏征,却遇诸葛。
在梦中,我不知不觉,成了诸葛先生的随从。他是主,我是仆。但我们之间,却没有那种僵硬的主仆关系隔阂,相处融洽、交谈随和。
也许是初次相处,或许是诸葛先生生就随和、平易近人。不管我问什么,他都会耐心解释回答。
当然!也许是我们谈得来的缘故,亦或许是相处时自己有些松懈,甚至是放肆。诸葛先生手持鹅毛扇,我手握竹鸡扇。这还不算什么!有时我们还为了某些问题,争执得脸红脖子粗,不拼高低、就论长短。
我:诸葛先生,在俺们三国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您为啥选择辅佐主公刘备呀?!
诸葛:曹操虽兵强马壮、侍从甚多,但他生性多疑,难以取信;孙权虽擅礼仪、良将颇多,但他过于规矩、思想保守。跟随这二主,前途受阻、难成大事稳座江山矣!
接着,诸葛先生又云:自古帝王坐江山,首德礼让渴贤才。主公刘备当前势弱遇难、渴贤求才,俺愿俯身随之。
这时,我又忍不住好奇地问诸葛先生:诸葛先生,您说得很对!可是您为何要俺主公刘备三番五次到隆中登门拜访,您才肯出山辅佐俺们主公刘备呢?是不是您有何私心或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与价值?
“此言差矣!此言差矣!”此时,诸葛先生频频微笑并连连摆手说道。
我:诸葛先生可否详谈,以便指点迷津?
诸葛:跟随一主,一是要考察他是否心胸宽广;二是要考验他是否有耐心、真正重用人才。至于三嘛……
“至于三是什么?”我急切地追问道。
“至于三嘛!俺为自己是否以后追随主公刘备打了一下伏笔。”诸葛先生不慌不忙地笑说道。
我惊讶而又急切地问:“诸葛先生,这话怎讲?”
诸葛:如果俺主公刘备真的渴贤求才,那他就会放下帝王的架子上门来拜访,我就会誓死跟随他;如果俺主公刘备不是真的渴贤求才,那他来了一次两次后不成功就不会再来了,俺也就没必要跟随他去打江山了。其实这样做的目的,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让他明白一个“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理应好好珍惜”的道理。
我:诸葛先生,思维真非常细腻、慎密呀!对啦!诸葛先生。当时您去东吴游说孙权联合俺主公刘备一起抗曹,您有没有想过失败后会有什么危险呢?您也说过,孙权的思想比较保守。”
诸葛先生“哈哈”大笑两声后,一边踱着步子,一边摇着他那把鹅毛扇正色说道:危险,是肯定。不过,打蛇要打七寸。你只要抓住了对方的要害,就有办法说服对方,就能转危为安。”
“哦!要害?!”我愕然了一会儿问道:对方能有什么要害?
诸葛:这个你就有所不知了吧?!第一、曹操兵强马壮、野心勃勃,而俺们西蜀和东吴在军事处于弱势。曹操是想一统天下,谁也不敢保证他今天灭西蜀,明天就不灭东吴;第二、尽管平日孙权与俺主公刘备各自为政、少有往来,但他们毕竟是姨夫关系。按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难道他不担心西蜀被灭后,东吴不为其报仇?曹操自然会下手,将西蜀和东吴两家赶尽杀绝,以便一统天下。
我:要是东吴孙权不听诸葛先生游说,事先向北方曹操说明不与之为敌,那可怎么办?
诸葛:这个就是要害、是死穴了。主要是曹操生性多疑,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这性格。再说,曹操经常出尔反尔,孙权又不是不知道。
我:就算孙权想联合俺主公刘备,要是他的部下不同意怎么办?
诸葛:这就是俺此次单枪匹马出使东吴的主要原因,目的是说服孙权的部下,让他们共同去主张孙权联合俺们西蜀,一起抵抗北方的曹操。
我愕然后,惊讶问道:“诸葛先生,您可要舌战群雄?”
“俺是这个意思。”诸葛先生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不可,不可!
诸葛:你为什么认为不可?
我:“这样做,太危险了。诸葛先生,您看!他们人多势众,他们各有各的思想和想法。万一说服不了岂不是很危险?!”
我一边说着,一边情不自禁地轻摇起了自己手中的竹鸡扇。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学着诸葛先生在茅庐檐下踱来踱去。
“哈哈!”诸葛见此情景,不禁大笑了两声。然后说道:俺知道孙权部下文的要和、武的要战,思想不统一,才非去不可的。尽管他们人多嘴杂,但这更能抓住他们的要害,打他们的七寸。
接着,诸葛先生继续说道:你可想想,要是他们思想统一,一致认为要和的话,那谁能说服得了啊?
我:我还是认为不可。
诸葛:俺认为可。
我:不可以。
诸葛:可以。
我:不可以,不可以!
诸葛:可以的,可以的!
此时,我和诸葛先生为这事儿争得脸红脖子粗,吵得不可开交。
刚沉默了不一会儿,诸葛先生就竟然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般说道: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出使东吴俺去是定了,俺保证成功,顺利归来!
哎!真是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我的话匣子又打开了。
我:诸葛先生,周瑜为什么要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话呢?
诸葛:他周瑜没出息呗!
这时,我忙申辩道:“不!人家周瑜有才华呀!您咋说人家没出息?”
诸葛先生接过我的话说道:“他是有才华,就是妒忌心太重,忌恨有人超过他,甚至想尽千方百计把人家往死里整。”
我:那您还信誓旦旦向他保证,只要在三天之内就能取到十万之箭?您岂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诸葛:当然不是!
我:那您当时可想到办法了?
诸葛:没有!
“那您还说不是?!”我似乎有些着急而又生气地说道。
此时,只见诸葛先生一边轻轻摇着他那把鹅毛扇,一边踱着步子,清闲而又镇定地说:“但是俺找到了他周瑜的死穴,自己可以绝处逢生”。
“那他的死穴是什么?”我迫切地问道。
“他的死穴呀!就是妒忌心强。”诸葛先生回答说。
这时,我不甘示弱地说:“这个,人们都知道呀!”
“知道了,还不好办事儿么?”诸葛先生幽默地反问向我。
接下来,他又说:“妒忌心强的人,通常爱自傲和打听。只要自己具体怎么借箭的事儿不让对方知道,那就好办了。”
我:您当时就没防备鲁肃一定不会向周瑜告密?
诸葛:一定不会!
我:为什么?
诸葛:因为鲁肃是个忠厚、诚实和守信之人。
我:但是……,这也不能保证您借箭一定会成功的呀!
诸葛:那是当然!
最后,诸葛先生接着又说:“要想让事情顺利完成、取得成功,那我们必须得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我问道:“哪三个条件?”
诸葛先生回答说:“天时、地利、人和。”
我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瓜,回答道:“还是有些不明白”。
诸葛先生详细给我解释道:“天时,就是三天后天上会浓雾蒙蒙,有利于隐藏俺们借箭的真实情况;地利,就是俺们在江面上假装洋攻曹营,而曹操的北方官兵多数不擅于水上作战;人和,一个是周瑜妒忌心强,一个是曹操生性多疑,一个是鲁肃忠厚、老实,这三个人对俺们借箭都有很大的帮助。”
正当我在惊叹唏虚诸葛先生料事如神之际,没想到我的梦也随之醒了过来。只见诸葛轻摇着他那把鹅毛扇,踱着轻快的步子朝远方走去。
走去,我来不及放下手中的竹鸡扇,向诸葛先生告别,随即用竹鸡扇在空中挥了三下,以示告别。
我与“诸葛”论长短,使我从中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