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父亲的眼泪

精品 父亲的眼泪


作者:秋色朦胧 秀才,1197.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48发表时间:2017-03-03 23:18:29
摘要:畜牧兽医行业文学


   母亲不忍心的从屋内拿来旧布条,“大,别洗菜了,快把手裹上,小心发炎。”爷爷面对母亲的相劝没有吱声,只是把菜洗净后放到了木案板上,“你切菜吧。”这才接过母亲手中的旧布条走出了灶房,用我手中的干土研末敷在上面,缠上了布条就到灶房烧火去了。
   经过全家人的一致努力,可口可香的玉米糁面母亲盛上了碗,我们仍旧坐在院子里的锤布石旁吃得有味,吃得地道。
   (四)
   晚饭过后,爷爷干了一天的活已累的腰酸腿疼,走几步路都想把脚背到肩上,他已困到了极点,只是在我们这些小孩的簇拥下回到了窑洞,坐到炕上,脱去长长的粗布袜子,开始忍着那一丝丝困意,打发着我们好奇的童心。
   母亲仍旧的抹洗着灶房内的碗筷,心事重重的紧锁眉头,她知道,父亲今晚要是再不把玉米买回家,明天全家就彻底断顿了。她心里那个着急如焚,急得几次把拿在手中的碗在用抹布擦洗中险些跌在地上,她扯着耳朵听,哪怕是房门外老鼠的响动,她都听得真切。她渴望不急了,父亲难道今天真的买不回粮食吗,她心慌得要命,面前的这一大家子明天的生活难道要?她没有再往下想,她已作出了最坏打算,即使父亲今晚买不回粮食,那她明天就是再遭人白眼也要厚着脸皮去,问一家,又一家的问,来寻借一点口粮,一点可怜的口粮来填着我们早已空虚的肚囊。
   梦想和现实总是在人最艰难时出现转机,天无绝人之路,母亲的祈愿,祈祷,母亲的急促的挖心撕肺的期盼中,父亲出现了,他推车走到了门口,脚还没踏进家门,母亲就疯一般的跑上前去,她急切地用双手打开了院子的大门,望着昏暗的月光下父亲那双透明的眼睛,人瘦了许多,说出的话,声发在了喉咙,停在了喉咙。父亲用手推着自行车,吃力地推进家门,车后驮着半口袋玉米,半口袋来之不易的玉米,母亲看着,眼睛湿润了,她知道那是一家救命的口粮。
   母亲双手扶住了自行车,父亲在暗淡的月光下吃力的将这半袋玉米从车子的后座上卸下,母亲又用手艰难地帮着挪到厦房门口,“孩子他爸,吃过饭了吗?”母亲问起了父亲。“吃过了,刚才在卖玉米的那家。”父亲接着说道,“那家人可好了,还让我带回两个蒸馍呢。”父亲说着从怀里掏出两个已揉搓的黄黄的玉米馍来,母亲接在手中,冰冷冰冷的瓷实,“那今晚就不去站上了。”
   “不去咋行,都一天了,还不知道站上情况咋样。”父亲面对母亲的关心说出了他不放心的话,随后将自行车掉过头,推出了院子的大门。
   爷爷在窑洞里蒙着黑给我们讲着故事,他已乏困到了极点,但又不能睡去,至少也不能这样的睡去。因为他知道,家里断顿了,晚上这顿饭是母亲睬着老脸去别家借来粮食,至于明天借下借不下还很难说。昨天就让人捎话给父亲,让他在外买些玉米救急,可天这么晚还没回家,他真有些担心,可担心又有啥用呢,于是他只有等,在这黑灯瞎火里等,假借着给孩子们讲故事,来支撑着那乏困的疲惫的身体。
   看到父亲的回家,而且用自行车带回了半袋玉米,他高兴地哄我们睡后就下了炕,穿上布鞋,走出了窑洞,“孩子他妈,娃他爸走了。”
   “走了,听说一天都没去站上了。”母亲回答着爷爷的问话,走到了粮食跟前,“大,趁着天黑,咱把玉米在碾子上碾了吧。”
   “行,我正要说这事呢。”爷爷说着用棍和母亲抬起了玉米,他们走到了村子的碾盘前,爷爷用尽力气将玉米倒了上去,母亲用笤帚扫了扫,爷爷推动着沉重的石碌碡,一圈两圈地碾着,咯咯嘣嘣的玉米在碌碡的碾动下响着,裂着,溅着,母亲跟在爷爷身后用笤帚扫着,拾着。
   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半袋玉米在石碌碡的碾滚下变成了大小不一的玉米糁,而此刻的爷爷已经有气无力,靠在石盘上长长的喘着粗气。母亲拿着从家里带来的簸箕,竹筛,用手刨着,筛着,爷爷睁眼看着,看着这用力气换来的丰收,母亲小心的全部重新装进了口袋,爷爷迈着轻重不一的脚步和母亲廋弱的身体将半袋玉米抬着,抬回了家里。
   父亲推着车子从家里离开出了村子,就骑在了自行车上,左晃右晃的用手握着车头,脚已经时蹬时不蹬的任着车子前行,他心急,心急自己在外踅摸了一天才买回半袋玉米,而站上的情况有怎样呢?他心急,急切地想知道他离开的一天站上的情况。可心急而脚下已急的迈不开腿,停住车,路上跷不开步,他真想歇会儿。在这黑天野地里,在这路上,他骑着车,脚蹬会儿,又气喘吁吁的下车推着走着,他知道,这时回到站上,等他的同伙,他工作中的搭档,可能已经睡下,因为夜已深了,月亮到了头顶。
   (五)
   我们睡在窑洞里的土炕上,甜蜜蜜的做着美梦,梦想着爷爷给我们讲解着有史以来听了不知多少遍的家族史。那是某朝某个年代,河南某个地方闹起了灾荒,大旱和蝗虫使得整的村子的人们妻离子散,老爷们也是一样,生活已无着落的兄弟二人看着父母下世,眼前再无人牵挂时拿出了决定,决定离家出走,他们胡乱的收拾了下,告别了家乡,告别了属于他们的破烂不堪的棚户茅庵,各自挑着筐儿,挑着破衣服破被,开始了逃荒,一路走下来,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经历了多少饥饿和痛苦,他们夹杂在几千人的逃难大军中,跋山涉水来到了骊山脚下,走到了渭河岸边,面对渭河,望着这滚滚汹涌的泥水在河床上翻滚,从西往东,川流不息,望着这荒凉的一大片肥沃的黄土地,一望无边,他们放下了肩上的扁担,决定留下来,放下筐中的破衣服破被,在这片土地上筑起心中的梦想。
   他们知道,只有在这荒芜的土地上住下来,靠自己一双辛勤的手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他们拿出了独有的看家本事,从集上买来了木犁,锨锄,开始沿着退水后的河道边筑起了窑洞,挖起了属于他们的一片片荒无人迹的土地,他们安顿下来,找人打井,帮忙种地,一代代延续生根发芽。
   还记得那个时候,某个老爷好抽好赌,败光了家底,某个老爷辛苦劳作,致富经商,又是某个老爷在家管着几个没有父母的孩子,守着几十亩薄田,到了后来,败光家底的老爷成了贫农,致富经商的成了中农,至于在家守着几十亩薄田的老爷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了。
   据爷爷讲,父亲在家十七岁就当上了村子里的队长,而且一当好几年,那些年家里的生活还好些,可到了吃大锅饭那会儿,父亲就忍着将家里所有的口粮带头拿到了队里,开始大集体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一大家子除了劳动,到饭时吃不上几碗稀得照见人影的稀饭,没有吃的,地里的野菜,树皮,甚至连玉米芯子,玉米壳,都成了最好的食粮,看见一家人饿的面黄肌瘦,父亲丝毫不敢动一下生产队的口粮。
   后来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在农村大力发展畜牧业,因为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当然省,县区都应有自己的计划,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那些都是毛主席语录中的话,人人都背的滚瓜烂熟,人人都想把队里的各方面搞上去,就这样根据乡政府的决定,父亲义告奋勇的加入到去蒲城农校学习的行列中去。
   经过父亲一年的畜牧兽医培训学习,他是掌握了许多知识,可家里就从仅有的一点生活基础变得更加一无所有,而且到后来还欠下了队里的透支款。
   父亲学习期满,他回到了当地,继续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农村作为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好方向。他跟上了同村的一位赤脚兽医,继续深造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本事来,每天他们走村窜户,没有固定的住址,没有代步的工具,更没有应手的医疗器械,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简单的注射器,体温表,和较为先进的听诊器了。每走进一个村子,先是师傅坐下的那匹毛驴“咯哇,咯哇”的叫上两声,都会引起村人和孩子们的好奇,铁嘴师傅每看到一处的病畜,先是自己诊断一下,再请父亲逐一听诊,叩诊,和问诊。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提高父亲的医疗技术。
   过了没多久,父亲又应邀来到县上的华清兽医院开展工作,这里的工作环境使他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技术,后来又回到乡下,独自一人开始着手创办乡上唯一的兽医站了。
   没有筹资,没有站址,他起早贪黑的东跑西拼,变换着不同的破旧房子当作工作住址;没有人手,没有医疗器械,他想着法儿自制灌药器。直至一九六零年初,第一批县级畜牧兽医人员分配下来,他才稳住了心,从此起早贪黑,和他的同伴冒着酷暑严寒,顶着风风雨雨开展起一年又一年的畜牧兽医工作,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为站上创造财富,买地皮,盖房子,置家具,购仪器,他们活得高兴,活得潇洒。
   (六)
   父亲回到站上,一天的饥饿,一天的路程奔走,他已疲惫不堪了,迈着沉重的脚步上前推开了兽医站的大门,站在门口,紧扶门框,两眼阵阵发黑。
   昏暗的夜,淡淡的月光已移过了头顶,院子里的房内灯还亮着,透过窗户隐约的看见一个年轻的后生还坐在椅子上,似乎看着书。父亲艰难的走了两步,将车子放到院子弄出了响动,随后关门声使这位男子走出了屋门,“老任,这么晚你还来?”那个男子问上了话,借着朦胧的月色吃惊的看着面前这位已经弱不经风的父亲,每走上两步双腿发软得好像要倒下去。他知道父亲临走时给他留了话,可怎么,他没有继续想下去,急忙走上前去用手扶住父亲的肩肘,“你一天没吃饭?”
   “吃过了,就是肚里还有些咕咕叫。”父亲在同伴面前不情愿的开了口。他知道这张难开的口管不住了,“我就说嘛,你应该没吃。”那个姓张的男子说道。
   “别为难自己了,为了家里,也不能把自己身体搞垮。”老张进一步的劝道,“还好,锅里还有些剩饭。”老张说话间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那,我给你热去。”老张说完话扶父亲进屋坐到一张破旧的椅子上,椅子咯吱咯吱的声响在敲打着父亲快已崩溃的心灵。
   父亲坐到椅子上,黑瘦的脸庞已愁添了几道皱纹,深陷的眼眶眯成了一条缝,缝里的黑眼珠看到了眼前的希望,他半拉着眼皮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老张热好了剩下的饭,父亲在瞌睡中嗅到了饭香,艰难地睁开眼,伸出双臂,晃晃悠悠的用手接住老张递上的饭碗,碗里绣了疙瘩的面条和玉米糁搅浑在一起,冒着热气,扑着鼻孔。父亲一手接过筷子,想也不想的狼吞虎咽起来,将饭下了肚,饭碗干净时,嘴里还津津有味的问道,“老张,今儿做的啥饭,这么香。”
   “你都吃了,还不知道。”老张说。
   “我吃急了,真忘了,看看。”父亲翻过碗傻笑了笑。
   老张看见父亲今儿吃饭奇异的举动和狼狈不堪的神态,心头一阵难受,扯着嘶哑的嗓音说道:“看看,我说你没吃,你就是犟着说吃了,怎么样。”父亲看着老张,难为情的接过老张端递过来的水杯,热水在冰冷的手心提升着手的温度,父亲的脸色慢慢的从苍白变得红润,他又一次的挣扎着将眼睛睁大,吃力的回忆起老张刚刚提过的站上的业务,“怎么,真有事?”
   “没什么,就是——”老张说话间话语戛然而止,他没有在吱声,只是在父亲面前摇了摇头,临出屋门前才劝了父亲了一句,“睡吧,睡吧,有事明儿再议。”
   “明儿”父亲喝下最后一口开水,头脑清醒了许多,眼珠子开始咕噜的转动了两下,眼皮眨了眨,思索着老张刚才说话间隐约留下来的疑问,老张呢,希望此刻的父亲应该多休息一下,来给明儿的工作开个好头。
   “怕什么,有事就说么。”父亲在朦胧的灯光下追问起来,老张极不情愿的开了口,“是这,你刚进门的紧前头,长条来了一位饲养员说,他队里的大黄牛有问题了。”
   “那你没问啥问题。”
   “问了,他没说,只是说等你回来。”
   “那我得去一趟了。”父亲听到老张的详细叙述一下子来了精神,刚才仅有的一点困意已消失的无踪无影,只是内心焦急的想知道长条村那个队上的大黄牛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算了吧,明天再去也不迟,况且来人说大黄牛的病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这回老张真的说了谎,而且是为了父亲,为了父亲这糟糕的身体。
   父亲把老张的相劝没当回事,他只知道,牲口有了疾病就等于自己有了病一样,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职工,成为一名好兽医。
   (七)
   父亲站了起来,从那破旧的椅子上,他起身了,马上要出去,到十里开外的生产队去,去救一条生命,自行车上挎着一个蓝色的布提包,里面装着想象中需要治疗的几样药品,他晃晃摇摇的跨步出了房门,来到院子,天更黑了,门外起了风。
   夜,已过了三更,漆黑的路上没有月亮,少得可怜的几颗远在天边的星星眨着暗淡的眼神在为父亲照亮着前进的路。风,已没有刚出门时那么小了,现在吹在脸上,冰冷冰冷的,像孤魂野鬼伸出可怕的手触摸着自己。
   父亲骑车在路上很小心,冰冻的双手抓在车头上有些着急,脚怎么蹬也踏不快自行车的脚踏,脸冰冷冰冷的,心有些火热,仿佛两个不同的空间气流在对撞着。

共 37563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8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取材于艰苦的年代作为背景,讲述了畜牧兽医行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长期从事兽医工作的角色“父亲”。小说以倒序的写法,首先从主人公的苦难的家庭生活写起,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上个世纪,距离现在似乎已经很久远了,但是那时候的苦难仍然笼罩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挨饿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所以,家里断粮的情况时有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出场了。他是在全家即将断粮的时候出现的,他带回了买来的半袋玉米,给家人带来了希望。此后,作品着意写了他给牲畜治病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件,体现了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品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那个年代生活的不容易,以及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卑微。整篇小说的情节为刻画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完成了人物的完整性。 小说语言朴素,充满着生活气息,接地气的作品,推荐阅读。【编辑:梅雪有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05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雪有梦        2017-03-03 23:19:31
  问候作者,感谢对系统短篇栏目的支持,祝写作愉快。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 楼        文友:梅雪有梦        2017-03-03 23:23:11
  读完这篇作品,感觉内心很酸涩。作品烙下了时代的烙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艰难的,其艰难程度恐怕现在的人们无法体会。
   整篇作品没有大的弊病,个别的标点符号做了改动,得的地的运用也稍有误差。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3 楼        文友:雅润        2017-03-05 12:41:56
  恭喜作者获精,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读了令人感伤!
雅润
4 楼        文友:竹儿        2017-03-05 14:02:10
  读完此文,心情沉重,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艰辛,却在老师的笔下深有体会。这是那个年代留给人的独有印记,没有人可以更改,这也给小说增添了苦涩,也让人学会了坚强。亲情,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老师笔下,便是让人感动万分。问好老师,春天快乐!
以文艺的情怀,书写安静的文字!
5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3-05 15:48:05
  历史是部书,无论岁月峥嵘几何,红尘坎坷了多少时光,信手翻阅,总有点点滴滴撞击心扉,从而记住了往昔,明晰了认知,给生活点亮一盏明灯。问好作者。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6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7-03-05 20:45:33
  恭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
哪里天涯
7 楼        文友:阳媚        2017-03-05 21:22:58
  贺喜精品,期待更多佳作!
8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7-03-06 09:51:43
  亲情是我们笔下最温馨的篇章。恭喜获得精品!
清纯芳心
9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7-03-06 11:03:32
  感谢作者的精彩奉献,很好的生活素材,为你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10 楼        文友:梅雪有梦        2017-03-06 11:45:13
  恭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佳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