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心愿】四姊妹救母(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心愿】四姊妹救母(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60发表时间:2017-03-01 14:50:50


   元旦放三天假,于是1日早回弋江镇。“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是晚唐诗人杜牧之羁旅此地的名句。而我们家,自打江北过来后,已经生活在这儿将近一百年了。
   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去看望,准确地说是陪护母亲。母亲病了,已经四月余。现在弋江镇养病。所以,每逢双休日,或者有空暇的时日,我会过来看看。我知道,我来,对于治疗,抑或照料,是作用不大的。这些,主要依赖姐弟二人。妹在六安,离得比我还远。也是抽时间过来的。
   一二两日均晴好天气。上午天气冷,不宜外出。午饭后,或搀扶,或推车,送母亲做盲人推拿。嗣后,母亲依例到姐姐的永康大药房坐坐,门口朝西,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我于是先回。青弋江边,和风微拂,波光粼粼,大地逐渐给我们回暖的意思了。
   8月31日,我彼时从太平湖畔直接到芜湖火车站。已经买好夜里去江苏徐州的软卧。而后转道采访砀山的。为砀山的中国果蔬加工论坛已经写过两次了。
   在候车室静等的时候。突然就接到母亲发病的电话。起初不以为然。打电话给做护士的妻子,叫给安排大夫出诊,有什么情况随时电话联系云云。22点多,母亲那边没电话过来,不太放心。于是,直接电话母亲。母亲其时已经非常焦急和恐惧,说:“儿子,你快回来。我头疼得要炸了!”
   我立马电话妻子:“医生到否?”
   妻子答:“在等,已经这么晚了,一时间难找。医生都不愿出诊的!”
   我马上又电话在弋江镇的姐姐:“姐,知道母亲生病否?我在芜湖火车站。”
   姐说:“知道了,和姐夫正在赶往南陵的路上。我们打的来了。”
   姐夫是医生,这样也好。我于是心稍安。再次电告母亲。
   母亲说:“儿子,你们怎么还不来耶?!”语言惊慌。
   我答:“你稍等,门可以打开?能,就先打开!”
   于是,电告妻子:“医生到哪了?”
   妻答:“要来了。”
   我再说:“立即打120,叫救护车吧。母亲可能病得厉害。”接着告诉妻子,你快一点过去,如果晚上怕,就叫儿子陪你。
   这期间,我已经退掉车票,打的在回程的路上。谁来电话,说要通知在六安的妹妹夫妻,可是电话已经关机。我随后就拨通妹夫手机,他立即说连夜赶回。
   回来是直接去的华泰医院。妻在这家医院上班,可能救治更方便一些。母亲昏迷了。氧气和盐水瓶挂着。姐弟两家和妻儿已在这儿。妻将一张病危通知书递过来,说是我签的。我接过来。我知道,我是长子么,我得收着。不久,妹夫妻也赶到。
   一道问主治医生。妻说,那是一个合肥退休的老医生,高薪聘请过来的。问他。他说,“你母亲病危,是脑动脉瘤大出血。我现在是保守治疗。可能稳控,也可能大出血,不能救治。”我问:“能转院么?”老医生说:“不敢担保路上是否有危险。”
   妹夫的一个医生朋友也来了。他对母亲的身体状况一直比较清楚。可是,他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什么。
   下半夜了,于是分班休息。
   第二天上午,家庭会决定找别的医生咨询去。妹夫及时联系了市里最大的一个医院的专家。于是姐妹夫和我赶到弋矶山医院。教授看了我们带去的ct片,说,你担心母亲转院途中会出问题是有道理的。可是,如果不转院救治,或者延误治疗时间,危险会更大。一咬牙,我立即通知妻子给母亲转院。我们在这儿办理住院手续。母亲也随后到了。找护士站,又需要签字,是病危通知书,我没想,就签了,并且留下手机号。安排好病房,母亲在吊水了。我们互相望望,眼神之间在说:母亲挺过来了。这一天是2009年9月1日。
   然而,母亲还是昏迷着。教授说要养几天,再观察一下。护士们轮番过来检查。加上氧气,量血压,听心率,抽血化验,做ct。Ct室在脑外科对面的房子里。我们于是租车,推母亲出来,下电梯,再往前推,头部始终要求朝上。遇到弯道需要掉头转弯。
   一切妥了。我们继续家庭会。决定分班值日。妹在附近一家酒店订过房间。我给领导请假。手机还保存着当日的短信:“×院:昨晚我母亲突然脑出血,连夜赶回。现在弋矶山抢救,尚未脱离危险。故请假几日。敬上。”15:54分,领导回电:“收悉,注意休息,有困难请告之。”姐姐的大药房关门了,姐夫也在他的单位某医院请假了。妹夫在张罗。妹妹告诉她公司,遇到特殊情况了。弟弟把已经经手的水电装修业务转给人家了。
   母亲一直昏迷着。护士基本是一个小时来测一次血压心率等。床位医生和值班医生也不时过来。母亲身边始终留了家里两个人。早上有一份免费的稀饭和一个茶叶蛋,这是住院好久才知道的。其他人则到食堂去吃。随时叫护士来给换水。抄录血压和心率,记录大小便数量。白天事情多,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下半夜人再累,也只能在病房守着,实在困了,值班的两人就轮换闭一下眼。后来,亲戚送过来一个靠椅。也就成了我们的临时行单。其他人家在值夜的,如果不在家里带靠椅,可以花8元租睡一晚。床是8元,靠椅是5元。
   9月3日下午,接到医生通知:根据近几日观察,明天可以手术了,叫家人做好准备。于是,到了医办。医生很负责地一一解释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脑动脉瘤夹闭术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开刀,也就是需要做开颅手术。风险很大,谁也不能保证。如果家里人考虑好了,就造影,然后手术。其实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对姐夫和妹夫望望,也就默默地在一张家属通知书上签字了。近些年医患纠纷屡屡发生,大医院做的就是规范一些。晚间,姊妹几个都没有睡意,齐齐守在母亲床前。按说,我母亲是重症病人,是应该进入重症病房。恰恰房间紧张,其实也是一直紧张。我们就可以直接服侍母亲了。
   外科大楼每天挤满了人。来来往往的家属、病人,以及探望的亲友。由于脑外科病号多,常常是走廊里面也开了床铺的。这就更加拥挤了。出的走廊是一个大厅。大厅外有一个阳台。我于是常常在那抽烟。对面大楼是内科住院的,夜间药房。再左是ct、x光室。两座大楼中间是进出的一条通道。对于这座医院,我曾经很熟悉的。姐夫在近20年前,在这儿进修过皮肤科。我还来借过铺。
   眼下是深秋。树叶金黄,也渐渐地冷翠起来。人群和车辆交织着,披拂很多灰尘。晚上,某个实习护士给打针,扎了几针还是不能成功,病人家属开始骂起来。于是,当班护士急忙过来解围。病人多,医护人员少,靠的就是多理解与谅解了。一旦不能互谅,争执是免不了的。就传过来吵骂声。下半夜,疲惫不堪的人们渐渐睡了,病区就安静少许。锅炉房、下水道的声音相比而言就响起来。呼呼地,和病人的呻吟喘息声相应和。
   4日上午,手术室的护工准时过来。母亲被接走了。我们在门外等待。也不是很焦急。因为我们分析医生的交代语言,觉得医生信心有,成竹在胸的感觉。我们只是在疑惑,手术后的母亲能够恢复到何种程度。听说这种病,常常复发,还有后遗症的。中午谁也没吃饭,直到下午母亲出来。医生说手术不错。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地了。
   母亲又回到了她的病床。还是昏迷着。并且一直持续到9月18日。这一天,我给妹夫发去一个短信。这个短信至今还保留在我的手机里。也就是说,母亲从8月31日夜里发病,直到9月18日才醒过来,手术14天后。

共 28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了母亲突发疾病的救治过程,有医疗资源的紧张和有限、病房中病人的呻吟声掺杂着家属焦虑的情绪,都让人深深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不易。文章写到姊妹四人在接到母亲生病后的焦虑,每个人都抛开了手头工作或生意,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母亲身边,都用着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资源和进行更多的了解,以期让母亲得到更好的救治,充分凸显了孝道、和谐、齐心,想必这便是于生病母亲最好的报答。文章叙述详细,且不说照顾病人的辛苦,能把母亲的病情铭记于心、并且连只言片语都深刻于脑海,便是对正能量最大的弘扬。感谢老师赐稿,读者编感受到了浓浓的家庭氛围,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冷静和沉着,也道出着医护人员的不易。“父母在,不远行”,或许,他们也到了需要我们手牵着手的时候了。【编辑:清粥小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7-03-01 14:52:09
  向老师问好,同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有如此尽心尽力的儿女,她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的活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