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写在惊蛰
晨雨初霁,季节的候鸟驮来一缕春阳,把三月的第一个清晨照得晶亮。谁会料到,这样的好天,午后突然变脸,乌云压顶,白昼成了黄昏。一时,狂风裹挟着飞沙,雨点,雪花,冰雹,漫天飞舞,呼啸而来。轰隆隆,轰隆隆……一阵惊天动地的声音,忽地在耳畔响起,伴随着呼呼风声,由远及近,滚滚而来。是雷声!是2017年的第一声春雷!只一个时辰,雷公电母风伯雨婆雪娘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出罕见的四季不同天!
二月二已过,惊蛰将到。“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惊蛰时节的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万物,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呵呵,范成大的诗句真个恰如其分。
须晴日,走在通榆河堤,只觉得春的脚步近了。草木们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春的小清新。最先知晓春的,是偷偷从土里钻出来野性的小草?是在春水绿波上自由自在的白鸭?还是堤岸上那染着鹅黄的河柳?“轻烟渗柳色”,绕堤的春柳,伸展那柔嫩而纤弱的腰枝,梢头浸入水中,仿佛是一群撩起裙裾梳洗长发的少女,撩起我千万缕情思。如酥的杨柳风,拂面不寒,像母亲的手,传递早春的信息,捎来一个绯红的季节。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对岸的农人们在植树,整墒,除草。软风里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春耕季节,那个老牛拉犁耙,老农扶犁稍,牧童骑牛背的农耕图再也看不到了。生态农业园里,人们采摘菜豆,喷洒水肥,早已忙得热火朝天。“惊蛰闻雷米如泥。”“三月雷,桃花水,狗咤白米堆。”心系农耕苦,惟愿仓廪足。
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且走且停,就像在平平仄仄的诗行前行。“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美妙的诗句如泉涌,心中的诗情便疯长。小河水涨,惊蛰就像这条季节的小河诗意地流淌,荡漾。于是,春寒随着流水匆匆而去,春姑娘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百草排芽,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天,真真实实地向我们走来。撷取一河春色,我被这季节的小河深深感动,幸福得血脉贲张。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双手合十,将阳春收入掌中,高高举起,独自虔诚地举行一个盛大的迎接春的仪式。
远处,鹂鸟从诗句中飞出,演变成一个个多彩的纸鸾,在春雨洗过的蓝天炫舞。小路边,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在我眼前一亮。那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张开的小手,在春阳的照临下,捧起小小的美丽。淡淡的清香,拂去我一冬的积尘,抚慰我干枯的心田,芬芳我疲惫的心灵。它把春意植入我的心里,我再把它移植到我的文字里,让我的文字也暗香浮动。
静静的春夜,我打开了电脑,带着春的诗韵,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恍惚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凉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在那个江南故乡的垄头坡上,我们三五结伴,一手铲刀,一手篾青小篮子,在野地挑荠菜、马兰豆等野菜,一边挑,一边唱着俏皮的歌谣:“荠菜马兰豆,姊姊嫁到后门头。后门春破我来修,修得两只奶奶头。”“油菜开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草紫开花满天星,蚕豆开花有黑心,怪不得我家大大要赖婚。”那方言俚音的童谣,深深拨动我的心弦。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一首首春曲唤醒万物生灵,凶神也要出来觅食。蛇虫出洞鸟出巢,小人、恶人也在那天出口伤人。便有“祭白虎”“打小人”之旧俗。记得儿时在江南老家,就有这类活动。据说,近年港粤民间也有流传,香湾仔鹅颈桥一带,已成为这一活动的集结地。每逢二月二或惊蛰等“破日”,鹅颈桥底打白虎打小人之声此起彼落。其时,神婆先烧香拜观音,将黄底黑纹青面獠牙的纸制老虎置于坛前,以生猪血喂之,肥猪油涂之,使之腹中食饱,口中充满油水,便不再张口伤人。或将五鬼纸包着的纸制男小人或女小人置于砖上,以穿过的拖鞋击打之,口中念念有词。便可堵住小人、恶人的口,使其不能搬弄是非。再把小人置于白虎口边,一口咬定,让其不再作恶。最后,将装有“贵人符”“大白解”“银元宝”的运盘和纸虎纸人一齐烧掉,据说,这样便能驱除魑魅魍魉,保一方平安。
此类旧俗反映一些人的怀旧心理,也反映人们对为害一方的恶鬼、恶人、恶行的痛恨,通过某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忿懑,玩玩而已,固然当不得真。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此种游戏也显得陈旧和老套。其实,虫鼠自有蛙们猫们狗们来收拾,生态自然平衡。恶人恶行自有行规政纪国法罚之戒之惩之,无耻小人自有公共道德规范之,社会舆论谴责之。惊蛰,天公打了个喷嚏,便成了摧枯拉朽的春雷,便把苍蝇老虎们一齐打得惊魂出走,抱头鼠窜。我赞同学者余秋雨的观点,对传统节日和节气,当传承、扬弃和更新,让它们既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又适合国人的口胃和喜好,更能反映现代人的精神风貌,顺应时代潮流。这,大概也是惊蛰的春雷,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吧!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无论江南江北,海外海内,彼时此时,民俗风韵,各各不同,但春情春心则永恒。呵呵,惊蛰时分的春,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