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历史的背后(杂文随笔)
历史就是阴错阳差的既定事实!帝王将相的一念之差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为了更完美地粉饰自己的形象地位,不惜篡改历史细节,来迷惑人民群众,目的无非是让人民群众甘心于被统治。
历史的记录是由后人来完成的,记录历史的人不是圣人,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或推测来记录,思想肯定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所记录的历史也必然体现着记录者的政治观点倾向,难以做到客观公正,面面俱到。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某些历史背后,有什么呢?
诸葛亮是历代丞相之中的典范,受先主刘备之托,辅佐后主刘禅。其耿耿忠心体现在前后出师表中,出征前上书皇帝,大事小事面面俱到,给自身贴上了耀眼的光环,赢得后人的赞叹与敬佩,后人甚至把他美化成了能掐会算的神人。美其名曰光复汉室,其实征讨的却是苟延残喘的刘姓的东汉。
事实上,诸葛亮南讨东征十余年,劳民伤财,最终还是无所成就。后主刘禅也不是懦弱无能之辈,诸葛亮死后,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又稳坐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宝座。曹操也并非是篡国夺位的野心家,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却从未觊觎过皇位。逼迫汉献帝让出皇帝宝座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那是曹操死后的事,与他无关,曹操的魏武帝是被追谥的。
几百年来,秦桧一直背负着杀死民族英雄岳飞的骂名,秦桧是进士出身,在国家危亡时期能出任丞相,说明还是有相当的才能和智慧的。在对待金兵侵略的问题上,不论是主战还是主和,很难说绝对的正确或绝对的错误,那是政治立场问题,先不说这些。
秦桧做为丞相,正值宋朝的军队频频胜利之际,自作主张把带领军队在外作战的元帅召回,然后杀掉,皇帝对此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事可能吗?
康王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异母弟,二十岁就受命为兵马大元帅,徽、钦二帝被金兵掠走后,被文武大臣推举到皇帝的宝座上,是为宋高宗。
岳飞被杀害之时正是他率领岳家军打得金兵节节败退的时候,“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已经让金兵闻风丧胆了。倘若岳飞真的能直捣黄龙府,救回远在黑龙江坐井观天的宋钦宗(宋徽宗已死),宋钦宗还不老,才四十出头年纪。那么,该如何安置宋钦宗?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能有两君!宋高宗赵构还能继续安稳地坐皇帝的宝座么?
宋高宗赵构不能不考虑这事儿,皇室家族的兄弟历来就毫无亲情可言,手足相残的例子举不胜举,唐王李世民就是杀了两个哥哥才登上面南背北的宝座的,赵构绝不会不考虑这事儿!
在这之前虽然没有过皇帝被俘后又释放的先例,之后却有过,明英宗朱祁镇征讨瓦剌时,曾战败被俘,大臣于谦拥立朱祁钰为代宗,后来于谦又战败了瓦剌军,迎回了朱祁镇,朱祁钰尊哥哥为上皇,闲居南宫,朱祁镇勾结太监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这是后来的事,咱不提。
岳飞被杀害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赵构当上皇帝的第十四个年头,当时赵构三十四五岁年纪,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以宋朝皇室赵家的家教,有的皇帝可能碌碌无为,但绝没有荒淫纵乐不理朝政的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把在外征战的元帅召回,再审理、定罪、处死,皇帝赵构不可能不管不问任凭秦桧任意而为之!没有皇帝在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如此重大的死刑也绝不可能执行!
岳飞被处死后,主战派的大臣李纲、张浚、韩世忠等都被罢免,这足以表明宋高宗赵构一心求和、根本不想救回钦宗的本意。
半壁江山的皇帝也是皇帝,面南背北的宝座不是谁都有福气坐的,那是命啊!赵构还特意编出一段泥马渡康王的瞎话,目的不过是让人们相信他才是真命天子。
而善于逢迎的秦桧不过是个替罪羊罢了!
历史车轮滚滚,时间来到十八世纪末期,中国两千三百年的封建社会已经摇摇欲坠,即将崩溃,外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侵略者们把中国当做了鱼肉,肆意瓜分,腐朽的满清王朝不得不同外国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我们通常把如此种种的被欺辱都归罪到慈禧太后身上,似乎,国家的贫穷落后都是一个守寡的老妇造成的。慈禧太后十八岁进宫成为咸丰皇帝的贵人,二十一岁生子载淳,母以子贵,被封为贵妃,慈禧二十七岁时咸丰帝驾崩于承德,六岁的载淳登基,就是同治皇帝,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这时二十七岁的小寡妇显露出她的狡诈和野心,从承德抄小道抢先回到北京,联络亲信把八个受命大臣一一除掉,同慈安太后一起开创了垂帘听政。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期间,镇压反叛,大力开展洋务运动,国家有了短暂的平稳发展时期,史称“同治中兴”,这应该是慈禧的功劳,与年幼的同治无关。同治在位十三年,仅仅亲政一年就死了,大概死于花柳病。
慈禧又立四岁的光绪,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她的亲外甥,拥立年幼的光绪为帝,慈禧一方面是偏向于娘家亲戚的,另一方面是想仍旧垂帘听政,可见其野心。此时的中国已是内忧外患,外强欺辱,内部贪污腐败,外部列强欺辱,造成这种状况有着诸多的因素,也并非一朝一夕而促成,成年的光绪又不再惟命是从,慈禧是日夜忧患,无计可施,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无力扭转,何况一个妇道人家?
但我们偏偏要归罪于慈禧太后,说白了,这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在作祟,泱泱大国,怎么能让一个守寡的老妪说了算?这回乱套了,不是你的责任是谁的责任?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一手遮天,那么满朝的文武大臣就没有一个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献出安邦定国之策的么?
慈禧太后生活奢靡,挥霍无度,我认为到了那位置,吃点喝点不算啥大毛病,凡是当官的都山珍海味,灯红酒绿。
祸国殃民的不单单是慈禧太后自己,把亡国的罪名强加到一个文化不高的老太太身上,我们太残忍。
历史有时是很难说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